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晨柯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1)
“鄉賢”一詞起源于東漢末年,是封建社會長期發展形成的產物,指本土本鄉有品德、有才能,為鄉人推崇尊重的人,也是德高望重之人。新鄉賢是在傳統鄉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鄉賢”概念首次提出于2017 年第十三屆中國農村發展論壇上,是指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回鄉支教的大學生、老師或長期扎根鄉土以自身的知識才學服務鄉村的一些有愛鄉情懷的人。新鄉賢不僅具有傳統鄉賢的一般特性,如鄉土情懷、道德品質、倫理道德等,還有當代的知識、技術和新的文化視角,既可以起到道德引導的作用,還可以起到新觀點、新思想、新技術傳播者的作用[1-2]。
費孝通先生認為:“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鄉下人土氣,土字的基本含義是指泥土,而鄉下人離不開泥土。”[3]在這種社會特性下,不難看出傳統鄉賢產生于比較封閉的場所中,較為重視“生于斯,長于斯,或者長時間工作生活的地域”,鄉賢的屬性大部分是“在土鄉賢”,特指土生土長、受人敬重并在本地有一定話語權的人,如本地的名門望族、鄉紳等;也有部分“離場鄉賢”,如告老還鄉的高官,他們雖遠離家鄉,但仍情系家鄉,最終回歸故鄉,為家鄉作出一定貢獻[4]。
處于轉型期的鄉土社會,新鄉賢并非全都在鄉村生活,但卻都與鄉村產生緊密的聯系。在新的時代背景和國家政策影響下,鄉賢的產生不再局限于本地本土,新鄉賢的產生有助于其在大環境的發展下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一些有能力、有資質、有技術、有道德的大學生村官、經濟能人、政治能人的外地新鄉賢利用自身的能力和資源去造福鄉梓。新的地域分布,借助新的技術手段解決交通、通信的壁壘,能夠幫助新鄉賢“離土不離愁”[5]。
新鄉賢與歷史上告老還鄉的官員和本土有威望知識分子不同,傳統鄉賢由于血緣和地緣的關系,常常產生于本土鄉村社會中,而新鄉賢卻可以擺脫血緣和地緣的因素,投身于其他鄉村社會。新鄉賢更多的目的是進行鄉村建設,以此來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后稅費時代后,鄉賢的主體構成多元化,包括學有所成、愿意回歸鄉土的大學生村官,具有一定經濟實力、投資鄉村建設的經濟能人,退休賦閑、利用自己的政治資源造福鄉梓的政治能人,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改善鄉風民俗、淳化文明鄉風的文化能人,他們利用自身的優勢,用鄉村居民所能接受的方式,為鄉村振興提供源源不竭的內生動力,投身于鄉村建設[6]。
傳統鄉賢以儒家思想為價值導向,他們依托傳統禮教、儒家禮俗教化村民,凈化鄉風。傳統鄉賢主要擔負著治理鄉村的使命,在傳統鄉村社會中是真正的“治理者”。與傳統鄉賢有所區別的是,新鄉賢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在鄉村自治過程中充當著協助者的角色。當今,鄉村建設以村兩委為主力軍,更需要新鄉賢的參與。
2.1.1 推動鄉村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首先要推動鄉村經濟發展。要推進鄉村經濟發展必須引導人才等要素向農村流動,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但許多鄉村卻面臨人才資源缺乏與人員能力不足的境況。新鄉賢“返場”不僅是廣泛吸納多種社會力量助推鄉村經濟發展的生動體現,而且兼具重建鄉村情感共同體的價值優勢,可用于破解鄉村人才與資源難題,成為助推鄉村振興的建設性力量。新鄉賢的關鍵特點之一是“智”文化,比如其具有遠見的思想、豐富的學識、嫻熟的技術等,可以憑借以上優勢推動鄉村經濟發展。新鄉賢主要來自全國各地的不同行業,因此主體多元化,可以為鄉村經濟發展提供經濟支持、智力支持、人力支持,并且新鄉賢的回歸可以依托自身的優勢,因地制宜地發展鄉村產業,促進鄉村經濟發展[9]。
2.1.2 創新鄉村治理途徑的客觀來源
