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嫻
常熟理工學院,江蘇 常熟 215500
高校輔導員作為青年學生工作的一線人員和重要力量,對青年學生的思想、學習、工作、生活等多方面起到引導、解惑、組織、陪伴作用,輔導員在這支育人隊伍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1]輔導員的工作能力密切關系著青年學生思政工作的落實情況、高校的和諧穩定以及黨的教育方針的全面貫徹。[2]因此,要想真正成為學生的知心人、熱心人、引路人,高校輔導員必須時刻做到以生為本,堅持立德樹人,不斷朝著專業化與職業化方向努力,將輔導員工作視為終生奮斗的目標,最終成為專家型輔導員。
專業化指的是一定時期內一個普通的職業達到某一專業標準,獲得一定社會認同,成為一種專門職業,取得相應專業地位的過程。高校輔導員隊伍的專業化可以概括為三個基本,一是以強化青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為基本目標,二是以教育、管理、服務青年學生工作的專業性、有效性、科學性為基本要求,三是以形成高校教師角色的穩定性和長期性為基本特征,由此實現高校輔導員作為青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的職業價值認同。[3]2017年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也充分體現了高校輔導員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為專業標準,以教育和管理為工作范疇的一種專門職業。
職業化是指一個工作崗位在實現專業化的進程中,達到的一種標準化、制度化、規范化的工作狀態,包括工作中應該遵循的職業行為規范,需要的職業素養以及匹配的職業技能。輔導員隊伍的職業化指將從事青年學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作為一項長期、穩定、規律的職業,并且能夠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3]《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中對職業概況、基本要求和職業能力標準作出明確說明,概括而言,高校輔導員的職業性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提高職業認同,明確輔導員的職業概念,提升其職業地位與公信力,提升輔導員幸福感;二是強化政策導向,制定一套完整的準入、考評、發展、退出等辦法;三是了解專業內涵,引導輔導員主動、系統地學習職業知識,提升職業能力,提高專業素養;四是明確工作范疇,劃定崗位職責及邊界,提高職業自信心,增強歸屬感和責任感。[4]
準確認識并掌握高校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與職業化的概念后,不難理解二者之間的密切關系,彼此依存,互相促進。首先,高校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與職業化的工作范疇相同,即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其次,他們都是基于穩定性和長期性的工作環境逐步建立的。再者,輔導員隊伍的專業化是職業化的細分與精進,輔導員有九大職責,輔導員很難在每個領域都成為專家,因此需要選擇某個領域學習,才可以在職業道路上發展好;最后,職業化是專業化的標準和目標,輔導員有明確的職業守則,同樣這也是專業化的標準,當高校輔導員隊伍呈現專業化后,也逐漸走向職業化發展。
高校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與職業化建設,影響人民群眾對國家高等教育的滿意度。現階段高等教育是體現國家綜合國力與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要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把立德樹人擺在首要位置,力爭為國為黨培育時代新人。輔導員在高等教育中作為青年學生工作的一線人員,肩負著育人的重大使命。因此,輔導員不僅需要堅定的政治立場和正確的政治站位,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還要善于運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律自強自覺意識,更要堅守鑄魂育人、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5]只有不斷推進高校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與職業化建設,才能更加從容自信地應對當前高等教育發展帶來的新挑戰,自覺形成一支政治強、素質高、業務精的學生工作隊伍,努力成為學生的知心人、熱心人和引路人。
高校輔導員作為學生育人工作和管理工作的一線人員,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因此,高校急需一批專門從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隊伍,幫助學生堅定政治立場,嚴格行為規范,及時有效地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有針對性地處理學生日常事務工作。[6]青年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由此可見,輔導員隊伍的專業化與職業化發展迫在眉睫,高等學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迫切需要改進。
