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彤彤, 徐文輝, 張瑜
浙江農林大學 風景園林與建筑學院,杭州 311300
鄉村綠道是指分布于城鄉或鄉村之間,由鄉村地區路網、水網和林網等各類線性空間組成的,以資源空間連接、生態保護修復、文化傳承活化、產業聚集關聯和游憩服務開展等為建設目的的可持續性綠色土地網絡[1-2].因其本身所具有的線狀空間結構特征,可作為鄉村景觀的承載者與表達者,推動城鄉層面上各類景觀的有效連接與可持續發展.然而,由于我國鄉村綠道建設起步晚、成果少,尚未形成完整的機制,在實踐中往往照搬城市綠道建設的辦法,缺乏對鄉村特殊人地關系更為深入的思考.鄉村綠道建設與鄉村主體、資源、空間之間的關聯度有限,致使實踐結果呈現出主題單一、表現雷同等現象.對此,許多學者通過甄選當地重要景觀資源作為鄉村綠道連接節點,以對優勢節點的串聯實現去同質化線路布局[3-4];或提取鄉村景觀資源中所蘊含的單一元素對鄉村綠道景觀風貌、服務設施和標識系統等改造提升,以表達本土主題[5-6].但這些成果偏重選取點狀優質景觀資源個體用于鄉村綠道規劃,雖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綠道建設的本地特色,卻忽視了鄉村綠道作為一種線狀空間營造內容,與面狀鄉村景觀空間之間存在的更趨區域化的聯系與作用機制.尤其在當前新型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更應在建設聯絡本底狀況的鄉村綠道時,考慮鄉村景觀空間的區域整體特性及內部規律差異.
景觀特征評估(landscape character assessment,LCA)誕生于20世紀90年代的英國鄉村地區,是一種用于理解和表達區域景觀特征、幫助辨別空間場所感和差異化的工具[7],目前主要應用于國家公園和風景名勝區等的規劃管理環節,而有關鄉村綠道領域僅有個別學者提及[8].
因此,本研究將景觀特征評估引入鄉村綠道選線及優化中,探索以景觀空間整體性與差異性表現影響鄉村綠道建設辦法,擬建立鄉村景觀特征區域與鄉村綠道布局區域的耦合關系.通過景觀空間特征指導綠道串聯與景觀建設,為改善我國鄉村綠道同質化狀況提供相應思路.
景觀特征評估作為區域景觀差異性模式呈現的識別方法,能夠揭示景觀本地特色并引導其發展.分析景觀特征評估原理發現,該方法具有的特性有:①價值中立——不比較景觀好壞,強調景觀特征的多樣性與差異性;②決策分離——將特征客觀描述與主觀評價分離為兩個階段;③主體多元——關注多方利益相關者的意見;④尺度多級——劃分評估范圍的尺度等級,這與鄉村綠道基礎識別、政策制定、公眾參與和信息獲取等建設需求間存在關聯.
景觀具有空間和資源雙重屬性[9],在鄉村綠道建設中需充分識別與描述鄉村生態文化、社會經濟和視覺美學方面的景觀基礎,以深化對鄉村人地關系的認識,建立更為整體和關聯的規劃思考方式.景觀特征評估強調不作景觀優劣比較,并將相對客觀的特征描述階段與相對主觀的評價判斷階段分離,以期生成的定量數據庫和定性認知判斷能夠幫助理解鄉村綠道建設區域整體的景觀基礎架構,保證后期建設的規范化與科學性.
鄉村綠道建設涉及開發潛力區判斷、鄉村綠道選址和景觀策略制定等內容,需要借助外力手段對其空間決策加以輔助.景觀特征評估不僅是全面認識區域景觀特征的工具,更可以轉化為空間發展的決策工具[10].通過景觀特征評估生成鄉村景觀特征區域與鄉村綠道政策區域,可引導組織鄉村綠道用地選址,指導鄉村綠道景觀建設,同時確保開發不破壞原生景觀,并幫助改善、恢復已受干擾的景觀[11],實現鄉村綠道的可持續發展.
鄉村綠道網絡構建與民生密切相關,各階段均需引入公眾參與共建機制[12].景觀特征評估強調去精英化,因此規劃參與人員除了綠道規劃設計師、政府和投資者外,還加入了當地村民和外來長期定居者等受眾群體.在田野調查、特征評分和規劃研討等階段,與當地利益相關者交流獲取其對村莊景觀空間的感知與評價,不僅能夠補充案頭研究階段疏漏的資料,充分考慮長期的生產生活方式對村莊空間構成的重要影響[13],而且可以提高公眾對鄉村綠道的認同度和關注度,以人為本地改善鄉村人居環境.
