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瑤
(鄭州財稅金融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近年來,我國的科學技術和經濟實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傳統模式下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已無法適應時代的發展,無法滿足我國對農業經濟發展的需求。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許多阻礙因素,使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處于停滯狀態,導致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水平處于世界末流。同時,我國農產品的產業結構缺乏合理性,致使我國農業經濟處于落后狀態。
農業經濟是農民生存的根本,是農民的主心骨,可以鞏固國家的經濟根本。農業經濟穩定發展對國家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大力發展農業經濟是我國的重要任務。只有不斷優化農業經濟的發展方式,才可以解決農業經濟發展的難題,提高我國的經濟實力,提升農業產量,促進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目前,我國應轉變農業經濟的發展方式,加快新形勢下農業經濟發展布局建設[1]。
農業對于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國民經濟發展體系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只有加快推進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才能有效解決農業發展面臨的問題,提高農業生產的綜合能力,發揮糧食市場的競爭優勢,進而提高農業產業的質量、效益與競爭力,推動國民經濟的穩定發展。
目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趨勢。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加快現代化農業發展步伐,與新時代背景下經濟發展全局密切相關,同時,也是進一步夯實農業發展基礎的要求。所以不斷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強化農民的組織化程度,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是當下與未來農業工作的重點與關鍵。
現如今,我國農業發展進入全新階段,是難得的大好形勢,為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提供了機遇。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是鞏固農業基礎地位、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經途徑。
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同時也是一項重要的戰略產業,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是擴大國內需求、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的主要途徑。擴大國內需求主要指消費需求,是實現未來經濟發展目標的一項戰略舉措。另外,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也是應對國際市場挑戰、強化農業競爭優勢、打破環境資源約束、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在新形勢的農村經濟背景下,農村逐漸向著城鎮化方向發展。得益于國家政策的支持,農村的商業、工業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使農村不斷向著城市靠近,最終徹底變為城市。因此,要想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政府和農民都要付出極大的努力。
在傳統農業經濟發展中,農民是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土地改革的重點對象。農民收入受自然災害的影響,可觀的收入可以推動農業經濟穩步前進。合法土地承包使農民擁有更多的土地,便于農業生產,使農民可以獲取更大的經濟收益。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民出現了分流現象,大部分農民選擇進入城市發展,造成農村“空心化”。因此,承包土地進行農業產業種植,可以在提高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促進農民全面發展[2]。
新形勢下,農業經濟不再是生產承包制,而是轉變為農業經營制,確定農業經濟的發展方向,加快農業經濟的發展速度。同時,農業的發展目標和發展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農村的計劃經濟向著市場經濟轉變。發展農業經濟不再像傳統農業經濟一樣,僅解決農民的溫飽問題,而是讓農民有更可觀收入,加快農村向城鎮化邁進的步伐[3]。
我國是傳統農業大國,十分注重保護農田。自提出“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以來,農業一直遵循著“可持續發展”理念,保護農田養分,防止土地沙漠化,加快農村的改革,促進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建立健全相關農村經濟制度。與此同時,禁止農民無休止地開墾土地,以免破壞自然環境。農村需積極種植花草樹木,確保土地處于良好的狀態,要引進機械化設施,節約勞動力。土地分配也是一個重點問題,政府采用了平均分配的方式,根據家庭人口的數量分配土地,確保人均獲得的土地是相同的。國家還與農民簽署了長期的土地使用權,以解決農村的根本經濟問題。
國家要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保護耕地。近年來,我國的耕地面積持續減少,政府要積極開展監督工作。農業經濟要根據時代做出改變,要從傳統的散亂農業經濟轉變成規模化農業經濟,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引導農業向著科學化、信息化的方向發展。
針對土地使用權的流轉,加強農民之間的合作。農民只有通過交流,加強農業意識,才能使農村的農業經濟得到迅速發展。目前,政府鼓勵農民在農村開展一體化農業市場建設,或設立半一體化農業市場,培養新的農業組織,鼓勵農民發展,打破常規的農業經濟模式。
農業生產不再以家庭為單位,而是轉變為集體經濟模式,以提高農民的農業經濟收入。政府要確保每個農民都擁有國家分配的土地,并且可以擁有長期的土地使用權,加大對農村農業市場的資金投入力度,增強農業市場的競爭力,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同時,要保護好農民的農業經濟,例如,自然災害致使農業效益下降,政府應給予農民一定的賠償金,以提高農民農業生產的積極性,減少農業經營人才的流失[4]。
改革開發以來,我國的科技實力和經濟實力得到極大的提升,農業經濟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在農業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農業經濟基礎欠缺、農業生產模式落后、農業資源稀少、政府對發展農業經濟的支持力度不夠等。
