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知識產權局2022年10月9日在北京舉行“知識產權這十年”專題新聞發布會,國家知識產權局戰略規劃司司長葛樹在會上透露,2012—2021年,國家知識產權局累計授權發明專利395.3萬件,年均增長13.8%,截至2022年9月,中國發明專利有效量為408.1萬件,其中國內(不含港澳臺)發明專利有效量315.4萬件。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十年是我國發明專利爆發式增長的十年,是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關鍵的十年,我國正由生產集中型轉換發展成創新創造型社會。目前,創新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推動性因素,而法治理念是成為鼓勵創新的新動力。
“我國專利法實施將近40年,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最好的證明就是發明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和保有量。”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教授曹新明告訴記者。
在新疆政法學院工作研究知識產權法的博士桂栗麗,對我國知識產權十年取得的成就深有感觸。“這十年,在知識產權激勵制度下,我國的創新創造水平逐步提高,知識產權創造‘量質齊升’。就專利領域而言,專利保護的創新不僅穩固了國內外市場,創新主體的核心競爭力也讓我們在國際競爭中爭得了一定的話語權。”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國擁有有效發明專利的企業數量主要聚集在龍頭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截至2022年7月,中國有15.6萬家高新技術企業擁有133.9萬件有效發明專利,占國內企業發明專利有效量的64.2%。
朱巍表示,從發布的數據來看,一方面我國發明專利數量很大,在世界范圍內都屬于前列,說明創造、創新在新時代是一種普遍現象。市場競爭力與國際競爭力明顯加強,我國正成為知識產權大國。另一方面,產能轉換態勢明顯,產業正發生結構性調整,科技因素與創新驅動影響顯著。
知識產權發展不僅關系著創新驅動發展、高質量發展,更與我國國家安全和經濟安全息息相關。
“十年來,我國知識產權法律制度不斷完善,保護力度不斷增強。從立法的完善、執法流程的優化、司法更注重效率以及社會整體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巨變與提升。當前,我國知識產權工作正在從追求數量向提高質量轉變。”桂栗麗表示。
不過,朱巍認為,我國在知識產權領域的優勢顯而易見,但問題仍較多。第一,具有基礎性研究價值的創新還須加強,特別是基礎理論創新、技術變革等創新與西方國家仍有差距。第二,“卡脖子”的核心技術仍有較大缺位,在很多關鍵技術問題上,仍與西方國家存在差距。第三,盜版、侵權等現象仍在一定范圍內存在,在知識產權領域、不正當競爭領域等,法律對知識產權侵權保護仍須加強,還須進一步加大對違法侵權行為處罰力度,增大懲罰性賠償適用。
桂栗麗也認為,目前我國專利仍然面臨重點產業創新效率較低、海外專利競爭力較弱以及專利實施運用水平不高等問題。
曹新明建議,未來在知識產權方面應該做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一是根據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的設計,盡快出臺《知識產權基礎性法律》,提升我國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全鏈條智力水平;二是盡快構建知識產權協同保護體系,簡化知識產權侵權訴訟程序,提高審判效率;三是構建涉外知識產權維權機構,切實做好涉外知識產權治理工作,為我國企業開展國際貿易創造有利條件;四是更加科學地解決研發人員與單位之間權益分配與配置,讓研發人員能夠安心從事科學研究工作;五是建立更加有效機制,舉國家之力攻堅高精尖技術,并及時轉化運用,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