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艷瓊
(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北京 102442)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擁有深遠的茶文化。茶,從庶民百姓到文人雅士,從城市到鄉村,從南到北滲透深入,人們以茶待客、以茶會友、以茶雅志,茶與人們的生活有種自然的親和關系,與茶相關的詩歌、小說、書畫、茶禮、茶俗等種類豐富。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不止一次談到發揚中華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軟實力”。茶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一定的群眾基礎及傳播能力,近年來在我國政府的推動下,茶文化事業蓬勃發展。
為了傳播茶文化,增加鄉村旅游的文化內涵,使旅游者更好地理解茶文化,把茶文化與鄉村旅游相融合,以鄉村旅游景區、體驗活動、農產品推介會、節事活動等為載體充分展示茶文化、帶動茶產業,增加鄉村旅游文化內涵[1]。
茶文化空間是指具有茶文化內涵的室內或室外,由茶文化元素構成的空間。既包括靜態的大自然、庭院、裝飾、陳設等,又包括動態的茶會活動、茶藝表演、沖泡服務、教學培訓、參觀展覽等內容。茶文化空間為飲茶之人、游憩之人、商旅會議之人、學習培訓者等提供獨立的專有空間,也為人們營造自然、舒適、淳樸、雅靜的人文環境。我國自古以來就有茶室,古人不愿囿于一室之內,從《明人煮茶圖》中就可以看到在墨竹芭蕉下烹茶的場景,唐寅的茶畫也是與晚明茶人所主張的“茂林修竹、課花責鳥、小院焚香、清幽奇觀、名泉怪石”的品茗環境相契合。
茶文化空間概念是從日本茶室、中國臺灣茶空間逐漸演變來的,但是其理念又有別于他們。日本茶室講究清寂,并把日本茶道精神融入其中,茶室既包括內部榻榻米空間,也包括外部庭院空間,對空間及茶具的擺放也有嚴格的要求,要體現茶道的清修和禪宗的佛教思想。我國臺灣的茶空間所表達的是一種生活理念,更多體現在文人茶室的藝術空間,表現出和敬清寂的茶德精神。有些茶空間與書結合、有些茶空間會整面墻擺設茶具,既大隱隱于市又充滿生活氣息。
茶空間由于茶歷史演變、地方茶俗的不同、品飲種類的差異,空間更加多樣化、內容更有地域性。比如,成都的茶文化空間是以茶館為基底,北京茶文化空間是老舍筆下的茶館文化,福建人又以功夫茶室作為茶文化空間,這些地域的茶文化色彩是我國茶文化空間豐富的內涵和表現形式。我國茶文化空間既有文人茶空間的藝術氣息,又兼具地方茶俗特色,具有人情味,生活化功能更突出。
茶文化承載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品茶代表著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審美行為[2]。在創造當代茶文化空間的同時,要積極探索茶文化,將文人傳統的生活方式運用到室內空間的營造中,通過飲茶修身養性,從而間接調節和提升自我,營造茶文化氛圍。
營造茶文化發展空間最重要的就是能貼近自然,享受社會生活,從點滴生活中了解我國茶文化的歷史,在品茗中體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因此,在茶文化空間的構建中,應著力探索茶的文化內涵。結合當地的歷史文化特色創造空間,可以有效提升鄉村旅游的文化層次、增加茶藝體驗活動[3]。
為加快推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提檔升級,北京市陸續印發《關于加快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的意見》,提出要不斷擴大北京市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產業規模,堅持農耕文化為魂、美麗田園為韻、生態農業為基、傳統村落為形、創新創造為徑,促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等產業深度融合,推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提檔升級和健康發展。
