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晉江市靈源街道靈水中心小學 蔡麗霞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要積極融入鄉土文化資源,在建構以家鄉文化為基礎,以師生課程開發為主體,融入特色教學實踐活動的統籌安排中,通過教師的有效指導和學生的主動參與,積極推進語文教學研究工作的深入開展,在融合鄉土文化,弘揚民族傳統的過程中推進鄉土文化在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實踐中的有效融入。
清華大學附中韓軍老師在新語文教育理念中指出,要在重文寫白中指導語文教學回歸“文化”之本。為此,鄉土文化融入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實踐中要在創新課堂教學中滲透鄉土文化,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強化對綜合性學習實踐中融入鄉土文化的有效路徑。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中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創設綜合性學習實踐的環境,推進學習實踐活動的有效開展。為此,在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實踐活動中要通過節日進課堂,引領學生在學習文本中的節日文化的同時,融入鄉土文化,感受鄉土文化中豐厚的節日內涵。
例如,在《落花生》一文的課堂教學中,節日進課堂主要是從三個維度進行:一是研讀文本節日文化,感受濃郁的節日氣息,品味生活的獨特味道;二是研讀家鄉的節日文化,品析鄉土文化中不一樣的思想內涵,感受獨特的文化魅力。三是對比思考節日文化中呈現出的鄉土鄉情,感受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并在學習實踐中通過調查研究,在聽爺爺奶奶講故事,聽爸爸媽媽說生活的過程中去進一步了解關于鄉土文化中的節日來源、節日內涵、節日風俗等獨特的文化氣息。如從美食的角度入手,在將家鄉茶餅這個具有國家首批中華老字號,并記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鄉土美食文化以及享譽晉江三百多年歷史的“菜脯”這些特色美食與節日文化相融合的過程中厚植學生的家國情懷。
陶行知先生指出,要在強化教學做合一理念的指導下,推進教學工作在做上教和做上學。為此,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實踐活動的開展在融入鄉土文化的過程中要在特色文化進課堂的基礎上引領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探究和思考。
例如,在《鄉下人家》的文本教學中,從鄉下人家的特色生活入手,感悟鄉土文化的氣息和底蘊。在鄉土文化的融入中,特色進課堂主要從鄉土文化中的特色入手,引領學生在文化認知和了解中通過整合實踐活動深化對于鄉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一是品析家鄉建筑美。從學校周邊的中國傳統文化古村落進行實踐探究,感受207座風格各異的古建筑中的特色文化,如“燕尾式”的閩南古式大厝、中西合璧的“華僑番仔樓”、“海洋風情”石筑民居等古建筑;二是品味家鄉的文化美。從古建筑中品析其中蘊含的豐厚的閩南文化和人文故事;三是品讀家鄉的風景美。從享譽泉州地區的各處名勝古跡的解讀中去感受家鄉的文化美、歷史美、特色美。
陶行知先生指出,民主的教育應該是生活的教育,是融入藝術和勞動的和諧生活下的和諧教育。為此,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實踐中融入鄉土文化要在風俗進課堂中深化學生的學習實踐,并在實踐中厚植學生的鄉土情懷。
例如,在“生活萬花筒”的寫作練習中,從靈水古村落中的好家風說起,首先,在研讀靈水中“靈”字的由來中感受鄉土文化中的文藝氣息,并在口口相傳的故事中體會純樸的民風和家風。然后,在家鄉的風俗的介紹中,從晉江元宵節入手,從家鄉白塔下“攻炮城”到古村落“賞花燈”、海濱“南音清韻”,在家鄉風俗民情的介紹中深化學生的學習實踐,并在綜合性學習中將學生的實踐探究與生活經驗、文本學習科學整合,升華學生對于鄉土文化的認知和理解,在融合鄉土文化中弘揚民族傳統文化。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充分發掘多種語文課程資源,在建構強烈資源意識的基礎上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各地區、各學校的文化資源。為此,鄉土文化融入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實踐探究中要從融合鄉土文化的視角入手,立足于當地文化資源的優勢,推進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理念下資源的整合。
