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小喜
強夯技術的應用可以提高山區高填方地基處理水平,保證地基的承載力。相較于傳統的地基夯實,強夯技術的沖擊力較大,對保證夯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夯實的過程中需要做好地質狀況考察,一些不穩定的地基層不宜使用強夯技術,會破壞土地結構,影響地基穩定性。因此,需要結合具體的地質情況進行施工,以防施工不當,影響施工效果。
貴州省畢節市第三人民醫院(傳染病院)及市公共衛生中心項目總占地面積183 534 m2,地上面積136 780 m2,地下面積46 754 m2,總樓棟13 棟,結構為框架結構。根據區域地貌特征,所建工程位于杭瑞高速路北側,屬于山地地貌,地勢總體東北高西南低。場地主要由空地、果林組成,地形起伏較大。鉆探地面高程1 357.81 ~1 400.20 m,地形相對高差為42.39 m。擬建場地的區位條件較好,交通便利,無光纜、電線穿過,場區附近有居民用的電線。
通過對該區域地質實地勘察,發現該區域的下巖層結構簡單,并未出現多巖層,地質比較穩定,結合地質資料,該區域并未出現地質災害和不良地質現象。通過實地勘探,發現該區域巖層為單斜巖層。
該區域主要有四層巖層,其中下層基巖為泥質灰巖,上覆第四系土為素填土、紅粘土,地下巖層穩固。此外,還對地下巖層結構情況進行了勘察,發現沒有大的斷裂層通過,地下巖層分布均勻,未出現巖層空白區域。
針對一些填土地段,需要采用強夯工藝確保地基滿足工程建設標準,其中樁基礎、邊坡段的普通地基壓實系數要大于0.97。為了保證強夯質量,需要規范工藝流程,結合工程實際情況進行施工,具體的施工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步驟。第一,施工準備。施工準備包括人員技術交底、機械設備就位、準備原材料等工作內容,這些準備工作均應做好。第二,基底處理?;滋钔凉ぷ魍瓿珊?,保證表面平整,沒有大型的塊狀雜物。第三,回填并壓實?;靥? m 土層后夯實,保證夯實的緊密性。第四,分層填筑。與傳統的分層地基碾壓不同,尤其是山區地基填方時,容易出現地基不穩定的現象,導致邊坡穩固性較差,因此需要采用強夯法進行分層夯實,以保證夯實質量和夯實的緊密性。第五,夯實處理并驗收。經過強夯處理后,對所夯實的地基進行驗收,確保符合規定的標準。
強夯工藝的主要操作方法包括強夯試夯、施工放樣、施工夯擊、夯坑回填等操作方法。
(1)強夯試夯。強夯試夯方法是確定地基夯實參數的重要方法,在試夯時需要建立夯實區域,夯實區域不宜過小,應大于400 m2。此外,試夯并不是在最初強夯階段進行,而是在填筑高度達4 m后進行試夯,在試夯時應采用信息化的施工方式,將所有的因素考慮在內,從而保證所確定的參數符合實際工作要求,并能根據具體情況調整參數。
(2)施工放樣。施工放樣是保證強夯施工質量的首要條件,在強夯施工之前,需要根據夯實場地進行實際測量,并確定強夯中心線,并對所測量的夯點進行編號,保證夯實施工順利進行。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施工放樣時,如果和試夯標準存在較大差異,應重新試夯。
(3)施工夯擊。施工夯擊不是任意、無目的地夯擊,每一個夯擊均應滿足高度要求。在具體的操作中應注意夯錘的停頓,當夯錘到達一定高度時,不應立即落下,而應稍作停留,然后在夯錘穩定之后再提升,脫鉤之后再落下。此外在落錘的時候,均需保證平穩,如果落錘有傾斜,需要填平之后,才能進行下次夯擊[1]。
(4)夯坑回填。夯坑回填指的是在完成夯實工作后,要對夯坑進行填充,主要使用推土機填充,需要注意的是,土體填充的高度應不低于10 cm,同時高于5 cm。此外,防抗回填后需要進行施工監測,確保夯實到位,對于發現不符合標準的問題應及時修正,確保符合夯實要求[2]。
2.2.1 強夯試夯
采用振動碾壓法填筑邊坡高度在達到4 m 時需檢測填土壓實度,若未達到要求,采用強夯法進行加固補強;采用堆填法分層填筑,每次厚度50 cm,采用振動碾壓法進行碾壓,填筑厚度達到4 m后進行試夯;選取不小于20 m×20 m 的區域作為試夯區,按試夯確定的夯擊參數進行強夯處理[3]。強夯施工屬信息化動態施工,應按試驗區檢測成果確定參數,根據施工及周邊實際作適當調整。
2.2.2 設計強夯參數
施工遍數:二遍點夯,滿夯一遍。夯點布置:點夯采用5 m×5 m 正方形布置,滿夯按1/4 錘印搭接。夯擊擊數:點夯8 ~12 擊,滿夯2 擊。
第一遍:點夯,能級4 000 kN·m,正方形布置,夯點間距2D(暫定為5 m×5 m)。插孔布點,以最后兩擊貫入度≤10 cm 作為控制擊數,且不宜小于12 擊。第一遍夯完后,將夯點用填料填平,進行第二遍夯[4]。
第二遍:能級采用4 000 kN·m,正方形布點,夯點間距為5 m×5 m。以最后兩擊貫入度≤10 cm 作為控制擊數,且不宜小于8 擊。
第三遍:滿夯一遍采用1 500 kN·m,錘印搭接1/4,每點3 擊。
根據現場回填土的實際性狀,按照規范確定每遍夯完后的休止期。圖1 為強夯處理施工點夯布置圖,圖2 為填挖交界處強夯剖面圖,圖3 為邊坡段強夯處理平面布置圖,圖4 為邊坡段強夯處理剖面圖,圖5 為滿夯處理平面布置圖。

