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華瑾 龍璇
(海南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海南海口 571127)
2020年6月1日,黨中央、國務院印發《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提出要將海南建設成具有較強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自由貿易港,在貿易自由便利、投資自由便利、跨境資金流動自由便利等方面給予了一系列具體政策。隨著《總體方案》和《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發布,以服務海南自貿港建設為要務的本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群迎來發展新機遇。根據教育部、財政部發布《關于公布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建設單位名單的通知》,本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群被確定為高水平專業群計劃建設項目。但是,新商貿人才供給不足是海南貿易經濟發展的瓶頸,高標準建設本專業群是實現新商貿人才供給側和自由貿易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全方位融合的必然要求。
國際經濟與貿易活動是商流、物流、信息流與資金流的完整結合。以自由貿易為主線,以跨境貿易操作、關務管理、智慧物流服務、跨境電商等崗位群共同支撐海南國際旅游消費中心建設。為保證“商貿融通、物暢其流”,本專業群以自由貿易港新商貿人才需求為導向,以大數據思維和應用為切入點,對國際經濟與貿易、關務與外貿服務、現代物流管理、電子商務4個專業進行重組、改造、升級,將數字技術融入課程,主動適應新商貿的變革,以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為學生提供綜合性的跨專業教育,進行新商貿人才培養供給側的系統化再造,為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提供更強有力的技術技能人才和技術服務支撐。
海南建設自由貿易港、打造國際旅游消費中心,國際貿易的范圍、類型、形式及規則都在發生巨大變革。面對新變化,企業需要知識更全面、能力更綜合的新商貿人才為之提供更便捷、更高效、更節省的專業服務。基于此,本專業群瞄準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中的“國際旅游消費中心”和“會展經濟”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與資金流四大類主要崗位群,培養 “通政經、善合作、可跨界、能創新”的新商貿人才。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群圍繞自由貿易活動主線,將四大專業在師資隊伍、教學資源、合作企業等方面加以整合,實現共建共享、分工合作、特色發展,共同服務于海南自由貿易發展領域。以群共享核心課程為紐帶,通過集聚、共享、創新,實現群內專業集約、協同發展,以期為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提供更全面的新商貿人才供給和行業服務供給(見圖1)。

圖1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群組群邏輯圖
通過建設,專業群將面向現代服務業,密切對接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對新商貿人才的需求,支撐海南自由貿易發展,做全國同類專業群的先行先試者和改革引領者,成功打造新商貿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和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培養、培訓大量熟悉自由貿易港貿易新規則和新流程的新商貿人才;為提高自由貿易港各企業的貿易效率、提高貿易自由化程度和降低經營成本,為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注入新活力、促進新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預計到2023年,實現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中新商貿人才供給側和需求側結構要素的高度融合,有效補充新商貿技術技能人才缺口;打造一支具較高影響力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實現新商貿人才的學歷教育和在職培訓并駕齊驅,達到行業影響力較強、本地產業發展受益最大;實現專業群教學資源的內涵、形式、種類、適用面和質量均具有“海南自由貿易港”特色,并位于省內外領先水平,更好地滿足人才培養培訓所需并推廣應用于同行,最終建成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提供最有力的新商貿人才和技術支撐的專業群。
為科學建設本專業群,為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提供高技能新商貿人才供給,引領國內外同類院校發展,專業群建設將從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課程資源的建設、教材教法改革、師資隊伍建設、產業學院建設、技術技能打造、社會服務提供、國際交流與合作及體制機制建設多方面展開。
依據海南自貿港建設對新商貿人才的需求,按照“產業思維、行業素養”→“核心能力、跨崗能力”→“跨界合作、創新發展”的基本思路,三階梯緊密結合、有效銜接,賦予學生數字經濟和現代營銷的思維,訓練學生技術應用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新商貿人才培養奠定扎實的基礎,構建“多維協同、階梯遞進”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創新與創業協同、產業與行業協同、專業與崗位協同、知識與素質協同、教學與研究協同、理論與實踐協同、學歷教育與在職培訓協同為指導,設定階梯式培養目標、教學環節和課程體系;落實立德樹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幫助學生了解海南自由貿易港新商貿領域的國家戰略和相關政策,充分重視動態性,針對需求新變化,立足新商科視野、理論和方法,以真實的自由貿易工作流程為主線,將勞動教育和商道文化、社會責任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并以具有代表性的合作企業當前所面臨的宏、微觀市場環境為背景,將市場發生的真實事件、問題沖突與商貿新模式、新技術相結合,打破原有專業界限,培養新商貿職業精神和專業精神,以綜合服務自貿港建設的新商貿能力養成為核心目標,分階段教學組織,逐步提升其專業技能水平(見圖2)。

