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靜馮榕超
(1.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0;2.華南農業大學,廣東 廣州 510000)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包含5個方面的內容,即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其核心在于構建強大的鄉村建設人才資源。提升鄉村振興人才的儲備與素養,對實現鄉村繁榮穩定,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進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意義。
當下鄉村振興向縱深發展,備加需要農業農村人才,人才的數量、素質等也深刻影響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本研究旨在了解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情況,從不同角度、維度分析鄉村振興對大學生人才需求的走向和變化,探索更適應鄉村振興的大學生培養途徑,提出可行的服務鄉村振興的人才培養機制,助力教育質量的不斷提升,推動大學生更好地服務鄉村振興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高校畢業生投身鄉村振興服務,將個人成長融入到國家發展戰略中,是就業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人生價值的重大選擇。2021年8月,筆者圍繞“大學生服務三農發展的困境與現狀”開展調研,對廣東地區大學生開展線上抽樣調查,發放問卷286份,回收有效問卷286份。通過對調研數據整理分析,梳理了鄉村振興大學生人才需求在數量、服務時間、區域差異、崗位結構4個方面的特點。
當下我國高校畢業生受自身職業認知、世界發展局勢等方面的影響,就業形式較為嚴峻。高校畢業生數量每年均創新高,人才供給量充足,但真正能走進鄉村、服務鄉村的畢業生確很少,鄉村振興人才需求缺口仍然比較大。原因主要有3個方面:畢業生服務基層引導教育缺少,基層實踐鍛煉缺乏,服務鄉村建設的熱情缺失,對鄉村振興認識有限;大學生個人就業規劃單一,不愿意到鄉村去,只想留在城市城鎮就業;從高校人才培育來看,人才供給尚未能很好匹配鄉村振興戰略的需求。
據調查顯示,大學生在鄉村振興的服務周期相對較短,流動性較大,難以促進鄉村振興的持久發展。一般而言,服務“三農”工作,需要一定的周期,方能顯現成效。實施一項方針政策,少則幾年,多則需要數十載,才能看到比較明顯的進展和效益。而目前,鄉村振興人才隊伍服務鄉村建設的時間均不夠長,服務期短,在具體基層建設中,難以實現較好的服務成效,未能使鄉村振興戰略大范圍地、持續穩定地在鄉村地區開枝散葉。
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區位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因素。研究區位作用,發揮區域內經濟增長的拉動幫扶作用,運用先發展帶后發展的策略,使城鄉區域發展得以協調。目前廣東省內,粵東粵西粵北地區落后區域較多,當地鄉村振興大學生人才更為緊缺,人才在區域分布上發展不均衡的矛盾突出;急需幫扶、急需服務的落后貧困鄉村缺少足夠的人才隊伍來支撐當地的鄉村建設發展,產業仍待激發發展活力。
鄉村發展的人才來源構成中,包含返鄉大學生人才、本地技術性人才、政府分配技術人員和外地引進人才。調研數據分析顯示,農業農村科技人才和鄉村基礎教育人才的需求比較多,鄉村創新創業人才和農村生產經營人才需求緊跟其后,鄉村社會治理人才和鄉村公共服務人才的需求也不可忽視。因此,優化人才隊伍的結構,精準培養特定需求農業人才也是一個影響重大的舉措。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推進,人力資源要素的制約作用愈發明顯。高校畢業生作為高素質“三農”人才隊伍的重要來源,卻受高校人才培養機制、鄉村環境條件、鄉村實踐經驗、能力素質等各因素影響,自身下鄉意愿不強,在服務鄉村振興的實際過程中存在不少障礙與問題。
人才培養機制缺乏對鄉村振興戰略的足夠關注。高校決策層、領導層在部署相關任務要求時,重視時代發展,重視鄉村振興,但是具體落實到設置人才培養機制時,相應工作人員更加關注專業技能培訓、專業課程的設置。在設置人才培養方案時,雖然對學科專業技能掌握程度有相應的標準,但就目前而言,某些機制、體系、方案的設置未能很好地融合時代發展的需要,未深入結合國家發展戰略,導致其落后于社會需求,未能與鄉村振興高度銜接。
我國長期存在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這一現象,城市與鄉村在戶籍制度、教育培訓、勞動保障等方面都有差別,且相較之下,農村教育、文化、衛生、醫療、健康等現代化文明的發展也遠遠落后于城市,收入也普遍低于城市居民人均收入。鄉村地區普遍存在基礎設施不完備、衛生服務條件差、缺乏生活保障等不足,工作生活的條件艱苦。因此,鄉村地區對大學生人才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導致人才引進難、人才回流難的局面。