鄉村綠道建設場地范圍可由單一村莊至跨區域城鄉,若均按照統一標準開展建設場地信息收集工作,容易造成大尺度難操作、中尺度耗時長和小尺度不精細等問題.景觀特征評估強調建立國家(跨區域)、區域(省市)、地方(區鎮村)三級國土范疇尺度,針對不同層級尺度選取適宜的信息收集方法,包括信息獲取的維度、途徑與精細程度,可保證鄉村綠道建設用地信息搜集的完整性與高效性,利于鄉村綠道的場地認知與建設決策.
綜上所述,景觀特征評估方法適用于鄉村綠道規劃,能夠滿足一定的鄉村綠道建設需求,為鄉村綠道選線及優化提供新的路徑.
為了更有效地認識鄉村綠道建設場地的景觀特征,判斷并指導區域鄉村綠道建設側重點,本研究在理論引入可行的基礎上,提出基于景觀特征評估的鄉村綠道建設方法,包括1項核心部分——鄉村綠道建設場地的景觀特征評估,2項應用部分——基于評估的鄉村綠道網絡選線、基于評估的鄉村綠道景觀優化(圖1).依據國內外相關文獻,將評估過程分為景觀特征定性分析和景觀特征綜合評價兩個階段[14-15],前者包括范圍界定、案頭研究、田野調查和分類描述4個步驟,主要基于空間分析軟件進行多層級景觀要素信息的疊加分區,獲取場地景觀特征類型與各類型分布區域;后者在充分了解場地特征的情況下,圍繞建設目標開展評價,分析不同景觀特征區域對于鄉村綠道建設目標的滿足程度.最后,在評估成果的基礎上,建立其在鄉村綠道選線及優化中的應用路徑.
圖1 鄉村綠道建設場地的景觀特征評估過程及應用路徑
景觀特征是景觀要素在某一尺度下形成的時空和感知映射,開展景觀特征定性分析有助于了解鄉村綠道建設場地的空間性表征[16].提前收集場地景觀基礎、線性空間范圍等資料,利用ArcGIS空間分析工具疊加山、水、林、田、房、路等景觀要素,并依據場地尺度安排田野調查深度,合理補充場地美學及感知要素.在此基礎上,區分普遍具有要素呈現模式差異的區域,繪制景觀特征地圖,獲取不同的景觀特征類型、區域及對各區域鄉村綠道建設條件的客觀描述.
1)明確評價對象.鄉村綠道建設往往需要與鄉村線性空間相結合,將具備線性空間條件的景觀特征區域視作鄉村綠道建設潛在區域,依照鄉村綠道建設目標對這些潛在區域開展景觀特征綜合評價.分區評價所得數據不僅全面地反映了鄉村綠道建設潛在區域間的特征差異,同時能引導后續鄉村綠道線路布局與景觀建設潛力分析.
2)確定評價指標.鄉村綠道承擔著表現與傳達區域景觀特征的作用,結合鄉村綠道連接性、多功能性和可進入性等建設關聯特性,通過兩輪專家咨詢,從鄉村綠道內在功能價值要素與外在視覺吸引要素兩方面,選取對潛在建設區域景觀特征的評價指標.景觀特征價值是景觀屬性、功能與人類實踐作用間的效應關系,能夠反映鄉村綠道的建設效力,并與其選線開發優先級成正比.從鄉村綠道生態、文化、產業和游憩等功能[17]出發明確其建設區域的多元化價值需求,確定生態價值、文化價值、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和美學價值5個一級指標層;景觀特征視覺敏感度反映景觀被觀察者所注意程度的量度[18],視覺敏感度越高,鄉村綠道被注意到的概率與程度也越高,更易吸引人們進入.從視覺感知角度選取景觀可見性、景觀清晰性、景觀易見性和景觀醒目性[19]作為一級指標層.參考已有研究成果,將各一級指標繼續細分為18個二級指標層[20-22],構建景觀特征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表1).
表1 景觀特征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3)獲取指標權重.結合層次分析法(AHP)和德爾菲法(Delphi),邀請一定數量的風景園林、綠道行業相關專家學者(大學教師、在讀研究生與從業人員,三者人數比為1∶2∶1)對各級指標進行兩兩對比,以1~9標度法對指標相對重要性評定賦值,構造判斷矩陣,并利用Yaahp軟件進行權重值計算和一致性檢驗,保證隨機一致性比率小于0.1,獲取景觀特征綜合評價指標權重(表2).