圖2 “多維協同,階梯遞進”的人才培養模式
首先,打破專業界限,設計專業群課程體系,為課程進行技術賦能和文化賦能,將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廣泛滲入專業群人才培養過程中,大大提高專業的技術性;將經濟規律、現代營銷思維、溝通能力和商務操作技術等給學生傳授和訓練的同時,滲入人文情懷、商業倫理和職業精神等課程思政內容。
其次,在專業群融合中保留專業的個性,使畢業生能自如適應自由貿易港建設相關業務崗位的前提下,還具備跨崗位綜合發展的可能。
最后,結合《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新建一批、改造升級一批課程,為培養適應自由貿易港建設需要的人才做好準備。
(1)為適應自由貿易港建設的“一線”放開,“二線”管住的制度設計,對專業群核心貿易類課程賦能,將《國際貿易》《國際貿易實務》課程進行賦能與整合,新建《進口業務操作》。
(2)為適應“推進服務貿易自由便利”的政策要求,對《跨境電商實務》《快遞實務》課程進行改造升級,新建《跨境電商通關實務》及《保稅物流與海外倉操作》方向選修課,供各專業選修。
(3)為適應“實施高度自由便利開放的運輸政策,推動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國際航運樞紐和航空樞紐,加快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政策要求,改造《國際貨運輸實務》《國際貨運代理實務》課程,升級成包含原來《國際貨運輸實務》課程內容的新《國際貨運代理實務》課程,并融入世界技能大賽“貨運代理”項目內容。
(4)為適應“建立更加自由開放的航運制度”的政策要求,新建《國際船舶代理實務》課程。
(5)為適應“推進服務貿易自由便利”的政策要求,改造原有的《國際服務貿易與技術貿易》課程為《服務貿易》《技術貿易》兩門課程,以支持破除跨境交付、境外消費、自然人移動等服務貿易模式下存在的各種壁壘,給予境外服務提供者國民待遇。
依據產業發展趨勢和行業前沿,面向自由貿易領域相關崗位群,推動實施教師、教材與教法的“三教”改革。依托學院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工程,優化師資結構,使專業教師具備創新知識的能力,在信息共享的條件下,先人一步,提高教師的核心能力——創造新知識的能力,即教師的新資本;圍繞“海南自由貿易港商業智庫”建設,立足新商貿的技術創新進行專業實踐研究,提高教學團隊的教學、實踐、科研和服務能力,打造一支“專兼結合、境內外結合”的師資隊伍(見圖3)。

圖3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群師資隊伍結構
圍繞自由貿易港的新商貿相關崗位群人才需求實時變化,而開展教學資源建設及教學方法改革,分別建設工作手冊式教材和活頁式教材及其他相關在線資源,根據不同階段的學歷教育、職業技能證書考試或職業技能培訓需要,啟動任務驅動法、角色扮演法、情境教學法和拋錨式教學法等。在智慧教室(第一課堂)和企業業務現場(第二課堂)開展混合式教學,以充分發掘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主動意識和全局把控任務的能力。推進產教融合,將企業經營情境貫穿教學全過程,引導學生進企業、臨實境、訪導師、習技能,使學生在情境體驗和學習經驗之間建立足夠的連接,從而提高分析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的產業思維、行業素養、專業能力和崗位、職業遷移能力等進一步延伸,內化為從事新商貿工作的綜合能力,以實現職業可持續發展的縱向拓展(見圖4)。

