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潔
(汕頭大學文學院,廣東 汕頭 515063)
自2020 年6 月1 日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①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2020 年5 月28 日).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并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以來,高校學者和教師紛紛對課程思政進行探索與實踐:既有學者們從宏觀上進行高屋建瓴的探討,如韓憲洲[1]對課程思政“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干、怎么看”的思考,趙鳴歧[2]提出的高校專業類課程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原則、任務與標準;也有一線教師們從各個專業和課程的特點出發進行的實踐探索,如在外語專業口譯課程思政方面,王艷[3]進行了英語口譯混合式教學實踐和探討,張夢原[4]討論了英語口譯課程教學資源的構建,劉詩揚[5]總結其西班牙語口譯課程思政的教學實踐,朱巧蓮[6]系統探討口譯課程思政融合的原則與路徑,提出思辨性口譯課堂活動的設計思路。
然而,誠如黃國文、肖瓊[7]在總結外語課程思政建設過程的六個要素(即為什么、是什么、誰來做、何時做、何處做、怎樣做)之后指出:“‘怎么做’是最復雜的問題”,且“還在初級階段,有很多問題還需要進一步探討”[7]。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 年12 月7 日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8]課程思政是一種教育教學理念,是在(非思政)專業課程中貫穿思想價值引領的主線,發揮各門課程的育人功能,是“彈性的、隱性的,量和度的多少是沒有嚴格規定的,因此也是潤物無聲的”[9]。因此,“如鹽入水”、潤物無聲的課程思政自然融入和開展方式便是“怎么做”的最高標準和追求,具體來說,就是使“受教育者在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受教育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并轉化為自己的思想品質、道德行為,從而達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2]。
鑒于此,本文以汕頭大學英語專業本科高階口譯課程《Interpreting Ⅱ》的課程思政實踐為例,著重探討英語專業本科口譯課程自然融入課程思政的方式及其具體做法,以期為“口譯課程思政怎么做”提供一定的參考借鑒。
趙鳴歧指出,“推進專業思政,首先是認真研究和著力挖掘、梳理和厘定課程中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及其價值屬性”[2]。因此,開展口譯課程思政的第一步,就是從口譯的專業和職業特點出發,深度挖掘課程自身的思政教育元素。詹成在其書中這樣寫道:“口譯工作的一大特點,就是天然地具有政治性。即便是最為平常的旅游導覽或是商務會談,但凡涉及不同語言不同國家的交際,就總會有政治因素的考量。而外事外交口譯更是如此了。”[10]
由于口譯工作性質和工作環境的特殊性,口譯員必須具備堅定的國家政治立場、敏銳的政治意識,必須清楚地意識到自己代表著國家人民的形象,也肩負著正確宣傳自己國家文化和國家事務的使命。因此,口譯課程的專業教學本身就存在思政教育,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①口譯員專業素養和職業道德規范的教學[6];②家國情懷,了解和宣傳(翻譯)中國文化與中國事務;③關注時政,培養政治意識,提高政治敏感度;④具備全球視野,促進文化交流。上述四點既屬于口譯專業知識、技能和素養,同時又是口譯課程本質上包含的思政教育內容。
“英語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提出人才培養規格包含“素質、知識、能力”三要素[11],而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12]。《Interpreting Ⅱ》課程根據汕頭大學英語專業培養目標①“培養學生具有扎實的英語表達能力、英語專業知識和廣博的人文、社科和科學基礎知識,同時具有較高的整合思維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畢業后能成為傳媒企業、跨國公司、政府部門、教育機構、學術單位、出版行業等領域的合格的工作人員或出色的管理人才。”,基于學情分析②英語專業三、四年級學生;已修完《Interpreting I》(先修課程;必修課),具備口譯入門知識和技能基礎;主動選修該課程;學習動機(問卷調查結果):對口譯感興趣并希望進一步提高口譯技能,部分希望畢業后往口譯方向深造并從事口譯相關工作,或計劃考取口譯資格證書。和現有教學條件③(1)授課時間有限:本課程屬于專業選修課,一學期16 周,每周2 課時,一共32 課時;(2)專業教師資源較少;(3)校內外口譯實踐機會非常少。,緊緊圍繞上述四點專業自身所包含的思政元素,制定了有機融合專業知識技能教學目標與課程思政(價值/ 素養)的一體化課程教學目標體系(圖1)。