部分地區仍采用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沒有引進機械化開展農業生產,雖然投入成本較大,但收益甚微。傳統的人力生產模式不僅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同時還需要大量的時間,會對農村的生態環境造成污染,浪費勞動力和生產成本。相比其他發達國家,我國的農業科技化水平較低,但仍在不斷進步,正逐步轉變為全面機械化作業的農業生產模式。
雖然我國是農業生產大國,但農業經濟基礎非常薄弱。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農業經濟已跟不上時代的腳步,無法滿足時代的發展需求。許多農業生產設備處于落后狀態,甚至有些農業生產設備超出了使用年限,農業生產的基礎設備過于薄弱,不能根據時代發展的需要及時更新。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農業經濟只會一直停滯不前或者出現農業經濟倒退的情況,嚴重阻礙了農業經濟的發展[5]。
目前,我國的農業經濟整體呈上升趨勢,但是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仍然處在落后狀態。我國是農業資源儲備和消耗占比較大的國家,同時,我國的農業資源利用效率偏低,致使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一直處在瓶頸期。
我國的農業資源生產產量和農業資源消耗量十分龐大,導致我國的土地資源破壞嚴重,耕地面積逐年遞減,土地沙漠化嚴重,給周圍的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的破壞。
政府要積極引入先進的科學技術以及先進的農業生產設備,同時做好數據收集和數據分析工作,總結出現的問題,做出具體的應對方案,不斷創新農業經濟發展模式,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率。加強監督管理,推動農業經濟的合理發展,避免因發展農業而破壞生態環境。
政府對農業經濟發展不夠重視,缺乏大量的資金投入,這是影響農業經濟發展速度的標志性因素。由于我國缺乏完善的農業投資機制,對農業的投資存在很大的隨機性,致使農業生產存在許多隨機問題,導致農業經濟發展緩慢。
目前,我國還需要進一步完善農業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政府要加大對農業經濟的投資力度,同時積極引入先進的農業生產設備,學習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使農業發展向著機械化、智能化方向邁進。我國缺少對農業經濟發展的資金支持和技術支持,導致我國農業經濟失衡,整體經濟實力較低。
政府要加大對相關農業經濟政策的支持力度,加強監督管理,監督相關的農業經濟政策是否落實,落實的效果是否達到理想狀態。隨著文化教育的發展,人們的思想不斷進步,愿意留在農村的人才越來越少,致使農村中孤寡老人居多,高素質人才鮮少。
為了鼓勵高素質人才留在農村,幫助農村發展農業經濟,政府要提高對高素質人才的待遇,提高農民的整體文化水平,使高素質人才將學到的相關知識應用于農業經濟方面,加快農業經濟的發展速度。
同時,國家應提倡人才回流,把先進的科學技術帶到農村,提高農民的科學技術水平,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使農業經濟處在可持續發展行列。政府還需加大對農業經濟的研究力度,促進農業經濟向著更好的方向持續發展。
農業基礎設施是農業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政府需要升級農村的農業基礎生產設備,建立農業基礎設施研究中心,加大科研的投資力度,關心農民的發展需求,積極落實發展農業經濟的補貼政策。相關科技研究人員需要切實了解農民的需求,基于農民的需求研究創造,為提高國家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作出重大貢獻。
農業經濟平穩快速發展,需要不斷創新。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科學技術逐漸走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必須把科學技術引入農業經濟中,引導農業經濟快速發展。政府要加強對科學技術的重視程度。
第一,根據農業市場的需要,科學技術需要不斷完善創新。新的科學技術適合農業經濟的發展,應將現代農業和科技緊密聯合起來,不斷創新,學習先進的技術和思想。
第二,必須拓寬農業經濟的投資渠道。想要讓農業經濟向著更好的方向不斷前進,必須引進大量先進的科學技術。
第三,國家要加強相關科技人才的培養,加強不同國家人才之間的交流,積極吸納外國科技人才。了解農業市場的需求,不可以盲目進行科技研究,避免浪費時間、精力以及資金,應積極做好市場調研工作,滿足市場需求。
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出現了失衡,并且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較多棘手的問題。所以要根據環境的需要,優化農業生產結構,打破傳統思想觀念,根據周圍環境,做出具體的改變。不能延續糧食為主的思想,應豐富農業經濟的生產種類。同時,政府需要積極參與宣傳,改變農民傳統的思想觀念,使其可以接受先進的農業經濟思想,敢于創新,不被傳統落后的思想所束縛。
低碳技術主要指可再生資源、清潔能源相關的新型技術,對其技術類型劃分,主要包括低碳技術、去碳技術和無碳技術。其中,低碳技術主要指針對排放大、能耗高、污染嚴重領域研發的減排技術;去碳技術主要指二氧化碳捕捉埋寸技術;無碳技術主要指太陽能、地熱能等相關技術,該項技術也是可再生能源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應開發與推廣技術,加強對低碳技術的利用。具體可從下述幾個方面開展。
第一,積極引導、協助廣大農民群眾使用沼氣技術,積極利用可再生資源。
第二,無害化處理農村的“三廢”,最大程度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量。
第三,加強對先進灌溉技術的應用,推動農業產業循環發展,在實際生產過程中注意節水。
第四,降低化肥的使用量,盡量使用有機肥,減少化肥對周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生產有機、無公害農產品。
第五,強化農民的低碳意識,積極引導和組織農民群眾參與低碳技術培訓活動,使其在農業生產中積極利用先進低碳技術,推動有機、綠色、現代化農業的發展。
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需要較長的時間。政府是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只有政府加大農業經濟投資力度,加大農業經濟的相關政策支持力度,完善農業生產設施,優化生產結構,才可以推動我國農業經濟逐漸邁入正軌。想要使我國的農業經濟平穩發展,需要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完善相關制度。新形勢下,轉變農業經濟的發展方式是重點,需要針對性地解決傳統農業經濟模式帶來的問題,積極作出改變。相信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和農民的努力下,農業經濟會加速發展,達到預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