表2 景觀特征綜合評價指標權重
4)確定評價方法.在具體評價過程中,將二級指標分為定量指標與定性指標兩類.定量指標得分通過數據收集與計算獲取,包括A1,A2,A3,D1,D3,G1,H1;定性指標得分則通過信息收集、組織從事相關領域工作的村民(長期定居者)、科研人員、利益相關者(三者人數比例為2∶3∶1)參與問卷獲得,包括B1,B2,B3等在內的其余指標.同時,為平衡數據量綱以便后續操作,對各項指標得分進行標準化處理,保證量化標度統一[23-24].將得分與權重代入景觀特征評價計算公式:
(1)
式中:S1,S2分別為景觀特征價值和視覺敏感度評價的最終得分;wh,wi為各指標的權重;uh,ui為各指標的得分;h,i分別為景觀特征價值和視覺敏感度評價指標的計數;m,n分別為景觀特征價值和視覺敏感度評價指標的總數目.
由于各評價對象的價值與視覺敏感度存在不同,需有針對性地考慮相互間的應用差異.采用自然斷點法對計算結果分級,獲取高、中、低3級景觀價值特征與高、中、低3級視覺敏感度特征.
5)制定判斷決策.對評價結果進行判斷矩陣疊加分析,形成3×3種組合形式,即高價值-高視覺敏感度、高價值-中視覺敏感度、高價值-低視覺敏感度、中價值-高視覺敏感度、中價值-中視覺敏感度、中價值-低視覺敏感度、低價值-高視覺敏感度、低價值-中視覺敏感度、低價值-低視覺敏感度9類關系,并運用矩陣推導確定特征鮮明、特征突出、特征平淡3類景觀特征鮮明程度(表3),以幫助分析并指導不同特征區鄉村綠道的選線及優化方式設定.
表3 景觀特征綜合評價判斷分析矩陣
開展鄉村綠道建設前的場地景觀特征評估分析,并將結果應用于鄉村綠道網絡選線與鄉村綠道景觀優化中,為實現基于景觀特征評估的鄉村綠道建設提供途徑.同時,由于景觀特征評估對后續決策更偏重輔助作用,僅憑該方法難以完成鄉村綠道整體性建設.因此,本研究以景觀特征評估方法為核心,結合鄉村綠道選線常規方法統籌布局路徑,并在評估與選線結果基礎上進行不同區段的景觀優化.
1)基于評估的鄉村綠道網絡選線.景觀特征的鮮明程度能夠反映不同鄉村綠道潛在區域景觀特征的表現狀況,直接影響鄉村綠道的選線潛力,景觀特征鮮明、突出的區域具有更高的鄉村綠道建設價值與外界吸引力,故選線優勢顯著;相較之下,景觀特征平淡的區域在鄉村綠道選線方面潛力一般.而選線潛力越高,越適宜建設鄉村綠道.因此,將景觀特征鮮明程度與鄉村綠道建設適宜性評判標準相關聯,能夠更為全面地考慮鄉村綠道選線的影響因素,提升鄉村綠道網絡選線質量.同時,結合最小累計阻力模型法,在鄉村綠道建設適宜性評判基礎上,通過成本柵格轉換、“源”“匯”點確定、最低成本路徑生成等操作,系統性模擬鄉村綠道網絡路徑,并加以人工優化與調整,完成鄉村綠道選線布局.
2)基于評估與選線的鄉村綠道景觀優化.鄉村綠道連接多種景觀特征區域,各區域的內部構成及作用機制對鄉村綠道景觀建設方式的影響具有獨立性.因此,在線路確定的基礎上,突破單一功能的綠道景觀建設思路,考慮以分區景觀特征指導分段景觀優化.其中,經過特征鮮明區的鄉村綠道區段應強調景觀的原真性與完整性展示,故持維持優化目標;經過特征突出區的區段應強調景觀的創新與活力激發,故持更新優化目標;經過特征平淡區的區段應強調景觀的重啟與結合,故持重構優化目標.以選線不同區段景觀優化目標為引導,有針對性地推導綠道沿線兩側最優步行尺度300 m范圍[25]內景觀建設方式,包括節點升級和植物營造等[26],從而完善鄉村綠道景觀發展結構形態,推動鄉村綠道景觀多功能發展.
