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運昌 穆蘭
(陜西師范大學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陜西 西安 710119)
農業現代化是實施全面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是實現高效產出、產品安全,提升農業產業結構合理布局的重要保障,對于推動我國現代化事業的發展和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東北考察時提出“中國現代化離不開農業現代化”[1]。然而,受自然條件和歷史因素所限,我國農業現代化整體發展水平遠遜于工業化和城鎮化,成為“四化”同步發展過程中的薄弱環節。因此,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且出臺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明確提出,要提升我國農業生產效率,在政策上為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強有力的政策保障。而且,隨著農業現代化發展趨勢的越發凸顯,研究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驅動機制與提升策略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如何實現農業現代化,土地被廣泛視作農業發展的最基本生產資料,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政策倡導,而土地流轉政策的實施為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奠定了基礎。學術界在土地流轉政策對農業發展方面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周婕和廖媛紅等研究發現,日本和美國等發達國家是通過加快土地流轉和擴大農業經營規模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2,3]。通過借鑒發達國家農業發展經驗,學界結合中國國情提出了適合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路徑和措施。韓鵬云、童榮萍、蘇煒認為,在小農經濟基礎上推動農業發展,需要通過小農戶聯合或者土地流轉等方式實現農業規模經營[4-6]。部分學者研究發現,土地流轉和農業規模經營均需要適度發展,否則將阻礙農業現代化進程??紫橹堑日J為,土地流轉可能會造成經營主體的風險變大,并且可能帶來負面經濟效應[7];韓鵬云研究發現,由于農業經營能力不能短時間提升,農業經營規模擴大可能會大幅度提高治理成本,從而降低規模經營的效益[8]。
綜上所述,大部分學者認可土地流轉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但是,鮮有學者對土地流轉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進行定量研究,尤其是實證分析土地流轉影響農業現代化作用機制。綜上,本研究的主要貢獻:基于雙向固定效應模型探究土地流轉對農業現代化的影響效果及異質性差異;采用中介模型進一步檢視農業規模經營及農村人力資本在土地流轉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中承擔橋梁作用。
土地流轉能夠顯著提高農戶家庭的收入水平[9],土地流轉政策的實施使得土地資源得到優化配置,土地從勞動生產率低的農戶轉移到勞動生產率高的農戶。這樣,前者可以選擇擅長的非生產性勞動從而獲得非農收入,并且還能從土地經營權流轉中獲得收益;而后者擁有更多的土地經營權,通過采用新的農業科技以及更加高效和現代化的生產管理模式,實現農業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土地流轉能夠顯著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10],現代農業的基本要求是高效,而大規模的機械化耕作則是高效農業的前提;土地流轉也有助于綠色農業的發展,土地流轉使得經營規模的擴大有利于獲得社會資金和農業技術的支持,從而推廣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產品和技術,以滿足人們對食品安全和生態安全的需要。
隨著農業科技水平和社會服務水平的提升,農地耕種規模過小愈來愈成為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潛在障礙。農業科技的研發與使用、農業規模經濟的實現、產業的快速融合均需要農業實現規模經營[11-13]。土地流轉政策的實施,為農業規?;洜I提供了保障。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土地流轉可以通過影響農業規模經營來推動農業現代化的發展[14-17]。在農業經營規模過小的問題得以解決后,影響農業現代化實現的關鍵就是農村人力資本水平[18]。土地流轉客觀上要求高素質農業技術人才流向農村,從而大大提升農村人力資本水平[19]。農村人力資本水平的提升滿足了農業生產和經營管理方式的改變對于高素質人才的需求,也確保了農業科技能夠落實到農村基層并發揮作用。因此,在農業規模經營的基礎上,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更大程度上是通過提升農村人力資本水平來實現的。
2.1.1 雙向固定效應模型
為了考察土地流轉對農業現代化的影響,本文構造了雙向固定效應模型。具體模型:
AMit=β0+β1LCit+β2Xit+μi+λt+εit
(1)
式中,i取值1~30,表示研究的30個省份;t取值2007~2019,表示研究的13個年份;AMit表示被解釋變量;β0為常數項;LCit為核心解釋變量;Xit表示控制變量;μi表示個體固定效應;λt表示時間固定效應;εit表示隨機誤差項。
2.1.2 中介效應模型
在模型(1)的基礎上,本文參考了溫忠麟的方法,將農業規模經營作為中介變量,研究了其在土地流轉對農業現代化影響中的中介作用。具體模型:
RLit=α0+α1LCit+α2Xit+μi+λt+εit
(2)
AMit=δ0+δ1LCit+δ2Xit+δ3RLit+μi+λt+εit
(3)
同理,農村人力資本水平作為中介變量,也采取上述步驟進行檢驗。具體模型:
REit=θ0+θ1LCit+θ2Xit+μi+λt+εit
(4)
AMit=η0+η1LCit+η2Xit+η3REit+μi+λt+εit
(5)
2.2.1 被解釋變量:農業現代化
借鑒姜松、王釗等的相關研究,本文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將包括機械化、水利化等8個單一指標合成綜合指標共同衡量農業現代化水平[20]。由于測度結果會因為位于平均值之下出現負數,所以本文進一步采用了李建軍的數據處理方法測度農業現代化指數[21],模型如式(6)。
AM(n)=(F(n)-F(min))/|F(min)|
(6)
式中,AM(n)代表的是第n年農業現代化指數;Fn為第n年農業現代化主成分綜合得分;F(min)為歷年農業現代化主成分得分的最小值。
2.2.2 解釋變量:土地流轉
本文使用家庭承包耕地流轉總面積來衡量,土地流轉總面積包括出租(轉包)面積、轉讓面積、互換面積、股份合作面積,以及其他形式的土地流轉面積。
2.2.3 控制變量
除了土地流轉影響農業現代化進程以外,還需要控制其他因素對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外生干擾。因此,本研究選取以下控制變量:使用工業增加值來衡量工業化水平;使用城市人口衡量城市規模;用我國各省份研究與發展投入資金總額乘以農業產值占GDP比重來衡量農業研究與發展[22];使用連鎖零售業年底經營面積來衡量流通業的水平[23];使用農藥使用量衡量農業污染程度;使用農業用水量來衡量水資源消耗水平。
2.2.4 中介變量
2.2.4.1 農業規模經營
本文用農村居民人均耕地面積來衡量農業規模經營。
2.2.4.2 農村人力資本水平
本文用農村居民受教育年限來衡量農村人力資本水平。
模型中的變量均進行取對數的處理,各變量定義及描述性統計見表1。

