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華
(南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江蘇南通 226100)
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極富魅力。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展示需要借助一定的平臺,要跨出地域、國界限制,真正走向世界,這是文化強國與民族文化振興的希冀所在。文化的振興需要融入到教育中,特別是高校英語教學中,讓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認識到傳統文化的價值,正確處理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使得學生保持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借助英語的學習帶來傳統文化的對外傳播,真正讓傳統文化“走出去”。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的加持,能夠使英語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教育質量顯著提升。語言的學習需要扎根于特定的文化土壤,在了解文化、品讀文化的基礎上樹立正確的文化認知,學生才能具備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在文化交流日益深入的時代背景下,跨文化交際對英語教學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跨文化交際中,人才的培養是重點,也是難點。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不僅要求學生具有跨文化交流意識和知識儲備,更重要的是要求學生在交際的過程中,能基于深厚的文化底蘊進行中西文化的融合。做到既能讓傳統文化積極地走出去,又能主動接收先進的外來文化。而在教育實踐中,更強調對外來文化的吸收,對傳統文化的課堂回歸與英語教育融入關注較少[1]。將傳統文化引入到大學英語教學中有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認知思維,自覺構建完善的中華文化認知體系,產生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在真正感受到中華文化魅力和價值的基礎上,自覺扮演好中西方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傳統文化與英語教學的融合能夠使學生在了解異域文化的同時,兼顧到對本土文化的學習,有利于開闊學習視野,更有利于學生人文素養的積淀,使學生在英語學習中能持包容的心態,求同存異,正確處理中西方文化之間的矛盾,做到中西方文化的兼容并包。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英語教學應試教育色彩逐漸淡化,與此同時,人們將教育的關注點放在了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上,尤以交際能力培養為重,通過交際能力培養訓練帶動學生跨文化思維的活躍和交際能力的提升。在英語教學中,也積極致力于固化語言訓練思維向多元語言應用訓練思維的轉變。這一切也使教學對傳統文化的教育回歸提出了客觀要求。只有讓學生把握民族文化,才能讓學生在文化對話交流中兼容并包、求同存異。在理解的基礎上傳播文化,學習先進文化,用文化指導學習與生活。學生對中西方文化辯證理性的認知,使得他們在交際表達中能置于特定的文化背景,去做好文化的溝通交流。成功的跨文化教育就是學生在英語學習中保持優秀的傳統文化基因,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歐美文化為代表的外域文化的融洽溝通。我們應始終相信,傳統文化的學習是外來文化接觸的基礎,脫離母語文化的目的語學習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從世界民族文化交融的大趨勢看,這恰恰又與“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觀點一致。因此,在英語教學中落實好傳統文化教育工作具有現實必要性與緊迫性。而這也對高校教師英語教學提出了多重挑戰。
要想實現英語教學與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必須探明兩者之間的聯系,建立兩者對話融合的機制。大學英語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去豐富補充一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在準確解讀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制定帶有傳統文化教育色彩的教案。而在實際的英語教學中,英語教材內容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屬于各自獨立的部分,在英語教學中很難有效導入優秀傳統文化素材。目前,高校英語教學評價體系及相關標準的客觀要求也對于大學英語教師于英語教學中引入優秀傳統文化產生了制約。英語教師只是單純地完成課本上的教學任務,依據既有的教學評價體系和考核指標去實施教學,面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堂導入難的挑戰會綜合權衡,要么直接忽視,要么在嘗試中顧慮重重,多數教師對英語教學融入傳統文化表現出“無可奈何”的態度。