陶行知先生指出,要以生活為中心進行教學,要教給學生活的書、動的書和用的書。為此,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實踐研究要在融入鄉土文化的過程中引領學生在認知家鄉文化的過程中厚植家國情懷。
例如,在《走月亮》的課程教學中,引領學生將文本學習與鄉土文化巧妙融合,在認知家鄉文化、聆聽家鄉故事中感受家鄉美,融入靈水的鄉愁情懷,感受靈水古村落的別樣文化美。在對比式學習中,從文本的景象感受和句子品析兩個維度入手,在梳理文本結構和思路,整合文本內容的過程中體會月亮下溪邊、水塘、村道旁、果園、稻田中美好的景色,同時從鄉土文化中感受靈水古村落的紅墻綠樹,飛檐翹角。在品析文本的語句中感受海濱小城的美麗和整潔,感受其中特色的海濱文化底蘊。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教師要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充分利用,通過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強化學生在各種場合下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的意識和能力,推進學生語文素養科學提升。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實踐中對于鄉土文化的品析要從實踐活動入手,在多元化活動的開展中建構學生愛家鄉、愛文化的意識。
例如,以“——即景”為主題的演講活動中,從寫作練習的視角入手,在融入鄉土文化、品析鄉土文化的過程中,將家鄉的景色美、文化美和傳統美巧妙融合,在講述家鄉的故事的過程中將家鄉的景美、人美和文化美自然綜合在一起,深化對于寫作主題的挖掘,突出對于鄉土文化的認知和感悟。如關于“家風”建設與寫作練習的整合中,從吳氏宗祠的關于孝道和親情的故事說起,在鄉土文化底蘊的探究和融合中,將這兒的美麗和美好進行科學地融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強化文化認同,從青少年教育抓起,建構正確的歷史觀、民主觀和文化觀。為此,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實踐與鄉土文化的整合中,要引領學生在弘揚鄉土文化的過程中建構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意識和情懷,并深化學生的家國情懷。
例如,在《桂花雨》的文本教學中,綜合性學習實踐與鄉土文化的融合從接觸鄉土文化、了解鄉土文化、親近鄉土文化到內化鄉土文化,在推進鄉土文化資源與課外實踐活動結合中,積極開發、利用和發揮本地鄉土文化的獨特教育價值,強化學生的文化傳承意識,并在傳承文化的過程中構建建設家鄉、發展家鄉的鄉土情懷。在學習文本中認知以桂花雨為引在搖花、愛花、賞花和拾花中表達的作者對家鄉的思戀情感。結合文本學習,在整合鄉土文化中,認知到靈水古村落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豐厚的文化底蘊,強化學生建設和發展家鄉的自信。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學生智力生活豐富的首要條件是保留自由活動的時間。為此,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中對鄉土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要立足于實踐活動的開展,以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引領學生在讀中學、繪中展、道中論,深化學生的實踐體驗。
陳鶴琴先生活教育理念中指出,要引領學生活讀書和讀活書。為此,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實踐中鄉土文化的融入和傳承要從“讀”中學鄉土,在閱讀和實踐的融合中傳承鄉土文化。
例如,在閱讀《走月亮》一文的過程中,從其中厚重的思想情感出發,在結合鄉土文化的基礎上強化“讀”的共鳴、“讀”的發展、“讀”的延伸。一是在“讀”中學鄉土情懷。文本中從“我和阿媽走月亮”寫起,引出對親情和美好月下景色的深刻感慨,將濃厚的鄉土情懷自然地漾出來;二是在“讀”中悟鄉土情節。在品讀文本中感受作者厚重的鄉土情節,尤其是“走月亮”的文眼的精準定位,將鄉土情節融入其中、匯聚于其中,自然地表達出來;三是在“讀”中傳鄉土文化。在品讀文本中結合當地的文化情懷感受并傳承鄉土文化,尤其是在“有一種鄉愁,叫靈水古村落”的閱讀和體驗中,升華對鄉土的無限眷戀和深深的思念。
