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顯榮李永前王飛劉登英
(1.云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2.云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3.云南省農村科技服務中心,云南 昆明 650021)
以農業科技為壓艙石,以技術創新為基礎動力,推動中國現代農業向優質化、全面化、綠色化、智能化方向發展。現代農業的發展離不開農業科技的支撐,在“十三五”期間農業科技取得重大突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突破61%,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1%,農作物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6%以上。農業科技要取得新突破,就要以創新作為其發展的動力,要實現農業科技創新,基礎在縣域,活力在縣域,重難點在縣域。當前,農業科技創新還存在很多問題,基層存在的問題更為突出,如創新基礎薄弱、創新氛圍不高、創新成果的質量總體不高。
基層農業科技創新在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中的戰略地位一直是研究者們關注和研究的對象。王一松[1]以肥西縣為例,對安徽省縣域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做出了剖析。張西娟等[2]對提升基層科技創新管理能力進行了探討。焦貝貝等[3]以甘肅省86個縣級行政單元為例,對欠發達地區農村創新能力評價,結果表明,人力資本水平、信息化水平和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對農村創新能力有明顯的正效應。侯小娜等[4]對河北省縣域農業科技創新條件及時空分布進行分析,結果表明,河北省各縣農業創新發展條件相對比較落后,農機設備比較低端,新農機引進不足,使用效率不高,農業科技隊伍配備不足。劉洪久等[5]對江蘇縣域科技創新能力評價的實證分析,結果表明,縣域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要尊重市場規律,鼓勵企業為市場競爭中的發展而投入,強調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孫鳳芹等[6]選取了全國百強縣中15個具有代表性的百強縣,對其經濟科技創新能力進行實證研究。
綜上所述,目前針對縣域的科技創新能力的研究大多數都是針對于科技創新的大環境,研究的范圍大多數集中在整個省域或區域中縣域創新科技能力的研究,而針對省域內縣域的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的研究較少。本文以云南省為例,對云南省縣域農業科技創新能力進行研究,旨在提升云南省基層農業科技創新能力。
經過多年的發展,云南省縣域已經建立了相對完整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農業基礎配套設施得到極大的改善,農業科技人員的工作條件得到很大的提高。農業科技對云南省農業經濟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農業科學技術在“十三五”期間邁上新臺階,綜合科技創新指數提升2位,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從1.61件提高到3.21件。高新技術企業數目和高新技術產品(服務)較“十二五”期間分別增長83%、233%。科技進步貢獻率也由45%增加到49.6%。公民中擁有高科學素養者的比率也由3.29%增加到6.1%。
云南省農業科技的發展現狀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農業科技推動經濟增長。截至2020年,全省第一產業增加值達3599億元,農林漁牧產值達5920.5億元,相比2015年增加75%;在全國第一產業增加值的位次由2015年的第14位提升至第9位,占全國第一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由2015年的3.56%上升到4.63%;農村地區居民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8242.1元增加到12841.9元,增長55.8%。農業科技推動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云南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中“綠色食品牌”重點產業產值的占比不斷提高,截至2020年,“綠色食品牌”重點產業產值占云南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59.86%;牧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例從2015年的30.5%增加到39.1%,糧經飼統籌發展更加協調,農業科技裝備水平顯著提高。農業科技推動農業裝備更新迭代。云南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為60%,達全國平均水平,主要農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50%,與2015年相比提升5個百分點;2021年12月云南省農業農村廳印發的《云南省“十四五”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發展規劃》中提到,到2025年要建成高標準農田266.67萬hm2,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將提升5%,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將提升到62%,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提升2%,這些都為縣域的科技創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條件。
2.3.1 政策環境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出,不斷推進農林漁牧相關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和攻關,提升關鍵核心技術的自給率,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方案,推動種業發展領域的重點技術創新平臺建立。全面梳理短板弱項,強化農械裝置工程化協同技術突破,提升凝集裝備的研發水平。云南省也發布了類似的有關農業科技創新政策,在2022年4月云南省印發《云南省“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規劃》,簡稱《規劃》,《規劃》中提到堅持把農業科技創新擺到農業農村發展的核心位置,進一步改革機制體系,強化政府對農業科技創新的扶持力度,進一步增強農業科技對于農業產業發展的支撐,持續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水平,以創新帶動轉型,促進云南省高原特色農業產業邁向價值鏈中高端。
2.3.2 生態環境
