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發建 王洪云 張尹
(保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云南 保山 678000)
黃精作為藥食兩用的大宗藥材,用途廣泛,始載于《名醫別錄》,其味甘,性平,具有補氣養陰、健脾、潤肺、益腎的功效,用于陰虛肺燥,陰血不足和脾胃虛弱之證[1]。《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年版一部)收載黃精藥材來源于百合科黃精屬黃精、多花黃精及滇黃精3種原植物的干燥根狀莖;按藥材形狀的不同,習稱雞頭黃精、姜形黃精、大黃精[2]。
近年來,因滇黃精藥材外形較大,加工后色澤黃白半透明,頗受歡迎,價格逐年攀升,市場需求遠超過了自然生長量,加之無序采挖,滇黃精資源的有效保護和人工培育勢在必行[3],通過對滇黃精種子繁殖、采收、催芽處理、育苗地選地、整地、陰棚建設、播種、苗期管理、移栽等方面開展種子繁育技術的操作實踐,為滇黃精藥材生產提供技術支持。
滇黃精為多年生草本植物,見圖1,漿果成熟時呈黃色、橙紅色、紅色,直徑1~1.5cm,具3~8顆種子,花期3—5月,果期9—10月[4]。喜歡溫暖濕潤氣候條件,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排水和保水性能良好,分布于海拔700~2500m的常綠闊葉林、竹林、林緣、山坡陰濕處;云南省文山、普洱、紅河、玉溪、曲靖、昆明、大理、保山、臨滄、怒江等地州均有分布[5],野生滇黃精從花被片顏色上來看,有紅花、白花和綠花3種類型。

圖1 滇黃精原植物
選擇海拔在1200~2100m,坡度在10°~25°,土層深厚、排灌方便、腐殖質含量高(夜潮土)的全光照條件下地塊,種植前清除地塊上的雜草、石塊,均勻施入腐熟的農家肥30t·hm-2,施入N-P2O5-K2O比例為16-9-21的復合肥300kg·hm-2,用大型旋耕機深翻土壤30cm,然后耙細土壤,平整土地,作1.2~1.5m寬的畦面,畦高20cm,開寬30cm的排水溝,準備栽種滇黃精種莖。
11—12月,待滇黃精地上部分倒苗后,開始采挖滇黃精根莖,選擇帶2個芽頭以上,單根莖200g以上的種莖作為栽培植株,見圖2,無芽的根莖蒸煮后烘干加工成藥材,選好的種莖用50%多菌靈800倍液浸種消毒1h,撈出后稍晾干準備栽植,按株行距30cm×40cm開溝或挖穴,將滇黃精種莖放置于溝內,芽頭朝上,覆土3~4cm,覆蓋粉碎的秸稈(稻草、小麥、玉米)保溫;栽后不能立即澆水,待20d后根莖傷口愈合再澆水,以免因土壤中水分過多,引起根莖腐爛,造成損失;第2年的1—3月,為防止冬春因土壤干旱死苗,每月灌溉1次;3—4月,滇黃精陸續出苗,此時用長1.8m,直徑0.5~1cm毛竹搭設三角形的支架,上端交叉處用塑料卡扣綁定,當苗高60cm時,苞片逐漸張開,現出花序時,將植株用細繩將植株綁在竹竿上架,此時植株旺盛生長,當莖端不再出現花序時,選擇晴天的中午,在花序上方6個節的位置用枝剪剪去莖尖(剪下的嫩尖可食用),避免植株徒長而引起倒伏,也可增加田間透光率,此后滇黃精陸續開花,可在田間養殖蜜蜂輔助其授粉,以提高滇黃精種子結實率;在植株封行前,結合中耕培土,每月除草1次;6—8月雨季期間,注意清溝排水,降低田間濕度,防止因田間積水過多,引起根莖腐爛,影響種子的成熟和采收;雨季要做好病害防治工作,如灰霉病和褐斑病零星發生時,需及時清理病殘體,可在雨前、雨后用嘧霉胺·異菌脲加苯醚甲環唑混合藥液噴淋植株;坐果后期,追施腐熟的農家肥和磷鉀肥,促進種子迅速膨大,培育優質種子。

圖2 滇黃精種莖
10月下旬—11月,根據種子成熟度情況,當果皮呈由黃色逐漸變成橘紅色是分批采收成熟種子,見圖3,此時滇黃精種子已充分成熟,種子的發芽率和發芽勢最高,種苗的成苗率最高[6]。

圖3 滇黃精成熟種子
采收后,因黃精果實含有糖分,如不及時處理容易發霉變質,根據種子成熟度,分批處理種子,將成熟度較好、果肉和種子容易分離的黃精果及時裝入竹篩中,手戴手套反復揉搓,直至果肉和種子完全分離,然后用清水沖洗除去果肉,留下的干凈種子。種子用50%多菌靈或百菌清800倍液浸種消毒1h[7],撈出稍晾干后,用亮盾[8](62.5g·L-1精甲·咯菌腈懸浮種衣劑),每l0kg種子用40mL加水80mL混合均勻后,對種子進行包衣,以保護種子不發霉變質,提高種子沙藏的質量。
包衣后的種子,按種子與江沙1∶3的比例混合,裝入透氣的紗布袋內,放置于四面透水透氣的水果筐內,上方放置吸水海綿,保持基質濕度,放置于陰涼的庫房內進行沙藏,每7d觀察基質含水量1次,如發現基質干燥或沙子干濕不勻時,用噴霧瓶適當噴水,同時上下翻動,增加透氣性,提高種子生活力,如發現有霉爛種子,要及時清除和消毒,基質的濕度以放在手上有涼潤感覺,用手壓稍留痕為度,沙藏1個月后當種子從種臍對面長出胚根時,準備播種育苗,見圖4。

