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爽爽,畢 東
(1.云南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云南 昆明 650201;2.云南農業大學國際學院,云南 昆明 650201)
2020 年底,我國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巨大勝利,為了防止出現返貧等現象,需要切實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各項工作[1]。眾所周知,鄉村振興是我國現階段的重大發展戰略之一,其工作涵蓋內容廣泛,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2],要求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顯而易見,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于加強農民思想道德建設,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具有促進作用,確保農民在享受更好的物質生活的同時,精神需求也得到滿足。鄉村文化振興的主要目的是促進鄉村文明建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因此,針對偏遠落后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文化振興面臨的種種困境,探討可行性路徑具有重要意義。
建水縣位于云南省紅河州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北部,全縣常住人口約59 萬人。建水縣歷史悠久、物產豐富,1994 年被國務院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重點風景名勝區[3]。
近年來,建水縣政府積極響應中央號召,按照《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等文件的要求,著力完善農村基層文化設施建設,不斷推進農村基層文化體系建設,現已建成以縣文化館、縣圖書館、縣博物館等為代表的公共文化服務陣地。目前,建水縣建成公共二級圖書館1 個,公共一級文化館1 個,博物館1 個,鄉鎮綜合文化站14 個,行政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153 個,村小組綜合文化活動室809 個,全民閱讀服務點39 個,行政村服務點137 個。其中,縣級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鄉鎮文化站均實現了全年免費開放。
此外,建水縣政府在完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的同時,不斷豐富基層文化的內容和內涵,積極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初步形成了“節日有慶典、人人都參與”的生動局面[4]。
一是節慶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建水縣極力打造以“紫陶”為中心的文化名片,將“紫陶”“文化”“旅游”相結合,舉辦了“建水紫陶文化旅游節”“建水孔子文化節”“建水縣普雄鄉普瑪尼察哈尼族阿瑪熬節”“建水縣慶祝建國70 周年暨振興之星表彰頒獎晚會”等文藝節慶活動和文化活動,有效地在文化宣傳的基礎上促進經濟發展,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文旅融合。
二是廣場文化如火如荼。建水縣的綜藝類(包括戲曲、排舞、曲藝、合唱和舞龍、舞獅、鑼鼓等民間藝術隊)、展示類(包括美術、書法、攝影等)、業余群眾文化藝術團體,以公共文化設施、廣場、社區、綠地等為活動陣地,舉辦各類文化活動,實現群眾文化活動常態化。
三是特色群文品牌成功打響。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塑造了一批以“紫陶”燒制技藝、铓鼓舞、花燈、沙莜腔、建水小調等為重點的建水知名文化名片,同時打造了“建水孔子文化節”“建水紫陶文化旅游節”“建水縣普雄鄉普瑪尼察哈尼族阿瑪熬節”等文化品牌。通過編排優秀節目進農村、開辦知識講座等方式,有效提升了當地居民的文化幸福感。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越發達的地區文化建設取得的成果越豐富、質量更高。一般而言,公共文化建設的資金主要來源于公共財政,國家財政負擔80%,州財政負擔10%,縣級財政負擔10%。近年來,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推進,政府逐步加大了對文化事業的財政投入,但整體來說,財政投入依舊明顯不足,加上社會力量參與不足,極大地制約了文化基礎設施建設[5],有的地方依然存在文化基礎設施面積不足、設施陳舊的問題。比較突出的例子是村級閱覽室大部分建于4~5 年前,里面的電子設備購于4~5 年前,系統老化、陳舊,沒有及時更新,現如今已無法支撐基層人民的文化需要,只能閑置在閱覽室,久而久之成為了擺設。
