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濤
長期以來,地市黨報作為地方黨委機關報,牢牢占領了思想輿論主陣地。但隨著社會全面步入信息時代,各種現代傳媒以網絡、數字、信息等技術為基礎,憑借著快捷的傳播速度和海量的信息容量,加上立體的信息傳送體系, 給地市黨報的發展帶來極大的挑戰。因此,推出新聞精品就顯得尤為重要。
“新聞精品的含義指的是兼具新聞價值與藝術價值的優質新聞信息, 精品新聞擁有巨大的吸引力以及影響力?!盵1]怎樣才能創作出新聞精品,筆者認為關鍵在于能否做到用心、用情、用功。
要創作出新聞精品,題材是決定性因素。好的新聞題材必須主題重大、服務中心、以小見大,這就要求新聞寫作既要站位高又要視野寬, 既要有新意又要接地氣。有了好的題材,這篇新聞報道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看新聞角度的選擇。角度選擇得好,我們才能把采訪到的新聞事實更準確地挖掘和表現出來,也才能讓新聞價值更充分地體現出來。
當今社會, 地市黨報與各類新興媒體甚至是自媒體的競爭十分激烈。我們只有破除常規思維,大膽創新,運用超前的觀念、獨特的視角、巧妙的形式,挖掘出其他人沒有發現的新聞價值, 才能在眾多的新聞作品中高出一籌。我和同事采寫的消息《安鋼集團獲評國家3A 級旅游景區》, 在第三十七屆河南新聞獎評選中獲得了一等獎。筆者認為這篇文章之所以能得獎,主要得益于用獨特視角反映重大主題。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堅戰之一, 也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安陽市是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城市(“2+26”)之一,長期在全國168 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排名中排名倒數。近年來安陽市大力開展鐵腕治污行動, 統籌發展與環保,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在污染防治工作方面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績,這正是安陽市委市政府重點關注、廣大人民群眾十分關切的中心工作。如何做好污染防治這篇大文章,還需要我們來找一個合適的切口。
作為河南省傳統重工業城市, 鋼鐵行業對安陽乃至整個河南經濟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的同時,也成為影響安陽市環境質量改善的最大污染源。河南省最大的鋼鐵企業安鋼集團的環保治理直接影響著安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成敗。近年來,安鋼集團堅持以綠色發展引領高質量發展, 啟動了數十個環境深度治理項目,所有大氣排放指標均實現世界一流、國內領先。2019年,曾經的污染大戶安鋼集團通過實施環保治理,成為國家3A 級旅游景區。筆者獲悉這一線索后,敏感地認識到,污染大戶變身旅游景區,這正是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保護理念在安陽的生動實踐,也是安陽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絕妙報道切口。正是一個題材重大,以小切口反映時代大主題的新聞亮點。
“做好主題報道,易在主題明確,難在新聞亮點難尋?!盵2]一部新聞作品要想寫成新聞精品,最關鍵的是采訪。只有扎扎實實、深入細致的采訪,才能讓記者獲取更多鮮活的素材、更多感人的細節。新聞 “四力”,腳力是放在第一位的,有成就的記者都是靠雙腳一步一步跑出來的。作為在一線跑了30 多年的老記者,筆者深知要想創作出新聞精品,就需要過硬的采訪本領,深耕本土。
作為一個曾經跑過十幾年經濟口的老記者,筆者對安鋼集團的發展有著長期關注, 早在十多年前就曾采寫過有關的系列報道。對這家企業可以說相當熟悉,這次安鋼集團獲評國家3A 級旅游景區的新聞,筆者原本打幾個電話,找幾個老朋友問問情況就可以輕松搞定。但筆者知道,扎實的采訪是寫好新聞的基礎,需要深入實際、深入群眾、深入基層、深入新聞現場,特別是想要講好故事,讓鮮活的細節說話,只有深入采訪才能做到。筆者沒有吃老本,而是連續多日先后4 次深入企業,采訪了公司董事長、分廠廠長、車間工人、退休職工等20 多人,收集了從企業歷史、規章制度、治污措施到各項經濟指標的第一手資料,足跡踏遍了廠區、車間、倉庫。“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筆者掌握了充分的素材,才開始動筆寫稿。
