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青青 王克卿 趙海菡 王戌勃
(云南生物多樣性研究院/西南林業大學,云南 昆明 650224)
鏈壺蚧屬(Asterococcus)是由蘇聯蚧蟲學家Borchsenius于1959年建立[1],隸屬于半翅目(Hemiptera)蚧次目(Coccomorpha)壺蚧科(Cerococcidae)。該屬新建時屬鏈蚧科(Asterolecaniidae)壺蚧亞科(Cerococcinae)[1],后Koteja根據口器形態,將壺蚧亞科從鏈蚧科里分出來,獨立成壺蚧科[2]。鏈壺蚧屬昆蟲體外分泌有堅硬且不透明的蠟殼,黃褐色或褐色,蠟殼整體呈半球形,頂部具1齡若蟲蛻皮,或突起或平或略凹,蠟殼末端具管嘴狀突,側面觀形似茶壺嘴。目前世界已知鏈壺蚧屬昆蟲8種,主要分布在亞洲東南部,我國記錄7種,除日本鏈壺蚧(A.muratae)分布較廣外,其余集中在我國西南地區,特別是云南省[3-5]。鏈壺蚧屬昆蟲以若蟲和成蟲刺吸植物汁液危害,同時會分泌大量蜜露,誘發煤污病,干擾植物光合作用,許多種類是重要的農林害蟲,如日本鏈壺蚧[6]、云南鏈壺蚧(A.yunnanensis)[7]。
扁球鏈壺蚧(A.oblatus)是20世紀90年代在云南昆明地區含笑(Michelia fuscata)上發現的一鏈壺蚧屬新種[8],在我國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等地[4,8]。近年來,該蟲在昆明地區嚴重危害含笑、云南含笑(M.yunnanensis)等植物,該種成蟲和若蟲常聚集發生在云南含笑的樹干和多年生枝條上。云南含笑受害后,輕則出現葉片發黃、枝條干枯的癥狀,重則出現整個植株死亡。其分泌的蜜露會導致煤污病的嚴重發生,導致云南含笑枝干和地面有大量的黑斑,不僅遏制云南含笑的光合作用而影響生長,還嚴重破壞了城市綠化景觀效果及城市園林的生態平衡。
掌握蚧害的生物學特性對于其防治有重要意義。蚧蟲的1齡若蟲初期沒有蠟殼保護,抗逆性差,是防治的最佳時機,因此摸清若蟲活動時間對蚧蟲防治至關重要。目前對扁球壺鏈蚧的認識集中在其形態特征,對其習性了解甚少[8]。本研究通過對云南含笑上寄生的扁球鏈壺蚧的發生規律進行研究,了解其生活史、確定其初孵若蟲的發生時間,為防治提供參考信息。
在西南林業大學老校區A教南側草坪兩側的云南含笑上,選取生理狀態活躍的扁球鏈壺蚧進行觀察和實驗。
在實驗室參考鄔博穩[9]報道的方法進行玻片制作,參考湯祊德等[4]、Hodgson等[10]的檢索表和形態特征描述在光學顯微鏡Nikon E100下進行形態學鑒定。
玻片制作的過程與方法。固定:采集到的新鮮蚧蟲標本,需在75%酒精中放置2h以上,對于液浸標本則不用。軟化、清除內含物:標本浸在10%NaOH溶液中,用解剖環或解剖針輕輕擠壓蟲體,清除內含物,直到標本透明為止。清洗:將蟲體放在清水中清洗不低于4次,并用解剖針輕輕擠壓;過一遍酸性酒精。染色:將標本放在酸性品紅中染色不低于8h。褪色、固色:將染色后的標本放在75%酒精中2~3次進行褪色,放入無水乙醇中終止褪色。透明:將蟲體挑入二甲苯-苯酚溶液中透明。封片:滴1滴二甲苯溶液在載玻片上,將蟲體挑入二甲苯溶液中整姿,蟲體一般腹面朝上;滴1~2滴加拿大樹膠于蟲體上;蓋片時用鑷子輕輕地將蓋玻片放到標本上。貼標簽:標簽貼于玻片的兩端。干燥:在室溫下平放干燥2d。用標本盒保存。