3.1.1 對象選擇
杭嘉湖平原位于浙江省北部,區域內地勢平坦,河網密布,天然的水路結構與豐富的景觀資源為其鄉村綠道發展提供了良性依托,地區綠道開發逐步加快.崇福鎮隸屬于嘉興桐鄉,地處杭嘉湖平原腹地.隨著《嘉興市綠道網專項規劃(2020-2035)》的通過,崇福鎮已被納入嘉興市“雙環七廊”市域綠道網絡體系,為進一步落實上位綠道部署,政府規劃打造連接完整、景觀特色突出的鎮域鄉村綠道.
3.1.2 數據來源
本次研究涉及基礎區位、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等信息數據.將崇福鎮行政邊界矢量圖與崇福鎮Landsat8遙感衛星影像圖導入ArcGIS中,作為工作的基礎圖紙,并統一為西安80高斯投影坐標系統.利用崇福鎮30 m分辨率數字高程模型數據計算獲取地形地貌數據,并通過崇福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數據結合遙感衛星影像解譯,獲取水文條件、植被群落和土地利用等數據.而聚落分布、歷史遺跡和道路交通等數據,則由崇福鎮政府所供最新版鄉村規劃類文件、《桐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桐鄉市歷史建筑名錄》等資料整理后矢量化繪制獲取.
3.2.1 景觀特征評估成果
依據鄉村綠道建設場地的景觀特征評估過程,得到崇福鎮景觀特征評估成果.通過運用ArcGIS軟件疊加并分類所收集的景觀要素信息,繪制崇福鎮景觀特征地圖(圖2),確定崇福鎮9個景觀特征類型和19個景觀特征區域.參照本研究確定的評價方法,開展各個鄉村綠道建設潛在區域的景觀特征綜合評價,并對評價結果作分級處理(圖3和圖4).在此基礎上,參考判斷矩陣對結果進行分析,得到景觀特征鮮明區8個、景觀特征突出區7個和景觀特征平淡區4個(圖5).
底圖來源于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標準地圖服務網
底圖來源于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標準地圖服務網
底圖來源于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標準地圖服務網
底圖來源于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標準地圖服務網
3.2.2 鄉村綠道選線及優化潛力分析
依照景觀特征評估成果,分析各鄉村綠道建設潛在區域選線及景觀優化潛力.結果表明,以運河風貌、歷史文化、聚集村莊與耕地、分散村莊與耕地、現代農業等景觀特征類型為主導的建設潛在區域,保留并發展了較好的生態與人文基礎,其內涵價值突出,特征顯著,具有較高的鄉村綠道網絡選線潛力,在后續景觀優化中注意對原有景觀的保留與活化.而以城鎮建設、工業、商貿服務業和園地等景觀特征類型為主導的建設潛在區域,人為開發強度較高,原生景觀的破壞現象較為普遍,景觀特征鮮明程度較低,故鄉村綠道網絡選線潛力一般,在后續優化中應加強區域景觀特色的挖掘與重塑,提高競爭力.
3.3.1 鄉村綠道建設適宜性分析
鄉村綠道網絡路徑是人們克服阻力移動的行動空間,在建設中需考慮人地空間關系的適宜性.依據景觀特征評估應用路徑,將景觀特征鮮明程度納入鄉村綠道建設適宜性分析,同時結合研究區資源及空間應用特點、綠道游憩偏好[27]等鄉村綠道建設影響因素,最終從用地適宜性、交通可達性和景觀特色性三方面選取鄉村綠道分布影響因子.其中,用地適宜性指鄉村環境現狀用地的可開發程度,通過用地類型、河流等因子反映;交通可達性指人們進入綠道的便捷程度,通過聚落、交通等因子反映;景觀特色性通過景觀特征鮮明程度反映,優先連接景觀特征表現更為明顯的區域,有助于選線的特色呈現.
參考本研究權重獲取方法計算因子權重,并根據各因子內部鄉村綠道建設適宜程度,形成建設適宜性等級:極適宜、高適宜、中適宜、低適宜、不適宜,并以50,40,30,20,10對應賦值(表4).柵格計算崇福鎮各單因子適宜性評價結果,生成適宜性綜合評價柵格圖像(圖6),獲得鄉村綠道連接優先級.結果表明,臨近聚集村莊與耕地、分散村莊與耕地等景觀特征區域的鄉村綠道建設適宜性極高,而運河風貌、歷史文化和現代農業等景觀特征區域的鄉村綠道建設適宜性較高,均可優先考慮作為鄉村綠道的連接區域.同時,該結果也與基于景觀特征評估的鄉村綠道選線潛力分析結果大致相同,表明這些區域不僅在景觀特色性方面表現鮮明,在用地適宜性、交通可達性方面的綜合狀況同樣較為突出,進一步證實其選線布局的可行性.