大學生對鄉村振興戰略的認識不夠深入,不太了解什么是鄉村振興戰略,雖然大部分人都已認識到人才對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作用,但是在理解上還不夠透徹,尚未將對重要性的認識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大學生人才對鄉村振興戰略的服務意愿不高,雖然投身鄉村已經成為少數大學生的工作首選,但多數大學生依然把在城市工作作為未來發展的第一選擇,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意愿較低。
課堂中,常規課程教學偏學理輕實踐,缺乏實訓機會。近年來各類課程逐漸融入了“三農”理論、鄉村振興、農村發展等素材,但是教師在講課偏理論化,缺少生動性、具體性、實踐性。課堂活動開展形式越來越豐富,但效益尚不夠理想,如寒暑假社會調研在具體實踐當中,存在下鄉團隊流于形式,草率完成調研;同時還存在教師指導不到位,沒有及時開展有效交流和指導,導致學生下鄉實踐效果不理想。
據調查統計,在鄉村振興中,認為大學生需要的能力依次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創新創業的精神、自主探索精神、團隊協作精神、組織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經營管理能力、豐富的“三農”知識。在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當中,各類新型的任務、形式均有可能出現,由于自身未接手過相關工作,而影響工作進度、工作效率,顯然不利于鄉村振興工作的推進。大學生人才應注重聯系實際,夯實自身技能本領,努力達到鄉村振興戰略的需要。
為進一步推動大學生人才滿足鄉村振興的需求,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實現人才振興,產生高質量的農村經濟效益,可以從人才培養機制、思想政治教育、鄉村基礎設施與保障體系、基層實踐鍛煉、學生綜合能力提升等方面展開思考與分析。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從思想層面提升大學生人才的服務意識,進而加大實踐力度,通過理論實際相結合,強化其服務鄉村振興的意愿和執行力,提升人才與需求的契合度。
高校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應關注國家戰略,緊跟政策,深入調研了解社會的真正需求,做到與時俱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精準改進培養方案,增加鄉村振興戰略的引導教育,培養適應鄉村振興發展需要的綜合型人才。
農林人才的培養不應與行業、產業的需求脫節,高校教師、科研人員也應積極深入基層,了解社會運轉、城鄉發展的真實情況。根據國家戰略對人才的具體需求,進一步完善教育培養體制機制。高校應關注畢業生能否真正走進基層鄉村,留在基層,成為“一村一名大學生”的人才培養工程代言人,成為振興鄉村發展的“領頭雁”。同時,高校應加大榜樣人物的宣傳力度,促進高校大學生對鄉村振興戰略定義、實施重點、意義和與自身發展契合點等方面的理解,進而推動鄉村振興戰略更高質量、更廣范圍實施。
高校應積極探索新型交叉學科農林人才的培養模式,依據不同區域的農業發展和實現農村現代化的需要,精準對接區域人才實際需求,確定新型農科人才知識和能力結構,引入相關技術規范和用人標準,科學制定人才培養標準。面對“三農”發展涌現出的新產業、新業態,農林類高校應當結合不同學科專業的優勢,優化人才培養機制。通過調整學科結構,促進專業之間的融合、思創融合、專創融合,發揮新型涉農交叉專業作用,著力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轉化能力,促進大學生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培養優秀的農業生產的技術能手,培養既懂生產,更懂經營的新型“三農”管理服務人員隊伍[1]。
鄉村地區地理位置存在天然劣勢,生活硬件和軟件相比城市也存在一定的差距,這便導致一部分大學生不愿不想到鄉村服務。隨著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應著力打造宜居宜業環境,提高基層就業優惠和保障,形成比較規范的激勵機制,引進人才以及使外出人才回流。
政府應升級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美麗鄉村,通過給予一定的硬件支持,吸引更多人才涌向鄉村,投身到基層建設中去。在充分了解居民、引進人才真實需求的前提下,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把錢花在普惠項目上。如,改善鄉村住房、飲食條件;完善公路、鐵路、國道等交通設施建設;進行環境整治與污水治理;提升鄉村教育與醫療水平等,為大學生人才提高更多生活保障,減少其后顧之憂。
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從人才引入制度上發力,提升鄉村吸引力。雖然鄉村振興是偏志愿類、公益類、服務類的光榮事業,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如果能夠給予一定的政策優惠,為人才隊伍提供更加穩定的就業福利、生活保障,則會吸引更多人才投身于此。建立鄉村人才發展激勵機制體系,通過給予人才引進補貼、項目引進獎勵、年度業績考核獎勵等形式,對服務在鄉村基層作出積極貢獻的人才進行補貼和獎勵;健全基層單位編制制度,為人才在就業穩定度上注入更多信心,使其得以安心扎根在鄉村,切實為鄉村發展振興獻智獻策[2]。及時借助電視、報紙、公眾號等平臺對優秀事跡、模范人物進行宣傳報導,提升其榮譽感成就感。切實提高和保障鄉村人才的獎勵與經濟收入;從精神層面給予勉勵,通過模范人物的帶動和自我激勵,使人才隊伍形成向上向好向前的良性循環。
