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丹
(西安市長安區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站,陜西 西安 710100)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現代化農業發展的主力軍,是有效聯系農戶和市場的橋梁與紐帶。2015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省視察時強調,要扎實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并多次強調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重要性,指出要把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一項重大戰略任務。
黨的十八大報告和2014 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村經營體系,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系機制,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因此,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規模經營和社會化服務,有利于解決新問題、迎接新挑戰,保障我國現代農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當前,長安區正處于農業結構轉型、農業生產方式和農產品市場格局轉變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關鍵時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對長安區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帶動農民就業增收、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促進鄉村產業振興具有重要意義[1]。
經過多年的培育和發展,長安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態勢良好。截至2020 年底,長安區在市場監督管理局累計注冊登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599 家,其中,農民專業合作社558 家、家庭農場41 家,正常經營且運行良好并在上級主管局登記備案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共100 家,農民專業合作社59 家,家庭農場41 家,流轉土地面積611 hm2,年產值3 857 萬元。
多年來,通過上級主管局的積極引導規范,共培育省市各級示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44 家,打造了一支引領長安區經濟發展的農業支柱隊伍。其中,榮獲國家級示范農民合作社榮譽稱號的合作社1 家,省級百強農民合作社兩家,省級示范農民合作社6 家,市級十佳示范農民合作社11 家,市級十優示范農民合作社3 家,榮獲省級示范家庭農場10 家,市級示范家庭農場11 家。
長安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共100 家,從事種植業的有86 家,占經營主體總數的86%;從事養殖業的有7家,占經營主體總數的7%;種養結合的有3 家,占經營主體總數的3%;從事社會化服務的合作社4 家,占經營主體總數的4%。從產業類型來看,長安區是以種植為主、養殖為輔的產業發展格局。
長安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適度規模經營總面積611 hm2,占長安區總耕地面積的2.3%。經營規模在3.3 hm2以下的經營主體有65 家,經營規模為3.3~6.7 hm2的經營主體有23 家,經營規模在6.7 hm2以上的有12 家。
從經營規模分析,長安區土地流轉面積偏小,適度規模經營嚴重不足,經營效益低下,無法適應新時期新形勢下現代農業發展速度。
長安區100 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年總產值為3 857 萬元,其中,年產值20 萬元以下的有12 家;年產值20 萬~50 萬元的有78 家;年產值50 萬元以上的有10 家。
從當前長安區各產業經濟效益情況分析,從事休閑觀光農業、體驗農業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產值超過10 萬元/667 m2。從事單一型種植產業的具體情況如下:羊肚菌產業產值超過8 萬元/667 m2;藍莓產業產值超過5 萬元/667 m2;櫻桃產值超過2 萬元/667 m2;草莓產業產值2 萬~3 萬元/667 m2;鮮桃產值1 萬~2 萬元/667 m2;葡萄產值2 萬元/667 m2;獼猴桃產值超過1 萬元/667 m2;蔬菜產值1 萬~2 萬元/667 m2。
從產業效益分析,從事休閑觀光產業、體驗農業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效益最好,從事高價值、高產值的新產業經濟效益較好,從事傳統產業的經濟效益和產值相對較差。
截至2020 年底,長安區農民合作社在市場監管局登記注冊的有558 家,實際正常運營的有356 家,占合作社總數的64%,其余202 家合作社為空殼社、僵尸社,或因經營不善已經關門停業,這類名存實亡的合作社占總數的36%。
由于合作社在市場監管局登記注冊門檻低、手續簡便,且市場監管局不驗資、不實地調研考察,合作社能享受國家的多項減免優惠政策[2]。所以注冊登記的合作社數量較多,實際服務農戶和農業發展的合作社較少,不便于管理。
長安區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包括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涉農企業、種養大戶等,這些產業形態均已初具規模,而且產業類型豐富多樣。除了基本的糧食、蔬菜以外,還有花卉、果業、食用菌等產業以及農機服務、農產品包裝銷售等各類合作社。
但是,合作社目前的產品銷售缺乏統一的食用說明和包裝標準,不能形成長安區農產品形象的消費共識和產品理念,導致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產品包裝五花八門,各行其是,形狀大小各異、形形色色,沒有統一標準;部分農戶為了早上市、搶價格,產品還沒有完全成熟便上市,嚴重影響了長安區整體的農產品形象;且有產業鏈條短的弊端,長安區大部分農產品均以季節性鮮食為主,基本沒有初加工和深加工的產品,導致產業鏈過短,難以提升農產品附加值,農產品競爭力不強[3]。