云南省氣候宜人,是動植物、微生物生存的極佳場所,為云南省農業的發展提供寶貴的物種和遺傳資源;另外云南省位于我國內陸低緯高原,是我國光輻射資源較高區域,這些地方的光熱輻射量較我國東部同緯度區域約高出30%,因此,非常有利于植物的發展;云南省地處長江、珠江、紅河、怒江、瀾滄江和伊洛瓦底江等6大國內國際水系的源頭或上游,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約為全國人均水平的2.5倍,平均耕地分攤水量2.55萬m3·hm-2,約為全國平均值的3倍。良好的生態環境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保障了植物良好的生長環境。
2.3.3 經濟環境
云南省在2016—2020年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聚焦發展8大重點產業、打造世界一流“三張牌”、建設“數字云南”重大科技需求,加速推動創新型云南的建設。云南省每年在科學技術上的研究費用投資比例逐漸提高,2020年增速位居全國第4,研發人員的研發經費從13.14人年提高到19.12人年。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預計2025年達到525億元,年均增速16.7%。科研經費的逐年增加為農業科研提供了深厚的經濟支撐,為農業科技創新保駕護航。
2.3.4 人才環境
云南省將建立符合農業發展相適應的科技服務需求,按照“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科技特派員服務體系,鼓勵和支持科技特派員面向農業產業開展科技創新創業服務。按照“一縣一業”“一村一品”建立科技特派團服務體系,不斷壯大農業科技特派(團)隊伍。到2025年新增科技特派團100個,科技特派員約10000人次。
云南省作為欠發達省份,農業科技的“底子薄”“基礎弱”的問題還未發生根本的改變,科技創新環境和人才資源短板凸顯,創新能力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
2016—2020年農業科研機構的人數由3888人減少到3039人,下降21.83%,科研機構一直保持在55個左右。在云南省一些不發達的市縣科研機構人數更少,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慶藏族自治州等地方科研機構人數不足50人,分配到其管轄的縣域內的科研人數更是寥寥無幾。在全省的科研人數中高級技術人才占總科研人數的38.37%,其中昆明市高級技術人才人數就占總高級技術人才人數的60%,縣域高水平創新人才缺乏,選人用人機制不健全。從總體上縣域農業科技難以適應高質量發展的需求。
全省129個縣、市、區,只有15個縣、市、區單獨設立科技局;省本級財政科技支出占財政支出的1.66%,州、市僅為0.69%,縣、市、區僅為0.41%。與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系尚未完全建立,云南省縣域內的科研機構少,對于科技投資機構更加缺乏吸引力,對于科技成果的孵化周期性長,很多科技成果沒有來得及成果轉化和應用就“胎死腹中”。縣域內很少有關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政策,對于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政策的管理呈現多頭化的現象,對于農業的科技創新來說是較大的阻礙因素。
云南省地處中國西南邊陲,森林覆蓋率達65.04%,交通相對不是很發達,尤其是在農村地區。在農村地區的農業科技推廣方式比較單一即在當地政府的主導下,農業科技推廣部門在農民主體之間推廣農業技術,推廣效果差,推廣方式落后,農民對于新的農業科技技術持懷疑態度,習慣于使用傳統的農業技術,應用農業新技術的農民就更少。在農村地區農業合作社、當地農業龍頭企業等組織參與到農業新技術的推廣中數量少,導致農業技術的推廣滯后。
農業科技的創新主體是涉農企業,直接影響和制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構建,主要表現為多數涉農高新技術企業分散承包經營,能夠適應現代化的涉農技術創新企業少,僅占全國總數的0.61%;大部分企業仍處于產業鏈、供應鏈低端,創新能力不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與營業收入之比僅為0.8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有研發機構的企業占比僅為10.86%,而且規模小。不少農業科技創新型企業引進了新技術,但也僅僅是停留在引進上面,對于新技術的吸收和再創造能力弱,新技術的引入效果弱。
人才是農業科技創新的核心,要建立數支高水平農業科技創新隊伍,要做到培養和引進相關的農科人才。建立一支由農業高等院校專家教授和高素質農民專家組成的農業科技創新隊伍,實施各種育才、留才政策,建立青年人才的選拔和培養機制,做到留才和育才并舉,才能更好地推動整個人才隊伍的建設;建立科學合理的人才管理機制,創建機會公平和“適者生存”的用人環境,為大批創新型農業科研人才創造優等的成長環境;進一步開展“萬名人才興萬村”行動,積極引導和幫助農業科技人才服務基層,引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開展專家基層服務活動,派遣農學專業研究生入駐農村,為農村產業提供技術指導;壯大科技特派團隊伍,選派科技特派團隊伍服務“一縣一業”、科技特派員服務“一村一品”。建立全方位、多層次、多渠道的科技特派員選拔機制,壯大縣域科技特派員隊伍。
積極做好《云南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云南省技術轉移體系建設實施方案》《云南省財政支持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實施意見》等科技成果轉化政策的宣傳、貫徹、落實;對重大科技成果轉讓者、受讓方、技術轉化服務組織給予資金補助,對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成效突出的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平臺給予資金補助,對在滇設立科技型企業的國內外高端科技人才給予補助,對科技成果轉化項目依據新增產值給予資金補助;落實財政政策對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支撐。對于科技成果落地轉移和轉化的交易給予研發開發資助、研發后補助。
各地政府要加強基層農業科技推廣部門和優勢農業產業基地的建設,對農業科技的推廣形成良好的帶動和輻射作用;積極鼓勵農村合作社、當地龍頭企業、科研機構、大專院校等組織參與到農業科技的推廣當中來;建立第三方農業科技推廣服務公益性組織,按照公益性和經營性相分離的利益分配原則,建立多渠道多樣化的技術推廣體系和共享機制;依托農業技術協會、農業高等院校和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培訓裝備一批村級科普宣傳班主任和農業科普作業長。加快農村科普基地的建設,實現科普流動基地的全覆蓋,逐步建設縣域實體科技館的建設,形成以點帶面精準科普的局面。
建立以政府科技部分為引導,市場為導向,以涉農科技企業為主體,形成縣域產學研創新體系的建設。圍繞構建“一縣一業”“一村一品”的現代農業產業的需求,培育一批具有科技示范帶頭作用的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的轉化和應用,建設一批鄉村特色產業示范縣和鄉鎮,提升農業產業的發展。以鄉鎮為基點,帶動縣域的發展,形成“一縣一業”“一村一品”產業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