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建梅
山東華宇工學院副教授、高級經濟師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全球經濟復蘇艱難,實現綠色低碳的可持續發展是時代發展的歷史使命。“雙碳”目標要求下,經濟轉型升級成為必然趨勢,我國需要解決高效調整與低碳轉型的兩大難題。健全完備的綠色稅收體系是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必不可少的經濟措施。
改革我國綠色稅收體系,順應“雙碳”發展要求,極具重大的實踐意義。首先,改革我國的綠色稅收體系,能夠從稅收層面上推動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可以對納稅人有關經濟利益進行調節,糾正企業資源利用與開發的不合理的經濟行為。將企業污染環境產生的外部性問題轉為企業的內部成本,提高污染成本,從而創造一個更加公平合理的市場競爭環境。其次,改革綠色稅收體系可以改善生態環境,抑制污染環境的行為,保障人民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再次,改革綠色稅收體系能夠解決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減輕社會矛盾,益于推動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最后,綠色稅收可以促進企業研發綠色產品,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有效消除國際綠色壁壘。然而我國目前的綠色稅收體系還存在一定的薄弱環節,系統性與科學性不高。因此,我國勢必進行綠色稅收體系的改革,助力經濟與環境的持續、協調發展,實現國家的“雙碳”經濟目標。
目前我國綠色稅收體系的框架已經基本確立,雖然制度中的稅種對環境優化、節能減排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整體的效果并不是特別理想,也沒達到預期的標準。雖然我國綠色稅收體制不斷改革(表1 所示),但綠色稅收體系仍不完善;各稅種自成體系,缺乏有效的聯動機制;稅收優惠項目較少,且不成體系。導致綠色稅收很難迫使或刺激企業進行轉型,促進“雙碳”經濟的發展。
——相關稅種環保功能偏弱,環保稅仍需完善。雖然我國已開征新的環保稅,但作為綠色主體稅種,征收范圍狹窄、稅率較低,基本是“平移”了原來的排污費制度,導致企業污染環境的成本較低,綠色調節效果不佳。
資源稅的征稅范圍不廣。現行的稅收制度中,征收資源稅的只是礦產品、固體鹽、液體鹽,還有很多其他資源沒有納入征稅范圍。資源稅的征稅方法和依據還不夠合理,不太符合實際情況。加之地方政府對保護資源的意識不強,缺乏相關的管理常識和方法經驗,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
消費稅應稅對象的稅率較低,征稅范圍不夠廣泛。除了目前的15 個稅目,其他很多消費品對環境的危害是不容忽視的,并沒有引起我國的高度重視,沒有納入消費稅之中。顯而易見,消費者的行為不能得到正確的引導,民眾的環保意識也得不到提高,消費稅在綠色方面的作用極為有限。
針對車船稅,相關政策規定不是很精細。現有的車船稅,是依據車船的類型和大小來確定稅收的,但是有很多其他影響環境的因素沒有被考慮其中。車輛購置稅的起點是好的,但是目前車輛購置稅的稅率一直是固定不變。沒有考慮耗油量、尾氣排放等環保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車輛購置稅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綠色優惠措施不到位。現有稅種中的優惠措施缺乏長期性、系統性和針對性。大部分優惠政策存在零星散落、有時間節點的限制、時效性太強的問題。增值稅稅收優惠政策主要包括針對資源循環利用的物品免征、減半征收或即征即退等。由于增值稅屬于多環節納稅,在其中的某一環實施稅收優惠措施不但不會產生實際效果,還會造成抵扣鏈條中斷。企業所得稅減免稅措施還不夠。我國現有企業所得稅法中,如“按90%減計收入”“三免三減半”和“用環保專用設備投資額的10%抵免當年企業應納所得稅額”等減征、免征稅收措施比較分散零落,不能成為有機的一體。現如今企業所得稅的基本稅率是25%,相關政策呈現出的優惠力度著實不大,而且在現實操作中也存在許多限制,如“三免三減半”必須從取得經營收入的第一個納稅年度起算,使得收益率低,投資回收期長的環保企業在項目初期很可能面臨虧損狀況,最終使企業難以享受稅收優惠。

表1 我國綠色稅制改革簡表
改革我國的綠色稅收體系,能夠從稅收層面上推動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可以對納稅人有關經濟利益進行調節,糾正企業資源利用與開發的不合理的經濟行為。將企業污染環境產生的外部性問題轉為企業的內部成本。
