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qū)教育督導評估中心 謝武超
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作業(yè)除了是鞏固和檢驗已學知識的手段之外,同時也是課堂教學對外延伸的一種方式,好的語文作業(yè)不僅可以檢驗學生對所學知識、技能等的掌握情況,同時也能帶給學生啟發(fā),拓寬學生的視野。因此,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師應該重視作業(yè)質量、減少作業(yè)數量,這樣不僅符合當前減負、增效、提質的教學理念,同時也能避免學生因為作業(yè)過多而敷衍了事的情況。接下來,本文將對當前小學語文作業(yè)中的問題進行分析,并為實現小學語文作業(yè)減負、增效、提質的有效途徑進行分析,以供大家參考。
在我國,應試教育存在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至今還有不少教師難以擺脫應試教育的影響,所以在教學中還存在經常為學生布置大量的作業(yè)的情況,而且這些作業(yè)中很多都是重復性的作業(yè),對學生來說除了增加學習負擔之外,可以從中收獲到的東西少之又少。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應該明白,大量的重復性作業(yè)并不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反而會給學生帶來消極影響,讓學生對學習產生厭煩心理。同時教師如果一意孤行,給學生布置大量的作業(yè),也會影響學生完成作業(yè)的態(tài)度,使學生在拿到作業(yè)后敷衍了事,抄襲作業(yè)等不良現象也會越來越多,如此便背離了布置作業(yè)的目的。
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當前教師為學生布置的作業(yè)主要是各種練習冊,這樣的作業(yè)設計不僅缺乏創(chuàng)新,同時也不夠科學合理。因為練習冊中的作業(yè)內容大多綜合性更高,有針對性的分層設計和具備校本特色的內容少,里面還附有答案。很多學生在完成練習冊中的作業(yè)時,往往會出現不會做的情況,當學生不會做的題目越來越多,就很容易打擊到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使學生不愿學習,開始抄襲答案。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fā)生,教師在設計小學語文作業(yè)時,應該要在作業(yè)形式上做出創(chuàng)新,同時結合教學目標,根據本班學生語文水平的狀況為學生設計出更有價值的作業(yè)。
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通常教師給學生布置的語文作業(yè)大多都偏重于課本,作業(yè)形式也是以書面形式為主,學生很少會接觸到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作業(yè),以往的作業(yè)很難讓學生產生興趣。與此同時,學生在學校已經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習過一篇課文上的知識,而回到家里學生又要繼續(xù)學習課本知識,這樣僵化的學習形式,只會消磨學生的學習熱情,并且使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從而違背新課改提出的教學要求。
在小學時期,由于學生還處于身心成長初期,所以自控能力較為缺乏,大多數學生還處在愛玩的年紀。再加上當前高度發(fā)達的信息化環(huán)境,各種網絡游戲、動畫等都比作業(yè)更吸引學生,這樣一來,學生花費在網絡上的時間和精力要遠遠多于書本。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學生會越來越沉迷于其他事情,反而對作業(yè)的興趣越來越低。另外,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家長對學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除了科學文化知識以外,家長也越來越重視學生的藝術培養(yǎng),如此學生的課余時間充斥著各種興趣班,這使學生的學習壓力越來越大,進而難以再分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深入研究語文作業(yè)。
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想要實現語文作業(yè)的減負增效提質,教師首先要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將學生的健康成長放在首要位置,如此教師才能重視學生的承受能力,減少學生的作業(yè)數量,給予學生更加美好的校園生活。在控制作業(yè)數量的同時,教師還要把控作業(yè)的質量,盡可能做到“以小博大”,如此才能真正實現減負、增效、提質的要求。以識字舉例,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低年級學生的語言水平還處在較低階段,學生認識的漢字也非常有限,這個時候為了增加學生的識字數量,很多教師會安排學生去大量地抄寫漢字,并且在抄寫的過程中,教師只是讓學生照著課本上的漢字去寫,并沒有采取其他手段。因此,學生即便經過反復的漢字抄寫,也未能深刻地記住這些漢字,而且很多學生還會因為大量的漢字抄寫對漢字學習產生抵觸心理,在抄寫漢字時也敷衍了事,從而影響了作業(yè)效果。基于此,教師要改善這一現狀、提升學生的漢字積累,就必須控制作業(yè)數量的同時重視作業(yè)質量,明確漢字學習需要結合聽、說、讀、寫、看,如此設計出來的作業(yè),才能起到更好的識字效果。例如,教師在教學生認識顏色相關的漢字時,可以讓學生用不同的顏色寫不同的漢字,如在寫“紅”這個字時,可以用紅色的筆,在寫“黑”這個字時用黑色的筆,在寫“黃”這個字時用黃色的筆等。如此,在增加了視覺體驗之后,學生不用太多書寫的數量就能輕松地記住這些漢字,同時這樣也能增加漢字書寫時的趣味性,提升學生的漢字學習興趣,從而達到減負、增效、提質的要求。