自古以來,郡縣治,天下安;鄉村治,郡縣穩。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也是國家治理的短板。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要求“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鄉村治理體系中最關鍵的一環是鄉村德治。新鄉賢作為鄉村社會中的新生群體,能利用自身的德治優勢彌補鄉村德治主體的缺失,改善鄉村社會存在的“痼疾”。新鄉賢在鄉村德治過程中發揮著正向作用,他們是民俗文化的傳承者、鄉風文明的教化者、鄉村道德的隱形監督人。新鄉賢可以更全面、科學地認識民俗文化,傳承和宣揚優秀的民俗文化,創新發展人民喜聞樂見的文化,滿足群眾對精神文化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新鄉賢在無形中以自身的品行激勵民眾認同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還能帶頭遵紀守法,樹立起標桿榜樣,在群眾當中樹立權威,督促民眾言行舉止符合道德規范[10]。
2.1.3 傳承優秀鄉村文化的時代要求
新鄉賢的“賢”字揭示了該群體承載著強烈的道德象征和文化意蘊。在鄉村傳統文化日益凋敝的背景下,新鄉賢有責任發揮文化引領作用,努力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與內涵,并以符合時代發展的方式加以傳播,彰顯傳統文化的活力[11]。
新鄉賢深入把握優秀鄉村文化內涵,令優秀鄉村文化煥發出時代生機。新鄉賢“返場”不是對傳統文化的揚棄,是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代要求。在對傳統文化揚棄的過程中,就要從傳統文化中汲取優秀、積極的內容,摒棄掉糟粕、不合時宜的文化。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傳統鄉村文化的內容有重合的地方,因此新鄉賢在對優秀傳統文化揚棄的過程中,應充分發揮示范和榜樣作用,引領村民在日常生活中傳播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由于滲瀝液原水COD較高,水樣汽化制備過程蒸發至90%時,瓶底因腐殖質泥垢較多無法進一步汽化,故高氨氮滲瀝液原水的汽化率約90%。又氨氮先行游離分解,汽化的過程同時也是濃縮的過程,故冷凝液氨氮濃度高于原水。
2.2.1 新鄉賢自身的異化
新鄉賢區別于傳統鄉賢的優勢是回歸鄉土,但為鄉村建設充分發揮自身作用的同時部分新鄉賢未經受住誘惑造成了自身的異化,因此相關部門應關注在缺乏法律法規約束下的新鄉賢出現異化的問題。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推進,大量資金和資源向農村傾斜,部分新鄉賢沒有抵制住金錢和財富的誘惑,違背自己的初心,利用手中的權力與聲望,為自己斂財,不僅未對鄉村建設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反而成為鄉村健康發展的不利因素。
2.2.2 鄉村社會道德多元化的出現
如今傳統社會道德被現代道德意識強烈沖擊,整個鄉村社會出現了道德多元化的現象。這種道德多元化的現象,給新鄉賢的“返場”帶來許多問題。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傳統道德、社會主義道德、西方文化影響而形成的道德與市場經濟中形成的道德等共存,而這種道德力量,在鄉村社會中約束力度不強,無法形成鄉村的“精神力量”或“品德榜樣”。中國傳統道德在鄉村社會中仍舊是經久不衰的,因此給新鄉賢的“返場”提供了很好的道德基礎。同時,新鄉賢“返場”使傳統鄉賢的道德得以延續,同時帶來了新的文化內容。但是,如果新鄉賢是帶著“中國傳統道德”走向鄉村社會,可能會使社會主義道德弱化,與黨和國家對新鄉賢的政策期待不一致,在加強肩負文化傳承者的同時可能會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角色弱化。
2.2.3 新鄉賢回歸的主體能動性弱
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一些新鄉賢有意向回歸鄉土,造福鄉梓。但由于鄉村經濟發展緩慢、鄉村“空心化”嚴重和鄉村社會失序等現實因素的束縛,導致新鄉賢回歸鄉土的積極性被打消。