圖1 《Interpreting Ⅱ》課程教學目標
以“一體化目標1”為例——其中,專業知識目標為“在口譯實踐中展示口譯員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規范意識”;專業技能目標為“參考評估標準對自己/他人的口譯表現進行評價”;思政教育(價值/素養)目標為“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與規范意識”。三個目標相互統一、相輔相成:進行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教學是為了實現思政教育目標;而思政教育又體現為學生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掌握。
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是落實思政育人的關鍵環節[13]。設計外語課程思政教學任務時也要遵循“一體化原則”[12],即始終堅持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引領三位一體協同發展,“將價值觀融于外語知識學習和外語能力提升之中,蘊含于語言輸入與輸出活動之中,使學生在真實自然的語言學習與應用中掌握價值觀的精髓要義”[12]。
《Interpreting Ⅱ》課程根據上述專業知識技能教學與課程思政一體化的教學目標(圖1),制定與之相應的一體化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讓課程思政教育渾然天成、潤物無聲。
以“一體化目標1”為例——為實現這一融合知識、技能和思政教育為一體的教學目標(詳見圖1 及其示例),共制定了四項教學內容:第1、2項為觀摩學習專業譯員的現場口譯展示,教學材料為2021 年總理記者招待會現場視頻(節選)和2021 年3 月楊潔篪在中美高層戰略對話的開場發言視頻,相應的教學活動是視頻觀摩+課堂討論;第3、4 項內容為口譯實踐,分別是譯前準備和會議口譯實踐,譯前準備所用的教學材料是每周課上所用的口譯課文/ 材料的相關詞匯和背景信息,而課堂模擬會議口譯實踐的教學材料則來自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行組織舉辦的模擬正式會議,相應的教學活動是每周的譯前準備作業(包括詞匯預習、了解相關背景信息等)和課堂模擬會議口譯實踐、同行評價和自我評價。
教師以外交部譯員的專業展示(視頻)為例,直觀形象地向學生講授口譯員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規范;學生通過每周譯前準備和模擬會議口譯實踐展示其對該知識點的了解和掌握(知識目標);與此同時,學生通過觀摩學習和教師的講解也了解到如何對自己和他人的口譯表現進行評價,且將這一技能運用于每周譯前準備和模擬會議口譯實踐活動中(技能目標)。而在這整個知識和技能的教、學和運用的過程中,無時無刻都在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與規范意識(思政目標),真正實現了三位一體,渾然天成,潤物無聲。
采用既適用于專業教學又富含思政元素的教學材料,是實現“如鹽入水”、潤物無聲的課程思政教育的關鍵[4,6]。在專業教學目標和思政教學目標相統一的基礎上,《Interpreting Ⅱ》課程根據一體化教學目標,選取和設計專業知識技能和思政元素兩者兼備的教學材料,且不斷更新升級,與時俱進。
問卷調查顯示,選修《Interpreting Ⅱ》的學生基本都是出于對口譯感興趣、想進一步提高口譯技能;有些希望畢業后能往口譯方向深造并從事口譯相關工作,有些則計劃考取口譯資格水平證書。由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主辦的“全國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考試”(China Accreditation Test for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CATTI)是中國目前最權威也最具影響力的翻譯資格考試①2017 年被列入了國家職業資格目錄清單,成為58 個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考試之一,并被國內主流媒體評為“十個含金量最高的職業考試”之一。;根據《高等學校翻譯專業本科教學要求》,翻譯專業本科學生畢業時要求參加CATTI 的三級口譯和/或三級筆譯考試[14]。鑒于此,為讓學生盡可能與口譯專業和口譯職業接軌,本課程主要教材采用的是“全國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考試”官方指定教材《英語口譯實務教材3 級》(原采用外文出版社2017 年版,現已更換為外文局旗下新世界出版社2020 年版)。
