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文
(平邑縣流峪鎮人民政府,山東 臨沂 273309)
鄉村振興戰略是推動農村地區生態環境與經濟協同發展、著力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有助于促進產業興旺、實現生態宜居目標、促進鄉風文明建設、推進農民增收致富。從農業經濟層面探尋鄉村振興戰略發展路徑,是在經濟與環境和諧發展的基礎上,不斷總結探索各類農業發展模式的成功經驗與推廣案例。
利用生態學與經濟學原理,堅持因地制宜基本原則,致力于實現現代科技與傳統農業生產的有機整合。變農村“輸血”為內部“造血”,依靠現代、綠色、生態農業經濟帶動農村環境治理、經濟發展、人民安居、共同富裕、治理效能的齊頭并進。由此可見,將農業經濟應用于鄉村振興戰略發展中,對于達成戰略目標,綜合提升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大有裨益。
農業經濟管理指對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經濟活動進行規劃、組織、調控、人員激勵的系統性活動。管理主體為農業生產部門,主要負責依照自然發展規律及客觀經濟規律,結合當地經濟水平及農業發展現狀,通過協調農業活動開展、科學處理生產關系,對農業發展謀篇布局,切實解決農業生產相關問題,優化農業資源配置,提升農業經濟發展水平。
從本質上來看,農業經濟管理是農業經濟的頂層設計與統籌規劃,是農業生產及相關部門根據農村實際情況,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細致安排,可以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明確的目標導向,確保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落到實處。因此,農業經濟管理是農業經濟應用于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的先決條件。結合目前農村地區經濟管理方向,建議從以下方面入手,依托農業經濟管理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發展。
深入領會農業經濟管理內涵,認識農業經濟管理的重要性與迫切性,應用現代化經濟管理理念與技術手段,以思想理念革新為起點,牢固樹立農業經濟管理意識。
一是要落實農村經濟管理責任制,明確劃分各相關部門及單位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的權責,堅持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對農業經濟進行統籌規劃、細致安排,以完善的頂層設計明方向、把好關、促發展。
二是要正確歸集與核算農業經濟相關數據,建立相應檔案并妥善保管,深入挖掘農業經濟數據與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隱性關聯,以發現目前農業經濟管理的“空白區”、薄弱點及不足之處,并在數據支撐下優化改進農業經濟管理模式。
三是要完善考核機制,針對各部門及單位在農業經濟管理內承擔的責任、管理技術難度等制訂考核指標體系,要求各部門單位履職盡責、恪盡職守、形成合力、協同行動,共同提升農業經濟發展的科學性[1]。
農業經濟管理是一項系統性活動,涉及農業生產的方方面面。為提升管理效能,為農業經濟賦能,需要健全農業經濟管理機制。
一是要適度延伸農業經濟管理內容,不僅需要關注農業生產成本、效益等經濟指標,還需要調控農業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等非經濟指標,保證經濟管理內容與鄉村振興基本要求相對接。
二是要配置專職人員及工作隊伍深入農村,監督農業經濟規劃的執行情況,監督評價農業生產預算、生產、核算分析等各環節的有效性、合理性,指導相關部門及單位整改,以此確保農業生產計劃的有序、有效執行。
三是提升農業經濟管理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既需要加大教育培訓力度,幫助其掌握先進、前沿的經濟管理理念與技術方法,提升其經濟管理工作創新能力;又需要加強思想宣傳,提升農業經濟管理工作人員的思想認識水平,督促其以高度責任感、使命感投入到農業經濟管理中,為發展農業經濟、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積蓄人才力量。
生態農業經濟是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協同發展的必然產物,是以自然環境保護為主、自然資源合理性開發為輔,通過種植業、畜牧業等轉型升級形成的生態循環農業經濟體系。發展生態農業經濟可以提升公眾環保意識,使其在農業生產中自覺遵守環保相關規定、積極利用科學生產技術降低化學肥料及藥劑用量、高效率利用有限的耕地及水土資源,避免農業生產對周邊環境造成負面影響,從而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生態宜居”目標。
