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翠榮,楊素敏,孫冠嬰,薛文錚
(1.河北中醫學院 河北 石家莊 050200;2.河北廣電信息網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河北 石家莊 050000)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加強人工智能在教育、醫療衛生、體育、住房、交通、助殘養老、家政服務等領域的深度應用,創新智能服務體系”[1]。2018年4月,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支持學校運用人工智能技術變革組織結構和管理體制。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的賀信中提出,“培養大批具有創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是教育的重要使命”[2]。2021年3月,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出,瞄準人工智能為首的前沿領域,實施重大科技項目。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也與日俱增。人工智能應用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契機,因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充分了解人工智能技術對大學生思想狀況的影響,找到科學的教育舉措十分必要。
人工智能是研究發現人的智能活動規律,在機器、計算機、軟件、網絡等平臺或載體模擬、替代和擴展人的智能行為的一門科學。思想政治教育是通過對受教育者的認知和情感進行客觀影響與主觀改造,從而達到提升其思想政治素質的目的。將人工智能應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就是通過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統計分析以及圖像、語音、計算機視覺等綜合技術來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引領,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總目標。
人工智能應用改變了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環境,由原來的單一教育環境轉變為多元化教育環境,這不僅為大學生創設了一個嶄新的學習生活空間,而且能夠滿足大學生個性化成長需要,對于大學生思想認知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在這種更加自由、寬松的載體環境中,大學生可以不受時間、地點限制,接收各種有益的教育信息,表達自己的想法,確立形成并且不斷鞏固自己的思想認知。同時人工智能的應用也為思想政治教育創設了一個新的載體平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利用各種載體平臺,開展不同類型的教育引導活動,更加充分地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隨時隨地與學生進行交流。
人工智能應用可以對大學生的思想動態進行數據分析,運用大數據記錄學生各種錯綜復雜的行為,在對這些反映學生行為的數據進行分析之后,找到行為與思想之間的關系。通過自然語言處理、圖像識別、語音識別等人工智能技術,自動識別和判定大學生的學習狀態和行為習慣。利用人工智能收集在線學習平臺和傳感器傳輸的各項數據,對大學生學習、生活過程的表現情況進行實時動態監測,對數據進行整合、計算、分析后,使教育者更加全面地了解大學生的情緒和思想動態等,為制訂個性化教育引導方案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數據支撐,強化個性化引導。
人工智能在數據分析和處理方面的作用,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制訂、科學決策等產生積極的影響。通過對反映學生思想動態的日常行為進行數據追蹤與搜集,可以更加客觀地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在對大學生思想和行為變化情況進行精準追蹤后,可以勾勒每一名學生接受教育前后的思想變化曲線,這有助于強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決策的針對性。在教育方法選擇、教育內容確定等方面,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對共時性數據信息進行全面收集、對歷時性數據信息進行有效對比,可以找到最佳教育方案,不斷優化教育策略,同時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決策的前瞻性。
為了深入了解人工智能應用對大學生思想狀況的影響,研究中選取了8所高校的800名學生進行隨機調研,參與調研的學生中一年級的占62.3%,二年級占14.5%,三年級占13.2%,四年級占10%,以理工專業為主,文史為輔。
大學生對人工智能應用的認知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平時喜歡使用智能電子產品的占88%,一般喜歡的占9%,不喜歡的占3%;對人工智能非常了解的占38%,一般了解的占54%,不了解的占8%;平時通過網絡了解人工智能的占56%,通過科幻電影了解的占39%,通過電視、雜志和其他方式了解的占5%;大學生使用過的人工智能產品包括(多選):人臉或指紋識別產品占86%,語音助手占63%,車載導航占38%,機器人占3%,其他占8%;認為人工智能利大于弊的占57%,弊大于利的占16%,利弊差不多的占27%。
