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春鳳
(山東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山東 泰安 271018)
隨著農業現代化的推進,國內涌現了一大批農業科技園區,經過多年的發展建設,農業科技園區取得顯著的成效,參與主體逐漸變多,并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前景[1]。價值共創自21世紀初Prahalad等[2]從戰略及營銷管理角度提出以來,現已成為研究熱點。隨著共享經濟[3,4]的發展,價值共創這一理論也逐漸被應用到農業科技園區的相關研究中,尤其是對于參與主體的研究。然而已有研究對于農業科技園區價值共創主體論述較為分散,無法有效界定各主體的層次歸屬[5],不利于價值共創理論的發展,因此有效界定各參與主體的層次歸屬對于價值共創理論和農業科技園區的相關研究至關重要。通過梳理參與價值共創的相關主體,農業科技園區內農戶、科技人員、政府等多達7個參與主體,每個主體追求的價值目標盡管不同,但在微觀、中觀、宏觀層面具有某種一致性,故基于微觀、中觀、宏觀視角對農業科技園區價值共創主體劃分層次歸屬,分別研究各個層面的關注焦點和未來研究趨勢。微觀層面,聚焦個體(農戶、科技人員),關注個體的創新能力;中觀層面,聚焦組織(涉農企業、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中介),關注組織的管理能力;宏觀層面,聚焦政府和平臺(網絡平臺、服務平臺),關注政府和平臺的產業化水平。因此,基于微觀、中觀、宏觀角度對于各利益主體進行歸納劃分,界定各主體的層次歸屬,如圖1所示,有利于豐富價值共創理論的應用。針對不同的層次采取不同的優化對策,對于農業科技園區未來的發展提供規劃和指導。

圖1 農業科技園區價值共創主體層次劃分
學者們對于農業科技園區微觀層面涉及主體的研究已經相當深入,主要包括2個方面:聚焦農戶和聚焦科技人員。
農戶方面,申忠海提出了農業科技園區發展的“五螺旋”理論,該理論提到了農戶是農業新技術的最終采用者[6]。農戶作為農業科技園區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力量,促進了農業科技園區內“公司+基地+農戶”龍頭企業帶動型示范模式的形成和“特色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協會+農戶”示范模式的形成[7]。但是,在農業科技園區發展的過程中,大部分農戶對于新技術的接受意愿并不高,不愿接受新知識,對農業科技園區的經濟效益持懷疑態度,參與度并不高[8]。六盤水市農業科技園區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農戶的參與意識薄弱這一問題,農戶質疑農業科技園區的增產增收能力[9]。鄭州市幾個有代表性的農業科技園區在發展建設的過程中,暴露出了無法有效內聯農戶的問題[10]。沈陽市農業科技園區在發展的過程中由于功能定位等問題,并沒有有效地吸引農戶參與[11]。因此,助力農戶人才培養,培養農戶的創新意識[12],提高農戶參與積極性,增加農戶對于農業科技園區的吸納和應用能力等對于農業科技園區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
聚焦科技人員方面,江蘇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在發展過程中重視園區建設,把園區建設作為科教興農的重大舉措[11]。但是在園區發展過程中出現了民營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受到人才的制約以及農業科技人員知識結構較為單一,不能完全適應園區發展的需要等問題[11]。許多農業科技園區在發展的過程中缺乏長期入駐的科研人才和團隊,對于外部的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人才的吸引力不強[7]。六盤水市農業科技園區在發展建設的過程中,出現了科技人才的水平較低,人數較少等問題[9]。珠海市農業科技園區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農業科技人員數量不足,總體水平有待提高的問題[13]。