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冰
(河南中醫藥大學 河南 鄭州 450046)
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方針,2016年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立德樹人”背景下,高校武術專業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基于“立德樹人”思想指導,有目的、有計劃開展教學活動,將思想道德教育貫徹落實于學校各項活動中,在校園內營造良好的德育氛圍,讓學生潛移默化之中,思想覺悟、道德素養得到提升,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培養出能夠為社會發展作出貢獻的優秀人才。
(1)“立德樹人”是指樹立德業和培養人才,其具體內涵為:①以德為先,以身作則,教師通過言傳身教感化學生思想,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所言所行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②以人為本,尊重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根據社會上的人才衡量標準,尤其是優秀人才必備的道德修養,創建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科學育才;③秉持著終身教育法則,以塑造學生一生的思想觀念和道德品質為目標,展開教學活動,讓學生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無愧社會、品德高尚的人。
(2)中華武術源遠流長,是華夏民族的文化符號,自古以來,人們就崇尚“止戈為武,尚武崇德”的武術精神,在對于武術人才的培養中,不僅傳授武者高超的專業技術,同時對其展開思想教育,點到即止,要求武者遵守相關的道德規范,用滿身的武藝弘揚正義。在法治社會,雖不提倡以武力解決問題,匡扶正義,但是高校在進行武術專業人才培養時,仍應遵守“立德樹人”思想,弘揚武德。在教學實踐中,武術專業人才培養,與“立德樹人”思想密切相關,二者的辯證關系如下:①“立德樹人”是高校武術專業人才培養的基礎。武德是中華武術文化的核心思想,同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前高校武術人才培養的核心內容,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以身作則,從思想、行為上對學生展開教化,將德育浸潤于武術專業課程教學中,讓學生在學習武術知識與技能的過程中,武德修為得到提升,思想品德得到提高,形成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合理利用所學武藝,為國家在世界體育賽事中摘金奪銀;②武術專業人才培養是“立德樹人”的具體表現。武術教育有利于強健國民體魄,推動群眾身心健康成長,在高校武術專業人才培養中,教師在傳授學生武術知識技巧的同時,會同步展開武德教育,培養學生的高尚品德,督促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文武兼修,讓學生在學習武術的過程中,形成吃苦耐勞、堅韌不拔、不屈不撓的意志,傳承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人文精神;③“立德樹人”與高校武術專業人才培養相互融合,相互促進。武術是一種多元化的文化意識形態,其中包含著武德,包含著武術哲學思想,受到宋明理學影響下,我國各個武術門派,以“尚武崇德”為核心思想,遵循“欲練武,先修德”、“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等思想做派,這其實與當前教育體系中“立德樹人”的思想一體同根,從德育這一方面,二者具有融合點,而且,在中華武術中,講究內外兼修,即武者的技藝、武德都應該達到一定的層次,最終修煉到“內圣外王”的境界,由此可見,“立德樹人”與武術專業人才培養,二者相互促進,密切相關。
我國高校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重專業教育,輕人文教育”的現象,在武術專業人才培養中,將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放在第一位,以培養具有較高武術技能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卻忽視了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整體上,高校武術專業教學,僅僅做到了“教人”,卻未做到“育人”,學生的武術專業技能得以提升,但是其思想道德、品德修養卻未相應得到提升,武藝與武德不匹配,必將釀成大禍。中華武術,講究內外兼修,學生人文素養得不到提升,必將限制武術專業素養的提高,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雖然能夠精準的演練武術招數,但卻看不懂拳譜,缺乏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這對于中華武術的傳承與發揚,是極為不利的。