一是新鄉賢參與鄉村建設的組織機構不健全。新鄉賢來自全國各地,力量分散,又存在對鄉村基本情況不熟悉,鄉村發展環境落后的不利條件,大部分鄉村沒有成立鄉賢會等組織機構,會使新鄉賢缺少歸屬感,不利于新鄉賢發揮自身優勢。
二是新鄉賢的居住問題。居住問題歸根到底是土地使用權的問題。對于本土新鄉賢來說,其本身具有宅基地和住房,但對于外來的新鄉賢只能暫時在辦公處場所居住,長此以往必然會消磨他們建設鄉村的積極性。
2.2.4 新鄉賢的組織規范程度低
如今,我國新鄉賢組織發展尚未完全步入正軌,組織規范程度低。無規矩不成方圓,無論在哪個時代規矩都是衡量人的道德行為重要指標。在組織中更需要標準和法則去規范組織成員的行為。由于缺乏規范性,一些新鄉賢組織出現組織異化的現象。鄉賢組織會基于自身的利益和人情往來去干預村兩委的工作。由于新鄉賢主體的多元化,人員構成復雜,并不是所有的新鄉賢都是黨員,造成新鄉賢組織的黨組織建設不完善。
新鄉賢雖然具備了傳統鄉賢所沒有的優勢,但為了使新鄉賢在農村現代化發展中能夠充分發揮作用,對其的培訓勢在必行。
一是要加強新鄉賢對國家政策的學習和理解。新鄉賢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好模范帶頭作用,傳播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是要增強新鄉賢堅持人民至上的理念。新鄉賢要始終牢記“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精神,在回歸鄉梓、進行鄉村建設過程中時刻保持一切為了人民的初心。
三是要加強對新鄉賢法治觀念的培訓。樹立新鄉賢法治觀念和法治意識的前提就是要加強他們在法律法規方面的學習,為“三治”結合的鄉村治理打下堅實的基礎。
鄉賢文化是地域文化的精神標識,以鄉賢為風向標,組織各種各樣的文化、經濟、政治、娛樂活動,以此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世界,從而加大對新鄉賢的認同感,為新鄉賢的“返場”提供有利的文化氛圍。
一是宣傳新鄉賢優秀事跡。通過新媒體方式,傳播優秀新鄉賢的奉獻精神和優秀事跡,激發新鄉賢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或者讓村民評選出自己心目中的最佳新鄉賢,激勵村民學習新鄉賢的優秀品質,營造學鄉賢的氛圍。
二是推動新鄉賢文化陣地建設。圍繞“新鄉賢”建立鄉賢工作室、鄉賢圖書館、鄉賢教育基金會、鄉賢幫扶組等陣地,為新鄉賢的持續發展提供不竭動力。培育新鄉賢的文化氛圍,就要加強對新鄉賢文化的培育,對傳統鄉賢文化揚棄,在揚棄的過程中加強對新鄉賢的培訓,為新鄉賢“返場”提供好的文化環境。
在新鄉賢助力鄉村建設中確立長效激勵機制是不可或缺的。對于在鄉村建設過程中作出貢獻的鄉賢給予榮譽,可借助各種新聞媒體等傳頌和推廣鄉賢事跡,增強鄉賢的名氣,對他們的社會地位及其發揮的作用加以肯定。不僅如此,還可編制“公德名冊”,使鄉賢的先進事跡記錄在冊,并在農村歷史中流傳千載。利用此種激勵制度來認可鄉賢的工作,同時推廣鄉賢文化,能夠高效地引導更多鄉賢人才參與到治村工作中來。一個有物質保障、有國家政策支持的鄉村是吸引新鄉賢回歸的基礎,給予回歸鄉梓、參與鄉村建設的新鄉賢物質保障,彌補他們在城市的差距。
新鄉賢要想在鄉村建設中發揮作用,與封建社會最大的區別,就是組織化。
新鄉賢組織機構建立后,一是明確責任。新鄉賢組織的目標是推動鄉村經濟發展、實現鄉村治理現代化、豐富鄉村文化、促進鄉村秩序穩定、打造社會主義生態村。二是健全新鄉賢組織工作機制。制訂好組織運行規章制度以及新鄉賢入會的準入和準出原則。新鄉賢組織在資金和管理程序上要堅持公開透明的原則。在此基礎上,才能確保新鄉賢組織健康持續地為鄉村建設充分發揮作用。三是要加強新鄉賢組織的法律法規意識。要確保新鄉賢組織的一切行為都是在法律規定范圍內進行的。
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大背景下,人才振興是關鍵因素,新鄉賢作為鄉村建設的新型人才,必須將其擺在重要位置。但新鄉賢需要結合當前時代背景對其進行培育,優化新鄉賢“返場”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