蘇州現代農業科技園區也存在高層次人才嚴重缺乏,人才聚集不足的問題[14]。在農業科技園區內部分科研人員以一種急功近利的心態理解、從事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大部分園區大量引進外來的管理方法和技術,缺乏專業人才對于自主項目的開發,限制了園區的發展[15]。科研人員的管理理念仍然受到過去傳統管理理念的影響,導致整個科研管理的過程僵化,管理過程沒有創新性。因此,缺乏完善的創新激勵機制[13],對于農業科技人才的吸引力度不夠,農業科技人員水平有待提高等問題成為制約農業科技園區發展的重要原因。
為了了解農業科技園區微觀層面的研究趨勢,構建檢索式“(農業科技園區+農業園區+農高區)×人員”,由于農業園區和農高區都屬于農業科技園區的形式,考慮到檢索的全面性,將農高區和農業園區納入檢索范圍內并在中國知網中作為主題檢索,檢索到與之有關的191篇參考文獻進行CiteSpace知識圖譜分析,同時利用聚類模塊性指數Q值(Modularity Q)和聚類輪廓性指數S值(Silhouette)來評估圖譜聚類效果,Q值大于0.3即表示網絡聚類模塊的結構是顯著的,S值大于0.7則可以認為該聚類結果具有較高的信度。在聚類圖譜中,Q值與S值均遠遠高于相應閾值,所以聚類效果明顯,具有較高的可信度。說明農技人員是農業科技園區微觀層面關注的焦點。通過對研究關鍵詞突現率進行分析,可以了解未來的發展趨勢。如圖2所示,未來對于如何提高農技人員的參與度以及創新性的對策研究將成為研究趨勢。

圖2 農業科技園區微觀層面相關研究主題詞突現率圖譜
目前商業的核心不再是如何競爭,而是如何更好的合作[16]。國內外學者對于農業科技園中觀層面的探索已經較為成熟,相關文獻主要聚焦在2個方面:關注涉農企業與農業科技園區的協作互動關系,關注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涉農企業方面,20世紀90年代初,社會學家亨利埃茨科威茲、羅伊特雷德斯多夫教授共同研究提出了“企業-創業型大學-政府”三者之間相互關系的“三螺旋”理論,該理論提到了企業在價值共創過程中的重要性。企業通過在三者的互動中進行技術擴散和技術轉移,帶動產業升級[17]。農業科技園區本質屬性是現代農業企業或農業科技型產業集群,最終通過轉型可以發展成為產業聚集地[7]。農業科技園區中的涉農企業除了發揮大部分企業共有的最基本的職能之外,還必須通過市場這一主體實現以下效果:開拓市場,解決農產品銷售問題;推動農業生產的標準化;對農戶進行有效的對接及管理[18]。但是,在農業科技園區發展的過程中,一些涉農企業對于農業科技園區的發展規劃并不了解,缺乏現代的農業管理方式[13]。涉農企業和農業科技園區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產業間聯系不緊密[7],對于發展方向并沒有一致的認可。農業推廣部門的示范推廣力量薄弱,并沒有有效地發揮宣傳推廣作用[13]。寶雞市農業科技園區在發展的過程中存在網上宣傳力度小的問題[19]。因此,提高涉農企業的管理溝通能力,在充分了解發展方向的基礎上,有效發揮推廣部門的農業科技推廣力度和宣傳力度,對于促使農業科技園區和涉農企業的綜合協調發展至關重要。
科技創新方面,在“三螺旋”理論的基礎上,楊敬華和蔣和平提出了農業科技園區發展的“四螺旋”模型[20],該理論認為農業科技園區的發展除了有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相關利益主體外,還應包含科技中介,科技中介在農業科技園區的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有學者把新媒體這一媒介作為第四螺旋,構建了四螺旋農業技術推廣模型[21],提出要改變傳統的農業推廣方式,加強對于新媒體技術人員的培養,完善新媒體宣傳部門的管理。鹽城市農業科技園區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科技服務體系不完善,科技管理水平較弱的問題[22]。楊凌農業科技園區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科研管理水平不足,沒有充分運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科研便利條件,在園區科研管理方面存在問題[19]。