高校是為社會各個行業培育高素質人才的基地,武術專業為社會培養出大批量的,熟練掌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訓練、科研知識與技能的人才,為武術教育、傳統體育養生、民族民間體育領域提供了人才支撐。但當前,高校武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課程設置并未與社會需求相匹配,導致這一專業就業情況并不理想,對2007-2013屆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展開調查后,發現從事武術工作的畢業生僅占16.6%,從事體育專業工作的畢業生占27.6%,而從事非體育專業的畢業生高達55.8%。現階段,武術教師、教練等職業的人才需求雖然較小,但是與武術相關的崗位數量比較多,很多崗位諸如武行、武打演員、保鏢等均帶有武術色彩,在這一就業背景下,高校不將武術專業教學目標局限于武術教育、教學、科研人才的培養上,而是應該放寬教育范疇,為具有武術元素的行業培養人才。此外,在武術專業課程教學中,教師僅僅教授武學知識,將武術以武術操形式傳授,未展開武德、拳理教育,學生并不懂得武術動作的攻防技擊含義,只知演練武術套路,實踐與創新能力不足,不利于學生今后就業。
“立德樹人”思想倡導對于學生的終身教育,當前高校武術專業教學中,缺乏對于畢業生的再教育,學生畢業意味著教育的終結,這其實不利于武術專業人才的持續發展,也不利于武術專業教育事業的發展。當前,武術專業再教育缺乏長效機制,高校缺乏對于武術人才再教育的長期規劃,使得再教育工作流于形式化,再加上,武術專業再教育師資力量薄弱,大部分的師資力量被分派到在校大學生科研教育與專業教學中,忽視了對于畢業生的再教育。武術專業人才要想接受再教育,只能去一些武術發展良好的地區,但其教育模式不完善,課內容陳舊,課時有限,畢業生能夠學習到的東西比較少。
高校武術專業人才培養中,應該謹遵“立德樹人”思想指導,在專業教學中浸潤武德教育,兼顧對于學生“專業素養”和“文化素養”的培育。校園環境對于學生思想行為具有潛在的影響,在校園建設過程中,學校領導應該注重文化建設,將德育元素融入校園各個角落,營造良好的德育環境,在“8月16日”中華傳統武術節這個特殊的日子,懸掛“弘揚中華武術,彰顯中華武德”等字樣的橫幅,舉辦知識講座宣揚武德傳統,潛移默化之中提升學生的武術道德修養。同時,加強對于武術專業教師的武德教育,教師是學生的榜樣,在教學活動、武術比賽中,教師都應該發揮示范作用,言傳身教,給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在武術專業人才培養中,武術教育與武德教育并重,傳承“內外兼修”的武術教學理念,在講解武術專業知識與技能時,講解中國傳統文化知識,豐富教學內容,講解武術理念,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為武術在教學、科研上的創新提供人才儲備。
高校教育的目標旨在為社會輸送人才,“立德樹人”背景下,高校武術專業人才培養,應該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加強職業教育,讓學生樹立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明確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學習今后從業所需的知識與技能。在武術專業教學中,明確人才培養目標,為武術專業教育、武術教學、科研、武行、保鏢、武打演員等行業輸送人才,基于這一教學目標,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優化專業課程設置,創新教學理念、手段與方法,在武術基礎知識、專業技能教學的基礎上,進行武德、拳理等內容的教學,灌輸中華武術思維與理念,圍繞社會職業發展動向,增設專業課程,提升學生的武術表演能力,強化學生的實用技擊防衛能力,為學生日后就業增添砝碼。
“立德樹人”背景下,高校武術專業要想真正做到“百年樹人”,就應該做好再教育工作,為武術專業畢業生提供專業的、系統的繼續教育,推動武術專業人才綜合素養的可持續提升。社會在不斷發展,人才需求在不斷變化,高校武術專業教學應始終跟隨武術行業發展情況,創新教學內容,并且為畢業生提供再教育,讓畢業生也能夠學習到最新的武術專業科研知識,學習到最新的武術技能,提升武學記憶和道德修養。高校應該完善武術專業再教育機制,增加資金投入,壯大武術再教育師資力量,制定系統化、長期性的再教育課程,基于社會環境變化完善教學內容,拓寬再教育渠道,開發武術專業教育網絡課程,讓武術專業人才能夠便利地接受武術再教育,提升專業素養與文化素養。
思想品德教育是一種以當前社會的主流思想觀念、政治觀念、道德規范,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學生,使其形成符合社會要求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動,包括思想素質教育、政治理論指導兩部分。高校武術專業相較特殊,其教育目的是增強學生的武藝,高超的武藝,需要高尚的武德保駕護航,中華武術是我國的傳統優秀文化遺產,歷史悠久,自古以來,注重禮儀,講解道德,這種思想道德觀念應該與武術技藝一起傳承下去?!傲⒌聵淙恕北尘跋拢咝N湫g專業應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浸潤武德教育,提升武術專業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養出品德高尚、意志堅韌、武藝高超的人才,讓中華民族的武術、武德得以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