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唐勇 邵偉 王所民
(菏澤職業學院,山東 菏澤 274000)
“1+X”證書制度是我國高職院校的一次重大變革和創新,其中“課證融通”的程度將直接影響到“1+X”證書制度的執行效果。為使我國高職物流管理“1+X”證書制度不斷深入,政府要在全社會大力推行“1+X”證書制度,提升“X”級認證的價值,并對其進行動態調整與優化。學校、培訓評價機構、行業企業等利益相關方需要共同努力,建立起一個由各方共同參與的“命運共同體”。同時,要打破“X”級證書與高職物流管理專業教學標準的銜接壁壘,構建一支結構合理、專兼結合、高水平的物流管理專業1+X證書教師隊伍,以此為構建完善的教育體系奠定良好的基礎。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于2019年正式印發,明確了高職院校和本科院校是兩種不同的教育形式。在此基礎上,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和應用型本科院逐漸實施了“1+X”的認證制度。“1”是文憑,“X”是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鼓勵高職生在拿到文憑的同時,積極爭取多種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切實提升就業能力,緩解就業矛盾。《政府工作報告》還指出,要加快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要加快和提高學歷和職業技術資格證書的銜接。教育部清楚地表明“1+X”證書涵蓋了專業知識、職業素養和技術操作,進一步強化高職院校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
2.1 有助于創新我國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德國的“雙元制”、美國的社區學院、加拿大的“能力為本”、澳大利亞的TAFE、新加坡的教學工廠、英國、瑞士的現代學徒制,都是我國的高職院校值得學習的重要人才培養模式。并在此基礎上,對中國特色的高職院校進行了積極的探索。“1+X”證書制度是一種新的物流技術、新業態、新規范等內容提出的體制,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以“1+X”為基礎的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以利于培養高素質復合型物流行業人才。
2.2 有助于緩解我國物流行業就業結構性矛盾。物流“1+X”證書制度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解決我國物流產業中日益嚴重的結構性就業問題。根據人力資源部的統計,到2018年末,第三產業如物流,在全國范圍內的就業率達到46.3%。城鎮登記失業人口為974萬,失業率為4.9%,存在著嚴重的結構性就業矛盾。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的學生在知識和技能結構上都不能適應企業的需求。《中國勞動力市場技能缺口研究》所述,我國目前擁有高技術技能的人員總數只有5%,而在全國范圍內,有7成的公司認為“學生所掌握的知識并不具有很好的實用性”[1]。
2.3 有助于推進新時代物流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1+X”證書制度的逐步推行,必然會促使高職院校的物流管理人才培養主動適應新時期的科學技術發展要求。促進政、行、企、校協同發力,促進全社會力量參與高職院校,形成多主體、多形式、多渠道辦學新格局。通過改革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方式,提高其對市場的適應能力,使其更好地適應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2.4 有助于搭建物流管理專業技術技能人才成長“立交橋”。高職物流管理“1+X”證書制度的有效實施,必然需要對其進行學歷教育與職業技能培訓的銜接與融合。期間通過課程與證書相統一的方式將能夠更好地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使其能夠提升其跨行業的職業轉移能力。同時,要借“雙高計劃”的東風,把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與專業課程體系結合起來,健全高職院校的學歷教育與培訓,打通職業發展的“立交橋”。
2.5 有助于打造創新型職教師資隊伍。隨著高職物流管理“1+X”證書制度的推行,對高校物流管理專業的師資隊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X”認證體系的實施要求高職院校教師需要切實將教材內容與職場上的新業態與新技術相結合,由此可見,建立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培訓師資隊伍是實現“1+X”證書制度的重要基礎。
菏澤職業學院物流管理專業是山東省最早開設的一門專業。物流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和網絡資源的構建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其需要與各大院校合作,以工作過程為基礎,體現職業特色的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同時,以學生為中心,以作業流程為指導,以實際工作任務為主要教學內容,以物流行業和企業技術規范為基礎,編制專業課程,制訂課程標準,以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
2.1 創新性。物流管理專業在內容體系、多媒體課件、網絡平臺等方面進行了技術創新,并在思想上進行了創新。主要體現在:專業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上的調整,以滿足高職院校“強能力強素質”的培養要求。同時,還強化了實用內容的應用,數字化教材和相關的資源庫的建設。該系統由理論測試、實踐任務、多媒體課件和網絡資源構成,構建了一套較為寬松的教學環境和資源共享的三維教學體系。除此之外,還將以教學改革為契機,制定“物流信息技術”“配送管理實務”“物流管理”等專業課程的課程標準。
2.2 先進性。在保持傳統物流運作的基礎上,進行了重大的變革與發展。適應現代物流企業信息化工作的要求,將其他高校的先進做法與學校的具體情況相結合,形成了一套有特色、有一定先進性的新課程體系。該專業的主要教學內容全部采用國家或省級規劃教材,并與企業聯合開發、編寫了以倉儲、貨運代理、專業綜合為一體的實訓教材。
