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渝 曹國宏 張秀麗
黨的十八大以來,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 從國家戰略資源的高度繼承優秀傳統文化, 從推動中華民族現代化進程的角度創新發展優秀傳統文化, 使之成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根本性力量, 為傳承和創新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指引了方向。
修了20年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不僅是一項跨越半個多世紀的國家工程, 更是可歌可泣的寶貴精神文化工程。南水北調移民群眾以“舍小家,顧大家”的精神氣概,抒寫了中國移民史上的新壯歌,其移民精神也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在新年獻詞中為南水北調移民精神點贊,并在視察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移民村時指出,吃水不忘“掘井人”,移民就是“掘井人”的一部分。江水潤華北。站在新起點上,傳播好南水北調移民精神能夠提高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和增強文化自信。因此,立足當下智能化媒介新生態,5G 為南水北調移民精神的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提供了無限可能。如何傳承好南水北調移民精神成為重要的時代命題。
新傳播技術下的南水北調移民精神的傳播研究, 既能順應傳承和發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現實需求, 也回應了新時代南水北調移民精神傳播的內在要求。本文立足于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承新要求和時代媒介新環境, 對南水北調移民精神傳播中出現的新特點和新問題進行系統分析, 進而將南水北調移民精神傳播與中華文化傳承的時代要求統一起來, 有針對性地提出創新南水北調移民精神傳播的策略和路徑,以促進南水北調移民精神的傳播,并提高南水北調移民精神傳播的針對性、時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進而提升南水北調移民精神傳播的效果。
以南水北調移民精神為關鍵詞, 通過中國知網CNKI 期刊數據庫進行文獻檢索可以發現,目前與其相關的研究相對較少, 現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關于南水北調移民精神內涵的探究;二是關于南水北調移民精神傳承的研究。縱觀學界對南水北調移民精神傳播的研究, 學者們已經意識到傳承南水北調移民精神的重要性, 并對于如何傳承進行了初步探究,但是新的媒介環境下尤其是5G 時代南水北調移民精神的智能化傳播的相關研究尚不充分,這也為本文提供了探討空間。
面對當下智能化傳播新生態, 南水北調移民精神傳播面臨什么樣的發展機遇? 技術與文化的融合、科技與人文的碰撞, 能否成為智媒時代打開移民精神的新尺度和新想象?
南水北調移民精神具有豐富的時代意蘊, 其以堅忍不拔的拼搏精神為根本、以仁厚勇武的人文精神為基石、以大義擔當的奉獻精神為關鍵、以自強革新的奮斗精神為保障, 彰顯了廣大移民干部和人民群眾的赤子深情、民族大義。[1]新媒介生態下南水北調移民精神的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成為重要的時代命題。
“一種精神能否延續下去,不僅取決于精神本身的內在張力,還取決于它如何被傳播”[2]。縱觀南水北調移民精神傳播實踐,主要的傳播形態有:一是專門性的紀念場館或教育基地。比如居于水源地的淅川移民民俗博物館,成為南水北調移民精神的縮影,其所在位置為素有“移民搬遷第一村”的魚關村,現珍藏有丹江移民圖片2 萬余幅,書籍1200 余類,媒體報道7000 篇,紀實視頻2 萬余種,民俗實物2600 余件,包括移民鄉親穿過的老布鞋、用過的農具等。博物館還分設北國水源、淅川民俗、南水北調、飲水思源四個展覽區及移民影像展映廳。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組曾以“不能忘卻的紀念”為題對此進行報道。類似的還有在建的中國南水北調博物館等。二是以書籍、影視等傳統媒介形態為主的作品。比如《歷史的見證》《世紀大移民》《南水魂》等著作展示了南水北調移民精神形成和傳播過程中的典型人物和感人事跡;新聞媒體編發的《南水北調的好榜樣——記移民干部金玉順》等新聞作品;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拍攝的以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為主題的八集大型文獻紀錄片《水脈》等影視作品。三是部分網站、微電影等新媒體作品。比如“南水北調網”等網站運營以及微電影《飲水思源——南水北調大事記》等。綜觀現有的南水北調移民精神傳播實踐,其實踐形態多元,為南水北調精神的傳播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多采用傳統媒體、網站等媒體形態進行傳播,在新的傳播生態下拓展南水北調移民精神的新傳播實踐成為重要時代命題。
