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筱筱
西北大學現代學院,陜西 西安 710130
網絡文化是新興技術與文化內容的結合體,既要從網絡角度進行分析,又要從文化視角加以梳理。前者強調“以網絡的技術特點”作為切入口,需要明確因技術變革、升級而導致的文化范式變遷;后者則注重以“文化的網絡傳播特性”作為分析重點,明確網絡文化與現實文化之間的異同之處。必須承認的一個事實為:網絡文化的“非主流”屬性正在逐漸降低,大有成為現代社會生活中的一種“主流文化”的趨勢。這種轉變令整個社會中幾乎所有年齡段的群體都會受到影響,特別是對一些個性獨立、思想價值觀念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學生來說,如何正確運用網絡文化,接受積極影響,摒棄消極影響是當前教育工作的重點內容。
網絡文化首先具備個性化特點。這種文化不同于任何一種傳統文化,形成的過程中具有極強的任意性和隨機性[1]。但這種“任意”和“隨機”同樣能夠帶給人們思考。例如,已經令很多人較為熟悉的“網絡成語”具有一定的分析價值。以“十動然拒”為例,之所以稱之為“網絡成語”,是因為該詞匯尚未得到主流文化界的承認,包含《漢語詞典》等主流成語書籍也并未將之收錄其中。但從成語的形成過程來看,包含“十動然拒”在內的詞匯卻又符合相關標準。按照定義,成語即為“眾人皆說,成之于語”,通過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達一定的意義。在經年累月的流傳過程中,一些成語有可能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而出現語義訛變,最終指代的含義甚至與最初的含義完全相反。根據成語定義對“十動然拒”進行分析——該詞匯主要描述了一種現代社會比較常見的現象,最初形容男女關系,是指一方為了追求另一方付出了諸多努力,在表白時,另一方十分感動,但最終選擇了拒絕。經過一段時間的流傳和發酵之后,該詞匯逐漸衍生出其他含義,包括但不限于并不是付出就一定會獲得回報等。從社會流行角度來講,“十動然拒”確實已經形成了流傳效應,為很多網民所熟知。但現階段,由于社會中依然存在大量不經常上網或完全不上網之人,故這種網絡成語暫時無法被收錄為真正的成語。但從這種現象中可以看到,網絡文化具有極強的個性化特征,往往出其不意。
網絡文化的第二個特性為主動性。在網絡平臺中,任何一個網民都可以圍繞某種社會現象主動發表自己的觀點,這是傳統社會所不具備的特性。例如國家出臺一項政策之后,很多網民都會結合自己所處行業、所生活的地域,對國家政策與本地區發展之間的聯系進行主動分析,一些精彩的論述能夠使其他地區的網民開闊眼界。受這種“主動性”的影響,社會范圍內在一定程度上真正形成了“秀才不出門,盡知天下事”。
網絡文化的第三個特性為碎片化。網絡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最大差異在于:現實世界中的人進入網絡世界時,由于存在“網絡隔閡”,可以令一個人自由塑造自己的網絡形象。例如一位在現實生活中沉默寡言、性格內向之人,進入網絡世界中可能成為一名無話不談的“話癆”。這種情況在現實生活中幾乎不可能發生,不存在一個人更換生活和工作環境之后,能夠迅速轉換為另一種形象的情況。但因為網絡具有碎片化特性,并不會對一個網民的過往經歷進行全面剖析,故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此種現象。
網絡文化對大學生教育環境造成的影響為:1.積極方面。網絡文化傳遞的新型思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拓寬當代大學生的思維視域,可以令大學生在思考問題時避免陷入思維定式,能夠以更加多元化的視角進行切入。2.消極方面。網絡文化十分駁雜,既有充滿陽光之處,又有陰暗之處。一些網絡信息傳遞的負能量(如十分極端的思維理念)一旦被涉世未深的高校學生接觸,對其成長極端不利。
我國目前推崇的教育思路為:希望全面激發彰顯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主動學習、終身學習[2]。從這個角度來講,如果高校學生能夠拓寬思維視域、積極了解更多種類的文化,會收獲更多。但網絡文化中存在很多糟粕,這些內容會如病毒一樣,對一些高校學生的學習主體性造成嚴重的影響,使其在選擇學習內容時陷入極端,在思考一些理念時出現嚴重的偏差,不利于學生長遠發展。
上文提到,高校學生受網絡糟粕文化的影響后,會在選擇學習內容時偏離正確的軌道。例如,網絡中的小眾和極端文化——包括耽美、粉圈、女拳文化等,與主流價值觀完全相悖,一些高校學生受此影響,已經在現實生活中做出令人震驚的行為。以臭名昭著的網絡粉圈文化為例。對于普通人(包含普通網民)而言,喜歡任何一個領域的明星都是十分正常的事,但有一些極端粉絲卻熱衷于為偶像貼標簽,甚至為了力挺自己的偶像不惜大肆攻訐其他偶像。這種極端行為便是受網絡極端飯圈文化影響之后,令整個思維意識陷入非正常狀態,甚至連最基本的是非觀念和法律意識都已不復存在。如果放任此種現象繼續發展,將會令高校學生教育內容選擇十分困難,甚至可能影響一代人的價值觀[3]。
