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夢清 劉永昶
“客里空”一詞原指“不實新聞”以及新聞工作者“不正確的立場與作風”,后來推而廣之,成為缺乏實事求是精神、主觀主義思想嚴重、搞浮夸、瞎指揮的人和事的代名詞。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社會最需要、最歡迎有實干精神、能解決實際問題的人, 而最不歡迎夸夸其談、眼高手低的 “客里空”。發生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反“客里空”運動,通過廣泛深入的批評與自我批評,在解放區新聞界開展了一場反對主觀主義、倡導實事求是的大宣傳、大教育,對革命新聞事業的健康發展,培養良好的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42年9月,在蘇聯反法西斯戰爭激烈進行、德國軍隊圍困斯大林格勒的緊張局勢中, 蘇聯劇作家考涅楚克(又譯科爾內楚克)發布了三幕五場話劇《前線》,用形象化、藝術化的方式,尖銳批評蘇聯紅軍中存在的主觀主義、官僚主義作風,教育和鞭策領導干部改正缺點錯誤, 努力扭轉戰爭初期的不利局面。《前線》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劇中的兩個人物:一個是愛擺老資格,不求進取、故步自封、驕傲自大的前線總指揮戈爾洛夫將軍;另一個是愛耍小聰明,靠吹吹拍拍、捕風捉影甚至編造事實來寫報道的記者客里空。這部話劇經毛澤東推薦, 成為教育黨的領導干部和宣傳工作者的一部形象的教材。
1942年2月11日,中共中央宣傳部發出《關于進行反主觀主義反教條主義反宗派主義反黨八股給各級宣傳部的指示》。《指示》要求宣傳部門要形成一種新的作風,即活潑的、生動的、與實際相聯系的工作作風。1944年5月,《解放日報》連載了毛澤東推薦的《前線》中文譯本。1944年6月1日,《解放日報》發表了毛澤東親自修改的社論 《我們從科爾內楚克的〈前線〉 里可以學到些什么》。社論稱:“學會贊揚好的,這是很重要的,學會批評不好的,這也同樣重要。像《前線》中的新聞記者客里空那樣,倒是不好的。”[1]1945年4月24日,毛澤東在七大會議上的講話中談到知識分子干部要和工農群眾交朋友時, 又強調不要和“《前線》里的客里空”這類愛吹愛拍的人交朋友。在整風運動中,客里空作為反面典型,激發了解放區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的熱潮。
1946年5月,解放區開始推行土地改革。解放區一些報刊未能及時掌握土改政策的變化, 在土改早期人為制造和平土改的虛假氣象, 捏造出一些擁護土改的“英雄”和“模范”。1947年6月3日,中共晉綏分局召開土改整黨工作會議, 開始檢討新聞報道失實的問題。不真實新聞不僅使黨的土改政策不能準確傳達和落實, 而且使農民因不真實新聞產生對黨報的不信任,進而發展成為對黨的不信任,這是事關革命戰爭成敗的問題。
1947年6月,《晉綏日報》重刊《前線》劇本,并通過按語強調:“我們的編者應該更加警惕, 并勇敢地嚴格地檢討與揭露自己不正確的采訪編寫的思想作風,更希望我們每一個讀者都起來認真負責、大膽地揭發客里空和比客里空更壞的新聞通訊及其作者,在我們的新聞陣營中肅清客里空。”[2]這是解放區新聞界第一次在報紙上提出反對“客里空”。6月15日,《晉綏日報》和新華社晉綏分社聯合開辦《不真實新聞與“客里空”之揭露》欄目,對一些道聽途說、捕風捉影的假報道,以及在組織報道、采訪和編輯工作中的主觀主義作風進行了自我批評。比如,1947年6月25日至27日,《晉綏日報》 公開揭露了13 條失實新聞, 這些失實新聞的作者也相繼做了自我批評和檢查。
反對“客里空”得到了中共中央領導人的認可。1947年8月8日, 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陸定一給新華社寫信,認為“我們應加以提倡,加以歡迎,來教育我們的新聞工作的同志”。1947年8月28日、29日,新華社先后發表總社編輯部文章,推廣《晉綏日報》反“客里空”的經驗。1947年“九一”記者節來臨之際,《人民日報》連續刊登4 篇相關文章,號召新聞工作者“掀起學習熱潮,清算“客里空”現象,更好地為人民的新聞事業服務。”1947年11月9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對解放區正在開展的反 “客里空” 運動做出肯定,發出了《關于反“客里空”運動的指示》,稱其“是土改中的一個重要收獲”。
在反“客里空”運動中,解放區新聞戰線一方面發動新聞工作者自覺反省、自我批評;另一方面發動群眾檢舉揭發、公開批評。1947年12月8日,《晉綏日報》把新華社呂梁分社檢查出來的不真實新聞,連同作者的名字,用一個整版的篇幅公布出來,讓讀者監督。1948年6月13日,《人民日報》刊登了3 篇有關“客里空”的新聞,對先前刊登的不實新聞進行揭露與改正。批評和自我批評,促進了解放區新聞工作者的自我改造, 對于堅持和發揚新聞工作實事求是的傳統,維護新聞真實性,密切與人民群眾的關系起到了積極作用。
