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清市城頭中心小學 陳文寶
在小學階段,數學對學生的整體成績有著重要的影響。通過數學學習,可以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增強學生的數學分析理解能力。隨著時代的進步,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已經融合為一體。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教育形式不斷革新,線上線下教育模式應運而生。很多現代化的技術也已經應用在了小學的數學課堂之中,網絡技術讓小學數學課堂的形式發生了很大改變。教師在開展數學活動時,要改變自己的傳統思想,更新自己的授課方式,合理利用線上線下的混合教學模式。
線上線下教學模式以網絡為基礎,通過大數據技術以及計算機等技術將線下的實體空間與網絡的虛擬空間進行融合,構建出線上與線下的混合教育模式,讓教育形成閉環,促進學生的學習以及發展。比如,在這種混合教育模式中,學校可以為教師構建線上教育平臺,教師可以在這個平臺上布置作業,上傳相關的課程資料,這樣學生們就可以利用這個線上的平臺在課后進行自主學習。
教師通過平臺可以查看到班級學生的學習進度以及學習情況。在線下上課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結合平臺上學生的學習情況,展開更具有針對性的教學。在下課之后,教師還可以利用這個線上的平臺,幫助學生完成復習,鞏固當堂課所學的知識。對小學數學教學而言,合理利用這種線上線下的混合教學模式,可以實現現代化的信息技術與傳統課堂的完美融合,展現出混合教學模式的優勢,不斷提高學生的數學整體水平。
將線上線下的混合教學模式應用在小學數學教學之中,對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有著積極的促進意義。由于長期受到傳統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教師在課堂之中更加重視數學知識點的講解,為了讓學生在課堂中可以掌握更多知識點,教師們進行數學教學時往往習慣于一味地輸出知識,對學生的接受程度以及理解能力有所忽視。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中,學生們學習數學變得更加被動,對數學的學習慢慢失去興趣。久而久之,教師的教學質量就會明顯下降,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學生的思維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不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與現代教育理念有所違背。教師在數學授課中采取線上線下的教學模式,學生能夠在課后的時間通過教師發送的數學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對教師發送的數學視頻學習資源,學生可以無限次觀看,對不懂的地方,可以多聽以及多練,還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向教師提出疑問,與教師溝通討論,這種方式加強了學生數學學習自主性的同時,對教師教學質量的提升也有著明顯的幫助。
隨著我國教育的不斷發展以及改革,國家更加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新課程改革標準的出臺,讓當今的教育體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教學過程中,利用線上與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對推動我國教育體制的改革有著積極的意義。現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師重視學生綜合水平的提升,讓學生在學習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時,學習能力以及道德素養方面也有所提升。對小學數學而言也不例外,數學教師要重視學生的素質教育,通過合理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得到全面發展。而在數學教學中使用線上線下的混合教學模式,可以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讓學生成為數學課堂的中心,教師發揮啟發誘導的作用,讓學生的數學水平逐漸實現提升。