縱觀人類演進歷程, 每次重大技術突破均會引發社會生產力、生產關系和社會結構的重大改變。當下,人類正處于第四次工業革命時期,以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為核心特征的智能革命通過對人類智慧的模擬、探索,開辟了無限的虛擬空間領域,構建了虛實互嵌的智慧社會思維空間,給人類的生產、生活等各個領域都帶來了全方位、徹底性、顛覆性的影響。尤其是5G 時代,這是一個萬物皆可被媒介化的新時代, 其深刻改變了傳統互聯網的信息生產和傳播邏輯,實現萬物互聯,人媒合一。
南水北調移民精神作為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傳播模式只有與時俱進,方能實現其傳播效果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因此,5G 對于南水北調移民精神傳播具有革命性意義。在5G 時代,南水北調移民精神需要綜合智能技術創新模式, 借助大數據技術、云技術、物聯網技術實現大數據挖掘、云技術存儲、物聯網共通的傳播方式,實現多領域智能化傳播,具體表現為:數字分析技術豐富了南水北調移民精神傳播的傳承進路, 人工智能建構了其內容自動傳播的平臺, 有助于提速南水北調移民精神物質和非物質資源檔案的處理效率。在5G 時代,可以采用各種智能技術隨時隨地地記錄、采集最真實、最全面的第一手資料, 同時可以同步上傳至云端進行保存及展示。因此,智能技術的迅速發展能夠實現南水北調移民精神挖掘的智能化傳播。比如南水北調民俗博物館是南水北調移民精神的重要載體,通過與智能技術的有機融合, 將其存儲在相關數據庫中,同時利用物聯網系統進行多領域與空間的展示,轉化為可視化的影音、文字、圖片、知識,全景式呈現南水北調這一“中國式”奇跡。
“賦能”是個心理學概念,指的是“個體或者組織對客觀環境與條件擁有更強的控制能力來取得無力感的過程”[3], 而技術賦能則主要指作為行動方式的技術所能發揮的作用和影響, 重在呈現作為行動要素能力的技術。在5G 時代,南水北調移民精神智能化傳播的技術賦能以數據庫建設為基礎,以“泛在化連接力”和“沉浸式體驗力”為核心面向,對相關資源進行“線上”與“線下”的智能化互動設計,構建5G 時代“一體兩翼”的智慧傳播模式。也就是說,一方面在基于南水北調移民精神體系的數據化基礎上, 實現數據庫的類型化處理和信息的共享化集成。另一方面,基于泛在化連接力和沉浸式體驗力為核心面向,通過傳播場景再造、APP 平臺以及體驗的評測反饋等手段,建構南水北調精神傳播智能化傳播框架,實現智慧傳播。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是一個系統的全局性工程,涵蓋沿線不同地域,但是通過文獻梳理可以明顯發現,目前南水北調移民精神傳播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征[4],部分學者把其狹隘地理解為某一區或某一縣,甚至將其片面地理解為諸如“淅川精神”“焦作精神”,條分縷析的傳播方式難以彰顯南水北調移民精神的重要地位和影響力。因此,對現有的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成為南水北調移民精神有效傳播的首要之舉。
傳統南水北調移民精神資源存儲比如博物館、民俗館等多以實物形式呈現, 公眾只能在場才能共享,極大地限制了其傳播力。隨著5G 技術的發展,南水北調移民精神數據庫的數字化集成和智能化呈現成為現實,并能突破時空限制,公眾可以通過數據庫進行隨時隨地的云端到訪, 將極大提升其共享面和傳播力。同時,5G 技術還可以實現南水北調移民精神的類型化呈現, 也就是在相關資源數據庫的數字化基礎上,基于人工智能進行數據的編碼再現,比如可以按照不同標準將相關數據類型化為移民干部庫、移民庫、移民故事庫等,還可以按照工程進展實現數據及故事的歷時和共時縱橫互動等, 進而實現不同類型數據庫跨越時空的智能化傳播。作為技術的產物,5G 時代的超級連接能夠接觸增強現實、虛擬現實和直播等技術, 連接南水北調工程沿線的實體空間和虛擬空間, 使得用戶與不同區域的資源接觸無縫嵌入日常生活,實現區域、人物、界面互相連接,跨媒介敘事。
同時,5G 技術還使得南水北調移民實現再造式場景還原。智能技術可以利用已經收集到的“南水北調移民精神”大數據,結合虛擬現實技術,實現“沉浸式”身臨其境的感覺,通過數字游戲、動作捕捉等技術,還原故事場景,讓用戶穿越時空,深度感受南水北調移民精神內核,實現從旁觀者到體驗者的身份轉換。
南水北調移民精神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傳承好南水北調移民精神的關鍵就是實現其傳播體系的與時俱進,5G 時代的技術賦能為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提供了重要歷史機遇, 具體表現在南水北調移民精神傳播要在夯實數據的跨時空共享力的基礎上, 著力強化超級連接力以及提升沉浸式體驗力,進而構建其智慧傳播體系,實現智能化傳播。由此,5G 時代南水北調移民精神智能化傳播研究不僅可以實現其傳播廣度和深度的延展,而且能夠為中華優秀文化的智能化傳播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