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洽
(作者單位:廣東花城工商高級技工學校。)
新時代,我國經濟建設急需具備“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以此推動我國“十四五”時期及更長遠的高質量發展。技工院校作為發展新時代職業教育的重要陣地,應當多途徑全方位地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而就業指導正是技工院校學生職業生涯的啟蒙課,因此,“工匠精神”融入技工院校就業指導的培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工匠精神”是一代又一代匠人的接力和傳承,也是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大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作為精神載體的大國工匠正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新時代,我們正滿懷信心不懈奮斗,各行各業的新時代勞動者不斷探索開拓,從依靠密集勞動力的制造大國升級為世界頂尖制造強國,我們需要更多更杰出的大國工匠。
中國有一句老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也是大多數技工院校學生當前對自身職業發展最樸素的認識,所以他們選擇了技工教育,渴望能有一技之長以求安身立命。但受限于特定年齡段的認知及思想上的不成熟,僅僅是為了眼前的謀生,缺乏長遠的職業規劃,對“工匠精神”更是一知半解,沒有成為工匠的原動力。“工匠精神”字面上對他們而言并不陌生,但似乎離他們很遠,在日常技能學習中并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工匠精神”對自身技能提升和未來職業成就的意義。在就業指導中,必須正視這個問題,因材施教幫助學生領會“工匠精神”的內涵,他們才能提升相對應的職業理念、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
走出校門踏進社會,個人發展面臨如何與社會相適應的現實問題。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企業或用人單位對專業高技能人才的聘用標準也會與時俱進,精益求精的工匠水準就是高技能人才的強競爭力。打鐵還需自身硬,作為技工院校的畢業生要立足必須靠精湛的專業技能,只有用“工匠精神”武裝自己,加強對自身職業的認同感,摒棄心浮氣躁,刻苦鉆研,力求開拓創新,才能在長期的競爭中獲得成功。“工匠精神”的內涵要求和就業指導的教學目標是相吻合的,就業指導就是要架起“工匠精神”這座橋梁,讓學生通過“工匠精神”這座橋梁成為大國工匠。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建設中,在現代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洶涌潮流中,具備“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是社會發展迫切需要的。從《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國發〔2019〕4號)、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中我們可以看到,國家在不斷深入推動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將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視為同等重要位置。技工院校是我國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國家培養大量技能型人才與高素質勞動者。新時代背景下職業教育要與時代發展需求相適應,“工匠精神”蘊涵的精益求精和追求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是不謀而合的,我們應當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從職業規劃源頭抓起,播好“工匠精神”的種子,培養更多更杰出的滿足各行各業發展的大國工匠,以此提升職業教育的內涵質量,讓新時代勞動者的形象深入人心,讓職業教育百花齊放,有力推動我國職業教育向更高質量發展。
對于技工院校來說,在就業指導教學中培育“工匠精神”是培養技能人才的重要環節,更直接影響學生擇業就業甚至未來職業生涯的規劃。理論學習是夯實基礎的關鍵一環,如果缺乏有針對性的專業理論培訓,難以使“工匠精神”理念根深蒂固。同時,培育“工匠精神”在強化理論學習的基礎上還需重視思維導向,“工匠精神”的內涵要融入職業理念、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等教學內容的講授中,做到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在認清自我定位的前提下以“工匠精神”的高要求高標準去找差距,鼓勵學生明確職業理想,努力提升自身技能,達到職業精神和職業能力的雙重提升。
恰到好處的“工匠精神”案例猶如錦上添花,要根據學生心理特征選取內容新穎、貼近學生生活的優秀榜樣案例,在“講故事”的過程中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人物奮斗歷程,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達到教學目標。比如,在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的舞臺上,第一次參加世界技能大賽的陳君輝和李俊鴻擊敗多國選手,勇奪混凝土建筑項目金牌,他們正是來自廣東城建技工學校的學生。一樣的學生身份,一樣的求學經歷,瞬間拉近學生與榜樣的距離,通過挖掘同齡人成功背后的刻苦求學經歷,自然而然地傳遞熱愛專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比起講述德國、日本、意大利等擁有“工匠精神”傳承的典型案例更生動可感,更能激發學生熱愛技能,追求卓越的學習動力。
近年來,企業轉型升級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長,大國工匠仍長期存在需求缺口,從國家到各省市都出臺了相應的培養、服務及扶持政策。比如,廣東省積極響應實施了“南粵家政”“粵菜師傅”“廣東技工”三大工程,以實施“灣區人才”工程和“鄉村工匠”工程為抓手,并且成立了廣東省高技能人才培養聯盟、世界技能大賽中國(廣州)研究中心。廣東中山鼓勵和指導用人單位完善技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落實《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符合條件的可參照高管人員落實各項待遇,納入人才認定或評定范圍,按規定享受高層次人才同等優惠政策。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說的那樣:“職業教育前景廣闊,大有可為。”技工院校的學生學習主動性較差,了解時事政策較為薄弱,因此,在教學中解讀宣傳好就業創業政策有利于幫助他們端正職業態度,增強從業就業信心,科學合理做好職業規劃,朝著大國工匠的目標奮斗前進。
環境對人的影響十分深遠,一定的技能文化能夠弘揚“工匠精神”,激發學生學好職業技能的積極性。就業指導可以創新教學方式,將實踐教學和技能競賽結合起來,比如,在校園中定期開展由系列技能競賽組成的技能文化節,營造一個優質的以“工匠精神”為主題的育人環境。技能文化節涉及面廣,舉辦的活動多種多樣,為每一位學生提供了展示自己風采的機會,挖掘了各方面的潛力,提高了綜合素質,讓大家看到了從未遇到的“最好”的自己,為未來走上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大國工匠水準的形成,是職業技能不斷提升和自我超越的過程,這離不開學生自己的參與和感悟。學生往往熱衷于實踐操作,在專業帶頭人或名師的帶領下刻苦鉆研,精益求精,實實在在摸索和解決技能競賽中遇到的現實問題,在這個長期的行為養成過程中做到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為日后身懷精湛技藝打好基礎。
“工匠精神”融入就業指導工作中,可以幫助學生培養“工匠精神”,立下大國工匠之志;可以滿足企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可以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和職業教育進一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