圖4 催芽種子
選擇海拔在1000~1500m,水、電、路三通,灌溉方便、排水良好,土壤腐殖質多、有機質含量高的疏松肥沃的沙質壤土地塊,播種前1個月,清除田間雜草,按5∶1比例混入腐熟的羊糞,施入N-P2O5-K2O比例為16-9-21的多元復合肥225kg·hm-2,作底肥,提高育苗地土壤肥力;為減少苗期病蟲的發生,按說明書配制戊唑醇加甲霜靈錳鋅加新植霉素噴施育苗地,進行土壤消毒殺菌,同時撒施辛硫磷加威百畝,減少土壤蟲害的發生,然后耕翻30cm,做到土壤細碎,建高15cm,寬150cm的畦,畦面用平直木板刮平,建好苗床后準備精量播種。
滇黃精幼苗屬于喜陰作物,一年生幼苗,在全光照條件下,強光容易引起葉片發黃,植株矮小,生長發育不良。為創造適合滇黃精幼苗生長環境,需要搭建遮陰棚,按橫截面6cm×8cm,高2m的規格定制鋼筋水泥樁(也可用木樁代替),在整理好的畦面中間,按6m×4m株行距,順畦長方向,確定栽樁位置,挖深40cm的穴,將水泥樁(木樁)垂直插入穴內,四周用土壓實,每隔2畦栽一排樁,樁頂部用鐵絲按“#”字形進行固定,“#”字形鐵絲網上方覆蓋寬幅400cm遮光率為65%的黑色遮陽網,遮陽網用扎絲與“#”字形鐵絲網固定,見圖5。

圖5 遮陰棚
制作長3cm、直徑2cm的圓柱木棍,用鐵釘將木棍按5cm×5cm距離固定到長1.5m、寬50cm的平直木板上,完成開穴模具的制作;12月—第2年1月,當沙藏的種子從種臍對面長出1~3mm的胚根時,開始播種,2人將開穴模具放置于畦面上,2人同時站立在模具上,用身體的重力向下踩壓,形成穴間距5cm×5cm,穴深3cm的土穴,整個畦面開穴完成后,每穴播入1粒種子,見圖6,播種完成后,覆蓋2cm的細土,每畦播種完成,用噴壺澆透水,覆蓋1cm厚的小麥稈,防止雜草滋生,同時起到保溫保濕的作用;搭建拱棚用長2.2m竹片一端插入土中,另一端彎曲后插入土中,形成拱形支架,拱形架兩側和拱頂部分別用寬3cm的長竹片在交叉處用塑料卡扣固定,頂部支架下方排布噴灌設施,支架上面覆蓋白色塑料膜,將膜四周嵌入土中,起到保溫、保濕的作用,如溫度過高,可將膜兩端打開,通風降溫,棚內溫度控制在18~25℃。

圖6 穴播
3月,部分幼苗開始出土,待苗高5cm時打開小拱棚適當練苗,見圖7,4月揭開小拱棚。分別在4月、6月、8月分別進行中耕、除草、施肥、培土各1次,追施腐熟的農家肥7.5t·hm-2,復合肥(16-9-21)75kg·hm-2;在生長旺盛期(7—8月),可進行葉面施肥促進植株旺盛生長,配制0.2%磷酸二氫鉀、微量元素肥進行葉面噴施,每15d噴施1次,共3次;11月—第2年3月,施入腐熟的農家肥,同時覆蓋粉碎樹葉,起到保溫保濕和防止雜草滋生作用,冬春季節,結合土壤墑情每月灌溉1次,防止土壤干旱導致死苗或缺苗。

圖7 幼苗
真菌引起的病害,如葉斑(黑斑病和褐斑病)用三唑類農藥(丙環唑或吡唑醚菌酯·戊唑醇)加中生菌素·氨基寡糖素進行防治;用木霉菌加褐藻酸鈉對卵菌引起的疫病進行生物預防;或發病初期選用甲霜靈錳鋅、烯酰嗎啉·霜脲氰等其中1種加春雷·喹啉銅混合噴淋植株及根莖,每7~10d噴1次,連噴3~4次。因山地普遍存在鼴鼠活動,為防止黃精育苗地被鼴鼠作空土壤耕層,幼苗因失去水分而死亡的現象發展,根據鼴鼠不喜歡苘麻的氣味的特點,于3—4月在育苗地田間種植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 Medikus),采用生物趨避的方法驅避鼴鼠。
小苗通過2a精心的管理和培育,見圖8,當2年苗根莖直徑達到2cm以上,帶5個芽以上,單根莖22g以上,于第2年11月倒苗后或第3年立春節氣前的休眠期,進行移栽定植,移栽時注意保護種苗根系,提高植株移栽成活率。

圖8 1~3年苗

表1 1~3年種苗規格統計表
采用種子繁育滇黃精種苗的方式極大提高了繁殖系數[10],加速了滇黃精種苗擴繁的速度,提供了大量種苗,解決了因長期采用根莖無性繁殖導致種苗退化的問題;減少了農民購買種莖,發展黃精種植產業,大量的資金投入和成本控制。在繁育過程中,通過采收充分成熟的種子,確保出苗率;種子沙藏時,通過對種子進行藥劑消毒和種子包衣處理,采取控制沙藏基質含水量,減少種子霉變現象發生;育苗時,對育苗地土壤進行充分消毒殺菌,減少苗期病害發生;休眠期移栽等方法和措施,提高種苗移栽的成活率,為種子擴繁技術提供了操作規程,為滇黃精藥材的規范化和規模化生產,提供了大量種質資源,減少了對野生資源的無序采挖,為滇黃精產業的發展提供農業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