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澍
(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 長沙 410004)
在國家十四五規劃要求“深入實施制造強國戰略”背景、產業發展和經濟結構轉型的多重需求下,職業院校作為智能制造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前沿和重要陣地,對其工科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要求也在逐步升高。“十四五”規劃中對此重點強調:堅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增強制造業競爭優勢,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專業教育強有力的支撐。本文的研究對象是高職院校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學生,該專業是典型的工科專業,同時也是與我國制造業發展戰略結合最緊密、站位最前沿的專業。該專業學生相對其他專業來說具有動手能力強、思維偏理性、人文素養和管理思維較匱乏等特質,學生對口就業大多為大中型制造企業工程技術類崗位、操作運維類崗位和售后服務類崗位。這類崗位要求學生有較強的動手實踐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同時具備吃苦耐勞、冷靜理性、專注投入等特質。制造業崗位普遍具有工作時間長、工作內容單一、設備操作自動化程度高、職業瓶頸期和職業倦怠期來臨較早等特點。
近年來,眾多高職院校電子信息工程類專業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高但專業對口率低,同時,畢業生在畢業半年內跳槽率也比較高。而眾多智能制造企業也反映“招工難”“留人難”以及應屆畢業生職業素養水平有待提升等現象。較大的技術技能人才需求缺口與較高的應屆生員工流失率形成矛盾,短期限制企業生產,長期影響企業人才結構。部分學校盡管已逐漸將產教融合深入人才培養全過程,但師生仍更多地關注專業技術技能的習得與增進,忽視職業素養的全面培育,將職業素養培養依賴于學校通識教育課程和學生畢業實踐教學環節。大部分高職院校工科專業職業素養評價體系不健全,設施細則不具體,可操作性較差,未將產業需求和企業反饋納入評價體系中。
本文結合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對應的產教融合方式和智能制造業崗位需求,進一步深挖工科生職業素養的內涵,明確其獨特學科背景和技術技能需求下學生職業素養的內容和范圍,探討高職院校工科專業學生的職業素養現狀,分析其形成原因,為工科專業多角度提升其學生職業素養提供依據,進而提出可行的工科生職業素養培養提升路徑,有利于職業素養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同時能為優化工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提供支持,促進學?!叭瞬沛湣焙托袠I“產業鏈”的結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就業擇業能力,縮短應屆畢業生進入企業的適應期,減少企業人力資源成本浪費現象,改善現階段制造型企業技術技能人才需求缺口與應屆生員工流失率高之間的矛盾。
對職業素養的研究,國內大部分學者沿襲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麥克利蘭的“冰山理論”,認為職業素養包含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行為習慣和職業技能四個方面。沈佳君(2019)認為職業素養是指職業人把工作做好的素質和能力,是按照職業內在的規范和要求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是決定職業生涯成敗的關鍵因素[1]。職業素養可以分為顯性職業素養和隱性職業素養。職業技能是支撐職業生涯的關鍵,對應為“顯性職業素養”,占據職業素養中的小部分。隱性職業素養是一系列素質的綜合體,例如道德、個人態度、職業意識等。這部分職業素養難以量化考核并且具有隱藏性,但是占據職業素養內涵中較大的部分,對個人職業生涯發展影響更大。
高職院校工科學生具有的獨特學科背景和技術技能,在職場上,他們面臨特殊的行業崗位特點。這些決定他們職業素養需求的內容和各部分占比與其他專業學生有較大區別?;谝陨侠碚摶A,通過對17名長沙地區制造業頭部企業人力資源部門人員和技術部門主管、15名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專業老師和40余名學生的調研,采用專家訪談法、關鍵事件法和個別訪談法,確定高職院校工科學生的職業素養可以分為以下5個一級指標:身心素質、職業技能素養、職業行為素養、自我認知素養、職業道德素養和15個二級指標。詳見表1。