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語文作業(yè)不能只側重于知識,同時也要重視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這樣才能稱得上是優(yōu)質的作業(yè)。因此,教師在設計語文作業(yè)時應該盡量避免存在固定答案,為學生設計開放性的作業(yè)內容。在具體的實施中,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為學生設計開放性作業(yè)。例如,在部編版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五課《守株待兔》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作業(yè)“故事續(xù)寫”,讓學生基于原文的理解,想象文章中的農夫之后會怎么做,又會引發(fā)什么樣的故事。而在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第六課《狼牙山五壯士》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想象五壯士在狼牙山上遭遇了什么、經歷了怎樣的戰(zhàn)斗。通過這些開放性的作業(yè)內容,不僅可以鞏固學生所學語文知識,同時也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教師還可以根據每一單元的基礎訓練設計語文作業(yè),通常每一單元的基礎訓練主要是鍛煉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所以結合基礎訓練設計開放性的語文作業(yè)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例如,在“春聯”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收集春聯、讀春聯、分析春聯、對春聯,同時總結春聯有哪些特點,并編寫一副春聯。通過這些開放式的作業(yè),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自主探索學習,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同時也是實現減負、增效、提質的一種有效途徑。
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教學內容應該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所以教師在設計作業(yè)時也應該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為學生設計更加生活化的作業(yè)內容,以此激活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讓學生學有所用。在具體的實施中,教師可以將語文作業(yè)與學生的社會生活、校園生活以及家庭生活進行結合,然后在此基礎上設計出符合教學目標的作業(yè),以此達到減負、增效、提質的目標。例如,在部編版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三課《荷花》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本節(jié)課講解完后,鼓勵學生去荷塘里觀察一下荷花,并說一說自己觀察到的荷花與文章中所描寫的荷花有什么不同。通過這樣具有實踐性的作業(yè),不僅可以減輕學生的作業(yè)負擔,同時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另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讓學生隨身攜帶一個小本記錄自己在逛街、游玩或者網絡上、電視里看到的一些廣告詞、宣傳標語等,分析這些廣告詞和宣傳語的用詞、用字,從中汲取知識。而對一些存在錯別字、語法錯誤的廣告詞,如“時(食)來運轉”“萬(邁)水千山”“玲瓏剔(踢)透”“其(騎)樂無窮”等,可以讓學生進行糾錯練習,從而養(yǎng)成規(guī)范使用漢字的思想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如此一來,學生通過這些社會實踐,就能很好地鞏固自身的語文知識,提升語文能力,從而實現減負、增效、提質的目的。
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通常教師為學生布置的作業(yè)都是統(tǒng)一的,而學生由于自身經歷、學習能力以及興趣點等的不同,對作業(yè)的需求也完全不同。所以教師想要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滿足他們的需求,就應該學生對實行作業(yè)分層,讓學生有選擇地完成語文作業(yè)。在具體的實施中,教師需要根據教學目標,為學生設計難度不一、內容多樣的語文作業(yè),然后讓學生結合自身情況選擇作業(yè)內容,這樣不僅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同時也能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例如,在部編版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七課《金字塔》的教學中,教師在講解完本節(jié)課的內容后可以為學生設計以下幾個層次的作業(yè)。其一,讓學生查閱資料,了解我國有多少世界文化遺產,并將它們整理出來。其二,讓學生詳細了解某些感興趣的世界文化遺產,并根據自己了解到內容,向其他人介紹這些世界文化遺產。其三,讓學生選擇我國的某個世界文化遺產,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查閱的資料,給其寫一段簡潔明了的介紹詞。這樣一來,學生就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愛好選擇不同層次的作業(yè)去完成,從而有效地提升作業(yè)的完成率,同時也能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
