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黃世濤 文/圖

黨的二十大勝利閉幕之際,記者在遂寧市安居區中興鎮五香廟村采訪。這段時間,該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蔡奇反復研讀黨的二十大報告,他告訴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強調‘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讓我們更加堅定了發展特色產業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信心。”
五香廟村,在近年的村級建制調整改革中由原五香廟村和原夏家壩村合并而成。合并前,兩個村都是脫貧村。幾年來,該村通過開展撂荒地整治、引進培育業主,發展特色產業、推動產業融合,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村民收入水平大幅提升,脫貧攻堅成果得到持續鞏固。
藍天白云下,大片平整的土地上種滿了仙人掌,跟川中農村傳統景觀大異其趣,充滿濃濃的異域風情。
蔡奇告訴記者:“過去,五香廟村主要種植高粱、玉米、紅薯等傳統作物,經濟效益很低,村民紛紛外出務工,土地成片撂荒。”6 年前,蔡奇放棄了在成都耕耘多年的事業,回到村里擔任村干部,帶領村里老少開荒,在區、鎮黨委政府支持下,將村里的荒地一塊一塊整理出來,又輾轉成都、重慶等地招商引資。
仙人掌種植是五香廟村較早引進的產業之一。“安居是典型的淺丘地貌,土薄易旱,種傳統作物可能不算好地方,但卻適合仙人掌等耐旱植物生長。”五香廟村仙人掌產業業主向云輝向記者介紹道,墨西哥仙人掌是唯一能夠食用的仙人掌類植物,提取的汁液制作仙人掌食品,不僅風味獨特而且具有降血壓血脂的功效,仙人掌提取物也可以成為面膜和多種美容產品的原料,適用范圍很廣。記者了解到,目前五香廟村種植的墨西哥仙人掌已達300 畝。今年仙人掌收割約90 萬斤,其中近一半用于向云輝在村里建的仙人掌面條加工坊,加工的仙人掌面條頗受市場歡迎,另一部分則銷售給外地食品和美容產品加工企業。向云輝表示,明年村里的仙人掌產量將達400 萬斤,經濟效益將大幅提升。

五香廟村仙人掌基地
記者了解到,五香廟村還立足自身條件,結合業主優勢和市場需求,因地制宜發展多種類產業。與仙人掌同時期引進的產業還有花卉種植,村里200 余畝的花卉種植基地種植了臘梅、梔子花等,主要為成都三圣鄉花卉市場供貨。蔡奇介紹,接下來村里準備將基地擴展到300 畝,以滿足市場的需求。
如今,隨著各類產業初具規模,五香廟村正在積極探索農旅融合發展,持續提高鄉村產業附加值。該村緊鄰廣洪高速出口,交通區位優勢顯著。村內的李家灣水庫經過近幾年防污整治,湖水清澈、環境宜人,湖岸一側蜿蜒伸向湖心,形成了三面臨湖的湖心半島。記者看到,湖心半島已清理平整,“這是我們村的觀光亮點,將打造成露營基地,供游客在此露營垂釣。”蔡奇介紹,為了更好地將旅游和村里的產業結合,提高產業的附加值,五香廟村正在基于仙人掌園區打造仙人掌博覽園,匯集全國所有仙人掌品種。記者看到,園區道路兩側已經種滿了仙人掌,觀景平臺也已初步成型。“到時候游客來到村里,可以觀賞仙人掌,或露營垂釣、賞花品茗,體驗鄉村風情。”

