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清
(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中醫院脾胃病科 沭陽 223600)
泄瀉在西醫中又稱腹瀉,是臨床消化內科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腹瀉是指排便次數超過平時正常習慣的頻率,且大便性狀稀薄、水分增加,排便量>200 g或含有未消化食物或膿血、黏液[1~2]。腹瀉常伴有肛門不適、大便失禁及排便急迫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中醫學認為泄瀉是飲食所傷或感受外邪、情志失調、脾胃虛弱等原因導致引起患者出現排便次數增加,糞便稀溏,甚至泄如水樣等癥狀的疾病[3]。脾腎陽虛型是泄瀉的一種常見證型,主要因急性泄瀉誤治、失治,脾腎之陽受損,或本體虛弱,日久未能充補腎陽則致脾腎陽虛證[4]。目前,西醫針對該病治療多采用益生菌調整腸道菌群,從而緩解臨床癥狀,但在停藥后病情易反復發作且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5]。四神丸和參苓白術散均為中醫治療泄瀉的經典處方,但是否對脾腎陽虛型泄瀉同樣具有良好的效果臨床鮮有報道[6]。本研究探討四神丸合參苓白術散聯合地衣芽孢桿菌(整腸生)治療脾腎陽虛型泄瀉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醫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80例脾腎陽虛型泄瀉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治療方案不同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聯合組。對照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齡18~38歲,平均(25.48±6.72)歲;病程5~25個月,平均(14.38±6.27)個月。聯合組42例,男21例,女21例;年齡20~37歲,平均(26.12±6.31)歲;病程6~26個月,平均(15.24±6.30)個月。兩組一般資料均衡性良好(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批準文號:倫理字202205016號)。
1.2 診斷標準 西醫符合《腸易激綜合征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7]中腹瀉相關診斷標準;中醫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8]中脾腎陽虛型泄瀉診斷標準,主癥為晨起泄瀉,大便清稀,或夾未消化食物;次癥為臍腹冷痛,喜暖喜按,形寒肢冷;苔白,脈沉細。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對本研究內容知情,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年齡18~60歲。(2)排除標準:感染、中毒、全身性疾病等引起的腹瀉;合并多臟器功能不全;合并內分泌、造血系統等原發性疾??;近期內服用過相關藥物治療;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精神或認知功能障礙;治療依從性差;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臨床資料不完整;合并惡性腫瘤。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予以地衣芽孢桿菌(整腸生)治療。地衣芽孢桿菌活菌膠囊(國藥準字S10950019)0.5 g口服,3次/d,首次服用時可將劑量加倍。聯合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四神丸合參苓白術散治療。方劑組成:人參、白術、茯苓、炙甘草各12 g,山藥、炒扁豆、薏苡仁各9 g,砂仁、蓮子肉、桔梗各6 g,補骨脂、吳茱萸、肉豆蔻、五味子、大棗各10 g。以600 ml水煎至400 ml,于早晚飯后分兩次服用,200 ml/次。兩組均治療4周。
1.5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痊愈:大便次數、量及性狀均恢復正常,臨床癥狀消失;顯效:大便次數2~3次/d,形狀接近成形或便溏次數1次/d;有效:大便次數與性狀均好轉,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甚至加重??傆行?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2)癥狀消失時間。記錄兩組腹痛消失、大便次數恢復正常及大便形狀恢復正常時間。(3)致炎因子及胃腸激素指標水平。于治療前后抽取兩組空腹靜脈血3 ml(兩份),以3 000 r/min行離心處理10 min,分離血清于試管中,-20℃凍存待檢。采用ELISA法測定腫瘤壞死因子(TNF-α)水平,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檢測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水平;行放射免疫分析法檢測胃動力素(MTL)、生長抑素(SS)水平,行EILSA法檢測血管活性肽(VIP)水平。(4)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統計兩組惡心嘔吐、皮疹及便秘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軟件分析數據。臨床癥狀消失時間、致炎因子及胃腸激素相關指標水平等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發生率等計數資料用%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聯合組治療總有效率(95.24%)高于對照組(76.3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例(%)]
2.2 兩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對比 聯合組腹痛消失、大便次數恢復正常及大便性狀恢復正常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對比(d,±s)

表2 兩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對比(d,±s)
大便性狀恢復正常時間對照組聯合組組別 n 腹痛消失時間大便次數恢復正常時間38 42 t P 3.58±0.24 2.41±0.30 10.416 0.000 4.14±0.38 3.05±0.21 15.651 0.000 4.58±0.54 3.38±0.39 11.291 0.000
2.3 兩組致炎因子水平對比 治療后兩組IL-6、IL-8、TNF-α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聯合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致炎因子水平對比(±s)

