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紅,李昕航,李夢婷,周 嘉
(1.寒區地理環境監測與空間信息服務黑龍江省重點實驗室,哈爾濱師范大學,哈爾濱 150025;2. 黑龍江省寒區生態安全協同創新中心,哈爾濱 150025)
要想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1],需優化醫療服務設施網絡[2]。近些年,國外學者對于醫療服務設施的研究主要是針對公平性、可達性和布局優化等方面[3]。國內學者宋正娜與陳雯基于潛能模型,提出了醫療設施空間可達性評價[4];胡瑞山等基于路網時間2SFSA,分析了縣域范圍內醫療空間可達性分異情況[5];肖冀星等基于網絡分析技術和改進潛能模型,對城市醫療服務設施可達性進行了綜合分析[6]。可見,相關研究集中于大型醫療機構可達性,缺乏與居民滿意度調查相結合及分級體系下分支醫療機構分布等內容。通過分析哈爾濱新區醫療設施現狀,利用ArcGIS,結合居民對醫療服務設施滿意度問卷調查結果,得到醫療設施可達性分析圖。通過街道尺度客觀數據與居民滿意度評價調查主觀數據的結合,為新區內居民提供具有公平性和便利性的就醫環境,為新區內醫療服務設施資源優化配置和醫療設施建設政策制定提供科學依據。
以哈爾濱新區為例,結合統計年鑒中街道人口數據及市數據開放平臺公開的定點醫療機構名單,借助ArcGIS10.2,將醫療機構、街道人口和道路網絡進行疊加,通過對醫療機構進行核密度分析得出現狀。利用問卷調查得到居民醫療服務設施配置滿意度調查結果,運用可達性分析、網絡分析等方法,以可視化形式,分析出新區醫療服務設施配置現狀及可達性情況,為新區醫療服務設施優化配置提供建議。
哈爾濱新區被評定為第16個國家級新區[7],分為江南政策協同區和江北一體發展區。江南政策協同區位于平房區。江北一體發展區分為6個部分,即呼蘭區利業鎮及松北區松北鎮、松浦鎮、對青山鎮、樂業鎮和萬寶鎮[8]。江北除新區利業鎮外,其他街道具有研究意義,故把其所有轄區范圍均作為研究區域。綜合對比市衛生和計劃生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改革發展指標和國家規定[9],除松北區常住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常住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和注冊護士數未達到規定指標以外,其他區域基本達標。
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年)通知[10]中,將醫療衛生服務體系[11]分為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專業公共衛生機構[12],結合定點醫療機構名單,整理得到共計89個醫療機構。通過ArcGIS10.2,將道路人口及醫療機構信息進行疊加分析,得出以下特征:一是醫療設施配置整體分布不均衡,中心地段醫療機構密集,其他地段分布較為稀疏[13],社區醫院分布零散,松北區三級綜合醫院數量較其他兩個區更多。二是醫療機構呈點—軸式分布,集中于4個點,即松北區松浦鎮、松北鎮及呼蘭區利業鎮和平房區興建街道及其外圍地區。運用核密度分析,可得區域內分布著4個核密度較高點。此外,醫療機構分布沿著鄉道縣道等軸線式分布,呼蘭區尤為明顯。三是醫療機構多分布在人口密集區,平房區醫療機構分布在人口集中的平房區北部興建街道、聯合街道及其周邊地區;江北區醫療機構分布在人口集中的松浦鎮、松北鎮和利業鎮。

圖1 疊加圖及醫療機構核密度圖Fig.1 Overlay map and nuclear density map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新區居民就醫傾向和醫療需求情況數據源于醫療服務設施配置滿意度調查問卷。采用線上發放問卷,共收集有效問卷275 份。問卷從交通、醫院服務狀況、個人選擇擇醫標準和滿意度等角度分析[14],3個區域樣本分布比例基本協調,調查結果能夠客觀反映居民對醫療服務設施的實際需求情況,可為優化新區醫療設施提供參考[15]。通過對比不同年齡段對醫療服務設施的需求程度,為滿足需求提供參考[16]。