表1 職業素養內涵構成
學生、教師、校方和企業作為職業素養培育過程中的四大主體,各自存在可改進和提升的空間。楊珍珍(2022)在分析浙江高職院校職業素養培育現狀時,認為目前高校在職業素養教育理念上比較落后,校企合作開發模式效果不佳,教師自身的職業素養參差不齊,學生職業素養意識嚴重缺乏[2]。顧茜茜(2016)在對建筑行業學生職業素養現狀進行分析時,對學生、教師和企業三方開展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明白職業素養和職業發展之間的關系,但是對自己缺乏的能力并不明確,也忽視了提升職業素養[3]??傮w而言,高職院校工科生自身對于職業素養意識淡薄,職業觀念較弱。在校學習期間對于未來職業規劃和就業計劃漠不關心,應付了事,受傳統“功利性”價值觀影響,輕視職業素養在自身職業發展中的意義和價值[4]。
在很多高校中,專業內部也未能形成科學有效的職業素養評價體系。學院和教學整體重視技能技術這一顯性職業素養而忽視隱性職業素養,大多將隱性職業素養培養與思政教育、勞動教育、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規劃等課程混淆。在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過程中,學校也更加關注課程優化、科研產出等專業建設內容,將學生職業素養培育倚重學校通識課程、思政課程和企業,進而造成教師自身對于職業素養意識的淡薄。企業并未形成長效校企合作考評機制,重視短期效果,過多關注學生的技術技能,忽視對于學生在真實工作情境中素質素養的要求,導致合作效果未能充分顯現。另外,職業素養教育在不同學生的家庭教育中涉及程度參差不齊,造成學生的職業素養基礎不同。
要整體提升工科學生的職業素養培育效果,應該從職業素養培育的四個主體出發,學生、教師、校方和企業四方共同努力。因此,本文提出以下路徑策略。
在產教融合持續深化的背景下,單純的學校培養、企業招錄的校企合作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學生培養體系的目標需求。在這種形勢下,我國“現代學徒制”模式和國外成熟的“雙元制”等產教融合模式應運而生。這類模式更強調“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和工學交替”,逐漸將人才培養的主體責任由單一學校承擔轉換為學校企業共同承擔。產教融合機制的調整將部分企業培訓內容前置到學校教學中,利用學生在校時間完成。在這種模式下,校企雙方可以定期評估學校教學效果,及時調整培養方案,因崗育人,因材施教。這樣不但能夠節約企業培養成本,增加企業參與教學事務的密度和頻率,提升企業對于校企合作的熱情和積極性,也可以縮短學生頂崗實習期間初入職場的適應時間。同時,還能增強在校教師與行業的聯系,教師在潛移默化中將職業素養培育內容植入日常教學中,使“人才培養端”和“產業發展端”結合得更加緊密,從而優化人才培養目標。因此,高職院校要實行“走出去”戰略,向“雙元制”“雙師制”等先進職教模式學習借鑒,主動變革完善現有產教融合模式。
現行多數高校工科專業校企合作評價體系的關鍵要素不穩定,指標設置模糊不可量化,操作性不強,也未對接崗位職業標準進行學生培養考評。同時大部分評價由校方進行或者主導,行業企業參與比例過少甚至被動接受考評結果。導致企業對于考評的認可度低,考評結果在企業的適用性低。在新型產教融合機制下,校方要加大校企合作過程中行業評價指導與服務的比重,在充分了解學生就業意愿、專業特性、崗位需求和企業用人要求的前提下,要以職業需求為標準,學生長期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企業人才結構優化為方向,合理調整專業培養目標,加強校企課程技術交流,建立健全指標清晰明確、內容完善、權責分明的校企合作評價體系。在評價過程中,加大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的比重。對于顯性職業素養,可以設置為考試和技能抽查形式。但隱性職業素養的考評難度更大,也更個性化。可以設置為“一崗一方案”,根據不同崗位的素質要求設置考評指標,在學分制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平時表現和日常行為,采用問卷調查和實地調查等方式進行考核。同時還應將提升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的考評結果作為校企合作成效評價和調整合作方向的重要依據。