教師作為英語教學的主要實施者,其優秀傳統文化導入意識會影響到英語教學與傳統優秀文化融合的最終效果。多數高校的英語教師欠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導入意識,對英語教學中傳統文化的融入問題缺乏基本的關注,不夠積極與主動。而英語教學本身所對應的文化屬性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融入起到干擾。當前部分高校更多地選擇語文教學、思政教育來進行中華傳統文化的宣傳與弘揚,英語教學中傳統文化的融入目前處于意愿欠缺、規劃不足、實施不到位的境地,較大比例教師不愿意在英語教學中做新的嘗試,部分教師也受制于自身傳統文化知識儲備的不足,在教學中對傳統文化教育疲于應對,這大大限制了傳統文化教育、英語教學的深度融合。
作為教學的另一主體,高校學生對于優秀傳統文化認知存在偏差,特別是當前社會開放程度不斷提升,各種思潮和價值觀涌動,高校學生很容易受到多元思想文化的影響,其本身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并不穩固,一些錯誤思潮可能會使部分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產生抵觸心理,錯誤地認為傳統文化“不接地氣”“不夠時髦”[2]。大學英語教師雖然能在課堂上對所教學的內容進行篩選與整合,但學生作為知識的接收者,其自身對傳統文化的喜好以及認知偏差也會成為英語教學與傳統文化融合的現實阻力。當學生缺乏積極的學習動機和目標時,傳統文化的學習便流于形式。現階段不少高校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較為片面,甚至基于學習的功利心態,認為傳統文化的學習是“多此一舉”。甚至有很多學生對傳統文化存在較強的批判性態度,最終使得英語教學中傳統文化的融入效果大打折扣。
環境對應著特定的教育氛圍、文化氛圍,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導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兩者融合價值的發揮,必須確保有良好的教學環境。雖然當前英語教學創新程度有所提升,但應試教育、傳統教學思維依然體現在英語教學中,很多學生在英語知識學習中較為被動,對英語教學中的文化融入存在抵觸心理[3],且無法獲得相應的文化熏陶與感染,相應的文化交際情境支持不足,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對傳統文化關照不足,英語學習上具有明顯的功利主義傾向,更多的學生認為英語學習的重點應該是英語考證、考級,這些導致學生英語口語表達能力處于不斷弱化的狀態,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普遍較弱。正是這種教育環境使得與考試英語學分無關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英語教學中“碰壁”,導致英語教學整體環境的不良。
大學英語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植入與落地必須是活化的。硬性的植入只能引發學生對傳統文化學習的反感,限制文化教育價值的發揮。深度融合、全面植入需要以教學內容的科學調整、教學體系的完善建構為保障。具體來說,一方面應著手教學大綱的調整、課程體系的調整,盡可能選擇與課程相關的優秀文化元素作為教育教學的突破口,提高傳統文化教育占比,讓學生獲得傳統文化熏陶,置身于多樣化的傳統文化教育場景中[4]。例如,課堂上可以開展中西文化傳統節日的對比探討,讓學生了解節日背后的文化歷史,思考節日習俗的差異、文化思維的差異。拿萬圣節與清明節做對比,拿情人節與七夕節做對比,拿圣誕節與春節做對比,讓學生廣泛搜集傳統節日方面的材料,在對比探討中夯實學生語言表達基礎,讓學生理解文化差異,樹立辯證的文化觀。再如,口語教學中教師可以就中西方不同的語言表達習慣進行專題講解,設計具體的案例,讓學生在特定的語境下進行交際表達,在表達的過程中感受中西方的表達習慣差異,讓學生樹立文化學習的大局觀,并體現在語言學習的點滴中。另一方面,要確保教材內容得以更新,教學體系得以科學編纂。高校應考慮英語教學的具體情況,并綜合學生英語學習的多重訴求,讓傳統文化教育實施圍繞訴求、教學實際展開,落實到教材開發、特色校本教材建設中。教師指導學生選擇英語閱讀材料時,可以偏重于選擇帶有傳統文化特色的文章,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再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中國文化語境為背景,進行英語聽力練習,讓傳統文化的學習與英語知識的學習相得益彰。在大學英語教學中,也可以于學生專業學習中挖掘傳統文化的教育素材。如面向醫學專業的學生,在英語教學中可以增加傳統中醫文化的介紹;面向文史專業的學生,可以增加文學名著、寓言故事類的材料;面向工科類的學生,可以于英語教學中引入傳統工匠發明相關的內容,實現英語學習、傳統文化學習與專業學習三者的統一。