圖4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群課程教學資源
3.4.1 整合、改造現有分散的校內實訓室,建成基于云平臺的校內綜合實踐基地
將現有分布于校內不同學院、不同場所的各專業實訓室重新根據專業群建設目標整合,打破專業界限、調整場所布局、豐富教學內涵、改造升級系統,建成基于云平臺的群共享性實踐教學基地。
3.4.2 依托美蘭國際機場,新建臨空經濟區綜合實踐基地
將新商貿人才培養與美蘭機場臨空經濟區建設結合起來,與中免集團、京東集團、阿里巴巴、蘇寧集團等世界500強企業合作打造專業群綜合實踐基地,完善實踐教學體系,促進產教融合與創新創業。
3.4.3 依托洋浦港,新建港航經濟區綜合實踐基地
將新商貿人才培養與海南省“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洋浦港”建設相結合,積極與中遠海運、中外運等知名企業合作建設港航經濟區綜合實踐基地,以促進國際貿易航運要素集聚,提高人才供給能力。
3.5.1 新建國際商貿產教園
在校內創新建設國際商貿產教園,將企業項目引入產教園,在產教園內實現招生與招聘同步、教學與經營同步、實習與就業同步、學歷教育與社會培訓同步,有效地將企業的市場資源、先進管理經驗與學院的專業教學環境、穩定的人才儲備交織在一起,通過直接的資源交換,實現利益互惠共享,進而產生校企相互認同與融合,逐漸形成穩固的合作生態,從而最大程度地實現資源共享。同時,將企業文化和校園文化相結合,創造出一種新型的校企合作文化(見圖5)。

圖5 國際商貿產教園設計
3.5.2 升級組建國際商貿職教集團
堅持政府推動、行業指導、需求導向,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大教育工作力度,增強高等職業教育的針對性、靈活性、開放性,把提高職業能力和培養職業精神高度融合,為現代服務業提供更具針對性的專業化服務,組建省級示范性“國際商貿”職業教育集團。
3.5.3 擴展海南自貿港研究中心功能
擴展設立于本校的海南自由貿易港研究中心的功能,打造為研訓一體的自貿港研訓中心。從自貿港的自由貿易視角,多面賦能,進一步與聯盟單位強化共識、深化合作,持續提供智庫服務,為建設海南自貿港提供高水準的決策咨詢、行業培訓和研究支持。
將服務社會作為專業群的重要工作內容,充分挖掘、利用專業群教師資源、科研成果和設備設施等資源,參考國內外優質專業群的社會服務功能,進一步明確本專業群的服務優勢和服務目標,以擴大社會服務范圍和提高社會影響力。
3.7.1 借鑒、引進國際化教學資源
借鑒迪拜、新加坡、香港地區等自由貿易港的建設經驗,參考企業用人標準和引進其職校人才培養方案及專業培訓課程包,開發可實施的本校標準并推廣開來。
3.7.2 充實師資隊伍
利用好“高端產業人才,實行更加開放的人才和停居留”政策,積極引進國際化的高水平師資資源,打造人才集聚高地,為政府和企業提供高質量的智庫服務。
3.7.3 提升教師國際化水平
每年派出群帶頭人、專業帶頭人和有關教師輪流到境外自貿港企業掛職或高校訪學,使其不僅具有國際化視野,還具有國際化經歷,以便更好地為海南自貿港的職教事業助力。
3.7.4 加大與國外學校合作辦學力度
通過中外合作辦學的形式,聯合培養新商貿人才。同時,實施境外“交換生”計劃,每年遴選專業排名前十的學生到國外(境外)學習三個月至半年不等。
3.7.5 培養國外留學生
充分利用專業群外向型教師和課程資源,積極接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生,為國際合作邁上新臺階。
期待通過探索建設,本專業群的人才培養培訓模式改革取得新的突破,隊伍建設、信息化程度、校企合作水平大幅提升,教學資源與基地條件大為改善,高水平新商貿人才培養能力和技術服務能力顯著提高,對地方經濟發展支撐能力顯著增強,成為全國同類專業群深化改革、提升水平的樣板和具備“海南自由貿易港特色”的高水平專業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