由“客里空”到“客里空作風”“客里空思想”“客里空精神”“客里空現象”,“客里空”作為典型,內涵是多元的。[3]把反“客里空”運動放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的過程中來考察, 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價值和意義。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黨報黨刊是“在報刊方面能夠以同等的武器同自己的敵人作斗爭的第一個陣地”[4],是黨存在和發展的標志。“黨需要的首先是一個政治性機關報”,必須遵守和闡述黨的綱領和策略原則,按黨的精神進行編輯工作。1948年4月,毛澤東發表 《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談話》, 這是對反“客里空” 運動和解放區報刊工作實踐的經驗總結和理論概括,始終貫穿著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思想脈絡,對黨報功能作用作出明確闡釋,對堅持黨性原則提出明確要求。回顧反“客里空”的歷史背景,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解放區新聞界反“客里空”運動,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和中國革命實踐深入結合的產物。
經過整風運動的洗禮, 中國共產黨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有效克服了主觀主義的學風。出現“客里空”新聞的原因,從客觀上看,當時處于形勢嚴峻的戰爭年代,交通條件有限、通信設備不足,要落實一則新聞的原委細節有時是十分不易的, 有的作者迫于發稿時間的壓力,往往把消息來源、部分新聞要素加以模糊化。從主觀上看,有的作者缺乏實事求是的態度,甚至把新聞和文學作品混為一談,容易憑空想象、道聽途說。解放區新聞界堅持整風運動中確立的實事求是傳統,不斷總結開展反“客里空”運動的經驗教訓,找到了正確的工作原則與方法,使解放區新聞工作者受到廣泛深刻的政治立場、思想作風、職業道德、新聞業務教育,成為中國共產黨宣傳思想工作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
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視運用黨報黨刊進行黨內批評。他們把黨報黨刊看作是“重要的黨內生活杠桿”,通過這個“杠桿”“提供進行批評和反批評的可能性”,可以調節黨內生活,保證黨的肌體健康,揭露黨的肌體中的癰疽, 使黨永葆青春活力。毛澤東強調: 我們黨所進行的一切宣傳工作, 都應當是生動的、鮮明的、尖銳的,毫不吞吞吐吐。[5]2017年12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宣傳部呈報的《弘揚脫貧攻堅精神, 推動農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尋烏扶貧調研報告》上作出批示,號召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全面了解情況,深入研究問題,堅決反對在調查研究中走馬觀花、淺嘗輒止、一得自矜、以偏概全,草率地下結論、作判斷。[6]新聞媒體需要站在黨和人民利益的立場上, 發揮新聞輿論監督作用。同時,輿論監督自身也要接受監督,防止“客里空”等問題影響輿論監督的正常、有序進行。
無產階級黨報理論中的群眾辦報思想, 由馬克思、恩格斯首先提出并加以實踐。他們非常重視工人群眾對黨報黨刊的信任和支持, 并把吸引工人群眾直接參加報刊工作、直接利用報刊表達自己的思想和利益作為工作的重要內容。在與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談話中,毛澤東明確提出了“全黨辦報、群眾辦報”的原則,指出:我們的報紙也要靠大家來辦,靠全體人民群眾來辦,靠全黨來辦,而不能只靠少數人關起門來辦。[7]1948年10月2日,劉少奇發表《對華北記者團的談話》, 指出依靠報社和通訊社來領導人民、聯系群眾是黨的領導的主要方式之一。新聞工作者要把工作做好, 就要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正確態度,必須要獨立地做相當艱苦的工作,要有馬列主義理論修養,要熟悉黨的路線和政策。[8]劉少奇也具體談到反“客里空”運動“是個很嚴肅的工作”,工作的偏差“在人民中的影響是很嚴重的”。
反“客里空”運動作為中國共產黨百年宣傳工作中的一個標志性事件, 使廣大新聞工作者受到一次深刻的立場和作風教育, 對于革命新聞事業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聞輿論戰線仍然面臨著“客里空”的考驗,需要繼承和弘揚優良傳統,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增強“眼力、腳力、腦力、筆力”的總要求,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新聞真實的基本原則, 開展走轉改, 踐行 “三貼近”,把好“時、度、效”,不斷提高新聞輿論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然而虛假新聞仍時有發生,成為危害新聞事業的惡疾頑癥。