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招騰,袁 靜,徐 浩
(1.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 上海201418;2.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感染科 上海 200433)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院士大會上指出,黨的十九大以來,黨中央全面分析國際科技創新競爭態勢,深入研判國內外發展形勢,針對我國科技事業面臨的突出問題和挑戰,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謀劃科技創新工作。在今天“建成世界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背景下,科技創新以及知識產權意識及保護顯得尤為重要。
應用技術型高校以培養高水平應用技術型人才為主要目標。醫學類高校以培養高質量醫學技能人才為主要目標。通過專業基礎知識以及專業技能的學習,畢業生應能在企業/醫療機構中適應專業技術工作,在工作中能夠熟練應用所學理論知識進行技術創新。隨著各企業/醫療機構對技術創新及知識產權越來越重視,其人才需求與應用技術型或醫學類高校人才培養體系在需求側和供給側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凸顯[1-2]。為此,應用技術型及醫學類高校在人才培養體系中,應增加相應的知識產權教育,一方面可提高學生創新創造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懂得知識產權相關法律法規并建立起強烈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
本文分析了當前國內應用技術型及醫學類高校本科生知識產權教育,尤其是專利法相關知識教育的特點。基于醫學類高校具有明顯的應用技術特征,因此,針對兩類高校一并提出專利課堂開展的建議。
學時少:對于非法律專業的學生來說,知識產權相關知識來源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學習,課程中涉及很多法律內容,知識產權部分分配的學時少。學生只能對知識產權領域中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建立的意義、著作(作品)、專利及商標的概念及主客體、侵權及保護等方面有基礎的認識,但關于知識產權,尤其是專利法深層次的內涵,在本門課的學習中很難涉及。
知識產權課多為選修課:部分應用型及醫學類高校開設有知識產權選修課,或專利法選修課。該課程系統講授《著作權法》《專利法》及《商標法》的法律條款,可讓學生領會到每部法律的內涵,且對專利法法律條文及內涵有較深的認識和理解。但由于是選修課,選課學生有限,且學生對選修課不重視,導致知識產權的學習在應用技術型及醫學類高校的學生中難以普及[3]。
在專利實踐領域,教師隊伍不專業:上述“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或相關選修課,一般由馬院或法學院承擔。授課教師具備法律背景,對專利法法律條文、法律內涵有深刻的認識,可帶領學生深入學習專利法相關知識,但是授課教師缺乏專利的實踐應用。我國從事專利實踐實務的專利代理師,其報考條件中明確要求:取得國家承認的理工科大專以上學歷,并獲得畢業文憑或者學位證書。即從事專利代理等實務工作的人員,均需具有理工科背景,而并非法律專業背景。在專利實踐中,根據各個專業的不同,要求專利從業人員具備相應的理工類知識基礎。所以,在高等院校專利課程的講授中,由于任課教師知識背景的特點,講授內容多偏向于法律條文的講解,而對專利的撰寫、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等的內在邏輯等深層次內容涉及較淺。
課堂訓練不足,學生難以融會貫通:如前所述,課堂內容以法律條文講解為主,對于如何撰寫專利文件、如何答復審查意見等內容難以進行實戰訓練,故而學生難以充分理解專利申請文件中權利要求書和說明書的內在邏輯,以及三步法判斷創造性或新穎性,判別時的單獨比對原則等內容。
思政元素融入不足:通過專利課程的學習,應充分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培養學生的創新創造意識。而當前傳統的法律條文講授的形式,難以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學中。
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法律條文的學習比較枯燥乏味,非本專業的教師難以通過案例教學及實務訓練開展教學,且學生不知道專利知識對自己今后的工作有何作用,因此,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欠佳。
學校講授內容與企業/醫療機構需求脫節:應用技術型及醫學類高校的畢業生,多在企業/醫療機構的專業技術類崗位工作。在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今天,各企業/醫療機構希望專技人員能積極創新創造,可充分挖掘現有技術進行專利的申請,保護企業/醫療機構技術,并能夠規避競爭者的專利技術。但是當前應用技術型及醫學類高校的專利知識涉及不足,導致畢業生對知識產權方面的認識水平與企業/醫療機構的需求存在脫節。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認為,當前應用技術型及醫學類高校的專利相關課程的設計存在諸多有待改進的地方,以下是筆者的一些改進建議。