由于長期進行理科邏輯思維的訓練,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以及其他典型工科專業學生的人文素養、管理思維、辦公軟件應用、人際交往溝通交流以及對一些職場行政工作的了解較其他專業學生來說相對薄弱。同時也由于課程實踐條件的限制,學生無法深入企業一線長期參與生產實踐,因此學生對于很多職業場景存在幻想。初入職場之后,工作環境、工作內容、工作流程甚至同事關系等都會與他們之前的想象存在巨大落差。這些落差會增加學生初入職場的適應難度,造成學生對崗位甚至專業失去興趣從而離職甚至轉行的現象。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時,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基礎和企業的需求,在學校通識教育課程的基礎上,增加與專業崗位相適應的職業意識、職業能力和基礎的管理學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幫助學生樹立牢固的職業意識和建立基礎的職業能力,縮短實習期間的心理調適時間,快速完成“校園人”到“社會人”的轉變。還應加大行業實習實訓課程的學分比重,將部分課程搬入工廠或者生產一線,讓學生提前適應真實生產環境,進而降低學生在實習初期的離職率,穩固校企合作培育效果。
工匠精神、勞動教育等思政元素在智能制造業和制造文化的建設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工匠精神屬于職業精神的一種,提倡敬業、勤業、創新的精神品質。工匠精神是職業精神的凝練,突出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5]。在培養學生職業素養的過程中,要加大工匠精神的宣傳和植入,還需要對其進行引導,摒棄外界不良思想,形成腳踏實地、積極進取的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所以,應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教學中,建立基于工匠精神和勞動教育的教學體系,樹立楷模、引進技能人才,熏陶學生思想,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大環境。在專業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元素,以“思政帶動專業,以思政反哺專業”。
專業見習和頂崗實習是高職院校工科專業的必要教學環節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承擔著搭建學校和企業之間的橋梁、幫助學生認識工作場景、體驗工作環境、熟悉工作內容的重要職責。教育部等八部門發布的《職業院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規定學生在實習單位的崗位實習時間一般為6個月。這段時間對于學生了解工作環境,提升職業素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工科專業應該更加嚴格管理相應的教學實踐環節,根據專業特性和合作企業崗位特點,科學設置有針對性的教學實踐環節,提前設定教學實踐目標,量化教學實踐評價指標,合理客觀地評價教學實踐效果。避免出現為了實踐而實踐,以參觀、講座、校內實訓課程代替實踐的應付性教學現象。在學生頂崗實習環節,也要充分發揮學生實習時“雙導師”的作用,合理安排企業導師,提升企業導師評價比重,采取企業導師評價“一票否決”制度。加強校內指導老師的日常指導和跟蹤考核,從嚴頂崗實習過程化管理和結果考評。
要提升教師的職業素養意識,就必須建立一支既能結合理論教學,又能指導實操實踐,具有較高教育教學能力和水平的“雙師型”教師團隊。工科專業應根據自身特點,利用產業學院等機制,加大企業導師的參與力度,積極從企業引入優質師資力量,擴大行業企業兼職教師人數和課時比例。邀請企業專家參評人才培養計劃、專業課程設置、學生畢業設計答辯和教師教學能力競賽等環節,利用他們的行業從業經驗指導院系專業建設能力和專業教師的教學能力。同時院系還應完善教師頂崗制度,積極鼓勵在校教師進入行業頭部企業頂崗。在頂崗前為教師科學設置頂崗目標,從嚴考核頂崗過程和效果,幫助教師將頂崗成果轉換成教育教學成果。通過企業頂崗,讓教師意識到學校教育內容和企業用人需求之間的差距,提升教師自身職業素養培育意識,提高他們的職業素養。
1+X證書制度是國家現行大力推進的職業院校學生技能培養制度?!?”代表學校學歷證書,“X”代表若干由企業認證發放的職業技能證書。2019年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啟動“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目的在于加大學校培養復合型人才的力度,打通學校培養和企業需求之間的通道,促進企業參與學生技能培養和考評,倒逼專業進一步深化改革,鼓勵學生在校期間主動對接行業資格認證,提升技術技能水平,向用人崗位需求靠近。工科專業應該從企業崗位需求和專業培養目標出發,從嚴挑選考評證書,實施課證融通措施,完善學分互換制度以鼓勵在校生參與高質量的1+X考評。教師作為實施“1+X”證書制度的主力,承擔學生培訓、考評的任務,這對于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院校應該將“1+X”證書工作要求列為教師聘期考核的任務,給予相應績效獎勵,鼓勵教師參與。同時還應鼓勵校企合作開發適合校情學情的證書,積極建立高水平師資培訓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