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俊
(梧州學院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 廣西 梧州 54300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指出,十四五期間我國將瞄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集中優勢資源攻關醫藥和醫療設備、關鍵元器件零部件和基礎材料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1]。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也在培育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第三代半導體、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未來產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同各產業深度融合。
隨著各級政府的支持和投入力度加大,我國光電信息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與之相關的產業和企業都表現出了高速成長性。產業的高速發展必然帶來科技研發與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長,目前,全國各地的光電信息類科研平臺、創新團隊、高層次人才均極其緊缺,因此,加快光電信息類人才的培養是國家發展的戰略需要。而光電信息產業中已經將光電信息技術與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經濟社會各領域緊密結合,使得光電技術與教育、醫療、交通、制造、金融、綠色能源、生態農業、消費生活等深度融合。
由此可見,為了保證光電信息工程的可持續發展,光電信息類人才必須具備相當高的多學科交叉融合能力。所以該類學生在光電信息的獲取、傳遞、處理及應用等方面必須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另外在光電信息處理、光電系統設計、光電技術及其應用時還需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熟練的實踐技能。光電信息的內容涉及多個學科,如計算機學科、通信學科、控制學科、機械設計學科、電子技術、光子技術和微電子學科。因此,光電信息類人才的培養過程對多學科交叉的創新能力培養有更高的要求。光電信息類人才與其他學科融合發展是必然趨勢,因此,面向光電產業發展的緊迫需要,對光電信息類人才進行多學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是當前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
目前為了解決人才緊缺的問題,教育部辦公廳和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印發的《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和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印發的《關于推進廣西普通本科高校現代產業學院建設工作的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建設產業學院,各個高校相繼進行了產業學院的探索[2-7],梧州學院(以下簡稱“本校”)結合本校特點和地理位置,也在大力推進光電信息產業學院的建設。
要達到上述光電信息產業學院的目標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建設:
按照《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在符合政策的前提下,結合產業行業的需求,以本校光電信息產業學院中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為例對課程體系進行合理的設計。本校光電信息產業學院培養人才的目標是:建成立足廣西面向粵港澳大灣區有影響力的現代產業學院,成為地方光電信息產業發展的重要人才支撐點。以目標為導向,結合本地光電信息產業的特色,重構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推進跨學科、跨專業工程人才培養。本校擁有省級工程中心——廣西智能顯微設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要對光學顯微鏡的精度、智能等方面進行研發。同時結合本地高新區產業園和珠三角地區光電產業園區主要經營的光電信息產品,在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中設置了電子信息工程、光學工程、物聯網工程等專業相關課程,根據學科優勢,增加了圖像處理、視頻信號處理等相關核心課程。該專業核心課程如圖1所示。
產業學院是拳頭專業領銜,相關專業相互支撐,融合發展,其不再是相互獨立,而是專業高度交叉融合,現代光電信息產業學院專業高度交叉融合圖如圖2所示(p13)。本校光電信息產業學院將以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為重點,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物聯網工程為支撐,共同發展。本校的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是近幾年來才新建的專業,但是本校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是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通信工程專業是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這2個專業有雄厚的基礎條件,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借助這2個專業的基礎條件和發展經驗可快速發展,這也將促使光電信息產業學院在更好培養人才的同時快速形成特色和優勢。