同時,相對于傳統農業經濟模式而言,生態農業經濟生產的農產品附加價值高、產業鏈延伸長,可以提升農民收入,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共同富裕”目標。
此外,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有助于恢復農村自然環境,增強農村地區的吸引力,帶動農村文化蓬勃發展,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鄉風文明”目標。由此可見,生態農業經濟對于驅動鄉村振興戰略發展具有重要價值[2]。
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科技興農模式的有效運用可以顯著擴大農業生產規模、提升農產品品質,逐步形成生態循環農業經濟體系。其不僅能夠以科技驅動農業生產創新、拓寬農產品營銷渠道,還可以提升農業經濟發展潛能及技術含量,為此,需充分發揮科技興農模式效用。
一方面要發揮農村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領導力,引領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等發揮自身教育、資源、科研優勢,研發新型高產優質農作物品種,開發智能型農業機械設備,研究智慧型農業生產數據系統等,通過產學研的深度融合為生態農業經濟建設提供技術支持。另一方面,農村政府要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入力度,在政策方面通過減免稅收、降息等政策手段,緩解科技研發的資金壓力,在財政資金上提請上級政府部門批準,以此保證生態農業經濟發展擁有充裕資金。
農業經濟在鄉村振興戰略發展中的應用,即以生態學與經濟學原理為支撐,探尋經濟與生態和諧發展的有效路徑。新型庭園經濟是以家庭為單位,以庭園空間為陣地,以綠色生態理念為支撐,在家庭經濟基礎上發展的新型農業經濟模式,可解決家庭農田面積小、難以形成規模效應等問題。
新型庭園經濟的經營內容主要包括小果園、小魚塘等,注重畜牧與養殖的有機整合。在庭園建設逐步完善的條件下,可以進一步形成“庭園+生態游+農業體驗”的一體化經濟模式,積極推廣農家樂、農業種植體驗等特色化農村旅游項目,讓游客逛菜園、吃美食、看風光、體驗農村生活方式。不僅如此,由新型庭園經濟所衍生的、帶有農村特色的建筑、景觀小品、旅游線路、文化展館等可以在吸引游客的基礎上,傳承與發揚農業文化,在保護生態環境、強化農業經濟內生動力的同時,推動農業文化的現代化與創新化發展,有助于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
數字農業經濟是農業物聯網、農業大數據、精準農業、智慧農業的集合概念。其利用傳感器、地理信息系統、全球衛星定位導航系統、信息技術等,依托地理學、植物學、經濟學、生態學等對農業生產全過程進行監測,全面收集農作物長勢、空氣溫濕度、土壤理化性質等數據,并以數據為支撐指導農業生產的現代化、信息化農業經濟模式。
大力發展數字農業經濟,克服傳統粗放式農業經濟帶來的弊端,將有限的資源投入到高產出、低成本的農業生產環節,改善農業生產中不科學、不合理的技術、方法等。優化農業資源配置、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升農作物產量及品質,從而提升農業經濟水平,促進鄉村振興。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信息、農業技術、農業經驗跨領域、跨區域流通是實現精準農業、智慧農業的必然選擇。為克服傳統粗放式農業經濟帶來的弊端,依靠數字農業經濟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發展,需積極利用大數據構建農業問題解決平臺。
一是以物聯網平臺為依托,實時獲取農業生產相關數據,分析數據并部署指揮,達到提升經濟效益、降低農業資源損耗的目的。
二是依托物聯網、互聯網及5G 技術,實現區域間農業生產經驗、技術成果的廣泛交流與共享。降低農業生產中新科技研發成本,提升偏遠及貧困農村地區農業生產技術水平,實現城鄉居民共同富裕的鄉村振興戰略目標。
三是基于物聯網建立農業機械設備平臺,利用自動控制、PLC 技術等,實現對農業機械設備的智能化控制。例如,在農業種植中預先下達指令,借助上位機與下位機的信息傳輸機制,控制農業機械設備變速、變頻、變動能,精準控制播種量、施肥量、灌水量等,以投入最小的農業資源達到最大化的農業經濟效益,從而提升農業經濟水平,助力鄉村振興[3]。
農業經濟應用于鄉村振興戰略發展,需探索出標準、規范且適應性強的農業生產模式。例如,注重綠色農業中化學肥料及藥劑使用量的標準化,致力于降低農作物中藥物及有害物質殘留,生產有機綠色、無公害農產品,提升農產品附加價值。
