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彤彤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河南 鄭州 450064)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明確指出: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十二五”時期的一項重大任務,解決“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點。在現有的農業生產水平和市場環境背景下,我國農業現代化程度偏低、農業產業化程度處于較低水平,這些依然是限制著農民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因此,應加大惠農力度,以農民增收和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為出發點不斷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根據經濟增長理論,持續的資本投入是經濟增長的首要條件。因此,解決好農業資本問題對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改革的目標和方向就是市場化。市場化是指政府對經濟的放松管制,通過市場來解決社會、政治、經濟等問題。農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部門,農業市場化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1]。農業市場化改革能夠促進農業生產要素的有機結合,因此,市場化改革下的農業運營成效較高。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具有基礎性作用,而且農業資源通過競爭機制和價值規律實現資源配置。但由于農業弱質性及農戶的經營能力相對薄弱,我國的農業市場化相對滯后。再加上我國農村發展不平衡,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不完善,是市場化發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2]。
基于發展經濟學視角,何瑞認為農業市場化就是將生計或生存性農業轉變成商業化農業[3]。由于市場機制對于農村經濟運行的調節作用不斷完善,因此,農村市場化也是農村從自然經濟轉為市場經濟的市場化[4]。目前,我國農業市場化具有結構非均衡性以及整體滯后性特點,農業要素市場化程度顯著低于農業產品市場化及經濟總市場化程度[5]。其中,資金短缺是困擾我國農業發展的一大問題,而農業資金主要來源于農戶自有資金、信貸資金、財政資金[6],以及企業合作社等資金,通過加快實現農戶資金市場化,以減緩國家財政壓力有利于農業的快速發展。因此,要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構建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加快補齊農業要素市場化短板,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功能。
基于資金市場角度,農村的資金來源出現多渠道多元化局面,而農戶作為市場生產單位,需要承擔農業生產、決策、銷售等功能。農民投資農業生產,不僅需要足夠的土地,還需要一定的資金和多種才能,特別是較強的資金積累能力。因此,農戶要想成為農業市場主體必須具有一定的物質基礎和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能力。然而由于農業的特殊性,實力較為薄弱的農戶難以得到金融機構的大量貸款,又隨著商業銀行對農村地區機構網點的撤銷,進一步減少了對農村、農業的支持,加劇了農村資金供求矛盾,阻礙了農村資金市場的發展,造成農業資金的市場化水平呈現下降趨勢[7]。隨著資金投入對農業經濟增長的重要性日益增加,農民對農業投資不斷增加并逐漸發展成為農業生產投資的主體。但是農資等涉農物資價格日益上漲,農民資金收益率大打折扣,農民投資意愿降低,進而導致農業資金的市場化水平下降[8]。農村地區非農產業的迅猛發展,使得農戶的投資選擇不局限于單一農業,選擇也逐漸多樣化。在農業市場收益比較低的前提下,農戶對農業的投資選擇也發生了較大轉變,因此,農戶對農業固定資產的投資呈現逐步下降的趨勢[9]。
大部分學者認為,農業資金市場化可以用農業投資中農民和私人投資所占的比重來表示[10,11]。但財政資金在農業資金市場化中也具有重要意義,可以通過與市場化協同配置共同促進農業發展。