圖1 強夯處理施工點夯布置圖(來源:作者自繪)

圖2 填挖交界處強夯剖面圖(來源:作者自繪)

圖3 邊坡段強夯處理平面布置圖(來源:作者自繪)

圖4 邊坡段強夯處理剖面圖(來源:作者自繪)

圖5 滿夯處理平面布置圖(來源:作者自繪)
2.2.3 施工觀測
第一,觀測、記錄、分析每夯點每擊夯沉量、累計夯沉量(坑深)、夯坑體積、地面隆起量、相鄰夯坑的側擠情況、夯后地面平均下沉量。繪制N-s 單點夯擊關系曲線,進行隆起、側擠計算,確定飽和夯擊能和最佳夯擊能及最佳單點夯擊數。第二,觀測孔隙水壓力消散情況,分析確定間歇時間。第三,深層變形測試,確定強夯的有效加固深度。第四,深層水平位移測,提供強夯時,水平擠壓位移變形的安全距離。第五,強夯振動影響測試,提出強夯對振動影響最小的安全距離和相應的工程措施與建議。
選取不小于20 m×20 m 的區域作為試夯區,按試夯確定的夯擊參數進行強夯處理。強夯施工屬信息化動態施工,應按試驗區檢測成果確定參數,根據施工及周邊建筑實際情況,可作適當調整。單擊夯擊能:點夯能級10 000 kN·m,滿夯能級1500 kN·m。有效加固深度為:12 m。施工遍數:二遍點夯,滿夯一遍。夯點布置:點夯采用7 m×7 m 正方形布置,滿夯按1/4 錘印搭接。夯擊擊數:點夯8 ~12 擊,滿夯2 擊。
第一遍:點夯,能級10 000 kN·m,正方形布置,夯點間距2D(暫定為7 m×7 m)。插孔布點,以最后兩擊貫入度≤20 cm 作為控制擊數,且不宜小于12 擊。第一遍夯完后,將夯點用填料填平,進行第二遍夯。
第二遍:能級采用10 000 kN·m,正方形布點,夯點間距為7 m×7 m。以最后兩擊貫入度≤20 cm 作為控制擊數,且不宜小于8 擊。
第三遍:滿夯一遍采用2 000 kN·m,錘印搭接1/4,每點3 擊。
為了保證大能級強夯技術的實施,在應用該技術時制定了質量、安全等保障措施,具體如下。
第一,施工質量保障措施。對施工前、中、后進行了質量控制,施工前確定了強夯區域、夯錘重量以及對具體施工步驟,并在施工中對施工程序、施工標準進行了監測,確保滿足施工要求。施工結束后,進行了承載力減壓,以確保地基強度。
第二,制定強夯地基質量檢測標準,確保夯實次數保持在2 ~4 遍。此外,還對關鍵技術點進行了控制,包括夯后原位、夯前原位測試等,確保滿足要求[5]。
第三,做好施工安全保障工作。要求人員按要求施工,對機械設備使用進行安全培訓,比如吊車應在負荷范圍內施工,人員需要站在施工安全范圍內,人員距離夯點應在10 m 以上,吊車施工時人員不應站在吊臂和吊車的正前方。
第四,制定施工規則。為了保證安全施工,應制定施工規則,規范員工的施工行為,對于違反施工規定的人員給予嚴厲處罰和警告,以確保施工質量。
第五,人員和設備保障工作。強夯對人員有較高要求,為保證施工質量,配備了相應的施工人員。此外,還準備了相應的設備,比如強夯機、吊車、挖掘機等,為應用強夯技術創造了有利條件。
強夯技術是地基處理的一種處理方式,對保證地基穩定、滿足建筑建設要求具有重要作用。本次工程位于山區,在強夯的過程中應確定夯錘高度以及夯實范圍,確保強夯質量。強夯結束后,還應采用震動碾壓進行施工,確保地基平整。
此外,還應做好質量和安全保障工作,做好細節方面的質量控制工作,比如回填厚度控制、夯實次數控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