對現代高校教育來說,當務之急是創新教育體系,以網絡文化中的積極一面對學生進行教育,盡量幫助學生摒棄陰暗文化造成的消極影響。可行性方法為: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師、輔導員等應該主動并深入接觸網絡文化,找到網絡與現實的互通之處,并將虛擬與現實相結合,使高校學生明確人生哲理。例如,網絡游戲文化是網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使相當數量人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如在傳統社會中,很多人下班之后選擇的娛樂方式為聚集三五好友聚會吃飯或進行體育運動等;在現代社會,很多人下班之后會立刻回家,之后端坐于電腦前進入網絡游戲世界,與眾多網友做任務、打副本。對于高校教師而言,如果發現學生有玩網絡游戲的習慣,首先需要對網絡游戲以及其中蘊含的文化進行深入解析,而不是盲目要求學生放棄玩游戲。網絡游戲在一定程度上屬于資產,如果教師不管不顧地強制禁止,就會引發學生抵觸情緒,而這一點卻往往被很多教師所忽略。第二,教師在了解網絡游戲之后,便會自然得出網絡游戲均由人設計的結論。既然在游戲內構造了“世界”,那么這個虛擬的世界必定具有模板,而模板就是現實世界。因此,虛擬世界文化與現實世界文化之間存在極強的關聯,教師需要找到這種關聯并對學生進行良好的教育。第三,RPG角色培養型網絡游戲普遍存在“成就系統”,每一個游戲角色從剛剛建立開始,在參與諸多活動的過程中,每達到一次系統設置的成就標準后,便會獲得對應的“資歷點”。這些“資歷點”累積到一定數量之后,會獲得系統發放的珍稀游戲內道具,或可增加屬性,或可彰顯在游戲內的地位。這種機制與現實生活幾乎如出一轍,即一個人從出生開始便在社會框架下成長。完成每一個階段的教育后,便會發放“畢業證書”,實際上便是完成了人生某一個階段的成就。這些成就在當時看來可能并不起眼,但積少成多之后,便會成為一個人的名片。當需要求職、評職稱時,一個人取得的成就越多則難度越低。如果到了關鍵時刻才想起來“補做成就”,則大概率為時已晚。將這種道理講述給學生時,學生很可能一通百通。由此可見,網絡文化與現實文化之間存在很多大的關聯,高校教師需要了解網絡文化,之后結合學生的特點,創新教育機制,使學生受到深度教育。
上文所述的“將網絡游戲機制與現實社會發展機制互相對照”的教育模式便是當前一種新型教育途徑。這種途徑的特點在于:與常規教育途徑存在明顯的區別,真正做到了實事求是、與時俱進[4]。原因在于:教育過程中遇到問題時,應該采用“疏通”的方法,希望有效解決問題,而不是采用“逃避”的方法,不敢直接面對問題。例如,很多高校教師在看到學生玩網絡游戲,追某個明星時,直接進行簡單粗暴地干涉,甚至在對網絡事務本質完全缺乏了解的情況下便下結論。如將“玩網絡游戲”直接劃定為“打游戲”,忽視學生對學生內心情感的了解。在這樣的前提條件下,高校教師與學生之間不可能敞開心扉,久而久之會形成極大的隔閡,不利于教育。基于此,要求高校教師必須摒棄傳統思維,應該對形態各異的網絡文化進行充分了解,辨別哪些文化具有積極意義,哪些文化屬于糟粕且必須堅決鏟除。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傾聽學生的真實想法,而不是以我為主盲目定性。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高校教師只要做到這一點,便可以拓寬教育途徑,以學生更容易接受的方法開展教育教學活動。
我國高校的教育教學活動設置、開展方式等均需遵守教育大綱。如果缺少文件指導,即使高校教師已經對網絡文化有所了解,愿意在教育過程中嘗試新的方法,也無法有效推廣,實現體系的創新。基于此,黨和政府應該在文化導向方面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對網絡文化中的積極一面予以肯定,對其中的陰暗面予以明確否定,可在很大程度上發揮指明燈的作用。例如,在2022年4月中旬,人民日報社、共青團中央相繼在微博平臺上發布有關“遏制極端女拳網絡文化”的文章,深度解析了網絡極端女拳對社會發展造成的不良影響。這是“網絡極端女拳”在網絡平臺逐漸形成一股浪潮之后,第一次有權威官方媒體進行聲討。在黨媒、官媒對一些網絡文化及現象定性之后,高校教育工作便更加容易開展,無論對教育還是社會發展均有益處。
一些涉世未深的高校學生面對網絡中五花八門的信息、小眾文化缺乏判斷力,稍有不慎便會受到消極影響,不利于學生成長。基于此,政府有關部門必須完善網絡信息監管機制,加大對網絡信息內容的核查力度,堅決杜絕消極陰暗的信息侵入網絡。對具有危害性的信息必須堅決打擊,為廣大高校學生以及人民群眾創造出良好的網絡環境。只有如此,那些充滿正能量的網絡文化信息才會發揮作用,才有助于教育工作健康開展。
網絡文化的主體是“文化”,傳播渠道是“網絡”。這種文化與現實文化的最大差異在于,由于網絡信息來源五花八門,信息真實性存疑。當然網絡文化中也存在一些正能量,可以產生積極影響。然而經過道聽途說及隨意性極強的修飾之后,似是而非的信息便有可能在網民群體中形成一種具有獨特屬性的文化。常年混跡于網絡世界的網民對這種文化較為了解,能夠分辨虛擬與現實。但一些涉世未深、思想價值觀念尚未成熟的高校學生面對真假難辨的信息時,稍有不慎便可能受到消極影響。為了使高校學生能夠健康成長,高校的教育機制需要創新,教育途徑需要拓寬。為了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黨和政府必須切實負起責任,發揮主導作用的同時還應加大監管力度,真正實現綠色上網和網絡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