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語文與其他學科之間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教師在給學生設計語文作業(yè)時也可以融合其他學科知識,這樣不僅可以豐富作業(yè)內容,同時也可以促進學生的長遠發(fā)展。在具體的實施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將其與其他學科相融合,為學生設計課后作業(yè)。例如,在部編版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第十七課《古詩三首》的教學中,《望天門山》《飲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這三首詩分別描繪了三幅不同的風景,所以教師在講解完三首古詩后,可以融合美術這門學科,讓學生選擇其中一篇古詩,畫出詩中所描述的風景。這樣不但考查了學生對這三首詩的理解情況,同時繪畫的方式也能增加作業(yè)的趣味性,從而符合減負、增效、提質的要求。另外,教師還可以融合數學、科學、音樂等多個學科為學生設計作業(yè),比如在講解完五年級上冊的《父愛之舟》后,教師可以融合音樂這門學科,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學習一首歌唱父愛的歌曲,如《父親》《父親和我》《背影》,然后回家唱給自己的父親聽,從而達到“五育并舉”的育人效果。
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以往教師為學生布置的作業(yè)主要是檢驗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但是卻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因此,教師可以布置一些需要學生合作完成的作業(yè),這樣不僅符合當前減負、增效、提質的教學要求,同時還可以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例如,在部編版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五課《草船借箭》的教學中,這種小說題材的文章需要學生對文章中的人物有非常深入的了解,所以教師就可以設計“表演課本劇”這一作業(yè),讓學生利用課余實踐,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排練課本劇,學生可以根據自己拿到的角色朗讀課文內容,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小說中的人物性格,同時學生的作業(yè)負擔也不會太重。另外,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需要家長和學生一起合作完成的作業(yè)。例如,在部編版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識字部分第四課《中國美食》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作業(yè)讓學生和家長一起制作一份“中國美食圖鑒”,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不僅可以了解各種不同的中國美食,向其他學生推介家鄉(xiāng)的美食,還可以增加自身的識字量,同時也符合減負、增效、提質的要求,有利于學生語文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的提高。
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語文作業(yè)的批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參與語文作業(yè)批改過程中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作業(yè)完成質量,同時也能讓學生從已經完成的作業(yè)中汲取知識。為此,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參與語文作業(yè)的批改中。首先,師生共同批改作業(yè)。教師在批改學生作業(yè)時,要因人而異、區(qū)別對待,對學習困難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批改優(yōu)秀學生作業(yè),這樣學生批改作業(yè)的過程也是學習過程。而對學習優(yōu)異的學生,教師可以要求他們批改出作業(yè)中的錯誤之處并進行糾正,這樣學生在批改作業(yè)的同時也在鞏固知識。而教師在學生批改完之后,可以對學生批改的情況進行檢查,對學生未批改出的問題,教師可以進行二次批改。其次,學生自行批改。教師可以提前教給學生批改作業(yè)的方法,并制定批改要求,然后讓學生自行批改自己的作業(yè),尋找作業(yè)中是否存在錯誤,如果存在錯誤則需要學生及時糾正,最后教師再檢查學生的批改成果,讓學生不斷積累經驗和方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教師要精心設計作業(yè),要有啟發(fā)性,分量要適當,不要讓學生機械抄寫,以利于減輕學生負擔”。為了實現這一要求,小學語文教師要改變以往無用的重復作業(yè)形式,控制學生的作業(yè)量,設計具有實踐性、開放性、合作性、多元化、分層化的語文作業(yè),為學生提供一些輕松有趣的作業(yè),同時融合其他學科知識,讓學生參與作業(yè)批改,以此幫助學生體會語文作業(yè)的樂趣,從而增強作業(yè)效果,提升教學質量,進而實現減負、增效、提質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