底圖來源于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標準地圖服務網
表4 崇福鎮鄉村綠道建設適宜性評價體系
3.3.2 確定“源”“匯”連接
鄉村綠道的服務對象以當地及周邊村民為主,村民在綠道上的移動可看作是一種“源-匯”關系,即從一端移動至另一端[28].作為鄉村區域整體內的分散個體,村莊對鄉村綠道物質線性流動具有關鍵的停頓作用.因此,本研究將鎮域內26個村莊作為連接的節點,并選定具有代表性的東安村、店街塘村、灣里村、利順村和茅橋埭村等5個村莊作為綠道游徑的“源”,其余村莊則被視為“匯”.其中,東安村被評為2018年浙江省AA級景區村莊;店街塘村被評為2018年浙江省A級景區村莊、浙江省美麗宜居示范村;灣里村被評為2020年浙江省A級景區村莊、嘉興市市級歷史文化村;利順村被評為2020年浙江省A級景區村莊、嘉興市市級優美庭院;茅橋埭村位于鎮中心區域,接近崇福汽車站.
3.3.3 鄉村綠道選線布局
為了方便后續進行最小累積阻力模型操作,將建設適宜性柵格依照“適宜性越高,成本越低”[29]的原則轉化為建設成本柵格,并結合“源”“匯”等數據源,運用“成本距離”“回溯成本”和“成本路徑”等工具進行最小阻力路徑分析,獲得相應連接節點間的最低成本路徑(圖7).根據崇福鎮實際情況,以現有縣道、鄉道、村道和水系等鄉村線性空間為建設基礎,對最低成本路徑進行調整,完成鄉村綠道初步選線.同時,考慮鄉村綠道建設的重復程度、使用效率、覆蓋范圍和外地連接等因素對初步選線進行優化,最終得到崇福鎮鄉村綠道網絡選線布局(圖8).
底圖來源于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標準地圖服務網
底圖來源于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標準地圖服務網
崇福鎮鄉村綠道網絡布局于整個鎮域,并非連通單一景觀特征類型.為使鄉村綠道景觀表征得以最大化呈現,本研究在鄉村綠道布局基礎上,基于綠道所經區域景觀特征及景觀優化目標,分區段推導景觀優化策略(圖9).其中,景觀維持目標指景觀的維持與凸顯,所對應的區段策略強調對沿線現有環境和資源加以保護,在不進行大規模變更的前提下介入內力手段,放大本底特色;景觀更新目標指景觀的活化與整合,所對應的區段策略側重在原有景觀元素的基礎上,賦予其農、文、旅融合應用,新媒體營銷宣傳等時代新功能;景觀重構目標指傳統景觀形態與結構痕跡的再現與開發利用,所對應的區段策略重視突破原有景觀格局,深度挖掘被忽視的地方資源,探索景觀應用新布局.
底圖來源于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標準地圖服務網
同時,本研究從線路上選取3段樣本,對不同景觀優化方式作具體分析(表5).各類主題偏重的綠道區段相互連通,使鄉村綠道景觀功能得以激活與擴充,有助于崇福鎮鄉村綠道景觀由單一功能發展至集生態、文化、產業和游憩等于一體的多功能復合.
表5 崇福鎮鄉村綠道樣本段景觀優化分析
為解決當前鄉村綠道在連接不同區域資源過程中出現的景觀特征模糊、資源與空間協調不恰當等問題,以往的研究往往采取“點-線”結合的方式,而缺乏對鄉村區域空間的考慮.本研究在ArcGIS空間分析技術輔助下,在鄉村綠道建設過程中引入景觀特征評估方法,對空間不同類型的景觀特征加以區分和評價,并在此基礎上分析鄉村綠道的建設潛力,輔助完成鄉村綠道網絡選線與景觀優化,著眼“點-線-面”維度,為鄉村綠道建設提供新的方法指導.
但同時,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研究過程涉及層次分析法,致使存在較多人為因素干擾,主觀性上升;景觀特征評估具有區域尺度分級的特點,對不同尺度范圍的鄉村綠道建設的應用存在方法偏差.后續需考慮指標客觀量化和建設尺度等因素,對基于景觀特征評估的鄉村綠道建設方法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