表1 變量定義與描述性統計
本文運用2007—2019年全國30個省份(由于西藏、港澳臺等地區數據缺失嚴重,故予以剔除)的面板數據探究土地流轉對農業現代化的推動作用。其中被解釋變量農業現代化是根據《中國統計年鑒》、國家統計局和各省份統計年鑒整理,并通過主成分分析法計算所得。解釋變量土地流轉根據《全國農村經濟情況統計資料》《中國農村經營管理統計年報》《2019年中國農村政策與改革統計年報》數據整理所得??刂谱兞抗I化水平、城市規模、流通業水平、農村污染水平、水資源消耗水平根據國家統計局和《中國科技統計年鑒》數據整理所得。中介變量農業規模經營和人力資本水平根據《中國統計年鑒》《中國人口與就業統計年鑒》和國家統計局數據整理所得。穩健性檢驗中的人均機械總動力是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整理所得。
基準回歸結果表明,見表2,在控制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當土地流轉增加1%時,農業現代化水平提升13.6%,并且該影響在1%的統計水平上顯著,這說明土地流轉能夠顯著促進農業現代化水平。
從控制變量來看,工業化水平對農業現代化的影響在5%統計水平上顯著為正。這主要是因為工業化水平的提高能為農業發展提供技術和物質裝備支持。城市規模的系數顯著為負,主要是因為城市的規模經濟效應越來越顯著,農業的相對比較收益較低,這導致資金和優質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農業研究與發展的系數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這說明農業技術進步會顯著促進農業現代化進程。農村污染水平對農業現代化的影響在5%的統計水平上顯著為負。這主要是因為農業污染直接危害農民身體健康,影響農民生活狀態;也會影響農村土地、水等資源,并且這種影響會持續數年之久。水資源消耗水平在5%統計水平上負向影響農業現代化發展。水資源是農業生產的重要條件,水資源的大量消耗會嚴重影響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本文采用中介效應模型以檢驗農業規模經營和農村人力資本水平在土地流轉對農業現代化影響過程中是否起到中介作用,研究結果如表3所示。由回歸(1)的結果可知,土地流轉在1%統計水平上顯著為正,即土地流轉對于農業現代化的直接作用是正向的?;貧w(2)結果顯示,土地流轉對于農業規模經營在1%水平上顯著為正,表明土地流轉同樣對于農業規模經營有正向促進作用?;貧w(3)結果表明,土地流轉和農業規模經營在5%和10%的統計水平上顯著為正,即控制土地流轉變量時,農業規模經營這一中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農業現代化的作用依然顯著。根據模型計算公式,中介效應所占的比例是13.4%,即土地流轉對于農業現代化的影響中有13.4%的比例來自于農業規模經營。
同理,農村人力資本水平也在土地流轉影響農業現代化過程中發揮中介作用。由回歸(5)結果可知,土地流轉對農村人力資本水平的影響是正向的,在1%統計水平上顯著。由回歸(6)結果可知,土地流轉和農村人力資本水平在5%和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農村人力資本水平這一中介變量在控制土地流轉變量的情況下依舊顯著。通過計算可知,土地流轉對農業現代化的影響中有40%是通過農村人力資本積累這一路徑實現的。這也證實了上文的分析,在解決了土地經營規模過小的基礎上,土地流轉更多的是通過農村人力資本水平來推動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表2 基準回歸估計結果

表3 農業規模經營和農村人力資本的中介效應
由于農業現代化某種程度上也可能會影響土地流轉,所以本文可能出現由于反向因果導致的內生性問題。為此,本文將解釋變量滯后一期進入模型進行回歸檢驗。由于當期的農業現代化水平并不會引起上一期的土地流轉,這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反向因果帶來的內生性問題。從回歸結果可以看出,滯后一期的土地流轉對于農業現代化的影響依然是正向顯著的,這也證明了本研究得出的結論是穩健的。

表4 自變量滯后一期回歸估計結果
本文通過雙向固定效應模型研究了土地流轉對于農業現代化的作用,并且利用中介效應檢驗模型探究土地流轉影響農業現代化的路徑。研究結果表明:土地流轉能夠顯著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并且農業規模經營和農村人力資本水平是土地流轉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實現路徑。
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議:堅持貫徹土地流轉政策,研究表明,土地流轉可以顯著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因此推動土地流轉政策更加完善和優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關鍵;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研究發現,農業規模經營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路徑,因此大力進行招商引資、鼓勵支持農村金融發展、加強農業科研水平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新要求;提升農村人力資本水平,在農業規模經營的基礎上,農村人力資本積累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關鍵路徑,因此要提升農村人力資本水平,為農業現代化發展增添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