通過構建檢索式“(農業科技園區+農業園區+農高區)×(高校+科研機構+科技中介+企業)”,在中國知網中以主題檢索,以CSSCI數據庫為期刊來源,共檢索到107篇相關文獻。在聚類圖譜中,Q值與S值均高于相應的閾值,聚類效果明顯,具有一定的說服力。因此,“科技支撐”“科技園區”等與科研有關的詞匯是農業科技園區中觀層面的關注焦點。通過對關鍵詞進行突現率分析,如何提升創新能力將是農業科技園區的未來的一個研究方向,如圖3所示。所以,提升科研管理水平,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于實現農業科技園區的創新至關重要,也是未來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的一個發展方向。

圖3 農業科技園區中觀層面相關研究主題詞突現率圖譜
提高產業化水平是園區最終的發展目標,學者們對于農業科技園區宏觀層面的探索主要集中在2個方面,對政府管理方式的關注,對提高產業化水平的探索。政府管理方面,在“三螺旋”理論中提到了政府這一主體在價值共創過程中的重要性。在早期的農業科技園區的發展過程中,政府占據主導地位,形成了政府主導型的管理模式[23],園區的創新意識不高,資源利用率也不高。六盤水市農業科技園區在早期的發展過程中由于政府部門無法對農業科技園區進行有效的宏觀控制,經常與園區內部的管理體系相沖突[9]。隨著新時代的到來,政府在農業科技園區的主導地位逐漸弱化[24]。隨著多元主體的加入,日益形成了“政府推動、業主經營、企業管理”的運行機制,各個主體之間的互動性增強,為農業科技園區的發展注入更多創新性的思想[25]。
對于產業化水平探索方面,互聯網技術促進了產業化水平的加速建設,利用大數據構建農業科技園區的網絡生態系統,實時監測園區內作物的生產狀況和園區內環境的變化,及時發現問題并隨之做出調整[26]。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價值共創領域開始延伸到網絡系統中。創新網絡體系,關注網絡內各主體的價值共創機制[27],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
通過對農業科技園區相關的文獻進行知識圖譜分析,構建檢索式“(農業科技園區+農業園區+農高區)×(政府+平臺)”,在中國知網中以主題檢索,共檢索到781篇文獻。通過對相關文獻進行共現與聚類分析,剔除聚類得到的“河南省”“上海”等與農業科技園區無關的聚類之后,了解到宏觀層面的關注焦點包含“產業園區”“全產業鏈”“協同創新”等相關詞匯。通過對關鍵詞進行突現率分析,如圖4所示,得到“產業園區”“智慧農業”等將是未來農業科技園園區宏觀層面的研究方向。于是,構架一個完善的產業鏈及平臺服務體系,創新商業模式[28],使各主體能有效的互動,高效的運作,對于實現農業科技園區的價值最大化至關重要。因此,關注服務生態系統和網絡生態系統的發展以及產業鏈的構架將有利于促使農業科技園區的整個生產過程不斷趨于產業化、規模化、專業化,提高產業化能力。
通過以上的文獻梳理,發現農業科技園區涉及的利益主體眾多,包括參與農戶、科技人員、涉農企業、科技中介、高校及科研院所、政府、網絡平臺、服務平臺等。我國農業科技園區近幾年發展迅速,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一些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微觀層面:農戶參與積極性不高,科技人員的創新意識有待提高;中觀層面:涉農企業與園區協作互動意識較弱,管理溝通能力較弱,科技中介并沒有很好地參與到農業科技園區價值共創過程中;宏觀層面:政府應適當改變管理方式,給予園區充分自主權,園區應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促進產業化水平的發展,探索市場化運作機制。

圖4 農業科技園區宏觀層面相關研究主題詞突現率圖譜