通過多渠道的思想政治教育引領,促進大學生認識到新時代建設美麗鄉村的深刻意義,認識到“三農”發展對自身價值實現,加深對中華民族農業文明的輝煌歷史的理解[3]。擴大學生認知,打破信息不對稱,以增強其服務意愿,培養“一懂兩愛三過硬”的“三農”人才隊伍。
院校各級思想政治教育隊伍人員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鄉村振興戰略和“三農”發展元素,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中接受熏陶。主管學生工作的領導教師可以在日常管理、學生社區、班團建設中加入鄉村振興相關內容,如班會中增加鄉村振興的研討、“三農”元素融入宿舍文化建設、勞動教育中增加“三農”文化的體現等,讓這一戰略具體浸入學生生活,從而促使學生主觀上認可并接納鄉村振興,激發對鄉村振興戰略的熱情和興趣。
各級黨組織發揮自身號召作用,切實舉辦各類教育活動,體現“鄉村振興+黨建”“三農+黨建”的思政引導作用。加強思想理論學習和具體實踐的結合,創新工作思路,改進工作方法,通過教師黨員、學生黨員講黨課,講述服務鄉村振興先進人物事跡,增強學生的服務意愿;舉辦鄉村振興與“三農”類的知識競賽、演講比賽或征文比賽等,加深學生的認識。
專業教師加強宣傳引導,邀請一線企業家、鄉村振興服務人員、專家學者等開設就業創業講座,增強學子投身“三農”的意愿。結合學科專業特點,融合鄉村振興的內容,如在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專業導論課程、學科專業課中增加鄉村振興、“三農”發展等領域的知識內容[4],將農業經濟發展、農業政策研究、農村社會發展、“三農”歷史融合到課程當中,培養復合型“新農人”專業人才,促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
加強更接近實際、更有指導意義的鄉村振興實踐鍛煉,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拓展學生視野,進一步促進學生對社會經濟、鄉村振興、服務“三農”的理解認識,打破課程理論教學與農業實踐之間的壁壘,讓學生學好理論的同時,增加深入鄉村基層的實踐體驗,增強學生在基層創業就業的意愿和本領。
教師可以通過創新各類課程實踐,加深鄉村振興課題對學生影響。在創新創業類比賽、專業實習等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加深對國家政策文件的解讀,開展鄉村振興、“三農”問題、農業發展等課題的學習、研究與實踐,加強學生對國家重大戰略的認識,促使理論指導實踐,讓想法落到行動中。同時,實踐過程中加強與學生的溝通聯系,對具體計劃制定、過程實施、結果報告等密切跟進,切實提升學生實踐質量,在實訓中磨練學生能力,使理論和實踐深度融合。
加強“產、教、學、研”體系建設,通過與農業企業或鄉村單位簽訂實習實踐合作協議,創造學生到基層實踐的條件和機會。通過高校和鄉村政府單位共商、共同計劃的方式,對學生實施有針對性的培養,注重實用、特色、交叉、應用,共建鄉村振興學院、社區實訓基地等。高校與地方政府建立培養對象登記和培訓計劃,使鄉村振興學院成為人才、政府和高校之間的區域協同發展命運共同體[5];積極支持校地共建企業大學等產教融合培養體系,讓企業全程參與人才培養,解決人才與產業不協調的問題。滿足鄉村農、林、牧、漁等各類企業或組織的產業發展需要為前提,以企業作為依托,建立校企協同辦學、校企合作的形式,打造實習實訓基地,定期讓學生到鄉村企業進行學習考察調研,促進人才培育與鄉村產業發展的有效對接。
隨著鄉村振興的不斷深入,“三農”發展的人才需求不僅局限于單純的技能型人才,如何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以契合鄉村振興的人才需求是人才培養中值得研究的問題。
高校可以通過開展多種多樣的技能培訓課程、實訓比賽、興趣社團等,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特定素質能力,如吃苦耐勞精神、創新創業精神、自主探索精神、團隊協作精神、組織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經營管理能力等,使其不再局限于專業知識或者課程理論[6]。注重提升人才綜合素質能力,以訓代練,在培養過程中設定一定的預期成果來激勵學生成長。依據生涯發展理論,從培養和管理上提前做好策劃與規劃,為學生創造實訓的機會,切實提升其綜合素質。方式上,可通過理論聯系實際、產教結合等模式,重視各類人才的培養與基層鄉村用人單位的對接,融合基層對人才技能、技術要求等要素,注重人才多方向培養,保障人才培養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在結構和質量上的匹配。
通過“培養機制、保障機制、意識培養、實踐鍛煉、能力提升”解決大學生在服務鄉村振興時存在的困境,構建走得進、留得住、能發展的鄉村振興人才體系,實現源源不斷為鄉村地區輸送人才,既實現夯實人才本領能力的目的,又可以緩解人才結構失衡的局面,進一步優化鄉村振興的人才結構,推動“三農”發展人才振興,促進鄉村振興戰略高質量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