現代產業學院有利于解決現實生活中高校與企業之間人才矛盾的問題。由于科技的日新月異,企業生產的產品更新換代極快,高校培養的人才沒法滿足企業所需,因此教育部和工信部共同出臺《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的通知,目的很明確,要求高校必須培養企業所需的人才。要達到這一目標,高校必須走進企業,了解企業,企業也必須走進高校,參與人才的培養,雙方共同利用自身的優勢,才能培養出能適應和引領現代產業發展的具有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應用型人才、創新型人才[8]。
首先各個產業學院必須通過調研,挑選出行業中合適的企業,產業學院的各個專業必須深入調研這些企業。本校光電信息產業學院重點詳細了解光電信息產業鏈的“技術應用、技術要求、崗位職責、職業標準”,進而確定人才教育鏈的“人才需求、人才規格、課程標準、專業標準”,同時在人才培養計劃中落實課程對接產業園區企業生產崗位標準、專業對接產業園區職業標準。
其次要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設計能力,必須加強學生的實踐環節,對學生進行“一中心”“兩個競賽”“三進廠”的培養模式。
“一中心”是指利用本校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進行實踐能力的培養,本校的電子技術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是電子信息類基本的實驗中心,以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為核心,整合教學內容,構建新的實驗教學體系。電子技術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實驗項目分為基礎型、課程設計與實訓、綜合型、技術創新型四個層次,實驗教學內容密切聯系科研、工程實際、社會應用,及時吸收新的科研成果和技術進入實驗教學課堂。實驗教學分階段、分層次設置,在每一個教學層次的實驗課程中,實驗教學分為基礎型實驗,選做實驗(設計性、綜合性實驗),仿真實驗、創新性實驗等。為了培養學生不同層面的實踐能力,提供了足夠多的實驗項目供他們自行選擇。在開放性實驗室中,通過教師的指導,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夯實基礎,提高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
“兩個競賽”是指重點參與的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和全國大學生光電設計大賽,通過學科競賽不僅可以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同時也可以以賽促學、以賽促改、以賽促交流。但是現在很多學生并沒有意識到參賽的重要性,他們學習的主動性不強,參賽的主動性也不強,導致學科競賽的受益面不大,針對這一情況首先要讓學生們正確理解競賽的指導思想,認真實踐競賽宗旨,積極宣傳,擴大影響。當收到這2個比賽的通知后,首先召開全院師生參賽動員會,參加人員為光電信息產業學院的全體師生和合作企業代表;其次讓學生從大一開始就關注學科競賽,教師在平時的授課中也可宣傳其重要性,并進行專業方向的輔導,為后續的參賽做好準備工作。對于教師而言,參與學科競賽不僅可以推動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還可以提高教師的動手能力,特別對于新進年輕教師的效果更加明顯。
“三進廠”是指學生必須三進企業。首先是大一進校后必須進入企業參觀實習;其次是大二下學期在企業進行行業課程學習,包含企業文化、行業標準和規范、崗位實訓等課程;最后是企業頂崗實習,該實習期為17周,學生實習結束后需要填寫實習報告等。學生通過企業學習,不僅幫企業解決了生產問題,同時也能從企業中找到研究課題或技改項目,申報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或為畢業設計提供課題,學生逐漸了解企業,了解行業,有利于以后的就業。對于企業,也可以發現符合自身的人才,提前培養和留住人才。
為了更好地促進產業學院發展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高校應加大校內專任教師轉型力度,每年有計劃地選派專任教師到企業接受培訓、頂崗掛職和實踐鍛煉,選派專任教師人數不低于在編教師總數的10%,使“雙師型”教師比例超過50%。每年聘請企業主體中的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兼職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人數不低于40人,形成相對穩定的雙師多能的高水平教學團隊。
從光電信息行業企業需求出發進行教學資源開發與建設,重構課程體系,對課程結構進行優化,并推動課程內容與產業需求(如行業標準、生產流程、項目開發等)的科學對接。合作開發行業課程15門以上,合作編寫行業教材5部以上,以企業真實項目開設的“項目式”教學比例占專業課比例80%以上,畢業設計選題來源于企業真實項目的比例達到80%以上。
為了發展好光電信息產業學院,必須建立互利共贏的聯動機制。首先是深入研究各方利益,搭建光電信息現代產業學院的管理機構,該機構能保障產業學院的規范管理。其次是把握光電信息產業的特點,深入挖掘教育合作資源,將教育、人才、產業、創新高度融合,吸引學校、企業積極進行產教融合,企業項目進課堂,學生積極參與企業科技攻關,提高產業學院的育人質量和社會服務能力。再次,構建產業學院的反饋系統,能保障在產業學院的運行中及時解決出現的問題,做到溝通及時,排故高效。最后,構建多途徑、多方位的評價體系,邀請第三方評價機構參與現代產業學院建設中的績效評價,形成責權利分明的產業學院運行環境。
積極向學校和上級主管部門爭取各類專項建設資金,如一流學科建設專項資金、碩士點建設專項資金、一流專業建設資金、一流課程建設資金、重點實驗室建設專項資金等。統籌各專項經費使用,重點向實驗室建設、實踐基地建設、特色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學科競賽、科學研究和教學研究等方面傾斜,保障該項目建設順利進行。
本文分析了我國光電產業發展現狀,以本校的光電信息產業學院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為例,結合本地信息產業的特色,從人才培養方案、教師隊伍建設、教學資源開發與建設、產業學院建設長效運行機制及經費等方面分析了地方光電信息產業學院的建設,為建成良性互惠的運行機制、優質合理的師資隊伍、實用接地氣的教學內容、特色突出的育人模式、優質穩定的實習基地,從而確保人才培養質量給出了一些建議,并為達成“建成立足廣西面向粵港澳大灣區有影響力的現代產業學院,成為地方光電信息產業發展的重要人才支撐點”的目標做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