陳鶴琴先生在課程論中指出,要充分把握和有效利用大自然和大社會的活教材資源,在引領學生向大自然和大社會中學習的基礎上去獲得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為此,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實踐中要引領學生在“繪”中展現鄉土情懷,在豐富實踐活動中厚植學生的家國理念,推進鄉土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例如,在“生活萬花筒”的開展中,以綜合性學習實踐活動為基礎,在豐富實踐活動內容基礎上,以愛國愛家鄉為活動主題,在引領和指導學生描繪鄉土文化的內涵基礎上去深化對于鄉土文化的認知和感悟。其中,以社區參觀活動為抓手,在引領學生去參觀當地富有鄉土文化內涵的建筑和景點的過程中,引領學生通過拍照或者繪畫等方式將自己喜歡的經典描繪出來,尤其強調以學生獨特的視角去解讀鄉土文化,將鄉土文化的精髓和內涵通過繪畫的方式形象生動地呈現出來。然后以此為主要內容作為寫作的基本方向,在圖文并茂的寫作練習中將鄉土文化得以有效地傳承和發展。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以演講會、辯論會等方式推進語文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的有效整合。為此,小學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的開展要在鄉土文化的融入中深化學生的實踐體驗,在“道”中引領學生評論鄉土文化、發掘鄉土文化、傳承鄉土文化。
例如,在“二十年后的家鄉”的寫作練習中,從文本的寫作要求和寫作思路、寫作格式入手,結合當地鄉土資源和鄉土文化將寫作主基調定位于對家鄉的建設和發展的思考層面上,為此,在以演講會、辯論會等綜合實踐活動為平臺的開展中,將家鄉未來發展的設想作為主要內容和方向,引領學生在學習、認知和了解當地靈水古村落的建筑藝術的基礎上去想象和創新的形式進行寫作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在建設實踐活動基地,開展有特色的教育活動的基礎上強化教育功能的科學提升,建構學生的紅色理想。為此,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實踐要與紅色理想的建構、鄉土文化的發展科學整合,在拓展學習實踐的過程中推進鄉土文化的創新發展。
葉圣陶先生指出,要讓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停就需要保障泉源的豐盈而不枯竭。為此,在小學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開展中,扎根于文本基礎上的鄉土文化學習在文本研讀中通過資源整合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
例如,在《繁星》的文本學習中,從作者看到的幾處不同的繁星景象中將鄉土文化結合當地實際,在資源整合中拓展文化視野,感受當地靈水古村落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特色鄉土情懷。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學生內心深處根深蒂固的需求是自己成為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為此,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實踐中要引領學生在拓展文化思路的基礎上推進生本探究學習的有效開展。
例如,在《走月亮》的實踐拓展中,引領學生去挖掘當地的鄉土文化底蘊,感受其中厚重的鄉土情懷。如在認知和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古村落、靈源茶、靈水菜脯的過程中,從這些特色鄉土文化中拓展實踐認知,推進學生在學習中深入弘揚民族傳統文化。
陶行知先生指出,要引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在“勞力上勞心”。為此,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實踐中要積極融入鄉土文化,在創新思維中拓展文化命脈,推進對鄉土文化內容研究的創新拓展。
例如,在“寫觀察日記”的寫作教學中,將對本地鄉土文化的研讀作為觀察活動的主題,在創新拓展中以鄉土文化的深刻解讀作為創新發展的基礎和源泉,鼓勵學生在創新思維中拓展文化命脈,在推進學生對于古靈水古民居、泉州好家風等鄉土文化底蘊的創新解讀中去拓展文化命脈,以文化、文明、家鄉的融合探究為主體,推進鄉土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總之,鄉土文化融入小學綜合性學習實踐的過程中,教師要在立足于生本教學的基礎,將教學融入到大自然和大社會中去辦,在創新課堂教學、整合課程資源、豐富實踐活動、拓展學習實踐的過程中推進鄉土文化的滲透、融合、傳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