新聞記者只有練就善于分析的眼光,看待事物才能見微知著, 才能對發生的新聞給予準確判斷和報道,達到最佳的傳播效果。[3]新聞精品貴在一個“精”字,記者要想創作出新聞精品,需要我們把采訪到的有新聞價值的新聞事實,精心構思、精心選材、精心提煉、精心寫稿、精心制作標題、精心選擇表現形式,為了彰顯新聞主題, 各個環節都必須做到精益求精,再三打磨。
一個好的題目,能讓一篇新聞成功一大半。在動筆寫作這篇消息時, 筆者在起標題上下了不小的功夫,再三琢磨,又與編輯同事多次商榷修改,最終采用三行題的形式敲定了標題:《綠色發展促巨變工廠變成風景區 安鋼集團獲評國家3A 級旅游景區 是全省第一家獲此殊榮的鋼鐵企業》。這一標題既一語中的點明了主要的新聞事實“安鋼集團獲評國家3A級旅游景區”,又指出了重要新聞點“全省第一家”,引題進行了補充和深化。這個標題見報后得到了同仁和讀者的一致好評。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要寫出一篇好新聞,在寫作時最難的是對材料的取舍。由于采訪做得扎實,筆者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這些材料中哪些應該濃墨重彩,哪些應該一筆帶過,哪些應該徹底割舍,這就要考驗記者把握材料的能力了。筆者從七八萬字的采訪記錄中, 精心挑選出最合適的材料, 有很多精彩的故事由于跟主題結合得不太緊密不得不狠心舍棄。筆者反復打磨,數易其稿,最終完成了900 字的見報稿,取得了不錯的宣傳效果。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對我們新聞工作者提出了要求: 要轉作風改文風, 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從新聞輿論承擔的凝心聚力的重任來看,社會和公眾都需要“有溫度”的新聞作品。[4]作為一個地市黨報的黨的新聞工作者,筆者認為,飽含深情才能講好中國故事、河南故事、安陽故事。
當下的新聞報道越來越提倡講故事, 這就要求我們的記者在新聞寫作時, 既要善于從客觀事實出發進行新聞敘事、用平實的筆墨來表現事件或人物,又要善于采用多種藝術表現手法去描寫、刻畫,這樣才能讓我們的新聞作品更生動形象、更富有感染力、更具備傳播力。
筆者在寫作 《安鋼集團獲評國家3A 級旅游景區》一稿時,在消息中加入了一些通訊的寫法。其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
今年78 歲的安鋼集團第一軋鋼廠原廠長鄧明堂在安鋼工作了一輩子。聽說工廠變成了公園、成了景區,他搖頭直說“不相信”。前幾天,鄧明堂回到廠區,走在筆直平坦的柏油路上,眼里看到的是廠房掩映在樹林間,假山湖泊相映,處處綠植覆地,耳里聽到的是潺潺流水聲和鳥兒的鳴叫聲……他吸著新鮮的空氣,連連贊嘆:“變化太大啦! 真是想不到,鋼鐵企業也能變成美麗的旅游景區?!?/p>
以一個退休職工飽含感情的視角看工廠變化,運用環境描寫、直接引語等手法,不但描繪出了工廠經過治理后的優美環境, 還表現出了退休職工看到工廠變化時的喜悅之情,鮮活生動,增加了文章的可讀性、趣味性。
一篇成功的新聞精品,不僅要有重大的題材、巧妙的視角,也要有充沛的感情和感人的表現手法,這樣才能讓廣大讀者入腦入心、過目不忘,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記者在新聞采寫中,除了善于用眼睛觀察外,還要善于用手去摸、用耳朵去聽、用鼻子去聞、用嘴去嘗,要調動自己的全身感官去感受,要學會在新聞中“講故事”,抓住讀者眼球、引起讀者的共鳴、撥動讀者的心弦,增強我們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這樣才能創作出直擊人心的新聞精品。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為一名黨的新聞工作者,只有用心、用功、用情去采寫新聞作品,挖掘新聞亮點,深化報道主題,才能增強新聞作品的影響力、感染力、傳播力,創作出引導人、鼓舞人的新聞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