目前我國稅收考核體系仍停滯在注重經濟增長的層面,并沒有深入思考經濟的快速發展是以犧牲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換來的,在某種程度上與構建綠色稅制、“雙碳”經濟發展相矛盾。
——征稅管理不到位。由于信息不對稱問題,各企業為了逃避繳納環境稅款,使得環保稅在征收管理中不能明確其稅務信息,大大增加了后續信息審核工作的難度系數,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征稅管理的順利開展。另外,在現代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我國稅務系統雖已開啟環境保護稅網上申報模塊,還建立了配套的稅源信息數據庫,但在排污費等方面卻沒有呈現出信息化管理模式,勢必會影響環保征管系統的數據使用效率。加之,目前涉稅信息共享平臺創建不完善,關聯互動共享功能不足,致使環保涉稅信息不對稱,監測數據不能被全面覆蓋與共享,嚴重降低了實務操作的工作效率。
——考核體系不科學。目前我國的稅收考核方式的指標過于單一,不考慮其他指標。考核體系仍停滯在注重經濟增長的層面,并沒有深入思考經濟的快速發展是以犧牲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換來的,在某種程度上與構建綠色稅制、“雙碳”經濟發展相矛盾。在這種經濟衡量和業績評價的制度下,一直盲目片面地追求GDP,政府和市場經濟主體并不會重視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是否會被破壞,人民的生活質量會不會受影響。盲目地開發資源、過度破壞環境,阻礙綠色稅收制度的建設與實施。另外,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是隱形物品,比較特殊,社會外部性很強。只是憑借政府力量有點單一,整個社會有必要共同參與治理,共同監督。然而目前我國制定的大眾監督、社會監督機制并不完善,時常流于形式,不能發揮應有的廣泛力量。
——改革綠色稅收體系要符合我國基本國情。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健全并完善真正有利于本國發展的綠色稅收體系。發達國家在踐行稅收改革的路上充分體現了這一點,各國會依據自身資源和環境保護的現狀做出可行性研究與分析,從而將綠色稅種配置重組,同時賦予地方較高的權力,下放稅收征管權,采取因地制宜的戰略,且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故而,我國在改革綠色稅收體系的進程中必須考慮基本國情,在推動環保事業持續發展的同時,還要斟酌各社會經濟活動主體的接納程度,以保證國家與社會穩定為前提,對綠色稅收開展改革,使國家所制定的綠色稅收政策有效地貫徹落實。
——確保綠色稅收種類的多樣化。國家應設計多樣化、范圍廣泛的綠色稅收種類。丹麥在完善其綠色稅收體系時,把二氧化硫、垃圾、自來水以及一次性使用餐具等納入獨立征稅范疇,既擴大了征稅范圍,又確立了其法律地位。又如荷蘭,通過增加對水資源、能源以及噪音的稅收,使得綠色稅種涉及范圍越來越廣,多樣化日趨顯著,國家的環保治理狀況得到有效的改善。因此,我國在改革綠色稅收體系的道路上也應當積極吸取經驗、彌補不足,及時填補征稅空缺,對無法降解的塑料污染、二氧化碳污染,開采占用森林、灘涂等行為開展課征,既可以為國家籌集財政收入,合理完善稅制結構,還有助于保護國家環境與資源,進一步健全我國的綠色稅收體系。
——優化稅收征管體制,提升便民納稅服務。綠色稅收的征收管理應當由相關各部門團結協作共同努力。首先,稅務部門仍需增強與環保部門密切合作,逐步完善與環保部門的信息溝通和共享機制,時刻獲知更充足的涉稅信息,優化數據資料復核工作。其次,稅務部門需要提高與國土、林業、水務部門的關聯度,強化數據資源共享,對資源儲備量、礦產開采量、水資源或森林資源占用量、耕地占用量等涉稅信息做好統計,并對森林、灘涂資源等未開征資源稅普查統計,及時上報國家備案,便于逐步擴充資源稅。最后,稅務各部門需不斷推進與稽查部門的通力合作,力求規范辦案流程,提升征管效率。納稅服務貫穿于稅收征管的整個過程,是不可或缺的部分。稅務部門需積極引進新技術、新形式,解決部分信息獲取門檻高、服務模式單一等問題,從而提升便民納稅服務。
雖然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尚不平衡、不充分,實現“雙碳”目標的任務緊迫,卻仍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我國綠色稅收制度在規范和實踐層面均有一些問題,需要不斷完善和驗證。因此,我國需要進行綠色稅收體系的改革,加快相關稅種的綠色轉型,最終實現低碳經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