五香廟村高粱-兒菜輪種基地

五香廟村全景
五谷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 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要求,分類明確耕地用途,嚴格落實耕地利用優先序,耕地主要用于糧食和棉、油、糖、蔬菜等農產品及飼草飼料生產,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于糧食生產,高標準農田原則上全部用于糧食生產。
遂寧市安居區審計局干部、五香廟村第一書記劉濤介紹,五香廟村嚴格落實上級黨委政府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要求,立足村情實際,通過實施糧、油、蔬菜和經濟作物輪種,保障耕地主要用于糧、油、蔬菜等農產品生產的同時,發展經濟作物,給業主、村民帶來了可觀經濟效益,實現“保糧增收”。
在村內走訪中,記者看到10 多名村民正在為業主搭大棚,新翻的地里撒上了生石灰。一位村民告訴記者,這里很快將種上羊肚菌,這一季羊肚菌收獲之后,還要依次種西瓜和花菜。記者了解到,五香廟村的羊肚菌基地共200 多畝,都采取羊肚菌、西瓜、蔬菜輪種。
在原夏家壩村的土地上,村里也通過開荒整理出土地1200 畝,流轉給業主建立了高粱-兒菜輪種基地,基地每年產高粱48 萬斤、兒菜240 萬斤。兒菜采用訂單式種植,主要供給成都、重慶蔬菜批發市場。與之相似的還有大豆-油菜輪種基地,600 多畝的輪種基地,每年可以種植兩季大豆或一季大豆一季油菜。通過輪種,土地資源得到了更充分高效的利用。
除了輪種,村里也有常規的糧食、蔬菜種植。安居紅薯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口感軟糯香甜,制作的粉條也品質極佳,深受市場青睞。中興鎮屬主產區范圍,村里發展了1000 余畝的紅薯種植;600 畝水田用于種植水稻;水塘也被利用起來開展蓮藕-龍蝦種養,目前蓮藕種植基地約400 畝。
“現在,你在村里看不到一塊閑置土地。每塊地都像寶貝一樣被利用起來,絕大部分農地都采用適度規模的產業化經營,絕大部分產業都是既聚焦解決‘端穩飯碗’的問題,又提高了經濟效益。”劉濤說道。
記者過去到一些農村地區采訪,曾見到過這樣的“矛盾”現象:一方面,村民們看到村里土地大量撂荒心疼不已,盼“外地老板”來投資;另一方面,個別村民看到新業主的產業風生水起又開始眼紅,設法“揩油”,甚至想把業主逼走自己搞。而作為村干部也面臨著矛盾,一方面想要維護外來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又礙于鄉親感情只能聽之任之。最后,投資者往往乘興而來敗興而歸,村里留下一地雞毛……
“五香廟村面臨過這樣的矛盾局面嗎?”記者問蔡奇。
“我們從一開始就堅決杜絕這樣的現象。”蔡奇說道,“村‘兩委’早已達成共識,只有維護投資者合法權益,解除其后顧之憂,他們才會安下心來干事業。只有千方百計幫助投資者在村里掙到錢,村集體、村民才能分享到紅利,才能有獲得感。”
記者了解到,五香廟村不僅用盡可能優越的、體現誠意的條件把投資者請進來,而且竭盡所能為其經營發展服務,讓他們留下來、發展好。
為了保障業主的合法權益,村里專門成立了相應的協調組織,協調業主與村民之間遇到的問題;為了解決業主產業發展中的難題,村“兩委”為村里每一個產業配備了一名工作能力強的人員擔任“產業聯系人”,做好業主與村“兩委”之間的對接,確保業主的難題得到及時有效解決;為了給業主的日常生產提供充足的勞動力,每個小組組長承擔了本組內有關產業的務工人員召集、生產過程組織等。村“兩委”還積極爭取區、鎮黨委政府的支持,通過加強村內產業環線、廁所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為產業發展助力。
“業主掙到了錢,那么如何讓村集體和村民也分享到紅利呢?”劉濤告訴記者,一方面所有到村里投資的產業,村集體都通過土地作價或直接注資的方式占有不同比例的股份,享受產業利潤分紅。同時,隨著村內產業的日趨成熟,村集體投資能力和村民管理經驗的增強,村集體對原有產業基礎上拓展規模的部分,增加持股比例。比如仙人掌產業,第一批150 畝的種植基地,村集體占股5%,近年發展的第二批150 畝種植基地,村里占股已達80%,集體經濟正在有序壯大。
五香廟村的村民們除了享受土地流轉的收入,也能通過到產業基地務工賺取勞動補貼。蔡奇介紹,每年村里給村民發放的勞動補貼近400 萬元。記者在脫貧戶、五香廟村村民方地均家了解到,過去老兩口幾乎沒有穩定收入來源,隨著村里產業的興旺,兩人經常到產業基地務工,每年收入(加上土地流轉金)接近兩萬元。“他們日子越過越殷實,根本不用擔心返貧了。”蔡奇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