該教材的漢譯英口譯課文和口譯練習內容大多采用最新的有關中國文化、政治、經濟、社會熱點、科技創新以及國際關系的真實講話資料,可用于為實現課程一體化教學目標1、2、4 所制定和設計的教學內容和相應的教學活動(詳見圖1和表1)。教師只需引導學生深入學習這些口譯課文當中的知識點和口譯技巧,且將所學的知識和技巧運用于口譯練習和實踐當中。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便會自然而然地對中國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有了深入的了解,并且掌握用英文對之進行介紹的能力以及有效組織所學句型和詞語表達進行漢英口譯的技能,學生同時也學習和鍛煉了運用跨文化交際知識和口譯應對策略化解口譯過程中因文化和政治差異所引發的沖突的能力。在這個過程當中,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與規范意識、家國情懷、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全球視野也能得到潛移默化的加強和提升。

表1 《Interpreting Ⅱ》課程教學目標、內容、教材、活動一覽表
1.總理記者招待會現場口譯視頻+雙語文稿(每年更新)。該教學材料是用于為實現課程一體化目標1 和2 所制定和設計的教學內容和相應的教學活動(詳見圖1 和表1),主要通過視頻觀摩和口譯練習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學習。
每年國家“兩會”閉幕式之后的總理記者招待會被視為口譯學習的經典教材,外交部口譯員用其“教科書般的”口譯表現展示了國家頂級口譯(連傳)水平和職業素養;同時,記者會現場涉及當前國家政治、民生最熱門的話題。教師可選取其中較具口譯教學意義的視頻片段(如涉及成語、俚語俗語等文化負載詞的口譯,文學性較強的發言內容的口譯等)在課堂上作為教學案例進行展示,分析譯員所采用的口譯應對策略并引導學生思考口譯員應具備的職業素養。學生在欣賞譯員高水平口譯展示的同時,還可以了解國情民情、國家最新政策以及如何用雙語表達這些熱門話題和政策內容,從而加強了時政學習和時政意識;在觀摩記者會口譯的同時,學生還能感受到總理以及總理所代表的黨和政府是如何憂國憂民、為國為民,從而油然地產生家國情懷和政治認同。
2.專業口譯員現場展示視頻+雙語文稿。為加強學生對職業譯員素養和職業道德規范的了解和學習(一體化目標1),同時也讓口譯教學素材與時俱進,本課程還選取新近發生的、具有典型思政教育意義的現場口譯視頻及其雙語文稿作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案例,如2021 年3 月中美阿拉斯加高層對話中楊潔篪的開場發言口譯視頻及雙語文稿。楊潔篪的開場發言涵蓋了中國當前最新的發展情況、中國的外交政策、中美兩國外交關系熱點問題等,具有非常強的代表性。
該教學材料主要通過視頻觀摩和口譯練習相結合的方式學習。教師可先播放楊潔篪長達16分鐘無間斷的開場發言讓學生進行(長)口譯筆記練習,并且請學生進行復述和口譯嘗試,然后再播放現場譯員的口譯表現讓學生進行觀摩學習。學生經過親身體驗,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專業譯員所應具備的職業素養(如扎實的口譯筆記功底)和職業道德規范;與此同時,學生經過對楊潔篪這篇開場發言進行漢譯英練習,尤其是參考譯員的現場譯文,能夠對中國的發展以及國際地位有更清晰的了解、對中國外交政策和中美關系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不僅提高了漢譯英口譯技巧和能力,還增進了愛國愛黨之情與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一體化目標2),同時也提高了政治敏感度。
3.每周國內外重大新聞事件+學生對新聞事件的獨立評價。課程一體化目標3 和4(詳見圖1)的教學內容和相應教學活動就是讓學生瀏覽每周國內外新聞并對新聞做出獨立評價。因此,該教學內容和活動的教學材料之一就是每周的國內外重大新聞事件。