當遇到問題的時候,相信數據分析的大學生占51%,相信個人判斷的占19%,結合考慮的占30%;認為人工智能未來能夠為大學生提供更多就業崗位的占33%,人工智能占用更多就業崗位的占49%,認為人工智能對就業崗位影響不大的占18%;認為人工智能應用的影響中(多選),能夠提高效率的占64%,能夠節約成本的占45%,能夠方便生活的占78%,認為侵犯隱私的占41%;認為人工智能應用對自身提出的要求(多選)包括:創新意識占49%,溝通能力占23%,團隊協作能力占35%,人際交往能力占21%,專業職業素養占42%。
2.2.1 正向影響
一是有利于學生樹立科學思維。人工智能應用在技術上能夠實現多種數據統計、分析功能,輔助學生做一些簡單決策。但是人工智能不是人類大腦,需要學生建構批判性思維來提高運用人工智能技術的能力。雖然人工智能應用領域不斷擴大,但是機器在知識遷移方面遠不如人類大腦,在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時需要大學生提升系統性思維和創新思維能力,能夠從全局角度考慮問題,進行綜合思考,統籌全面作出科學合理的決策。同時,人工智能應用可以更好地服務人類,發揮人工智能與教育深度融合作用,開發人工智能的深度學習技術,能夠不斷提升大學生的學習適應能力,服務于學生成長成才。
二是有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發展。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為學生創建了多種學習平臺,也增強了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大學生在適應新時代學習載體新變化的過程中,增強了對人工智能應用的認知能力,這有利于大學生提升與時俱進的自我學習能力。同時,大學生只有通過加強對人工智能發展原理的學習,才能更好地運用人工智能技術。科技發展的腳步永遠不會停滯,大學生要想不被時代淘汰,必須培養終身學習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促進社會不斷向前發展。
三是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人工智能技術通過利用虛擬現實、計算機三維模擬手段等創設情境,再現或還原教學內容,增強學生的體驗感和感知力,促進學生在親身經歷的過程中加深理解,更好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建構相關的知識,從而激發學生情感,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人工智能應用為各專業開辟了嶄新的領域,可以激發學生努力奮斗的進取精神,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和科學探索能力,增強學生的開拓創新精神與團結協作意識。
2.2.2 負向影響
一是對大學生的價值觀產生負面影響。人工智能應用使信息傳播從“線下”擴展為“線下”+“線上”,網絡環境日趨復雜、負面信息更加隱蔽。一些反主流價值觀念或西方不健康的價值思想,對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形成階段的大學生會產生較大影響,一些分辨是非能力弱的學生,甚至會傳遞一些虛假、低俗甚至反動的言論。
二是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產生一定沖擊。隨著人工智能應用推廣,一些“知識無用”“技術無用”的思想會使大學生的價值導向出現偏差。人工智能技術導致有些大學生會暫時找不到工作,或遇到一些挫折,甚至出現生活落魄的現象,加上網上的一些錯誤言論,學生會產生實用主義或功利主義思想,也需要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關注。
三是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關系產生一定影響。智能機器人、智能教育、智能手機、網課等等,都在慢慢改變著大學生活,一些學生會沉迷于自我世界,忽視身邊人的感受;還有一些學生會癡迷于網絡等虛擬世界的交流,與現實中同學或老師的溝通減少。由于虛擬世界帶有一定的欺騙性,人們之間的信任程度降低,戒備心理增加,這些都會導致大學生人際交往越來越疏遠和冷漠等現象。
2.3.1 對人工智能應用的認識不到位
一些教育工作者還沒有深刻認識到人工智能技術在搜集、整理、分析學生思想和行為動態數據中的重要價值,對于大數據、云平臺等科學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發揮還不夠,缺乏與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整合。
2.2.2 思想政治教育智能平臺開發不夠
人工智能應用當前在開發過程中還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建設不完備的情況。特別是反映學生思想行為的數據采集、管理和運行平臺等還有待開發,需要加強設備保障等。如何把采集到的數據信息留下來、聯起來和用起來,也是高校人工智能應用亟待解決的問題。
2.3.3 人工智能應用教師隊伍培養培訓不足
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專業背景與人工智能相關專業差距較大,在人工智能理念、內涵、價值及運用等方面還有許多不足,需要加強相關專業知識的培訓。此外人工智能在思想政治教育應用中的技術操作、數據規范、數據安全等方面的研究還不多,也需要在實踐中予以加強。