農業經營初期一次性投入比較集中,農業投資周期長、回收慢、風險高。多數經營主體注冊資本較少,經營者資金實力不強,農業經營主體缺少貸款門路,且貸款需要一定的擔保或不動產作為抵押物,還需要一系列的資產、信用評估,致使大部分經營者無法通過抵押等方式獲取銀行貸款,限制了經營主體的規模發展。其中,超過八成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表示,他們的貸款渠道主要是農村信用合作社,手續繁雜,交易費用及貸款年利率較高,導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融資困難,嚴重影響了農業產業的升級、更新和自身發展[4]。
農民專業合作社已進入依法加快發展的新階段,但普遍存在的人才瓶頸問題嚴重制約著其可持續發展。造成合作社人才缺乏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強勢“領辦”方式下,人才產生途徑的內部性導致合作社管理人員相對于組織發展適應性較差,出現人才瓶頸;二是農業產業效益差,生活條件艱苦,工作環境惡劣,導致合作社缺乏吸引外部人才的條件、渠道與機制,使其難以獲得支撐組織運作的相關人才。
產品文化是農產品銷售的最好利潤點。長安區特有的農產品銷售僅停留在“吃”的消費層次,而且“吃”的消費層次也做得不夠好。應賦予長安區傳統農產品歷史和典故等文化,向國內外消費者宣傳農產品的歷史故事以及地理位置的獨特優勢,賦予長安區農產品特殊魅力,以提升其價值。
長安區的農業產業并非僅具有單一的生產功能。應立足長安區城郊農業經濟的區位優勢,達到豐富農業體驗性、文化性、休閑性、娛樂性、趣味性的目的,深入實施“兩新”田園政策,拓展形式,豐富內涵,提升消費者參與度,增加農民經濟收益。
由市場監督管理局出臺合作社簡易退出機制,及時清除轄區內的空殼社。完善合作社逐級審查注冊登記程序,將合作社登記信息在農業農村局、市場監督管理局等相關部門信息共享,實現合作社注冊登記有備案、管理有方法、監督有措施,充分發揮示范作用,展現更突出的經營主體。
積極推薦新一輪的示范性農業產業代表,及時取消不符合新型經營主體標準和要求以及檢測不合格的農業產業在冊資格。例如,2021 年4 月,西安市農業農村局再次修訂印發了《西安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認定和運行監測管理細則》[5],進一步規范了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的認定和運行監測工作,細則中提出市級農業重點龍頭企業認定和運行監測管理工作原則上兩年進行一次,這些內容都可以作為相關工作人員清除空殼社的參考。
長安區地形地貌豐富多樣,要充分利用長安區北近城市、交通便利的優勢條件以及南鄰秦嶺北麓的自然資源稟賦優勢,將長安區分為不同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比如,沿山各街辦山區、丘陵地帶土層薄、肥力低,應在保護秦嶺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發展林果、花卉等休閑觀光產業;在臺塬、坡地等地勢不利于機械化耕作的地區,讓城市消費者體驗傳統手工作業,發展體驗領養農業;在地勢平坦、水肥充足的川道、平原地帶,利用現代化的農業機械設備發展現代農業。充分利用區域內的資源優勢,宜林則林、宜糧則糧、宜花則花、宜果則果,形成長安區百業興旺、繁榮熱鬧的產業發展模式。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長安區農業從傳統農業走向現代農業,從露地農業走向設施農業,從生產型農業走向都市型休閑觀光農業,農業的每一次升級換代都傾注著農業人的熱情和畢生心血。農業的快速發展需要各級政府的積極引導和大力扶持,農業的更新和培育需要政府的呵護和關心,應根據產業特點出臺相關農業用地扶持政策,讓農民干事創業有底氣、發展產業有活力。
農業是基礎產業、民生產業,也是弱勢產業。其投資大、周期長、見效慢,需要政府、社會資本的大力扶持,完善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為農業發展提供有力的基礎保障。
農業品牌的打造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品牌孕育初期,經營主體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更換品種,改善設施,聘請技術員,提升品質等。多數新型經營主體難以獨立負擔相關支出,需要政府、金融機構、社會企業的共同支持。只有給經營主體創造良好的基礎條件,才能讓各經營主體專心創業,激情奮斗。
長安區的農產品豐富多樣,王莽鮮桃、長安啞特獼猴桃、灤鎮葡萄、子午櫻桃、黃峪寺大杏、長安板栗等產業種植歷史悠久,有明顯的地理標志。
目前,經營主體對外銷售,各自為政,以賣農產品為目標,導致轄區內的傳統優勢農產品品牌一直被雪藏。應按照各種產品的特點制訂長安區產業統一的可食標準、統一的包裝特點、統一的價格劃分,打造長安區農業產業聯盟,促進農業各個產業形成大品牌、名標簽,使長安區的各個產業能夠立足西安,走出陜西,走向全國各地。
由區政府牽頭,成立由政府、區農業農村局、金融辦、市場監督管理局、稅務局、人民銀行、銀監部門、金融機構等多部門聯合組成的金融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領導小組。建立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協調解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過程中信用評級難、抵質押物不足、信貸準入門檻高等問題。
加大土地承包經營權證、不動產登記證、土地流轉經營權證等各項農村改革成果在金融部門的應用力度,充分發揮長安區農村產權流轉交易體系的職能,在解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資金需求的同時,有效促進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使“三變改革”在長安區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加強對經營者的培訓,健全職業農民培訓體系,樹立其規范經營的理念;根據區域產業發展規劃和經濟特點,幫助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制訂長期發展規劃,降低經營隨意性,加強企業經營的穩健性;幫助樹立財務意識,逐步建立公私分明、產權明晰的現代企業制度。
一方面,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領頭人和骨干農民為培養目標,通過完善相關培訓體系提升他們的能力素養。另一方面,鼓勵和支持城市優秀人才積極加入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隊伍中,鼓勵其下鄉創業,吸引更多大學生參與到農村發展中,逐步擺脫農村缺乏優秀人才的困境;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相關業務主管單位合作,幫助經營者聯系農技中心、農廣校、農技推廣中心等單位,根據農業產業特點合理安排培訓時間以及培訓內容。
加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內部企業文化、農耕文化建設,讓園區成為農產品生產基地、園藝觀光園區、農耕體驗園區、農業知識樂園等具備農業技術展示綜合功能的農業生產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