開設知識產權必修課:在專利實踐中,專利的撰寫、修改及審查意見答復,均應當由發明人主導,而非專利代理機構。因為最熟悉本專利技術(尤其是區別現有技術的技術特征)的就是專利申請人,為了獲得最大范圍的保護,專利申請人應當具備專利撰寫、專利審查意見答復等基本技能。因此,在應用型及醫學類本科生中普及專利教育十分必要。將知識產權納入應用技術型及醫學類高校本科生教學大綱,設置知識產權必修課,尤其是專利法必修課,并按照不同的專業分別進行教學[4]。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將“專利申請與專利代理”課程納入化學工程與技術學科碩士研究生專業選修課,并取得了積極的效果[5]。課程的內容除專利法條文之外,還應涉及專利實務的內容。培養的學生應掌握專利基礎知識,能挖掘技術創新點,能獨立撰寫專利申請文件,能合理布局獨立權利要求和從屬權利要求,能初步進行專利審查意見的答復。
師資配置方面,培養專業化專利法教師隊伍,教師除具備基本的法律功底外,還需要具備專利實務能力,在專利撰寫、OA答復、專利訴訟等方面具有充分的經驗。因此,引進或培養有專利代理實務經驗或有企業知識產權管理經驗的師資十分必要。另外,可聘請專利代理師以專題講座的形式進行相關主題的講解,如OA答復專題、專利訴訟專題。
教材:由于各高校教學側重點不同,教材可根據需要自行選擇,也可以由老師自行編輯講義進行授課。教學內容應當以最新版《專利法》及《專利法實施細則》為基礎,結合知識產權局出版的《專利審查指南》,并增加本專業典型案例。如對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學生進行專利教學時,可以增加催化劑制備方法及應用、二氧化碳高效轉化技術等方面的典型案例;對臨床醫學專業學生進行專利教學時,增加醫療設備、西藥/中藥的制備方法及用途、移動遠程診斷平臺技術等典型案例(不含疾病的治療和診斷方法)。在分析這些專利案件的過程中,讓學生掌握相關知識。
挖掘思政元素,將思政融入專利課程的學習中。以國內著名專家學者的創新創造事跡導入,通過專利案例展示的方式,講解具有典型意義的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的開發歷程,讓學生了解前人在克服國外技術封鎖、開創自有技術中的艱辛;引入相關專技人員講解技術創新攻克難關、解決卡脖子問題的過程,讓學生了解當代創新的重要性。通過案例教學,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和積極的創新創造意識。引入“碳達峰、碳中和”雙碳目標中高效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利用的新技術,激發學生樹立在雙碳目標中貢獻自己力量的意識。
實務能力專項訓練:在撰寫環節教學中,可以設計簡單的專利撰寫任務,如水杯、自行車等“新發明”作為“本發明”,學生需將“本發明”的技術特征與“現有技術”進行比對,找到“本發明”的發明點和區別于現有技術的技術特征,寫出“本發明”的獨立權利要求和從屬權利要求;OA答復環節實際教學中,重點學習新穎性和創造性的答復。選取本專業一些真實專利案例,結合審查意見,對比“本發明”和“對比文件”,判斷“本發明”的新穎性或創造性并根據“四相同”和“單獨比對”原則,寫出新穎性答復意見,或根據“三步法”寫出創造性答復意見。通過設計專利撰寫和OA答復專項指導以及學生現場撰寫,提升學生對專利文件的認識,加深對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的理解,提升學生的實際撰寫能力,同時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創新創造觀。
開展課堂互動或辯論環節,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在課堂中設計討論、辯論等環節,讓學生分組模擬“發明人”“審查員”“無效申請人”等身份,就新穎性、創造性、實用性等進行辯論,增加師生及生生互動,加深學生對專利授權條件和專利保護等知識的認識和理解。
加強產學研合作或產教融合:應用技術型及醫學類高校在產學研或產教融合中,分配學生一定的時間在企業/醫療機構進行實踐。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專利的重要性和創新創造的必要性。
大學生知識產權意識的教育和培養非常重要[6]。通過上述措施,學生在完成本門課程的學習后,能夠熟悉中國專利制度和專利法,能夠理解說明書和權利要求書之間的內在關系、獨立權利要求和從屬權利要求之間的內在邏輯,能夠在自己專業領域內撰寫出專利申請文件或進行審查意見的初步答復,且學生的創新創造觀及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得到明顯提升。在畢業后的工作實踐中,學生能夠對本行業的專利技術進行分析,對自己從事的技術是否有專利價值、如何進行保護等有清晰的認識,并且能夠規避競爭者的專利技術,避免專利侵權,從而保護企業/醫療機構的知識產權。
當今社會,科學技術高速發展,各國對知識產權的保護越來越重視。在應用技術型及醫學類本科學生中普及專利法相關知識的教育,加強學生對專利法、專利撰寫、專利審查流程、專利保護等內容的學習十分必要。通過優化師資配置、挖掘思政元素、案例教學、專利實務專項訓練、課堂互動或辯論環節及產學研合作等,促進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深刻理解,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和積極的創新創造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