結果顯示,當親朋患病時,選擇三甲醫院的受訪者占大多數,其次是社區醫院、二級醫院和專科醫院,而民營醫院或門診及網上咨詢較低,說明新區居民對醫院需求量比民營診所類需求量更高。超過50%的受訪者擇醫的原因包括醫生水平、醫療器械齊全程度和醫院名氣,說明就醫時首先考慮的是醫療技術、醫療設施水平和綜合名氣等醫療設施配置狀況[17],其次是就醫交通便捷程度和醫護人員服務態度,價格收費因素則占很少比例。
調查問卷參考了《2013年第五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分析報告》中醫療衛生服務可及性相關調查[18],設計了就醫便捷度相關問題。其中,近50%的受訪者選擇自駕去往醫院,其次是公交車和出租車,最少的是步行。呼蘭區受訪者選擇到最近的三甲醫院時間步行20 min以內的比例最高,而選擇乘車1 h以上的比例最高,表明呼蘭區三甲醫院配置并不均衡。對于就醫便捷滿意度,松北區26.31%的受訪者表示不方便。關于滿足程度,松北區28.07%的人表示不滿足,其次是平房區,呼蘭區情況較好。醫療設施配置情況中,松北區超過50%的受訪者認為有問題,而平房區各占一半,呼蘭區情況較好。
通過SPSS軟件,對調查問卷結果樣本中關于就醫交通便捷程度和居民滿意度的問題進行交叉分析,得到結果:居民就醫的交通情況與就醫方便程度顯著正相關,而滿意度與居民就醫交通情況和就醫方便程度呈負相關[18]。醫療設施規劃中,應結合居民到達醫療機構的時間,綜合考慮進行配置。哈爾濱新區現狀醫療設施配置仍存在一些問題,尤其是新區醫療水平、交通便捷度和服務態度等有待提升。
醫療服務設施可達性是指從居住或工作學習地點到醫療機構就醫的方便程度,通過對醫療設施可達性的探究,能夠了解具體區域內資源服務設施稀缺或相對不完善處,并進一步調整新區醫療服務設施空間布局,從而優化醫療資源配置,形成均衡發展、布局合理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19]。利用ArcGIS10.2的Map Info中數列計算,得到不同醫療設施的可達性值,再將得到的數值利用反距離權重插值法,實現空間可視化。
由可視化圖(圖2)中的可達性值可知,平房區均為高值或較高值區,集中在平房鎮和平新鎮東西兩側區域;整個江北可達性值較江南政策協同區可達性值低,呼蘭區利業鎮范圍基本是處于可達性高值區中,松北區萬寶鎮南部處于可達性中值區,萬寶鎮和松北鎮北部為可達性高值區,南部處于較高值區;呼蘭區不在新區范圍內的可達性表現較差,鶴哈高速沿線的孟家鄉、方臺鎮、腰堡街道為可達性高值區,依次按外圍輻射為可達性較高值區到低值區,這些區域距離新區中心區域較遠,就醫交通不便利,當地居民去往醫療服務機構會采取多次轉乘公共交通或自駕方式,因此就醫交通時間較長。

圖2 醫療服務設施可達性可視化圖Fig.2 Visualization of accessibility to medical service facilities
綜合疊加圖和核密度圖,研究區域內中心位置可達性最好。松北區松浦鎮和松北鎮、呼蘭區利業鎮、平房區興建街道及其外圍地區,距醫療服務機構密集區較近且人口密度適中。松北區松浦鎮、太陽島街道區域人口密度大且醫療設施較密集,導致供不應求。周邊街道(鄉鎮)的人口分布稀疏,醫療服務設施配置情況較差,醫療設施并不能滿足該區域居民需求。醫療設施匱乏使居民大量涌入醫療設施集中區域就醫,而長距離交通出行成本增加了整體就醫時間,從而降低了區域醫療設施的可達性。
結合哈爾濱新區居民對醫療服務設施配置滿意度調查結果和可視化形式的可達性分析,總結出松北區、呼蘭區、平房區3個區域醫院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及專業公共衛生機構現狀。在居民滿意度調查問卷中,新區居民就醫時趨向于選擇醫生水平(臨床技能)高、醫療器械齊全和醫院名氣大的醫療機構。此外,交通便捷性也是重要的考慮因素。呼蘭區居民對醫療設施配置滿意度更高,其次是平房區和松北區;在可達性分析中,平房區和新區范圍內的江北一體發展區醫療服務設施配置可達性較好,而新區邊緣區域的醫療服務設施配置可達性較弱。
結合哈爾濱新區2018—2035年城市總體規劃[20],提出以下優化意見:一是有效整合醫療資源相對豐富的中心區域和醫療資源相對匱乏的外圍地區,協調各個醫療機構資源,避免較高聚集所產生的資源和就醫交通出行時間成本的浪費。二是3個區域充分把握醫療資源,加強醫務工作人員臨床技能水平和服務能力的培訓,適當增設必備的醫療器械,采取專家輪流坐診的方式,提升居民就醫滿意度。三是在松北區松北鎮南部地區,建立規模較大的醫療機構,為新區居民提供基礎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