囿于農業的時空剛性,農業具有投資收益較低,回報時間長等特點,財政支農在農業資金投入中占據重要地位。但國家財政支農投入有限,投資缺口過大且投資效率較低,短期內無法解決財政支農資金投入效率較低的問題。為解決好農業資金短缺的現實問題,石健提出可在依托公共財政體制改革框架下創新支農資金投入機制,通過市場增加農業資金的投入,充分發揮財政支農投入機制的杠桿作用,以此引導社會各類資金對農業投入[12]。又因支農資金在分配、使用環節主要由政策激勵和限制手段等非市場化手段實現,會引發支農政策的隨意性以及權力腐敗的產生,因此需要財政支農和市場化協同配置。在二者協調配置下,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提高扶持政策的精準性和指向性,以市場激發農業潛力,撬動農業市場價值,并提高政府扶持資金的使用效能[13]。
財政支農資金的市場化運作對于農業現代化發展具有重大意義,財政支農資金的市場化運作是指將財政資金利用市場進入農村領域,政府通過貼息、補助、擔保以及參股投資等市場經濟手段吸引、凝聚社會投入農業,并利用市場競爭、監督管理市場等手段,幫助農業使用者提升政府資金運用效益[14]。財政資金通過吸引社會對農產品投資,有效緩解農村融資渠道單一以及政府投入不足問題,進一步推動農產品市場化進程[15]。
市場化運營對于緩解國家財政支農融資等問題也有著重要意義。劉成玉等在總結國內外財政性農業資金市場化運作的模式和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完善財政支農資金市場化運作模式[16]。韓喜平等根據財政農發資金對農業產業龍頭企業的參股運作模式進行研究,認為財政農發資金的參股形式決定資產運營機構的管理手段,同時也決定了國家和參股企業的利益分配方法[17]。因此,提高財政農發參股資金的使用效率,必須選用科學的參股方式,選擇運行高效的國有資產運營機構。劉瑛對北京市財政支農的創新模式——“銀農合作”模式進行了總結和評價,指出政府部門與金融部門合作有效地實現了資金放大作用[18]。李艷芳通過與發達國家的“銀農合作”模型對比發現,在驅動力和運行機制上存在一定的差異,發達國家更加注重農村金融體系的建設,制定出較為完善的農村金融機構的優惠政策,完善銀農合作機制[19]。陸銘指出,通過城鄉融合中資金的市場化改革,加大對社會資金實施資金扶持,如以低息貸款等方式能夠促進社會資金投資運營效率;對于有生態、文化及旅游價值的地區,破除資金進入障礙;制定相關標準,在保護鄉村風貌標準下對古村落進行引資開發;政府應鼓勵社會資金參與建筑物的修繕工作,并予以相應的資金補貼[20]。因此,通過完善財政支農和市場化協同治理協同機制對提高支農資金的使用效率意義重大。匡遠配指出我國應該根據穩步推進、趨利避害原則,以政府指導的資金整合為重點,推行市場化整合,最后實現綜合治理[21]。
農業產業化信貸資金主要體現在農業領域龍頭企業貸款方面。農業產業化信貸資金與農民增收具有間接傳導關系,通過支持農業中小企業的發展間接增加農村勞動力的需求,支持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進而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加大農業就業崗位的需求,促進農產品產量的增加[22]。因此,應發揮農業政策性金融的引導作用,吸引商業銀行進軍農業農村領域,從而實現農業資金的增加。另外,農業政策性金融對農業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如普惠金融等通過降低農戶的借貸門檻,以及降息貼息等方式增加農戶借貸便利性,促進農民可支配資金的增長,進而刺激農戶的生產性消費和生活性消費,農戶對生產性消費的增加又會增加農業收入,進而促進農業增收。但農業政策性金融對農業金融投入的倡導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金融支農弱化現象,要明確其目標和職能定位,聚焦“三農”,提供扶持性金融服務,應通過政策金融“搭臺”,商業性金融“唱戲”,構建以農業政策性金融引導,商業性金融發揮主要作用的農村金融協調發展機制,最終實現社會資本、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多種形式并存的金融體系,實現金融資源配置的社會效益最大化[23]。