此外,由于沒有充足的財政支持,文藝工作者在開展工作時沒有充足的資金購買輔助工具,沒有充足的資金進行節目編排,換言之只能停留在設想階段,無法實施,以至于無法將最新的文化帶到基層。
人才是推動事物發展的重要因素。在建水縣基層文化建設過程中,人才問題顯得尤為突出,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從事文藝工作的專業人員較少,由于娛樂活動不多、出場費用不高,導致很多文藝工作者不能專心地鉆研文藝工作。目前,文藝工作不能作為維持生計手段,建水縣文化娛樂活動雖然正在積極開展,但是薪水報酬較低,專業平臺較少,迫于生活壓力,民間藝人不得不改行或者外流。工作人員偏少,建水縣承擔基層文化建設的工作人員分為專職人員和兼職干部,有的文化站站長、文化員長期抽調去做其他工作,而且因為農村基礎條件相對較差,薪資待遇低于城市,導致許多工作人員并不愿意長期在農村工作,一有機會就想方設法往外調。
另一方面,工作人員業務素質良莠不齊,兼職干部的專業并不是文藝,缺乏專業知識支撐,沒有經過系統的訓練,在開展工作時必然存在難度,不能很好地處理日常業務。不僅如此,很多當地民間藝人因生活所迫紛紛改行、外流。農村文化隊伍不健全、文化骨干流失、后備人才隊伍不足是制約農村文化事業發展的關鍵[6]。
許多村莊因經濟薄弱,沒有單獨的文化活動經費,僅依靠政府對文化建設的投入顯得勢單力薄,農民文化活動次數有限,形式單一,缺乏與時代相適應的內容和新穎的形式,缺少對年輕人的吸引力。
在互聯網時代,大數據浪潮使人們在家拿著手機就能感受到各種類型的文化,而大多數在鄉村舉辦的文化活動形式單一,與網絡上五花八門的視頻相比顯得黯然失色。
不同年齡段對文化的需求不同,比如兒童更容易接受卡通類型的文化傳播方式,平板電腦上的各種小游戲及動畫片更加吸引小朋友的目光;青年鐘意于流行文化;老年人則喜愛傳統文化,很多老年人認為傳統文化可以更加彰顯我國的優秀文化,現在的流行文化在老年人看來是“快餐”、沒有“營養”。加之農民自身對文化學習興趣不大,讀書看報意愿不強,勞作之余,大部分消遣活動都集中在走親、串門、閑聊、看電視,甚至賭博打牌,精神文化生活比較匱乏。因此,現階段農村公共服務產品種類相對單一,良莠不齊,無法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相關調查顯示,農民最喜歡的“文藝下鄉”活動包括“下鄉放電影”和“文藝匯演”,而該類活動當地每年只能舉辦1~2 次,數量遠不能滿足所需。
1949 年以來,我國一直實行城鄉分割的“二元制度”,用戶口將農民和城市居民分割成兩個群體,在政治、經濟上享受不同待遇。長期以來,農民為了維持生計,沒有更多時間參與文化活動,如果有閑暇時間,農民更愿意三五好友一起喝酒、打牌,精神文化相對比較匱乏。久而久之,相對城市居民來說,農民自發參與文化活動的比例較低,導致后續開展鄉村文化工作的難度增加[7]。
另外,文化設施重“建”、輕“管”“用”的現象較為普遍。對公共文化的投入主要集中于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后期缺乏運營維護。如農村基層文化室普遍是“空殼文化室”或“殘缺文化室”,一般只是一塊牌、幾張桌、幾張椅,圖書少,娛樂、健身設施少。多數村雖然建起了“農家書屋”,但由于資金不足,管理不力,日常正常開門的很少,有的甚至常年不開門,文化陣地的功能未能充分發揮出來,隨之帶來的是農民主體意識和參與意識較為薄弱。
建水縣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旅游業發展良好,帶來了世界各地的游客,也帶來世界各地的文化,這種影響從某些方面來說,對建水縣的文化造成了一定沖擊,各種文化差異會給當地人民形成強烈的對比,尤其對還沒有形成完整價值觀的青少年影響更為嚴重。
現在網絡發達,青少年可以通過各種途徑感知所謂的“城市文化”,父母外出務工,不能及時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讓很多青少年想要去“大城市”,對于自己家鄉的文化不了解、不認同。
學校安排的課程很多是照本宣科,很少在課堂上講解當地的傳統文化、民風民俗,導致對家鄉情感沒有寄托,很多大學生畢業后不愿意回到家鄉、建設家鄉,甚至想要擺脫農村。
首先,縣財政應加大對公共文化事業的資金投入力度,從根本上保證公共文化工作的可開展性。要有充足的資金保障作基礎,根據每年的財政收入加強對公共文化事業的資金投入,并積極申報省級和國家級項目,可以多渠道引進資金[8]。
其次,文化部門要轉變傳統的思維,克服“等、靠、要”的依賴思想,拓寬文化振興路子。要充分發揮鄉鎮文化站的功能作用,積極開展“以文補文”“以商補文”“多業助文”活動,振興文化產業。積極開展各種活動,包括與周邊文化站交流,開辦不同的博物館、美術館、科技館等。建設文化商業街,除了可以增加收入外,還可以讓商業與文化融合,形成具有當地特色的地方“名片”,從而增強當地文化站的“造血”功能。
