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心雨,王偉偉,薛朝華
(陜西科技大學阿爾斯特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21)
中外合作辦學旨在通過引進海外優質教育資源達到促進高等院校教育教學改革和提高人才培養的目的,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擴大教育對外開放的重要戰略支撐,在推進教育現代化和教育強國建設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外合作辦學的發展從地域分布來看仍不平衡,中西部尤其西部地區的中外合作辦學還有極大發展空間。造成這種不平衡的原因大致歸結為西部地區在財政投入、人才儲備、對外開放等三方面不足[1]?!笆奈濉彪A段處于“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期,是推進中外合作辦學高質量大發展進程中非常關鍵的五年。為了幫助西部高校抓好國家全面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歷史機遇,本文從省屬高校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角度出發,以陜西科技大學阿爾斯特學院(以下簡稱“阿爾斯特學院”)為例,結合辦學三年以來的實踐探索及所獲成效,探討省屬高校中外合作辦學提質增效的有效舉措。
目前全國中外合作辦學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江蘇、浙江、山東等地區;經濟相對較落后的中西部地區開展中外合作辦學的機構和項目較少,部分省份目前還沒有中外合作辦學(見圖1)。

圖1 截至2021 年12 月我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分省統計情況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對中西部地區合作辦學支持力度加大,教育部國際司不斷推進中外合作辦學審批制度改革,給予西部省份政策傾斜。2016 年4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支持西部地區不斷擴大教育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下達的文件《決定》中明確了支持和規范合作辦學,推進合作共贏的開放體系建設。2020 年6 月,《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指出,要在教育對外開放中全面深化改革,著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加大中外合作辦學改革力度,推動教育對外開放,實現高質量內涵式發展,豐富中西部地區薄弱學校國外優質教育資源供給。
國家層面:進入新時代,我國教育對外開放正在形成更全方位、更寬領域、更多層次、更加主動的局面。中外合作辦學是聯通國內外高校務實合作的橋梁,通過教育互通、互鑒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和話語權。加之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中外合作辦學作為教育領域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載體,更應發揮穩定國際關系、深化人民友誼的作用,促進民心相通、民間友好[2]。
社會層面: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質量的穩步提升,人民群眾對高等教育多元化、高質量和國際化的需求,用人單位對具有國際勝任力人才的需要,使得教育對外開放已成為教育現代化的鮮明特征和重要推動力。加之疫情后,大量對出國留學持觀望態度、無法返回海外繼續留學的學生滯留國內,中外合作辦學潛在生源擴大[3]。
學校層面:中外合作辦學是高校國際化發展的重要途徑和高校教育對外開放的重要載體。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國際化人才成為彰顯高等教育辦學質量的重要標志。大學只有樹立國際化辦學理念,才能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以及文化傳承創新等方面發揮好其職能。
中外合作辦學的目的在于引進國外的優質教育資源,培養能夠服務國家、區域經濟發展的國際化人才,促進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提升高等教育整體質量和水平。要在吸收國外教育資源的同時,促進優質教育理念、資源與本土實際相結合,為解決本土問題服務[4]。要著力提升體制機制改革,從制度建設、機制運行、培養目標上確保高效協同。著力打造國際化課程,在課程體系上與國際接軌,注重提升學生跨文化交流思考的能力[5]。
通過不斷探索,阿爾斯特學院在以下四個方面進行了融合創新:一是推動教學管理體制的改革,創新學業考核評價機制,大力推行課程過程化考核及形成性評價;構建國際化教學管理機制,例如成立學術指導委員會、考試委員會等,切實保障教學管理環節高質量運行。二是推動教育理念的轉型,充分借鑒國外課程設置中自學大于講授的課程安排形式,將教學重心從“知識傳授”向“能力養成”偏移,大力推行實操性考核以全面貫徹學生務實能力培養[6]。三是推動課程升級與改革,將“線性代數”“工程制圖”等公共基礎課從課程體系設置、內容建設、質量標準、授課語言等方面進行革新,并逐步推進其他專業課程升級。四是推動教學資源整合創新,建設教學云平臺并在全校范圍共享外方優質課程教學資源。