茶文化空間將原有的鄉村旅游中不同形態的茶室、茶座、茶攤重新整合、轉型,豐富其文化內涵。使鄉村旅游的轉型升級逐漸從民宿住宿、采摘、餐飲到茶旅融合,為人們營造自然、舒適、淳樸、雅靜的環境[4]。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中號召:“要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民宿經濟正是基于此迅速發展起來,讓城里人在不降低生活品質的情況下回歸鄉村。民宿既要有舒適雅致的環境,又要注意保護傳統民居和民俗,同時還需要結合當地的農業、農產品和村莊特色,展現農村的農耕文化、民俗文化、傳統文化,賦予其更多文化內涵。茶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搭起人與自然之間最和諧的橋梁,在鄉村的民宿中營造一壺茶,一點裝飾,一個舒適的坐席,一方詩意空間,放下浮躁,足夠愜意與安靜。
通過茶文化空間的橋梁,傳播中華傳統文化,陶冶情操、凈化心靈,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建立和諧的關系,同時推動民宿經濟發展及提升民俗品質。民宿經濟開發最重要的是能貼近自然享受生活。茶是人與自然的媒介,從點滴生活中了解茶文化的歷史淵源,由故事傳說中了解茶文化。鄉村也正是給人們提供了這樣的場所,鳥語花香、蒼山翠竹,廣闊的田野和連綿的山脈,大自然的饋贈在鄉村中體現得淋漓盡致,讓茶文化空間隱于其間,從而提升民宿品質、為民宿注入傳統文化內涵[5]。
民宿經濟的蓬勃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鄉村資源的利用和開發,但許多經營者只注重經濟效益,忘記了環保理念。在現實中,一些民宿經營者只關注收入,忽視了保護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民宿改建缺乏規劃、鄉村民俗文化缺乏傳承,在經營過程中產生大量垃圾及廢水等。一些民宿經營者為了滿足民宿的主題風格、特殊功能等方面的設計要求,大肆改造原建筑。修建缺乏統一規劃,拆墻打洞、私搭亂建的現象十分普遍,損害了村落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其中部分民宿經營者并非原村民,對當地村落的民俗文化知之甚少,對遺產和傳統缺乏敬畏感和傳承精神。在經營過程中產生的垃圾、廢水、噪聲等污染影響當地村民的正常生活,原村民對民宿產生意見,降低了對民宿的認同程度,影響民宿經濟發展[6]。
大多數民宿主題不突出,特色不明顯,缺乏地方村落文化特色,同質化現象嚴重。隨著民宿熱潮,民宿經營者盲目跟風,缺少理念,部分經營者通過收購農民舊宅再改裝后直接運營,事實上已經失去了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的真諦。部分民宿經營者不了解當地鄉村的民俗文化、村史概況,生硬引入城市文化,與鄉村整體格格不入,導致農業資源浪費、鄉土氣息缺失,影響當地休閑農業的發展。例如,北京房山區、懷柔區的部分民宿就是參照安徽地區白墻灰瓦的風格建造,與傳統北方院落民居風格出入較大,顯得很突兀。鄉村民宿突出個性化,一村一種風格,甚至是一院一景,如果整齊劃一就與鄉村酒店、度假村標準化雷同。民宿存在同質化嚴重、故事缺失、失去人情味、地方性消失、村莊喪失等突出問題。
民宿經營要突出鄉土氣息,與當地鄉村生活習俗、生態資源和農業生產深度融合在一起,在冰冷建筑上增加人文溫度和活動內容,通過體驗柴火蒸饅頭、編制竹筐子、繪制葫蘆畫等農家活動,讓民宿有裊裊炊煙升起。民宿經營者也可以帶著客人圍爐一起聽村里的故事,坐在空場聽秧歌戲,趕集去挑選當地的農特產品,這些有溫度的內容才是民宿最本真的內核。讓人們融入到鄉村生活、民俗文化中,才是民宿經濟有生命力的表現和可以持續發展的源源動力[7]。
民宿的發展要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民宿既要融入現代元素,更要保護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延續歷史文脈。不少鄉村民宿經濟缺乏對于當地農業、農產品、村莊特色的結合,僅僅把民宿的功能定位在住宿、餐飲、觀光、休閑等,并沒有賦予其更多的文化內涵。有的企業或個人通過對農村閑置房租賃改建為民宿,有的甚至將原居民遷移,僅僅把老房子盤下來發展鄉村民宿。同時,民宿建設缺少規劃、系統性,沒有繼承和挖掘當地的人居環境保護和文化內涵。還有許多民宿主人認為民宿就是走高端路線,過分注重民宿的包裝設計,將原本極具個性化的民宿按照酒店的管理方式,聘請專業酒店管理團隊或對民宿的客房、餐廳硬件設施進行酒店化改造,按照酒店規格配齊各種用品或干脆推倒重建,過分強調設計感,喪失了民宿的人文內涵。