一直以來,高校輔導員的工作狀態都被稱之為“白+黑”“5+2”“24小時在線”,更是形象比喻成“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面對如此復雜的工作,輔導員需要思考自身的職業發展,高等學校也需要建設一支綜合素質強的輔導員隊伍,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質量和水平。學生遇到任何問題都是第一時間咨詢輔導員,上級的工作任務大多最終也是落實在輔導員頭上,這與高校的專業老師和行政人員相比,很顯然高校輔導員的職業定位模糊。加上目前高校輔導員落實職務職級“雙線”晉升要求,進一步推動輔導員隊伍的專業化與職業化。高校輔導員承擔著為社會主義培養德才兼備、又紅又專、全面發展的人才重任,唯有走專業化與職業化發展道路,才能打造高質量輔導員隊伍,真正落實“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服務宗旨。[7]
專業是指在社會生產活動過程中,專門學習的某一種學業或從事的某一種職業,它是“專業化”的前提。[3]專業是一個正式的職業,必須運用專門的知識、技能和學問,必須經過系統完善的專業教育和培訓,享有一定的專業自主權,遵守特定的職業道德。[8]與其他職業類型一樣,高校輔導員理應有明確的專業歸屬,由某一具體的專業學科發展而來,然而,輔導員崗位職責和工作范疇涉及多學科、多領域,十分豐富,缺乏系統的理論支持和學科支持,很大程度上導致輔導員的職業界定不清晰,輔導員隊伍的可持續發展缺乏原動力。[9-10]再者,輔導員隊伍的專業背景多元化,因此,輔導員的培訓就承擔了專業知識教育、職業技能培養,以及推動專業化與職業化發展的關鍵作用。[11]但事實上,目前部分輔導員培訓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不足,例如培訓內容缺乏系統化,培訓質量有待提升等。由此可見,不論是崗前培訓還是在崗培訓,都會影響高校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與職業化建設進程。
目前在輔導員崗位中,一部分人擇崗動機不單純,他們不是真正想要成為一名育人者,而是看重高校體面穩定的工作環境,因此在實際工作中這部分人不一定能時刻做到以生為本,發揮服務精神。其次,高校輔導員工作壓力重、要求高、難度大、矛盾多,使得他們淹沒在一堆雜事中難以脫身,無法專心學術,職能定位逐漸模糊,但工作范疇廣多并不意味著職業地位高,相反在很多人眼中,高校輔導員是一份誰都可以干,沒有含金量的職業。[2]最后,高校輔導員職業愿景不強,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身邊已經成為專業化和職業化的輔導員少之又少,極大地削弱了他們對選擇這條發展道路的信心;二是高校輔導員的日常工作量和付出與實際的職業發展晉升不匹配,從而產生職業倦怠感;三是部分輔導員將副高職稱視為終極待遇,一旦達成便選擇躺平,影響自身專業化與職業化發展道路。[9]
目前,隨著各大高校按照1∶200的師生比足額配備輔導員,總體上輔導員隊伍呈現年輕化,他們在面對繁雜的工作時因缺乏一定的工作經驗,難免會心生抱怨,一旦有其他選擇便會放棄這份職業。當然還有一些人因為輔導員工作壓力大、晉升機會少、職稱評定難等諸多客觀因素而被迫離崗的。另外,還有一部分人以輔導員崗位為跳板,等待時機轉崗做專業老師、行政人員等,這是導致輔導員流動性較大的主觀因素。總之不管是客觀原因還是主觀原因,高校輔導員隊伍的穩定性較低,這很不利于輔導員隊伍的專業化與職業化建設。
目前高校未開設輔導員專業學科門類,總體而言高校輔導員隊伍的專業背景復雜多元,這是一個既定事實。為了進一步暢通在崗輔導員的職業發展路徑,高校必須高度重視輔導員的培訓與研究,這是提升當前輔導員工作質量和水平的重要保障,也是促進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與職業化的重要措施。一方面,積極建立國家、省、校三級培訓體系,為輔導員提供理論學習、經驗交流的平臺,其中培訓的內容、形式要形成系統化、專業化,努力把輔導員往專家型方向培養。另一方面,積極設立輔導員相關課題研究,激發高校輔導員的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不斷摸索出適合自己的輔導員專業方向,提升其專業化與職業化發展的內生動力。
高校輔導員是做青年人的思想工作的,承擔為國家培養德才兼備、又紅又專、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的重任。因此,黨和國家應該高度重視當前輔導員隊伍的培養,尊重輔導員職業地位,高校也應該進一步明確輔導員的職業定位,給予輔導員隊伍大力支持,要充分認識到加強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與職業化建設對高校適應時代和社會發展要求,保持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作用。外界對輔導員職業的認同度是提升輔導員自身職業認同度的前提基礎,這可以讓高校輔導員充分認識到自我的價值感、滿足感和幸福感,提高職業自豪感和忠誠度,進而將輔導員工作轉化成終生奮斗的事業。
要打造一支優秀的輔導員隊伍,離不開高效、公平的管理和考核機制。高校輔導員實行學校和學院雙重管理,輔導員長期處于學生工作一線,工作內容繁雜,學校、學院要高度重視輔導員的日常管理工作,結合實際工作要求制定切實可行的管理制度,要重視輔導員自身發展,做到過程管理,體現人文關懷。其次,高校還應該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辦法,對輔導員的理論知識、業務能力和工作實績等開展全面考核,考核結果應該做到公平公正,達到及時反饋,促進成長的效果,并且與輔導員的職務聘任、獎勵、晉升等掛鉤。對考核優秀的輔導員應當進行表彰,樹立典型,充分激發輔導員的積極性。高度重視輔導員的管理與考核,是確保高校輔導員隊伍穩定發展,推進高校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與職業化建設的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