學科建設是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龍頭。教育國際化建立在教育本土化、特色化基礎上,西部高校中外合作辦學在學科建設中要以服務地方、區域社會發展為宗旨,突出兩校學科專業優勢及特色,形成自身核心競爭力。在專業對接及課程設置中做到精確匹配,降低不同專業之間核心課程重復率[7],將“國際勝任力”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
立足于服務陜西重點支柱產業,阿爾斯特學院下設的三個專業旨在為計算機及智能裝備制造等工業領域輸送優質國際化人才。中外兩方學校在學院獲批前即經過多輪研討制訂了高度認同的人才培養方案,通過定期召開學術指導委員會議、課程對接會議等不斷改革升級,根據教學效果及反饋建議及時調整課程安排,保證培養計劃順利執行,也更加符合行業發展對人才素質和專業能力的需要。
立足于人才培養目標,阿爾斯特學院將學生國際勝任力細分為現實勝任力和潛在勝任力。前者依托國際化人才培養方案、塑造自學和實踐應用能力的第二課堂和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等實現。后者則重點聚焦文化、審美與人文素養的提升,通過開設系列特色選修課,引領學生厚植家國情懷,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中外合作辦學的師資水平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辦學質量的高低。要不斷完善教師聘任準入、考核評價等機制,形成專業素養與師德素養的綜合性評價。要強化師資隊伍綜合能力和教育理念培訓,為教師的國內外培訓提供政策、資金支持。要守好教師思想意識陣地,堅持社會主義辦學的政治導向,深化落實“為誰培養人”的問題,將思政教育融入課堂[8],引導學生不僅“走出去”,更能“回得來”。
作為學校下設的二級學院,類似阿爾斯特學院這樣不具有法人資格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往往難以招聘自有專任教師。在教師選聘上,學院兼顧“內、外”兩條路,通過建立有效的薪酬激勵和職業發展機制,切實保障師資隊伍的整體水平。對內,充分依托合作學校、本校母體專業組建了一支相對穩定、專業能力和思想素質過硬的團隊,不斷加強雙方教師默契度;對外,廣泛招聘、邀請行業內人才參與教學授課、專題講座、競賽指導等。相較陜西省其他省屬高校,學院著力提升教師的薪酬待遇,建立職業發展機制,即保障教師個人職稱晉升及專業能力提升。辦學三年來,學院通過與英方合作院校、本校教師發展中心等部門聯合開展了10 余次培訓,在教育理念、語言能力提升等方面為教師提供了堅實保障。
當前省屬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面臨一系列共性問題,如生源質量不高、中外雙方利益難以平衡、引進優質資源效果發揮不明顯等等。因此,建設完善的質量保障和效果評價體制尤為重要。就機構內部而言,要建立有效的監管、反饋機制,形成提質增效循環;從外而言,要積極與國內外組織合作,參與教育質量標準研究制定,通過引入社會評價組織并加強對評價結果的有效利用,提高教育質量評估監測能力。深入推進管辦評分離,形成政府、學校、社會多方參與的質量保障體系[9]。
阿爾斯特學院建立了學校、學院、專業三級監管體制,實現教學環節全覆蓋監管;教學督導、管理人員、學生三方評價機制,實現教學過程、效果全方位評價。通過及時有效的反饋,形成教學質量提升閉環。學院還積極引入外部課程評價體系,例如學術英語課程考核體系,綜合評價學生英語與專業應用的結合能力、學術寫作能力、多元文化融合能力。
自2019 年首屆學生入學至今,阿爾斯特學院共有三屆近800 名在校生,在生源質量相較學校其他學院存在一定差距的情況下,依然取得了一系列成績。一是三屆學生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一次性通過率均位列全校第一;二是科技創新成果突出,至2021 年底學院學生共計獲得教育部A 類大賽國家級獎7 項,“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英語競賽等省級獎10 余項;三是人才培養質量高,經雙方學校共同選拔的首批12 名“2+2”培養學生已于2021年9 月赴合作學校開展聯合培養,100 余名“3+1”培養學生也即將于2022 年9 月赴英學習,合作學校對中方人才培養質量給予了高度認可;四是聚集了一支國際化意識強、學術水平、教學水平強的教師隊伍。調查問卷表明,阿爾斯特學院教育教學質量獲得了學生家長和社會的高度認可。
中外合作辦學已經進入“提質增效、服務大局、增強能力”的發展階段。針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及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背景下中外合作辦學的新特點新任務,西部省屬高校大力開展中外合作辦學一定能在助推高校“雙一流”建設,全面提升高校創新能力上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