□何金梅
(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廣東 廣州 510925)
當前產業融合與鄉村振興協調發展是推動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產業融合是指將不同層次的產業結構在統一的產業系統中相互包含、融合,從而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將低端、落后的產業發展成為高端、先進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
鄉村振興戰略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的一次巨大變革,堅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同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重塑城鄉關系,以實現城鄉之間及區域之間協調發展。基于此,廣州市從化區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構建產業融合與鄉村振興協調機制,落實黨和政府的監督、扶持、推動長效機制,有效促進廣州市從化區實現農業強起來、農民富起來、農村美起來。
廣州市從化區因當地擁有較為稀缺的溫泉水,且溫泉水中含有對人們身體有益的多種營養元素,能幫助人們改善肩周炎、關節炎、腰椎勞損等多種疾病,吸引了廣大游客前往體驗,被人們稱為“中國溫泉之都”。同時,廣州市從化區境內大大小小的湖泊水庫超過100 個,森林覆蓋率高達67.2%,具有豐富的農業生態資源。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廣州市從化區在2018 年開始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利用當地的生態資源以及產業基礎,并出臺各項福利政策,引進多種優質企業在此落戶,從而不斷增強從化區的產業集聚效應。根據詳細數據顯示,2018 年從化區共引進及在談項目75 個,投資總額564 億元,預計產值978 億元。當地經濟開發區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25%,稅收增長23%,成功實現當地稅收3 年翻番的目標。其中,蘇寧華南電商總部項目總投資50 億元,主要建設含生鮮農產品加工中心、智能中央廚房、鄉村振興綜合示范基地、采銷運結算中心、云數據管理中心、供應鏈管理及跨境電商展銷中心、綜合配套等功能為一體的創新經營實體,建成達產后預計實現年產值300 億元。立白集團華南創新智能生產基地項目,總投資20 億元,依托立白集團兩個國家級、4 個省級研發平臺,建設升級華南創新研發中心,開展表面活性劑分子結構設計、高效酶制劑催化劑制備、特殊關鍵設備設計等日化行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及應用,建成達產后預計實現年產值40 億元。
在產業融合的作用下,幫助從化區實現其生態價值,真正有效推動從化區由“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變,并且在探索生態經濟發展的道路上踏上了扎實的腳印,開啟了加速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新引擎,真正實現“農業強起來、農民富起來、農村美起來”的美好目標。并先后獲得“省文明城市”“省教育強市”“省林業生態縣”“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市”“中國文化生態旅游示范地”“中國最佳旅游度假勝地”“中國優秀生態旅游城市”和“廣東省國民旅游休閑計劃示范市”等稱號。
2019 年,從化區生產總值增長3.7%,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9%;農業總產值51.23 億元,增長4.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3.74 億元,增長8.3%;全年接待游客2 212.43 萬人次,旅游收入97.88 億元,分別增長3.7%和5.1%,旅游綜合競爭力連續9 年位居全省縣(市、區)第一。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6 550 戶,新增注冊資本153.38 億元;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裝備等4 大戰略性主導產業加速聚集,總量57 家、產值83.55 億元。