為此,需要依托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形成智慧農業標準化種植,實行由試點到全區域的智慧農業標準推行體系,加大智慧農業宣傳力度,鼓勵農戶應用智慧農業APP、移動終端等獲取先進、前沿的農業生產信息。
在傳統農業經濟模式下,農產品流通是制約農業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主要原因在于農產品易腐爛變質,對物流技術有著較高的要求,加之農村環境較為閉塞,農產品銷售缺乏完善的物流體系。農村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為農產品的流通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規范電子商務平臺建設標注與服務內容,可讓更多特色、優質農產品經由電商在全國范圍內流通。
金融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經濟活動的重要一環,囊括貨幣流通、信用活動以及與之相關的經濟活動。
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農村經濟發展呈現出產業融合的態勢。美麗鄉村建設的基礎設施規模逐漸擴大,農村公共服務供需矛盾愈發突出,若想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保駕護航,需要大力發展農村金融,拓寬融資渠道,保證農村產業融合、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供給等獲得堅實有力的融資支撐。由此可見,農村金融與農業經濟的互動式發展,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的必由之路。
農村金融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抵押物,農產品、畜牧產品等不確定性因素較大、不保值,難以在金融機構獲得良好的融資實力。為此,應積極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加強與政府部門、政策性擔保公司、合格商業擔保機構、保險公司等的合作,創新增信服務模式。
以農業經濟解決鄉村振興戰略發展中的問題,需營造良好的農村金融環境。
一是要完善農戶、小型企業的信用等級評價體系,消除金融機構與農業經營主體之間信息不對稱的現象,提升農業經濟主體對金融政策方針、惠民政策、金融服務的了解程度,引導其結合自身農業經營需求等選擇合理的融資方式。
二是要積極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搭建集在線交易、融資、投資、理財、政務、醫療等場景于一體的金融服務平臺,促進農村金融與新農村建設各個方面的深度融合,發揮金融支持作用,提升農村經濟潛能。
三是要加強對農村金融的監管,有效控制農村金融風險,以保證農業經濟的安全性,為鄉村振興戰略發展提供永續動力。
一是圍繞“產業興旺”,依托供應鏈金融推出“1+X”融資服務模式,發揮農業供應鏈的顯著優勢。為與大型龍頭企業建立穩定、長期合作關系的中小微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融資服務,既可以降低金融風險,還可以解決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從而使其有更多資金投入到優質農產品生產、業務拓展及發展壯大中[4]。
二是服務美麗鄉村建設,為完善農村基礎設施、處理農村垃圾及污水、發展城鄉一體化、布置農業旅游設施等提供“量身定制”的融資服務,以此保證“精準施策”為鄉村振興蓄勢賦能。
三是完善布設農村金融服務點,方便人們在線支付,增強農村居民對金融服務的認同感與信任感,以優質高效的金融服務提升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發展。
農業經濟應用于鄉村振興戰略發展,是指依靠經濟學、生態學、農業學等學科理論探尋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路徑。基于此,應樹立農業管理意識、健全農業經濟管理機制,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進行頂層設計與統籌規劃。發揮科技興農模式效用、優化改進農業產業結構,逐漸形成生態循環型農業經濟模式。依靠物聯網、智慧農業標準及農村電子商務提升農業生產質量與產量,拓寬農產品營銷渠道。健全農村金融政策保障體系、營造良好的農村金融環境,并為鄉村振興“量身定制”金融服務,為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提供金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