2.3.1 扁球鏈壺蚧生活史及習性調查
2018年10月—2019年10月,選取1株受害較重的云南含笑,對其進行定期觀察:每周觀察1~2次,若蟲涌散期每周觀察2~3次,使用相機和LeicaM166FC體視鏡拍攝各齡期的生態圖,觀察并記錄扁球鏈壺蚧各蟲態生物學狀態及行為特性,依據其全年發生情況,按照時間繪制扁球鏈壺蚧年生活史表。
2.3.2 扁球鏈壺蚧產卵量調查
產卵期間,采集若干帶蟲枝條到實驗室,隨機選取雌成蟲30頭,用小鑷子將外殼夾開,抖出里面的卵,將卵放在白色濾紙上,用牙簽沾水一粒一粒將卵粘住,放入水中計數,同時通過解剖鏡鏡檢其遺腹卵量。
3.1.1 卵
如圖1b所示,卵為橢圓形,初孵時為淡黃色,后變為青色、褐色、黑色。
3.1.2 雌成蟲蠟殼
如圖1f、1g、1h所示,雌成蟲蠟殼呈扁球形,中部或平或向內凹陷,凹陷內有若蟲蛻皮,蠟殼后部具向上的管狀突起物,管狀物的高度超出殼頂,呈現壺狀。顏色由淺褐至深褐色,沿凹陷向外有6條放射狀白色蠟帶。

a.在云南含笑上的危害狀;b.產卵雌成蟲腹面觀;c.1齡若蟲涌散狀;d.1齡若蟲定殖后;
3.1.3 雌成蟲
雌成蟲為倒梨形,膜質。背面:小8字腺分布于整個頭胸部和蟲體體緣;大8字腺分布在腹部后幾節,多數分散在臀瓣周圍;大8字腺之間零散分布有一些小8字腺;小管狀腺散布在背面,大管狀腺分布于臀前背板上;單盤孔在臀瓣基部背面分布,無規律。腹面:觸角退化為瘤狀,頂端具5根剛毛,其長短不一,觸角基部有七格腺;喙3節;足退化呈錐刺狀,基部有硬化片,并有小剛毛;前氣門路由多格腺組成一路,后氣門路分二叉,多格腺由5~9格腺組成,氣門口周圍由多格腺圍成1圈;8字腺分布在頭胸部和體緣,呈現寬帶,臀瓣發達,外緣稍骨化;第8腹節位于陰門后節,分左右2簇,多格腺分布,體緣外緣剛毛分布;篩板缺;肛環橢圓形,具2列肛環孔紋和8根環毛;肛板呈三角形;腹末腹面有微刺;剛毛分布于體緣邊緣排列。
經觀察,在昆明市,扁球鏈壺蚧1a發生1代,以1齡若蟲在被害枝干樹皮下或樹縫里越冬。9月初開始產卵,見圖1b,卵在介殼里孵化后爬出擴散。10月上旬始見1齡若蟲,1齡若蟲涌散期集中在10月中下旬,見圖1c。11月中旬完成定殖;定殖后,1齡若蟲開始分泌蠟質物,體緣分泌黃色半透明的剛毛狀蠟絲,背中線、背亞緣線部位也分泌相同的蠟絲,見圖1d。第2年3月下旬開始出現2齡若蟲,體表多了1層半透明狀的蠟質物,見圖1f。5月上旬出現新1代雌成蟲,此時蟲體體緣分泌大量白色泌蠟物包裹住蟲體,見圖1g。1齡若蟲蛻皮位于背部中央,體型上,主干上的蟲體大于枝條上的蟲體。5月下旬和6月下旬,蟲體體型開始逐漸增大,見圖1g,至7月上旬體型變得圓潤,蠟殼顏色加深變為褐色,見圖1h。