在數學教學中,應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有助于教學軌跡的前移,課堂的教學活動也隨之向前移動。教師可以通過線上的平臺布置相應的數學學習任務,學生根據教師的任務以及資源,實現課前的自主學習。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可以提前了解所學知識,將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記錄下來。在實際的線下數學課堂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進行數學重點知識的講授,從而實現數學課堂效率的提高。
比如,在學習三年級上冊“有余除法”這一講時,就可以合理地利用線上線下教學模式進行數學教學。教師在備課階段,可以通過錄制關于“有余除法”中的重難點視頻,以微課的形式發送到班級的線上平臺,讓同學們根據數學微課資源進行預習。在學生自主進行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對存在的疑問,可以在線上網絡平臺上反饋,也可以自行在書中圈畫出來,然后在實際線下課程時,提出自己的問題。這樣的形式,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都變得更加具有針對性。我在進行“有余除法”微課錄制時,重點講述了有余除法的豎式計算方法以及書寫形式,最后在講解有余除法應用的時候,還對加1 與去尾兩種不同情況進行了分析,幫助學生區分什么時候需要加1,什么時候需要去尾。將微課錄制完成之后,我將資源發送到班級的線上學習平臺,還布置了幾道有余除法的題目,用來檢驗學生的預習情況,然后時刻關注線上學生的學習動態。學生可以將做完的題目發送到線上平臺。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班級有很多學生在做有余除法的豎式計算時,在橫式上寫結果的時候忘記了寫余數。比如,48÷5=9……3,很多學生會寫成48÷5=9,但他們的豎式是正確的。所以我在線下授課的過程中可以重點強調有余除法得數的書寫。除此之外,學生們對加1 以及去尾的題目理解得也不是非常清楚,在發現了這個情況之后,我又在線上平臺上傳了一個簡短的視頻資源,視頻中說明:題目中出現“至少”要加1,題目中出現“最多”需要去尾。并且在視頻中以兩道題目為例,幫助學生進行區分。通過這樣的形式,在線下的數學課程中,學生們學習起來變得非常輕松,大大提高了數學課堂效率。
通過課前在線上平臺推送數學學習資源的形式,學生對即將要學習的數學知識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是畢竟小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總結能力有限,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存在一定的問題。對學生們的問題,教師根據自己布置的數學習題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發現學生對數學內容的困惑點,然后結合學生們的疑問,有針對性地講課。在進行線下數學授課的時候,教師的指導作用就凸顯了出來,教師幫助學生解決他們預習過程中存在的難題。除此之外,教師在線下授課的過程中還要重視線上資源的利用,教師可以將班級的多媒體設備與網絡相結合,播放一些網上的數學資源,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比如,在學習三年級下冊“兩位數乘兩位數”這一講時,這一講主要是讓學生們掌握算理,理解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過程,并且能夠通過豎式進行計算。在我的班級中,學生學習這一講時,數位對齊上總是出錯。比如,在計算15×13 的豎式計算時,學生們對3×15=45 這一步的數位基本上是可以對準確的,因為他們在上學期的時候學習過多位數乘一位數的豎式計算。但是對1×15=15 這一步,學生們還是習慣于從個位上開始對齊。實際上這是不正確的,1×15 中的1表示的是1 個十,應該從十位開始對齊。學生們做錯的原因在于算理不通,導致豎式做錯。所以在課堂上我對整個兩位數乘兩位數豎式計算的原理進行了講解。為了加深學生們的印象,我在網上找到了一個幫助學生記憶算理的小視頻。這個小視頻將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算理編成了一個獵人打小鳥的小故事,是這樣的:在森林里住著一個獵人,他帶著徒弟去打獵。在森林中正好出現兩只小鳥,他們一人打一只。15 中的1 和5 分別代表兩只小鳥,13 中的1 和3 分別代表徒弟和師傅。因為師傅要教徒弟打獵的方法,所以師傅要先打小鳥,那么打小鳥的過程中要采取就近原則,所以師傅先打5,再打1,也就是先用3 乘5,再用3 乘1。師傅打完小鳥要扔到自己的腳下,所以要和個位對齊。在師傅示范過后,徒弟進行模仿,也要先打5,再打1,也就是先用1 乘5,再用1 乘1。徒弟打的小鳥自然也要放在自己的腳下,所以就要和十位進行對齊。通過播放網絡中恰當的小故事的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點。這種在線下課堂使用線上資源的形式對學生的數學學習有著促進作用。