再次,建水古城的游客眾多,可以在古城建設特色店鋪,外地游客可以從店鋪的建筑中領略建水縣的歷史建筑風貌,結合現代文化且不缺乏時尚,讓游客感受到建水縣是一個兼具文化底蘊和現代文化的地域,具體經營讓當地人管理,盈利與政府按照合同比例分紅。
要加強農村文化隊伍建設。按照文化和旅游部出臺的《文化站管理辦法》中文化站配備專職干部1~3 名的規定,配齊文化站人員。同時,要加強對文化站工作的管理,讓文化站的人員專職專干,專心從事文化工作,讓文化站成為農村基層文化工作的“火車頭”。要對基層文化工作人員加強業務訓練,展開相關的專業培訓,可以參考高校的“導師負責制”,讓業務能力較強的文化工作者幫助剛剛入職的工作人員,共同進步。可以借助互聯網技術對基層文化工作人員進行培訓,除了定期統一培訓外,還可以在網絡上開展在線培訓,有效利用網絡教學,加強對外交流合作,不斷學習,時刻反饋,及時改進工作方法[9]。
要重視對農村民間藝人的保護和扶持,讓他們成為民間文化發展的“主力軍”。積極發掘民間藝人,鼓勵農村文化人員施展才華,為農村文化人才提供才藝展示平臺和成長空間,使其成為開展農村文化活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優秀領頭人。
結合鄉村振興戰略,進一步繁榮農村基層文化建設。在功能定位上,重點圍繞農村基層文化建設,綜合黨員教育、文物保護、文體健身、科學普及、法制宣傳、防災減災知識和就業技能培訓等功能,建設多功能的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為村民提供文化服務。
著力增加文化創新能力,迎合時代發展,緊跟農民真正的需求,開展具有當地特色、融合當地人文的娛樂節目。政府應根據不同年齡段群體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文化活動。比如針對兒童,可從動畫形式出發,制作有趣且具有教育意義的動畫短片,吸引兒童的注意;針對年齡較大的群體,可以從傳統文化的角度出發,如開展山歌下鄉等活動,增強這一群體的可接受性。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讓每個年齡段的群體都享受到文化帶來的樂趣,并激發他們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10]。
建水縣歷史悠久,縣域內轄回族、哈尼族等少數民族,民族文化豐富多彩,還有很多尚未發掘的民族文化,應把發展重心放在民族文化上,以民族文化為中心,結合現代元素,讓更多人知曉建水縣和建水縣文化。
建水縣“紫陶”燒制技藝被國務院列為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目前已獲得了一定知名度,可以“建水紫陶”為切入點,開辦文化節、“紫陶”展覽等活動,將其打造為一張亮眼的名片。應鼓勵當地對“紫陶”有濃厚興趣的年輕人學習制陶工藝,實現文化與技藝傳承。
在文藝匯演平臺上可以設置一個小程序,可以上傳自己的才藝,進行線上觀看及評選。村圖書室建立一個“排行榜”,表揚借書、閱讀數量較多的人,并發放一些小禮品,圖書館的書也可以選擇當地人感興趣的書籍,并且根據借書的記錄來調整后續上架的書籍。可以在一些傳統節日舉辦技能比賽,讓當地人參與進來,感受活動的樂趣,還能了解當地習俗,激發人們的積極性。
政府應積極開展進學校、博物館研學等宣傳教育工作,大力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增強國家自豪感和民族認同感,讓人們領會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建水縣文化屬于其中杰出的部分,應得到傳承和發展。將傳統文化植入生活中,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在面對外來文化的沖擊時不盲目跟風模仿,也不應故步自封,應持理性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可充分利用互聯網作為宣傳的一個落腳點,在網絡上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農民思想道德建設,將學校作為文化宣傳的第一陣地,結合建水縣特色文化,在校園內開展各種活動,通過這種方式,增強青少年對文化的認同感,逐步培養文化自覺,樹立文化自信。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公共文化建設不可或缺,是一個長期且艱巨的過程。應建立健全服務體系,從資金、人才、機制、文化等方面出發,多方共同協作,政府主導,招商引資,農民積極參與,大力發展當地特色文化,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移風易俗,倡導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摒棄陳規陋習,提高全民文化水平及思想素質,讓優秀的傳統文化成為人民的精神支柱,助推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