根據調查顯示,從化區是廣東省廣州市面積最大的行政區,總面積1974.5 km2,下轄3 個街道(街口、城郊和江埔)、5 個鎮(太平鎮、溫泉鎮、良口鎮、呂田鎮、鰲頭鎮)、兩個開發區(廣東從化經濟開發區、流溪河溫泉旅游度假區),有行政村221 個,社區50 個,戶籍人口約64 萬。轄內民族以漢族為主,還包括土家族、苗族、壯族以及瑤族等39 個少數民族8 696 人。當地本地語言主要是廣州話,講從化廣州話的約占全區總人口的75%,講從化客家話的約占20%,講省內其他方言、普通話或外省話的約占5%。從化區自然生態環境及旅游競爭力連續多年排名廣東省第一,被列為廣東省鄉村振興示范區,是宜居宜業宜游的產業新區。
現如今,產業融合與鄉村振興戰略為我國農業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明確的方向,同時制訂了培養我國農村新型職業農民的重要目標。由于我國農村人力資源外溢現象越來越嚴重,在農村人口大規模的流動與遷移下,各地農村逐漸出現“人走村空”的情況,村子里大多數都是年邁的老人,農村勞動力缺乏,成為當前阻礙我國農村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原因。比如,廣州市從化區被人們稱為“引領西部廣州的后花園”,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且交通條件十分便利。但是,從整體上看從化區的經濟發展較為落后,挖掘從化區農業以及旅游資源發展潛力,必須充分利用廣州市金融服務、物流配送、電子商務、休閑農業以及鄉村旅游等新型產業領域發展優勢,通過有效的產業融合,構建出完善的產業鏈,促進從化區農業功能的轉型與發展。
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廣州市從化區要以農業發展為基礎,不斷促進農村產業內化融合發展,與廣州市其他產業之間形成強烈的優勢互補以及協作互動格局,從而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以實現從化區農村經濟的迅速發展[1]。從化區要創新農村產業經營主體,利用經濟利益為協作的橋梁,不斷延伸產業鏈以及優化農村產業功能和技術,改變當地農村組織方式,從而幫助從化區加速完成新型城鎮化的轉變。當前阻礙當地農村經濟持續發展的主要原因是農村人力資源缺失的問題,所以從化區必須構建完善的農村勞動力發展機制,實現新型職業勞動力的配合,最終解決當地農村勞動力人才缺乏的核心問題。
據數據顯示,就從化區農村現實存在的可流轉和托管農地的總規模而言,當地創建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已經逐漸接近飽和狀態。由于當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方向不明確,其單體的規模還是相對較小,投入的資金不足,且缺乏專業的技術以及豐富的勞動人力資源,導致從化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沒有向農民職業化方向轉變。比如,從化區有超過200 個行政村以水果種植業為主,然而從農業耕作模式與家庭收入結構來講,當地還處于典型的“以代際分工為基礎的半工半耕”狀態[2]。另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擁有農地承包權的農戶家庭以及新雇傭職業農民之間存在復雜的“互為”雇傭關系。其中,擁有農地承包權的農戶家庭留守成員大部分成為新資本經營主體的勞動雇傭對象,但是勞動雇傭對象多數是當地的農村婦女和高齡老人,就業者相對較少,無法實現當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單體規模集約程度的提升。由于農業經濟發展容易受到季節性的限制,能夠利用溫棚來調整溫度只適用于蔬菜、花卉和菌類植物種植,對于需求量大的糧食、水果類的種植模式還無法改變。受到季節性的影響,從化區農民全職率較低,農民職業化收入水平不高。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從化區農業發展中開始出現“農地流轉、農地托管”的現象,碎片化的農地集中經營已經相對普遍,職業雇傭和農忙臨時雇傭行為已被留守農民所接受。由于農業生產、生活服務市場空間本身容量不大,導致農村勞動力結構內部轉化率校低,主要體現在農民返鄉務農以及創業率低,當地缺乏充足的擁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新生代農村勞動力資源。
在碎片化農地集中經營中的主要承載者是當地的留守農民,且農業生產活動中一些比較高強度的勞動利用機械化作業,對于無法開展機械化作業的流程則由農村婦女或老人手工作業完成[3]。另外,在城市化發展下,當地許多農村地區受到高速公路、物流基地建設的帶動,地緣價值逐漸上升,為外出務工的農民帶來創業的機會,但是他們更多偏向農家樂、運輸、房屋租賃等非農行業,導致當地的家庭收入均來源于非農行業。這一發展模式對于農業種植結構而言相對單一,不具備一般糧蔬種植農業區域的可復制特征,最終當地的農業經濟收入無法吸引更多的農民返鄉務農或創業。
