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陽市赫山區畜牧水產事務中心 (413002) 賀世奇
“三級凈化”尾水處理模式適合小流域和集中連片池塘,主要是通過對進水、凈水、排水、循環水再利用系統的綜合設計,構建“生態溝渠+沉淀池+過濾壩+曝氣池+過濾壩+生物凈化池+過濾壩+潔水池”系統,通過物理處理(沉淀、過濾等)、化學處理(臭氧消毒等)、生物處理(微生物分解、濾食性魚類動物凈化、水生植物轉化、曝氣等)等技術處理池塘養殖尾水。
尾水處理設施面積占養殖總面積的8%左右。①生態溝渠。寬度≥3米,深度≥1.5米,溝渠兩側宜種植綠化植物,溝渠中設置浮床,種植水生植物。②沉淀池。面積占設施總面積的45%以上,池內采用“之”字形擋水設施,利于顆粒物沉淀,同時在池中種植水生植物,凈化水體。③過濾壩。用空心磚或鋼架結構搭建過濾壩外部墻體,在壩體中填充陶粒、細沙、碎石、棕片、活性炭或專用過濾材料等。一般,13.34公頃養殖面積,壩寬≥2米,壩長≥6米;養殖面積每增加6.67公頃,壩長增加1米。④曝氣池。面積占設施總面積的5%。距離池底30厘米以上設置曝氣頭,密度不小于每3平方米1個,每100個曝氣頭配備羅茨風機1個(功率≥3千瓦)。⑤生物凈化池。面積占設施總面積的10%,池內懸掛毛刷,密度不小于6000根每667平方米。⑥潔水池。占設施總面積的40%,池內種植狐尾藻、苦草、銅錢草、荷花等水生植物。
根據湖南省地方標準《水產養殖尾水污染物排放標準》(DB43/ 1752—2020)要求,特殊保護水域,原則上不得設置養殖尾水排放口;重點保護水域,排入該水域的養殖尾水執行一級標準(懸浮物≤45毫克/升、pH 6~9、高錳酸鹽指數≤15毫克/升、總磷≤0.4毫克/升、總氮≤2.5毫克/升);一般水域,排入該水域的養殖尾水執行二級標準(懸浮物≤90毫克/升、pH 6~9、高錳酸鹽指數≤25毫克/升、總磷≤0.8毫克/升、總氮≤5.0毫克/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