表3 兩組致炎因子水平對比(±s)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5。
TNF-α(pg/ml)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聯合組組別 n IL-6(ng/ml)治療前 治療后IL-8(pg/ml)治療前 治療后38 42 t P 86.48±8.73 87.08±9.27 0.297 0.767 72.65±6.84*63.48±6.33*6.228 0.000 16.58±4.37 16.47±4.32 0.113 0.910 12.09±3.85*6.36±2.04*8.193 0.000 34.37±3.62 33.51±4.15 0.983 0.329 26.27±2.83*18.23±2.99*12.319 0.000
2.4 兩組胃腸激素水平對比 治療后兩組SS、VIP、MTL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且聯合組低于對照組,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胃腸激素水平對比(pg/ml,±s)

表4 兩組胃腸激素水平對比(pg/ml,±s)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5。
MTL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聯合組組別 n SS治療前 治療后VIP治療前 治療后38 42 t P 113.21±16.57 115.68±17.24 0.652 0.516 89.73±10.25*77.41±10.63*5.265 0.000 303.52±10.67 302.76±10.33 0.324 0.747 268.27±9.83*214.39±9.76*25.574 0.000 324.25±58.73 323.78±55.37 0.037 0.971 271.45±50.32*234.68±51.74*3.216 0.002
2.5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對照組與聯合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例(%)]
腹瀉的發生被認為與腸道內菌群失調有關,受疾病影響腸道內微生物菌群發生異位導致有益菌群減少而影響腸道內的營養吸收,易引發腹部不適癥狀[9]。目前,西醫多采用解痙、止瀉的藥物治療,但由于該病的病情反復且病程較長,長期服用西藥治療的效果并不理想,且不良反應較多[10]。因此,尋找安全、高效的方法進行治療對緩解臨床癥狀、縮短癥狀持續時間具有重要意義。
腹瀉歸屬于中醫學“泄瀉、腹痛”范疇,病位在脾胃與大小腸處,其中主臟在脾,受到外邪、飲食,情志失調、脾胃虛弱等因素的影響可誘發此病。中醫一般根據病因病機以燥脾溫腎、補益肺氣等為治療原則[11]。四神丸合參苓白術散為中醫治療泄瀉類疾病常用方劑,對慢性結腸炎、慢性腎炎、慢性肝炎等出現的慢性泄瀉具有良好的效果[12]。本研究結果顯示,聯合組治療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且腹痛消失、大便次數恢復正常及大便性狀恢復正常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表明四神丸合參苓白術散聯合地衣芽孢桿菌治療脾腎陽虛性泄瀉的療效較佳。分析原因可能是地衣芽孢桿菌是腸道益生菌,主要起到調理腸道菌群的作用,在經口服進入腸道后可對葡萄球菌、酵母樣菌等致病菌群產生拮抗作用,而對益生菌群具有促進生長的作用從而調整菌群的失調[13~14]。四神丸合參苓白術散方中人參、茯苓、白術主行健脾滲濕、補脾益肺之效;山藥主行健脾益胃之效;扁豆、蓮子主行緩補脾胃、益氣滋陰、厚腸止瀉之效;薏苡仁主行滲濕健脾之效;砂仁主行開胃醒脾之效;桔梗則載藥上行,加強益氣健脾、化濕止瀉之效;補骨脂主行溫補腎陽、澀腸止瀉之效;肉豆蔻主行溫中行氣之效;吳茱萸主行溫中健脾、散寒之痛之效;五味子主行澀腸止瀉之效;大棗主行補氣健脾之效;配以炙甘草行補脾和胃,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補中氣、滲濕濁、升舉陽氣、健脾和中之效。
已有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失調可導致體內多種毒素、炎癥細胞因子發生異常,且與泄瀉的發生與發展密切相關[15~16]。胃腸激素受病情影響可出現失控的現象,在腹瀉發生發展及預后中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聯合組治療后致炎因子(IL-6、IL-8及TNF-α)及胃腸激素(SS、VIP及MTL)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四神丸合參苓白術散聯合地衣芽孢桿菌可降低脾腎陽虛性泄瀉患者機體致炎因子水平,改善胃腸激素。這可能是因為地衣芽孢桿菌可產生抗菌活性物質抑制致病菌的生長增殖,從而恢復腸道功能正常。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四神丸合參苓白術散藥方中人參可增加胃酸的分泌,消除消化不良的癥狀;茯苓可降低胃液的分泌,減少胃酸的濃度從而恢復胃腸道功能;白術可改善胃腸運動功能,增強胃黏膜的保護作用;山藥可促進消化酶的產生;白扁豆可消食化積,改善胃腸道功能;升麻可松弛小腸平滑肌,起到調理腸胃的作用。祝麗超等[16]采用真人養臟湯合參苓白術散加減治療虛寒型泄瀉,結果表明真人養臟湯合參苓白術散加減治療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腸道微生態環境,提高患者免疫功能,促進患者快速康復,療效確切,這與本研究結果近似。
綜上所述,四神丸合參苓白術散聯合地衣芽孢桿菌治療脾腎陽虛性泄瀉的療效較佳,可縮短癥狀消失時間,降低致炎因子水平,調節胃腸激素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