由于我國取消了部分專業資格證書,因此,目前物流管理專業所提供的專業技能證書不能滿足相應的要求。盡管大部分高職院校都設置了關于專業證書考取的學分,但并沒有硬性要求取得計算機高級證書和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由此大部分學生都會根據自己的學業和工作目的,選擇不同的職業資格,這將使得物流專業課程與職業證書之間的銜接性缺乏規范,同時也難以提升課程內容學習的導向性。
在考慮到就業對口率和素質等因素的影響下,菏澤職業學院物流管理專業的教學隊伍經常組織學生參加各類比賽和考試,進行技能評定。但是,由于大部分的培訓學時不能被納入專業課程的學習時間中,導致了專業課程評價和職業資格評估之間的不協調,進而使得課證分離的現象層出不窮。
當前,物理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已經完成超星的精品資源課程的建設,但是缺乏完備的企業參與渠道。目前,菏澤職業學院的課程資源主要集中于理論類的課程資源,而實踐類的教學資源相對匱乏,很難適應物流企業的實際操作環境,同時也存在著校內外課程資源和企業培訓資源相對滯后的問題。同時,由于學校和政府對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缺乏激勵,進而使得不同主體在合作中存在較大的利益沖突。
當前,高職院校的專業課程體系分為兩大類:一是公共類,二是專業類。公共類專業主要有公共基礎(必修)和公共選修課,其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通過理論考試就可以得到相應的學分。專業課程分為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專業拓展課三部分。其中,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是高校的必修課,以提高學生的專業基本知識和實際操作能力為主要內容。盡管一些專業的課程已經實現了項目化,而且大部分的知識可以通過任務形式來進行,但是由于場地條件的制約,部分的職業學校的教學水平依然受到制約。同時,由于學生數量過多,實踐課程的教學內容不斷地被壓縮或削弱,致使其考試模式仍然是以傳統的試卷評價模式為主。因此,在實踐教學中,學生對實踐課程的理解與專業規范的要求是不一致的。
在課程內容中引入新技術,并對已有的教材進行了更新。一方面,加強了學生在物流領域的實踐操作技能;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經營管理。物流職業技能水平訓練分為兩個主要內容。第一類是初級物流專業。第二類是相應的初級、中級或高級的課程。目前,中物聯已為培訓課程編制了第一期教材和資源庫,但缺少專業性,與現行專業教材的重復性比較高。因此,要構建“校企合作”的立體教材與課程標準,并對“1+X”體系下的課程內容、課程標準進行相應的調整,以此更大限度上優化現有的專業課程和培訓課程。
通過對專業課程進行模塊化重組,針對學生的不同需求(統招、自招、社會擴招),設計出適合學生特點的課程體系,實現對學生的分層培養。形成“1+X”專業課程體系,其中包括“公共基礎模塊”“專業基礎課程模塊”“專業核心課程模塊”“物流職業技能等級課程模塊”。除此之外,還需要根據物流管理專業的職業資格認證要求,構建一個模塊式的銜接課程體系,切實將理實結合起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而后通過對知識的認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和評價,培養出適應現代社會發展要求的復合型人才。以下將基于筆者的教學經驗,以“貨柜、設備和管理”為研究對象,對“物流設施裝備”的教學改革和課堂實踐進行以下闡述[2]。
在倉儲、裝卸、運輸等環節中,托盤是最常用的設備。托盤的選擇、使用和操作管理是研究的重點,而托盤的堆疊則是其中的一個難點。傳統的視頻和圖片展示的堆碼方法很難全面地闡明堆碼的工作過程和要點。本文通過與物流公司倉儲和物流技能競賽中的“貨物分組”模塊相結合的方式,在教學班之間進行了物流堆疊比賽,并通過設置比賽環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期間通過視頻和圖片介紹托盤的規格、選擇原則、碼放方法和注意事項,使學生認識、理解和掌握托盤的有關知識。在實習基地,按照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將貨箱的堆碼分為重疊、交叉、正反交錯、旋轉交錯四種。并以班級為單位,5個學生為一組進行小組比賽。而后采用隨機抽樣碼垛的方法,在指定的時間內完成貨物的托運,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指導和評估,全面考查學生的知識運用、問題分析以及團隊合作等方面的能力。采用理論、實踐與競賽相結合的“一體化”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更加多樣化,切實增強學生對專業技能的掌握,從而為將來的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推行“1+X”物流管理體系,關鍵是要建設一批具有良好師德、精湛技藝、高素質的師資隊伍,以下將對其具體打造路徑進行探究。
第一,制訂“1+X”物流管理證書教師選拔、培養和管理體系。實施“四有教師”標準,遴選有責任心、愿意奉獻、對物流管理“1+X”認證體系感興趣的老師。重視師資隊伍的發展,加強對師資的培訓。制定獎勵政策,增加職稱評定等指標,營造有利于提高教師專業技術水平和職業發展的良好氛圍。第二,加強與“X”級物流管理認證機構的協作,提高師資隊伍的教學和訓練水平。各試點學校要加強與培訓機構的溝通,不斷改進培訓的具體內容,評估指標和方法。選派骨干教師參與培訓,培養“X”級種苗、高級培訓師,并對獲得“X”級物流管理認證的師資隊伍實行分級管理。第三,堅持產教深度結合,構建一支“1+X”的物流管理專業師資隊伍。高職院校要發揮專業的示范作用,引導各大物流企業自發地投入到物流管理的隊伍中來。靈活引入物流行業專家,組建“技能大師工作室”,以知名專家、行業專家等為核心,發揮技能大師、教授、專家等人才優勢,切實構建具有專業性質的高層次人才隊伍。第四,支持高職院校物流“走出去”體系構建,提高“1+”X物流管理師資隊伍的國際化程度;高職院校應積極支持“走出去”的物流管理師資隊伍,提高師資隊伍的科技研發和創新能力。
總而言之,在“1+X”證書制度的推廣下,高職院校物流管理課程實施“課證一體化”是一種必然的發展趨勢。為此,高職院校與教師應當進一步深入探討其內涵,并制訂相應的課程體系,以期能夠在提高高職院校育人水平的基礎上,加強高職院校的師資隊伍建設,進而提高高職院校的辦學水平。本文主要以菏澤職業學院為例,對“1+X”證書制度下高職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變革的意義以及具體推進策略進行探究,以期能夠更好地提升職業院校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進一步適應現代社會求職就業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