一方面,教師要加強自我修養,加強行為自律,努力學習傳統文化知識,提高覺悟與素養,有能力做好傳統文化知識的講授工作,且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做到傳統文化案例的靈活運用,為學生做好榜樣示范。英語教師只有加強學習,明確自身文化知識儲備情況,提升自己的專業發展程度,才能做到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的積累,在教學中能靈活遷移運用,讓英語教學與傳統文化教育自然融合,帶給學生不一樣的學習體驗。英語教師也要努力學習西方文化知識,正確處理好西方文化與傳統文化的關系[5],只有加強自我學習,及時反思教學不足,調整教學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另一方面,教師要抓住英語教學契機,進行優秀傳統文化的植入推廣,進行傳統文化與英語教學的融合性教學嘗試,這也要求學校要給予教師英語教學變革的支持。如調整教學評價體系,使得教師對英語教學與傳統文化的融合充滿信心。教師在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英語學習體驗,了解學生的跨文化交際需求,自覺做好課堂教學中傳統文化的輸入。例如,講解西方音樂特色時,可以結合呈現中國音樂作品,讓學生進行音樂大家、音樂作品、音樂風格的對比。教師也可以選擇小組探討的模式,讓學生進行英語課題探討,通過主題探討下的暢所欲言性表達,讓學生語言運用得以訓練,傳統文化認知水平逐步提升。教師也應鼓勵學生進行情景對話、角色演繹等,以多種方式學習英語,開啟傳統文化學習的旅程。教無定法,教師必須做教學的有心人,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變化,了解學生的語言學習體驗等,以多種教學方式的靈活使用保證英語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教育效果。
一方面,要致力于營造傳統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圍,讓學生獲得熏陶與感染。教師應關注流行文化,善于從流行文化的流行趨勢中找到其與傳統文化融合的突破口,讓學生借助流行文化了解更多的傳統文化,逐漸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之外,教師也應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實踐活動,讓學生對傳統文化有更多的認同感,推動英語教學與傳統文化更多層面的融合。例如,可以舉辦一些英語演講活動,主題由學生自主選擇,根據學生的興趣來選擇,當學生感興趣就邁出了傳統文化英語教育的第一步。學生自行準備材料,自己制作演講稿,讓學生在演講的過程中去傳播優秀的傳統文化,鍛煉自己的口語交際能力[6]。另一方面,要營造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實施的校園環境,學校應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日常宣傳,通過多種宣傳媒介,如微信、微博、官網、LED 宣傳欄、校報等,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了解、接觸中國傳統文化。學校也可以定期開展中國傳統文化傳承活動,開展傳統文化專題講座或定期組織學生與留學生進行文化方面的交流探討,以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關注意識,使得高校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自覺地扎根傳統文化的土壤。學校方面也應加強網絡輿情監管,了解學生文化思想發展態勢,及時地解決學生英語學習過程中產生的中西方文化認知困惑,糾正學生英語學習與傳統文化學習的理解偏差,使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加大文化關注度,而不是單純地寄托于考試升學,讓學生真正基于文化自信學習英語,提升英語學科素養,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自覺地傳承中華文化,促進世界各國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綜上所述,大學英語教學中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與融合具有現實必要性。基于新的時代背景和歷史形式,英語教學不僅要注重西方文化的引入,也要注重傳統文化的輸出,真正實現“走出去、引進來”,達到文化平等交流的目的。大學英語教學中,傳統文化的關注不足也引發我們關于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探討,傳統文化帶來學生文化自信心的培養、民族自豪感的提升,其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絕不能缺席,促進中西方文化的友好交流互動,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表達能力,加強其文化修養,才能更好地扮演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使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