扁球鏈壺蚧主要寄生在云南含笑的主干和多年生枝條上,在橫向枝條上主要聚集在枝條下方,在縱向枝條上則聚集在有植物遮擋的一面,1齡若蟲、2齡若蟲遠觀如樹皮的皮孔,不易發現。經統計,每頭雌成蟲平均產卵量為136粒,最多有300粒,最少73粒,卵產于蠟殼下,雌成蟲則不斷收縮直至蠟殼前端。未觀察到雄蟲和雄介殼,推測其可能為孤雌生殖。

表1 扁球鏈壺蚧生活史
本研究從昆明云南含笑上采集的扁球鏈壺蚧標本主要特征如下:體背面,頭胸部的8字腺分布非常少;大8字腺在腹部后幾節排成2橫列,前列4~6個腺體寬,后列分布在臀瓣前,2~3個腺體寬;篩板無;背部有2種大小的管狀腺,大管狀腺僅分布在臀瓣前背板上,小管狀腺背、腹面均有分布,在背面腹部體緣排成1橫列;后胸氣門腺路分叉;氣門腺路中夾雜有8字腺;多格腺(10格)在腹部排成8橫列;觸角基部分布有較多的七格腺。其特征、寄主植物和分布(扁球鏈壺蚧的模式標本采自昆明的含笑上)都符合扁球鏈壺蚧的原始描述[8]。但該種與云南鏈壺蚧(A.yunnanensis)特征極相似,不同的是云南鏈壺蚧后胸氣門腺路中混有許多三孔對腺[11],本研究觀察發現,昆明云南含笑上的標本有些個體無三孔對腺,有些個體有,如有則在氣門腺路或附近偶見1個,表明三孔對腺的有無作為分種依據值得商榷[4,10,11],不排除將來本種會被作為云南鏈壺蚧的同物異名。
目前鏈壺蚧屬昆蟲中,日本鏈壺蚧[12-15]和云南鏈壺蚧[7]的生物學已被研究。陳鵬等研究發現,光照對云南鏈壺蚧空間分布有明顯作用,云南鏈壺蚧喜歡在避光陰暗的環境下生長發育[7]。日本鏈壺蚧1齡若蟲多選擇在寄主枝條下方或陰暗面固定危害[6]。在觀察扁球鏈壺蚧生活習性時,也發現此現象,在橫向伸展的枝條(干)上,扁球鏈壺蚧主要寄生在枝干下方,這表明該屬昆蟲可能均有避光生長的習性。生殖方式上,日本鏈壺蚧和云南鏈壺蚧均為有性生殖,前者以受精雌成蟲越冬[6,12],后者以1齡或2齡若蟲越冬[7]。本研究中,扁球鏈壺蚧的越冬蟲態接近云南鏈壺蚧,以1齡若蟲越冬,這可能跟實驗地相距不遠,氣候比較接近有關。但扁球鏈壺蚧的產卵量(73~300粒,平均136粒)明顯低于云南鏈壺蚧(310~690粒,平均420粒),種間差異、寄主植物和生殖方式差異都可能造成產卵量的不同。
根據本研究的生物學特性,對昆明云南鏈壺蚧的防治建議如下:加強植物檢疫,進行含笑屬植物種植時,注意選取無蟲材料,防止其進一步擴散危害;每年5月上旬—8月下旬,在雌成蟲未孕卵前,可通過修枝,或用硬鐵刷直接刮除蟲體,降低下一代蟲口密度;蚧蟲的1齡若蟲初期沒有蠟殼保護,抗逆性差,是防治的最佳時機,及時用藥,即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10—11月,在若蟲涌散和定殖期,從下往上噴施高效低毒農藥,可有效控制該蟲為害;同時通過吊針向樹干注射內吸性農藥,對該蟲任意蟲態的防治都是有效的。此外,加強對含笑屬植物的養護管理,及時澆水與施肥,促進寄主健壯成長,增強枝干抵御害蟲的能力,對于防治鏈壺蚧屬昆蟲危害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