首先,通過作業形式要求學生每周瀏覽國內外重大新聞事件,且選取國際新聞和國內新聞各一則,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下,分別對新聞事件進行中、英文雙語個人評論。作業以語音形式提交,同時做好在課堂展示新聞評論(現場演講方式)的準備。通過每周固定作業形式,促使學生形成定期瀏覽國內外新聞的意識和習慣,了解國內外時事動態;同時要求學生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下對國際/ 國內新聞事件進行獨立的評論,在培養學生具備全球視野的基礎上,促使學生提高政治敏感度,進一步堅定政治立場,強化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
其次,學生每周還會被邀請在課堂上(口頭)展示其新聞評論作業內容,即通過現場演講的方式用中文或英文發表其對過去一周的重大新聞事件的評論,而全班其他同學則將該演講內容作為現場口譯素材,進行漢譯英或英譯漢口譯練習。因此,學生的(口頭)新聞評論作業內容也是實現一體化目標3 的教學材料,用該材料讓學生進行現場口譯練習可以最大程度還原真實口譯情境和真實口譯素材。
《Interpreting Ⅱ》課程根據具體的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制定不同的考核內容與考核方式(詳見表2),以檢驗課程思政的實際教學效果,了解學生對課程思政教育實施的反饋,從而不斷改進、完善課程思政內容體系和教學方法。

表2 《Interpreting Ⅱ》課程思政目標與考核方式一覽表
《Interpreting Ⅱ》課程通過上述多維度考核體系,得出以下課程思政教學考查結果:
(1)《Interpreting Ⅱ》課程在口譯職業道德規范方面的教學取得較明顯的效果。課前課后測試對比顯示,學習完本課程之后,比較了解口譯員職業道德規范的學生占比從47%上升至65%;學生在課后測試中對口譯職業道德規范的描述也比課前明顯更加詳細具體。學生在“模擬會議口譯”部分的成績,最高分為96 分,最低分為83 分,平均分為90 分;學生在模擬會議口譯實踐中有關譯員職業規范與職業道德方面的表現達到預期教學目標。
(2)經過《Interpreting Ⅱ》課程的學習,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相關詞句內涵的理解有較明顯的進步;在用英文對這些詞句進行翻譯時也比課前更加熟練(如表3 所示)。

表3 學生翻譯“和而不同”課前測試與課后測試譯文對比
(3)學生在課程期末考試“漢譯英”部分的成績,最高分為95 分,最低分為80 分,平均分為89 分。所有學生都能對試題中有關中國文化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歷程的內容用英語較為正確地表達出來。
(4)經過《Interpreting Ⅱ》課程的學習,學生基本形成了關注國內外時事新聞的習慣。從學生對新聞事件的評論可以看出,學生們擁有正確的是非觀和價值觀,熱愛祖國熱愛和平,有較強的國家主權意識、個人權益意識和法律意識,注重環境保護和生命平等(如表4 所示)。

表4 學生新聞評論內容(課后測試)
(5)100%的學生肯定了每周新聞評論作業的作用,其中90%的學生反映該作業促使他們關注國內外時事動態,培養了關注時政的意識;65%的學生反映該作業鍛煉并提高了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
(6)100%的學生肯定了“兩會翻譯學習”(即觀摩學習總理答中外記者會視頻和學習政府工作報告雙語要點課后作業)教學內容的作用。其中,50%的學生反映該項內容讓他們了解了國家最新政策和社會熱點;85%的學生反映該項內容有助于他們學習相關政治經濟術語的雙語表達,提升了翻譯能力;60%的學生反映該項內容讓他們進一步認識口譯員職業素養。
(7)75%的學生肯定了“模擬會議口譯”課堂活動的作用,75%的學生表示該課堂活動提供了演講和口譯的實踐機會,演講技能和口譯技能都得到鍛煉;40%的同學表示該活動進一步加深了他們對口譯員工作和職業的認識。
本課程被認定為汕頭大學一流本科課程并入選汕頭大學課程思政案例;本課程章節之“總理答記者問視頻觀摩學習”被認定為廣東省本科高校課程思政示范課堂。近三年來,本課程培養學生代表汕頭大學參加全國口譯大賽、海峽兩岸口譯比賽等國家級權威口譯比賽,獲得全國三等獎、大區級一等獎、省級一等獎等多個重要獎項。
誠如黃國文、肖瓊所言,外語課程思政建設“‘怎么做’還在初級階段,有很多問題還需要進一步探討”[7],筆者在上述汕頭大學英語專業本科口譯課程所開展的課程思政實踐和探索也只是在這條道路上邁開的第一步,還有很多方面和細節需要補充、改進和完善,尤其是如何對課程思政的成效進行評估。因此,筆者認為,在外語課程思政建設過程六要素(為什么、是什么、誰來做、何時做、何處做、怎樣做)的基礎上[7],還有第七個要素,那就是“如何評估”,這是一個有待學者和教師們進一步探討和研究的課題。
“教師是課程思政建設的主力軍,因此加強外語課程思政建設必須擁有一支能夠理解課程思政意義和其重要性并有能力在實踐中實施課程思政的外語教師隊伍。”[9]筆者作為一名外語教師,希望能成為外語課程思政建設主力軍當中的一員,為培養國家所需的專業強、有擔當的外語人才和社會主義接班人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