從農業信貸資金的市場化效用角度來看,在不考慮土地使用權流轉限制情況下,農業信貸資金的供應狀況將直接影響土地規模化經營與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轉移,從而限制市場化農業的發展,消除限制就應建立“需求追隨型”的政策性農業信貸支持體系,增加農業產后資金投入,同時還需動員社會資金來增加農業信貸投入[24]。從農業經營主體對融資需求角度看,新型農民主體對融資額度需求增大,且經營主體的融資需求與實際融資供給差距明顯,應加大與農業產業信用擔保企業、保險公司、農業專業擔保企業等的協作,支持各類示范家庭農場和農業專業合作社對特色產品的價格、電商發展、農旅結合等農業特色產業信貸保障。同時,還應該加大對農業領域龍頭企業的貸款支持力度,并創新新型產品模式,如“銀行+保險”“銀行+擔保”等產品;提高信貸投資的可獲得性,政府也應對個人擔保申請程序、信貸申請等過程加以優化;加強互聯網技術的更新應用,依托云計算、大數據及區塊鏈等技術,創新性推廣互聯網智能貸款[25]。從農業信貸對我國農業產值影響角度來看,李欣姿等認為中國農業信貸的數額對我國農業產值的增長具有正向的促進作用,農業信貸是成本最低、回報率最高的宏觀方式之一,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扶持手段之一;同時應重視基層農業經濟組織的基礎性作用,規范農業信貸工作流程,不僅要建立標準的操作流程,還應利用大數據、互聯聯網完善農業擔保公司系統,降低信息不對稱風險[26]。
在市場作用與國家政策的雙重驅動下,多元化市場日益成為國際市場運行的主導力量。在農村領域,農民生產經營主體中不僅有大量分散的小規模農民,而且目前也涌現出如家庭農場、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專業大戶等各種形式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27]。通過企業、農民合作社、專業大戶等多種組織對農業投入,能夠提升市場化協調發展效率進而推動農業市場化改革進程,推動農業的產業進程影響農民增收。
農業市場化改革對農業運營成效的提升以及農業生產要素的有機融合具有促進意義。推進要素市場化是推進農業市場化的中心環節,實現生產要素優化配置能夠提高經濟效率,也是農村市場化改革的關鍵,而解決農村生產要素配置問題就需要將建立完善的現代產權制度。因此,王玨提出將城市商業發展資金及管理相關資源引導農村地區,并支持農村地區的"就地發展"和"農民進城"互補發展模式。農業市場化改革會促使各種專利以及創意隨著產業化運營的方式進而傳遞給其他農業主體,進一步促進農民更積極地投入到種養業中[28]。由于市場化協調發展效率的提升有助于推動農業市場化改革進程,而農民收入、農業技術以及農民合作社發展對于市場化協調發展效率均具有正向影響。因此,持續提高農民收入以及農業科技發展水平,不斷推動農民合作社發展,在此基礎上對農村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并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對推動農業產業進程具有重要意義[29]。另外,企業對農業的投資能進一步加快農業產業結構化進程,對新興的農業主導型產業的快速發展具有促進意義。因此,農業的投資要充分利用和借助鄉鎮企業這片天地和這塊資源使農業產業化和鄉鎮企業融合成股份所有制,實現經濟優勢互補,揚長避短共同發展[30]。
目前,農業發展面臨著較多問題,但困擾我國農業發展的重大問題是資金短缺,而農業資金主要來源于農戶自有資金、財政資金、信貸資金以及企業合作社等資金,因此加快實現農戶資金市場化,減緩國家財政壓力有利于農業的快速發展。從市場化的角度看,農戶應成為市場主體,但如何成為市場主體,成為市場主體面臨的問題有哪些,如何解決,將成為新的研究內容;從財政支農角度看,財政支農對于農業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財政應重點支持農業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要發揮財政支農的主導性,優化財政支農資金市場化運作模式,但僅依靠財政支農投入資金效率較低,還需要財政和市場化協調配置并建立較完善的協調機制;在農業資金市場化過程中,信貸資金為農業吸納大量資金,但由于農業特殊性,且農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31],投資農業風險較大,因此降低投資風險有利于外部資金流入農村地區,研究如何降低信貸資金投資風險意義重大,未來應著重完善農業信貸資金的風險承受度,利用數字普惠金融推進農業資金市場化進程;企業等其他經濟組織能夠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當地政府可通過組織本地工商企業開展實地參觀等活動,加大企業對農業領域的投資力度,培養出一批如農產品銷售企業、農業龍頭企業等在農業投資中能夠取得明顯成效的模范企業,進而通過示范效應促進農業的市場化改革,推動農業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