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招中
自“雙減”政策出臺以來,上栗縣聚焦監管舉措、規范管理,加大工作力度,推進校外培訓市場規范運行。全縣建立了校外培訓機構協調聯動機制和動態監管機制,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47 所學科類培訓機構全部清零,學科類培訓機構壓減率為100%,65 所無證培訓機構全部關停,共拆除校外培訓機構的違規宣傳廣告牌347 處,61 所證照齊全的非學科類培訓機構預收費資金監管全覆蓋,云監控安裝全覆蓋,培訓行為規范有序,成效顯著。全縣校外培訓負擔、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長相應精力負擔明顯減輕,人民群眾教育滿意度明顯提升。
構建“清單化”責任體系。依據《上栗縣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成立以縣政府副縣長為組長,各相關職能部門、鄉鎮為成員的上栗縣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整治領導小組,成立工作專班,制定專項整治工作細則,明確專項整治工作的目標任務、路線圖、時間表、責任人;各鄉鎮和相關部門均制定各自的工作方案,對全縣校外培訓機構開展全面摸排和登記造冊,實行任務職能清單化。
開通“快捷化”轉型渠道。聯合上栗縣各部門和鄉鎮召開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轉型工作推進會,并逐個與舉辦者對接溝通,對于符合辦學條件且繼續正常辦學的培訓機構,引導和支持其轉型為非學科類培訓機構。在法治框架下簡化辦理流程、壓減辦理時限,提高服務質量,將行政審批局、教育局、住建局、民政局、市場監督管理局集中統一辦公,現場辦理轉型手續,一周內所有學科類培訓機構全部轉型到位。2021 年12 月,上栗縣47 家學科類培訓機構壓減率達100%,其中,注銷35家,轉型12家。
推行“網格化”綜合治理。按照《上栗縣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各鄉鎮和部門采取集中整治和全天候監管相結合的方式多維度開展綜合治理。集中整治方面:各鄉鎮和部門簽訂責任狀,分片包干、責任到人,對校外培訓機構規范辦學行為進行指導和督查,對不規范辦學的校外培訓機構實行掛牌督戰,落實部門、鄉鎮整改責任,安排專人跟蹤整改到位。全天候監管方面:根據屬地管理原則,各鄉鎮和部門對校外培訓機構的規范管理工作實行“鎮長+所長”和“網格化”的全方位管理方式。對各自轄區范圍內的無證校外培訓機構是否關停到位、有證校外培訓機構是否存在安全隱患、是否以“家政服務”“眾籌私教”“研學”等名義進行變相違規培訓、是否拆除校外培訓機構違規廣告等情況進行全天候監管。截至2022 年6 月,上栗縣召開校外培訓機構工作政策宣講培訓會議10次,聯合開展校外培訓機構集中專項整治行動26次,各鄉鎮和部門不定期對各自屬地管理范圍內的校外培訓機構進行巡查,出動檢查督察人員1092 人次,下達整改通知書124份。
運用“智能化”監管平臺。上栗縣教育局、上栗縣金融辦和中國建設銀行萍鄉市分行三方就“萍鄉市上栗縣校外培訓機構預收費監管平臺”的建設、資金監管等有關事宜簽訂了合作協議。培訓機構預收費由家長上交至銀行監管賬戶,實行“一課一消”模式。所有培訓機構在培訓場所設置收費公示牌,公布收費項目、收費標準,收費一次性不超過3 個月或60 個課時費用,與培訓對象監護人簽訂《中小學生校外培訓服務合同(示范文本)》,校外培訓機構按要求繳納風險保證金,防止培訓機構退費難和卷款跑路。截至2022 年3 月14 日,61 家校外培訓機構預收費監管全覆蓋,監管資金170萬元,保證金140萬元已到位。
實行“專業化”分類管理。上栗縣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發揮統籌職能,建立由縣教育局牽頭,縣科技局、縣文廣新旅局、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縣行政審批局等相關部門參與的聯席會議制度。對61家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其中藝術類48家、科技類3家、體育類10家)的管理實行“行業管理、屬地負責”。明確縣科技局為科技類校外培訓機構的主管部門,縣文廣新旅局為文化藝術類校外培訓機構的主管部門,縣教育局為體育類校外培訓機構的主管部門。有關部門與縣電信公司簽訂校外培訓機構云監控合作協議,所有培訓機構公共區和教學區全部安裝視頻監控,并在縣文廣新旅局、縣“雙減”辦和縣科技局設立校外培訓機構監控平臺,確保培訓行為規范有序。目前,61 家證照齊全的非學科類培訓機構云監控安裝已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