2017年,“假新聞”被柯林斯英語詞典評為年度熱詞。在“數字化生存”時代,新聞媒體要堅持群眾思維、實踐思維,堅持實踐第一,通過增強“腳力”防止“客里空”。早在1947年,解放區新聞界就明確提出: 新聞宣傳必須根據事實來描述事實,不能根據愿望來描述事實,否則就會失去群眾的信任。新華社呂梁分社在反“客里空”運動時總結了一些弄虛作假現象,比如:采訪作風浮漂,不深入調查,偏聽偏信,人云亦云;不顧實際情況,任意篡改客觀事實,主觀臆造,明知故錯;把計劃、決定改為實際行動等。反“客里空”運動的經驗說明:重視調查研究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做好領導工作的重要傳家寶, 也是新時代宣傳思想工作奪取新勝利、實現新作為必須堅持的優良傳統和作風。2020年7月,中央宣傳部組織開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活動,采取“智庫+媒體+專家學者”的方式,深入調研“百城千縣萬村”艱苦創業的奮斗之路、為民造福的奮發之路、更上層樓的奮進之路,全景展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非凡歷程、輝煌成就和成功經驗,創新推動宣傳思想文化戰線進一步錘煉思想品質、轉變工作作風。
新聞工作“就是教育群眾,讓群眾知道自己的利益、自己的任務和黨的方針政策”。新聞工作必須堅持政治思維、戰略思維,增強眼力,保持定力,發揚唯實求真精神,用新理念認識把握問題,用新思路探索解決問題,努力察實情、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主流媒體不僅要避免跌入傳播網絡虛假信息的陷阱,還要主動作為、及時發聲,以其權威性公信力,回應熱點引導輿論。要同時具備新聞敏感性及輿情素養,對宣傳報道方向、內容、效果保持清晰認知,堅持實事求是、客觀呈現。要堅持技術為內容服務,避免片面追求最新、最尖端的技術。比如,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偽造”的換臉換聲技術,存在較大侵權和真實性風險,運用在新聞領域要慎之又慎,確保新聞真實準確。
在新聞工作實踐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對個別偶發事件高頻次、長時間報道,引發次生輿情;需要及時引導的問題、報道跟不上,引發公眾質疑;不講宣傳時機,議題不合時宜,引發公眾情緒抵制;過度拔高煽情,擺拍造假明顯,引發公眾反感。把握新聞輿論引導的“度”,具有相當的政治素質、大局意識、判斷能力、業務水平,是做好新聞工作的基本功,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提高。新聞工作者要辯證研判社會關注的輿情熱點,把握好新聞報道的火候和分寸。需要區別不同的情況, 什么問題適宜在什么范圍內報道,什么問題需要強化報道,增強腦力,綜合研判,不能為了取悅受眾而“失向”、因盲目介入而“失準”、為吸引眼球而“失真”、為過分渲染而“失范”、為追求迎合而“失態”。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脫離群眾、脫離實際,起不到好的宣傳效果的新聞工作,也是“客里空”的一種表現。最新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32 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3.0%。群眾在哪里,宣傳報道的觸角就要伸向哪里。新聞工作者需要堅持受眾思維,強化問題意識,找準思想認識的共同點、情感交流的共鳴點、利益關系的交會點、化解矛盾的切入點,認真研究不同群眾的思想文化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做到寫得好、說得好、作品效果好。還要堅持創新思維,積極創新體制機制、理念內容,加快推動新聞媒體融合發展,打造新型主流媒體,充分發揮新技術支撐引領作用,運用云計算、大數據、智能化等先進技術手段,積極推動移動化、平臺化、可視化、智慧化轉型,打通并用好同人民群眾信息交流新渠道,不斷策劃推出多樣化展示、多介質推送等適應媒體傳播要求的原創性精品力作, 增強新聞報道的感染力和影響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發揚理論聯系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帶著問題學,拜人民為師,做到干中學、學中干,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千萬不能夸夸其談、陷于‘客里空’”。進入新時代,奮進新征程,“客里空”仍然考驗著新聞輿論戰線。聚焦解放區新聞界反“客里空”運動這一影響深遠的歷史事件,有助于通過對相關歷史資料的收集、梳理和分析,反映黨的百年宣傳工作的歷程、成就和經驗,為在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中,解決防止“客里空”這一歷史性課題提供思考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