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雙峰縣委 雙峰縣人民政府
近年來,雙峰縣堅持把集中育秧作為全縣水稻生產穩面積增產量的“壓艙石”,圍繞培育水稻生產新型主體和種植大戶,突出機制推動、政策驅動、示范帶動、服務促動,有效解決了當前農村勞動力短缺不能育秧、技術缺乏不會育秧、成本太高不愿育秧等難題,實現了水稻生產穩面積、穩產量、增效益,全縣早稻集中育秧面積連年上升,2022年集中育秧19000公頃,同比增長35.7%。
1.強化機制推動,貫通集中育秧責任鏈一是堅持“三納入”。將集中育秧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縣、鄉兩級成立工作專班,實行周調度、月通報;將集中育秧納入績效考核內容,將其在糧食生產考核中的權重提高到30%;將集中育秧納入重要督查內容。二是算好“三筆賬”。與鄉村干部算好“政治賬”,從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的高度去推進集中育秧;與生產經營主體算好“效益賬”,讓群眾親身感受到“小棚改大棚”成本更低、秧苗更壯、產量更高的好處;與部門單位算好“發展賬”,把目標統一到發展精細農業上來。三是落實“三同責”。明確縣級領導掛鄉包片與鄉鎮同責、鄉鎮班子成員掛片包村與村同責、農口系統干部掛基地包大戶與大戶同責。
2.強化政策驅動,激發集中育秧源動力一是整合資金“補”。將商品糧大省獎勵資金、統籌用于支持新型經營主體的農業支持保護補貼資金與集中育秧結合起來,對16個大型標準化、規模化集中育秧基地給予大棚建設補貼;對開展集中育秧的雙季稻示范片區給予每667平方米50元的種子補貼;對早稻集中育秧示范推廣的機拋機插作業繼續實施累加補貼;對開展集中育秧服務的主體給予育秧服務補貼。二是嚴明標準“獎”。對標準化、規模化集中育秧基地在驗收合格后每個給予20萬~50萬元的獎補;對使用疊盤快速催芽齊苗智能密室提供工廠化育秧服務的育秧主體適當給予獎補,30個智能育秧密室每個獎補1萬元;對機插、機拋秧示范主體按面積給予適當獎補。明確雙季稻直播戶不得參與先進評選,雙季稻直播區不得享受項目資金支持。三是統籌項目“扶”。將集中育秧主體納入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示范合作社等項目重點支持對象。
3.強化示范帶動,彰顯集中育秧新優勢一是培育示范主體。在全縣種糧大戶、農機專業戶、農民合作社中確定328個主體開展專業化集中育秧工作,通過“以點帶片”的方式帶動全縣10641名種植戶購買育秧服務。二是打造示范基地。篩選符合條件的重點村組和大戶,重點打造18個集成技術程度較高的標準化育秧基地。如雙峰縣向陽紅現代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流轉水田3.3公頃,建設4個智能育秧大棚,除保障合作社自身133.3公頃大田外,還可服務周邊大田近200公頃。三是建設示范片區。通過集中育秧共創建雙季稻千畝示范片20個、33.3公頃以上示范片80個,實現了“示范一片、帶動一方”的良好效果。
4.強化服務促動,夯實集中育秧硬支撐一是全天候技術指導。組建8個技術指導組,每個組由雙峰縣農業農村局一名班子成員帶隊,配備1名高級農藝師、2名技術干部;落實“一點兩人”責任制,在每個大型育秧點明確1名行政負責人、1名技術負責人。二是全過程節本增效。推廣優良品種,做好早晚稻品種的合理搭配;推廣壯秧培育技術,政府采購種衣劑免費發放給集中育秧主體;推廣機械育插(拋)秧,實行“拋秧增盤增種”技術和窄行插秧機密植。三是全鏈條社會服務。建立水稻生產“耕、種、管、收、烘、儲”一條龍全流程社會化服務體系,全縣共發展浸種催芽服務8000公頃、大棚育秧服務6667公頃、機插機拋服務2667公頃、包管包收服務2000公頃,形成“小棚改大棚、大戶帶小戶”的抱團發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