農業科技人才是農業科技園區可持續發展的創新源泉,高素質的農戶參與者是園區發展層次的決定性因素,盡管目前已有學者關注到農業科技園區內的這2類主體,但是對于如何激勵這2大主體的積極性仍然是學者們研究的熱點。目前一些農業科技園區在激勵微觀主體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如定期提供出國交流的機會,使這些科技人員的思想開闊;與高校建立雙向合作機制,提高農業科技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29],給予適當的園區股份,提升其歸屬感,從而發揮這些骨干的帶頭作用,帶領整個團隊為農業科技園區的發展出謀劃策;采取鼓勵科技人員承包和參與園區建設的措施來提高園區的管理水平[30];積極出臺相關優惠政策招智引智,引進骨干專家等舉措[31]。在培養新型農戶方面,充分調動農戶的社會網絡[32],調動農戶參與積極性;農戶采取帶地入股的方式參與到園區管理的過程中,也可以采取租賃的形式承包下來[9]等方式。這些探索對于未來農業科技園區的微觀主體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涉農企業要做好溝通者的角色。在多數農業科技園區內的涉農企業與農業科技園區的溝通較少,導致科技宣傳推廣能力較弱,科研機構科研管理水平不規范,分工混亂。一些龍頭企業也逐漸意識到自身不足,并且采取行動不斷完善管理水平。如,一些涉農企業將收集到的信息及時反饋給農業科技園區的管理部門,督促農業科技園區地管理人員完善其服務機制,并與管理部門進行溝通,以市場為中心,進一步優化企業資源管理配置[33],共同依據市場變化做出相應的調整策略。同時,園區自身應當完善體制機制,建立園區與行政主管部門、科研院所、企業和農戶的利益聯動機制和開放合作交流機制,促進園區管理、技術、投融資等方面的變革與創新,提升園區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環境不斷變化的能力[24]。一些科研機構和科研院所等目前正著手建立高校科研管理協同機制,致力于完善學校、院系和項目組的責任分級[34],同時也在積極探索與現代信息技術相適應的管理模式,致力于實現科研管理信息化、網絡化[19]。涉農企業的管理改進措施以及科研機構和院所對于科研管理的有益探索對于未來農業科技園區提升中觀主體的管理水平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政府作為農業科技園區發展最有力的支持者,在農業科技與園區的發展中發揮的作用不容小覷。但是從目前的農業科技園區的發展來看,很多政府在農業科技園區內發揮主導作用,限制了園區內其他主體的積極性,政府應考慮轉變自身的管理方式,對于農業科技園區的建設提供指導作用而不是主導作用。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家之間既是利益共同體也是命運共同體。疫情背景下,各國雖然放緩了對外合作的速度,但是從長遠來看,對外合作仍然是以后的主趨勢和主潮流。隨著各國農業科技園的發展,各園區相互交織,組成了全球性的農業科技園區網絡。互聯網平臺也將是未來農業科技園區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熱門方向。在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發展過程中,政府要不斷調整自身的定位,協調各個利益主體之間的關系,為實現“政府引導,企業運作,中介參與,農戶收益”的良性循環機制而不斷探索和努力。各農業科技園區應該以全球市場為導向,延伸園區產業鏈,大力發展國家品牌農業[9]。各園區之間可以建立合作機制,促進業務的深入,加強國際合作符合中國自身的發展利益和需求[35]。樹立了一種“區域地方生產,全球網絡營銷”的觀念。消費市場不止著眼于國內,還要通過全球網絡,把整個消費市場拓寬到國外,擴大消費市場,創造更大的消費價值。同時,國際市場對于農產品高品質、高質量的要求必然促使國家采取無公害的農業生產方式,為綠色農業提供技術支持[36]。由于我國各省市氣候差異明顯,因此農業科技園區的生產管理不存在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農業生產模式,各省市應該在把握主旋律的基礎上,積極探索適合自身的發展模式,走特色化農業發展之路。綠色農業以及互聯網平臺的應用將是未來農業科技園區的發展方向,各地農業科技園區為開拓全球市場進行的豐富實踐對于提高農業科技園區的產業化水平,實現農業科技園區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探索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