2013 年12 月23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提出“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想要推動從化區產業融合與鄉村振興協調發展,首先要實現產業融合,解決農村勞動力外出的問題,才能實現鄉村振興。因此,要在從化區產業融合的基礎上,利用農村生態資源、風俗文化、特色資源等,打造有特色的鄉村。要重點強調“農業、農村、農民”,實現農業、加工制造業、金融行業、高新技術行業以及休閑旅游業的融合發展。結合當地的實際特點,不斷細分市場,實現精準定位。例如,從化區以當地溫泉這一特色產業為基礎,加大休閑旅游農業的投資力度,實現當地農業、旅游、文化創意等產業的融合發展,吸引更多的勞動力返鄉務農或創業,轉變“空巢村”的局面。
現如今,城市化發展同質化現象日趨顯著,加強從化區農業建設需要探索農村與城市之間的差異性。從化區應構建以城市群為主體、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可以利用當地的鄉村文化,打造出特色的農業產業,利用深厚的文化元素來彰顯當地的文化氣息[4]。
以錦洞桃花小鎮為例,該地擁有豐富的嶺南文化,打造出集桃花、美食、音樂于一體的錦洞片區“桃花小鎮”,當地現有保存良好的文一蕭公祠、存義書舍、清源張公祠、克守張公祠等古建筑物,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吸引了廣大游客前來參觀。當地錦二村保留了良好的原生態自然環境,桃花種植擁有超過30 年的歷史,且種植面積高達46.67 hm2,全村桃花預估年總產值在300 萬元左右,成為當地村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基于此,廣州市從化區要利用各地不同的鄉村文化元素對其進行改造,樹立獨具特色的產業品牌形象,利用網絡推廣增強特色鄉村的影響力,從而吸引更多的游客數量,實現產業融合與鄉村振興協調發展。
在產業融合與鄉村振興協調機制中,農村產業的融合實質上是指農產品生產、加工以及銷售環節的有機融合。對此從化區在充分考慮當地優勢資源的基礎上,要明確農村發展方向以及大力發展主導產業,從而提升其帶動能力,在優化產業鏈的同時,建立骨干企業。利用骨干企業的領頭作用,實現當地農業規模化、集成化以及品牌化的發展。
首先,從化區的骨干企業要利用收購、兼并或者參股、合作的方式,與不同地區的產業建立聯盟合作關系,以增強自身企業的發展實力。其次,還要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加強法律支撐,不斷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進一步加速企業的轉型和升級。再次,當地的骨干企業還要加大宣傳力度,實施品牌化經營,利用當地天然、無公害、健康、有機的“老字號”品牌形象,在宣傳推廣中增強其社會影響力,最終培育出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
想要實現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促進鄉村振興,要把當地的科技水平和人才力量作為核心。從化區政府部門應積極推動當地骨干農業企業與各大院校、農業科技園區等建立合作關系,共同建立現代化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在合作平臺上對各方資源進行互補,開展農業科研開發工作,并將其科研成果運用到農村生產、產品加工和銷售等行業領域中,提高從化區現代化農業科技創新水平,最終提高農村產業融合效能,完善農業產業鏈結構[5]。另外,從化區還要加大教育培訓力度,結合當地各大院校中與農業相關的專業,培養出一批文化程度高、農業生產技術強的復合型人才,為從化區農業產業融合提供人才支撐。還要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培訓,讓當地農民接受專業化、系統化的教育,提升農民的農業技術以及管理、銷售能力。制訂相應的福利政策,引進大量的高素質人才,并積極鼓勵外出人員返鄉進行創業或就業發展,建設發展智慧農業[6-8]。
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廣州市從化區實施產業融合與鄉村振興協調發展,是實現當地特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關鍵。必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利用產業融合、生態宜居、鄉風文明來推動農業農村的全面升級和發展,加速當地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最終真正實現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