民宿是茶空間最好的載體,民宿經濟在鄉村,具有自然田園風光,隱居山水正是茶人所追求的品茗環境。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要求,也是推進鄉村振興的根本任務。產業興旺不僅要實現農業發展,還要豐富農村發展業態,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民宿是鄉村旅游發展的豐富業態之一,近幾年呈現出快速發展的勢頭。在交通便利、民風淳樸、環境優美、基礎設施健全、自然風光優美的鄉村,民宿經濟迅速發展,莫干山、大理、杭州、北京等地的民宿如雨后春筍般蓬勃而生。
不管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還是琴棋書畫詩酒茶,我國的茶總是代表一種煙火氣息的生活方式,把茶空間融入到民宿中,營造自然意趣、修身養性、禪修意境的內容,自營造然人在草木間的和諧環境氛圍。
民宿的設計既要與當地村莊、自然田園相統一,又要凸顯出特色和差異性。營造茶文化空間正是彰顯民宿特色。在民宿中營造茶文化空間,要充分結合當地的人文、氣候、生態和環境。比如,利用自然光線或用玻璃房營造出陽光茶室,巧妙利用屋頂瓦片和大側窗將自然光引入室內。也可以結合外部、室內的材料、顏色、風格等,盡可能與室外景色相一致,使民宿的室內和室外能夠自然地連接和過渡。選擇盡可能貼近自然的材料,如竹子、茶樹、石頭、木紋等,聞絲竹、品茶香,正是古代文人墨客的雅事,可通過營造民宿茶空間,巧妙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在民宿中增設中國茶文化的元素。在茶文化發展理念研究背景下,很容易聯想到儒家思想文化、道家傳統文化、茶樓聽戲等。尤其是宋朝,蘇軾詩中寫道:“禪窗麗午景,蜀井出冰雪。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潔。”水、茶器、自然景色、人、茶,缺一不可。明代文人注重飲茶空間的雅致化,書齋邊要有一間茶室,供品茗、清坐之用,飲茶空間中還要有相配的花木、奇石、茶果、掛畫、焚香等。增加與我國茶文化相關聯的元素,可讓客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能讓民宿更具藝術性和文化性[8]。茶文化是清素淡雅的文化,民宿的設計應盡量簡約,充分體現清素淡雅的意境。
民宿經濟在發展的過程中,已經不僅限于出售客房,受眾越來越需要有溫度、有感情的民宿。如何打造有溫度的民宿,需要在民宿與客人之間搭建起一座溝通的橋梁,而茶正是架起溝通的橋梁。為了有效提高民宿質量,在營造茶文化空間的同時需要提升民宿經營者的茶文化素質,使其深入了解茶文化,找到茶文化與傳統文化之間的聯系。
首先,民宿經營者要尊重并認同我國茶文化,積極主動地接受茶藝學習和培訓,能為客人介紹茶或沏泡茶,通過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品位,讓茶成為搭建主客關系之間的媒介。
其次,在弘揚和傳播茶文化的過程中,要注意不能簡單地模仿或直接照搬文化元素,應充分理解茶文化所蘊含的歷史知識,了解茶具、茶席、茶葉的發展歷程,在關注時代特征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室內空間,通過掛畫、擺花、布置茶點營造氛圍。民宿經營者應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掌握茶文化內涵的關鍵因素,并通過一定的藝術手法將其轉化為室內元素。
再次,在營造茶文化空間的過程中,還應做到與室外環境相得益彰,促使室內空間的特點和周圍的地域環境更加協調,有效提升民宿品質[9]。
隨著我國鄉村旅游的快速發展,民宿經濟蓬勃發展。在這種大背景下,將營造茶文化空間巧妙融入到民宿室內環境營造中,提高了民宿品質,吸引了更多游客,既能為游客提供良好的居住生活體驗,又能給鄉村增加實際收益。隨著茶文化的發展,我國社會對茶文化的研究和應用并不局限于飲茶和茶文化,而是與各行業緊密結合,極大地影響了各領域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將茶文化所蘊含的審美元素和審美理念與民宿緊密結合,可提升民宿的審美情趣和人文內涵,實現茶文化與民宿空間設計的完美結合,從而豐富民宿經濟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