在數學教學中應用線下線上的混合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復習鞏固也有著非常大的幫助。通過這樣的授課模式,可以優化學生的課后復習,這是傳統的授課形式無法做到的。比如,在這種教學模式里,學生可以通過登錄一些教育資源官方網站收集學習資源,從而拓展自己的數學知識。例如,榮德基的官方網站,里面就有很多教育教學資源以及習題。從這個網站點進去之后,學生可以在菜單欄中選擇自己的年級以及教材版本等,進行題目的搜索。我們班級的學生就可以通過搜索人教版小學數學習題,找到對應年級的練習題進行練習。除此之外,學生們也可以通過班級中的線上教學平臺下載學習資源進行學習。比如,我們班級中用過“class in”這一線上教學軟件。教師可以在“class in”上布置作業,上傳相關的數學復習資料,學生們可以下載觀看。同時,教師在這個平臺上還可以看到學生作業的完成情況。教師還可以利用“class in”平臺進行25 分鐘的線上直播課教學。這個時間不長,適合教師結合班級中學生上傳的作業錯題,開啟一個簡短的線上直播課程,幫助學生完成復習鞏固,進而不斷地讓學生的數學水平得到提升。
比如,在學習三年級上冊“四邊形”中的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周長這一課時,我在“class in”平臺上布置了幾道作業題。其中有一道題目學生們做得不好。題目是這樣的:“一塊一面靠墻的長方形菜地,長6 米,寬3米,現在要給這塊菜地圍上籬笆,問需要多長的籬笆?”對于這道題,我發現學生們做得不好,就在班級群眾進行了講解,但是由于無法和學生進行面對面的溝通,學生理解得還是不太透徹。因此,我在“class in”平臺上建立了一個臨時班級,邀請題目做得不好的同學來參加線上的直播課程。通過這樣的形式,就實現了與學生課后的面對面交流。學生可以在直播課中直接說出自己的疑問,我針對學生的問題詳細講解。對這道題目,難點在于沒有說明長方形的長邊靠墻還是寬邊靠墻,因此會有兩種不同的答案。值得注意的是,在靠墻那一面是不需要進行圍籬笆的。所以,要想得到最終的籬笆的長度,就是求長方形的兩個長加上一個寬或者兩個寬加上一個長是多少。通過這種在課后建立線上直播課的形式,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們解決在課后作業中遇到的困難。
在我的數學課堂中應用線上線下的教學模式的初期,班級中的學生適應過程較慢,對課前自主學習的部分完成得不是非常好。主要是因為這種教學模式對學生沒有強制要求,學生在回到家后無人監督,就導致他們沒有養成課前預習的好習慣。但是隨著線上線下教學模式的深入推進,我對學生們的預習以及復習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也和家長們取得了良好的溝通,學生們開始接受這種教學模式,并且可以通過線上平臺很好地完成預習以及復習。經過了一段時間,我們班級學生的數學成績取得了明顯的提升。不僅如此,教師還應根據學生的疑難問題,對課堂設計活動內容予以優化并完善。對課前階段的自學,教師需要有意識、有目的地對學生的反饋信息進行綜合考慮,結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出現的疑難問題,及時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解決辦法,對課堂活動設計方案進行調整,保障方案內容的合理性。
首先,對部分學生所出現的問題,在通常情況下具有一定的共性,在實際的提問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學生的錯誤回答進行總結,并為學生予以明確引導,使學生能夠找出具體的錯誤情況,對課堂設計進行完善,促進鞏固練習環節順利落實,幫助學生突破學習階段的難點問題。
其次, 對個別學生所出現的問題,教師可以在反饋回答的過程中,調動部分得出正確答案的學生積極性,使其能夠對答案內容進行講解,并在學生講解的過程中,予以積極鼓勵,使學生之間能夠形成良性互動,站在深層次的角度對問題予以分析并理解。
最后,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結合線上練習與線下答疑等兩種形式,使學生能夠承擔起問題的發現者和解答者兩種角色,并保障教師引導的針對性與及時性。通過啟發學生的思維和意識,使學生能夠及時找出問題所在,并結合實際情況,提出有效的問題解決辦法,對錯誤答案予以全面改正,幫助學生轉變思路,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綜上所述,當今社會是信息化的社會,教育模式也變得越來越先進,越來越適應學生的發展。因此,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時,就應該積極地利用線上線下混合的教學新模式,不斷地提高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