人工智能有著獨特的價值優勢,要進行科學合理的運用,充分發揮人工智能技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能夠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新的理念,創造新的育人環境,提供新的教育方式,促進大學生對人工智能技術形成正確的認知,增強自身的學習能力、創新實踐能力、就業創業能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針對性、精準性和實效性,從而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在人工智能應用的視域下,教師的角色發生了改變,主動權與選擇權都交到了學生手中,教師不再只能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搭建平臺,培養大學生的核心素養。高校要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在大學生行為與思想動態信息之間的關聯性作用,進行數據有效性分析,為教育者從不同維度全面深入地了解大學生、進行科學決策提供依據。人工智能的應用,使各種信息數據的聯系更加緊密,相互之間不再獨立,而是彼此交叉、相互影響,蘊含著潛在價值。因而,教育者要樹立協同化、融合性育人理念,匯集思想政治教育各相關領域、不同層面的數據信息,借助人工智能技術進行關聯性分析,找到數據之間的內在聯系,打破不同部門和領域的管理信息壁壘,探索學生思想與行為動向產生的原因,為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奠定基礎。
人們認識事物,一般都要經過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也就是說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通過看、聽、想、做多次反復作用,經過自己的感覺器官和大腦,最后形成某種思想、品德、信念、行為和習慣[3]。人工智能應用使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物理邊界逐步削弱,單純的面對面的教育引導,變成了多維度、無時空限制的開放式環境。高校應加強智慧校園建設,如智慧圖書館、智慧宿舍、智慧教室、智慧食堂等,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構建良好的基礎環境。同時高校可以利用VR、AR等人工智能技術,創設更多讓學生可以融入其中的沉浸式教育環境,如紅色文化體驗、傳統文化體驗等,為實現智慧思政搭建更多的載體平臺。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師的角色非常重要。他們與學生的關系不是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而是培養與被培養、塑造與被塑造的關系。[4]人工智能應用可以及時捕捉、處理分析大學生的行為和思想動態,全方位勾勒出大學生的總體狀況,進行描繪畫像。人工智能通過大數據分析等,為教育對象建立更加匹配、有效、優化的教育方案,打破原有的“漫灌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實現精準的“滴灌式”教育方式。由于大學生個體差異和需要的多樣化,采取更加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對象需求的個性化施教模式勢在必行。高校要通過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分析總結教育教學工作經驗,創設個性化、多樣化的課程和教育教學方式,使大學生擁有更加精準和更具針對性的知識獲取途徑,從而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競爭能力,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為加強人工智能技術應用,高校要加強對教師的培訓,使其具有主動適應人工智能技術變革的意識,自覺轉變角色,積極有效利用人工智能開展教育教學工作。要堅持“三全育人”總原則,加強教師對人工智能相關知識的學習,由于智慧教育迭代更新速度較快,只有堅持不斷學習,才能增強教育的時代感和科學性。同時,人工智能應用中,機器不可能替代教師與學生進行心理交流、情感互動等,高校要發揮教師在教育引導、價值觀培養方面的作用,與學生進行精神互動和心靈溝通,依托人工智能數據信息分析,及時調整工作思路與工作方向,使教師在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更強的影響力和引領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還可以融入就業、創業和創新的思想,明確人工智能在大學生就業與創業中的實踐模式,從而增強大學生人工智能應用的能力。
高校應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改革對教育者和教育對象的評價方式,通過主動識別、無感采集、主動辨識等技術,了解其思想觀念變化趨勢,繪制行為變動軌跡,綜合相關因素給出效果評價。[5]將對學生日常學習和行為表現評價向過程性、動態性和綜合性方向轉變,特別要推動過程評價、結果評價、增值評價等外顯性的評價管理,提高評價的精細化和多元化。在對學生進行評價的同時,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加強對教師教育教學活動的自我診斷和績效評價,多渠道進行總結反思。此外,人工智能還具有強大的預警功能,高校要適時建立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實時監測與智能預警系統,使教育決策者能夠進行前瞻性研判,加強對教育活動的循證管理和過程監控,更加快速處理突發事件,增強防范化解風險隱患的能力。
總之,大學生群體具有思維活躍、價值觀多元、主體意識增強、個性化突出等特點,高校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獲得感,必須緊跟時代發展,充分發揮人工智能技術的先進作用,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與人工智能應用深度融合,采取差異式、個性化、精準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做到守正創新,為培養更多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