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國志
(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重陽醫院耳鼻咽喉科 上蔡 463800)
反流性咽喉炎(LPR)是臨床耳鼻喉科常見的一種疾病,該病發病率較高,患者臨床表現以咽喉異物感、聲嘶、咳嗽、咽痛等為主,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學習與生活[1]。以往,臨床對于LPR患者的治療以抗感染、抗炎等藥物為主,雖然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咽喉部炎癥反應,具有一定療效,但LPR和常規咽喉炎差異顯著,病情發展和胃內容物反流密切相關,因此采用抗感染、抗炎等藥物治療效果一般,療效存在很大提升空間[2~3]。近年來,質子泵抑制劑被逐步應用于LPR患者的臨床治療中,療效較好,可促進胃腸道功能恢復[4~5]。西吡氯銨含片是一種陽離子季銨化合物,可抑制口咽致病菌,被廣泛應用于咽部、口腔相關炎癥疾病的治療中[6]。本研究探討西吡氯銨含片聯合質子泵抑制劑治療LPR的療效及對患者胃腸激素、炎癥反應等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醫院2020年3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86例LPR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43例。對照組男24例,女19例;年齡27~66歲,平均(41.57±5.11)歲;平均體質量指數(23.18±2.08)kg/m2;臨床癥狀:咳嗽27例,咽喉異物感33例,咽痛16例,聲嘶22例;病程1~7年,平均(3.06±1.24)年。研究組男25例,女18例;年齡28~69歲,平均(41.06±5.37)歲;平均體質量指數(23.39±2.15)kg/m2;臨床癥狀:咳嗽25例,咽喉異物感34例,咽痛13例,聲嘶24例;病程2~8年,平均(3.34±1.27)年。兩組基線資料(平均體質量指數、性別、年齡、臨床癥狀及病程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編號:倫理字202201024號)。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1)納入標準:符合LPR診斷標準[7],且經嗓音學分析、喉鏡檢查等確診;年齡18~70歲;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依從性良好,配合本研究。(2)排除標準:對西吡氯銨含片、質子泵抑制劑等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合并嚴重心、肝、肺、腎功能異常者;合并惡性腫瘤者;合并血液系統、免疫系統疾病者;入組前4周內使用過抑酸、促胃腸動力等藥物治療者;妊娠及哺乳期婦女;有胃腸手術史者。
1.3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控制飲食,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禁煙酒、常規抗感染、抗炎等治療。在此基礎上,對照組給予質子泵抑制劑治療,埃索美拉唑腸溶片(國藥準字H20046379)口服,40 mg/次,1次/d。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西吡氯銨含片(國藥準字H20052638)治療,含服,2 mg/次,3次/d。兩組均連續治療4周。
1.4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治療4周后進行評估。顯效:治療4周后癥狀基本消失,反流癥狀指數(RSI)≤13分;有效:治療4周后癥狀緩解,RSI有所下降,但>13分;無效:治療4周后癥狀未緩解或加重,RSI未下降。總有效率為顯效率與有效率之和。(2)臨床癥狀。分別于治療前、治療4周后采用RSI、反流體征指數(RFS)進行評估,其中RSI包含持續清嗓、發音障礙、聲嘶、吞咽困難、痰多、躺下時或飯后咳嗽、反酸燒心、咽異物感、呼吸困難9個測評項目,分值0~45分,評分低則癥狀輕;RFS包含彌漫性喉水腫、喉室消失、聲帶水腫等測評項目,分值0~26分,評分低則癥狀輕。(3)炎癥反應。分別采集兩組治療前、治療4周后空腹靜脈血10 ml,離心處理后收集血清,分別采用化學發光法、ELISA法檢測兩組降鈣素原(PCT)、C反應蛋白(CRP)及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4)胃腸激素水平。采用ELISA法檢測兩組治療前、治療4周后胃泌素(GAS)、胃動素(MTL)水平。(5)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統計兩組胃部不適、食欲下降、乏力等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RSI、RFS評分,血清PCT、CRP、TNF-α、MTL、GAS水平)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臨床療效、不良反應)用%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總有效率(95.35%)高于對照組(74.4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臨床癥狀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臨床癥狀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4周后兩組RSI、RFS評分均顯著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癥狀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臨床癥狀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RFS治療前 治療4周后對照組研究組組別 n RSI治療前 治療4周后43 43 t P 28.56±2.64 28.01±2.75 0.946 0.347 16.57±2.33*9.57±2.48*13.489 0.000 20.41±2.38 20.86±2.49 0.857 0.394 12.24±2.15*6.34±1.87*13.578 0.000
2.3 兩組胃腸激素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胃腸激素各項指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4周后兩組血清MTL、GAS水平顯著升高,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胃腸激素指標比較(pg/ml,±s)

表3 兩組胃腸激素指標比較(pg/ml,±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GAS治療前 治療4周后對照組研究組組別 n MTL治療前 治療4周后43 43 t P 185.39±20.65 186.92±22.04 0.332 0.741 226.85±22.39*265.37±24.54*7.604 0.000 45.36±4.11 45.02±4.03 0.387 0.700 56.32±4.54*65.69±5.51*8.606 0.000
2.4 兩組炎癥反應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炎癥反應各項指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4周后兩組血清PCT、CRP、TNF-α水平均顯著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炎癥反應指標比較(±s)

表4 兩組炎癥反應指標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TNF-α(pg/ml)治療前 治療4周后對照組研究組組別 n PCT(ng/ml)治療前 治療4周后CRP(mg/L)治療前 治療4周后43 43 t P 2.12±0.53 2.05±0.51 0.624 0.534 1.24±0.35*0.56±0.32*9.403 0.000 38.43±3.16 38.04±3.23 0.566 0.573 21.42±2.53*16.69±2.21*9.233 0.000 18.19±2.34 17.78±2.26 0.826 0.411 11.45±2.29*5.59±1.73*13.389 0.000
2.5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與對照組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5。

表5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例(%)]
LPR是胃內容物反流至口咽、咽喉等部位,導致黏膜損傷,誘發咽喉部異物感、聲嘶、持續清嗓等一系列癥狀的總稱[8]。相關研究發現,反流的蛋白酶和胃酸共同相互作用,導致氣管、咽喉等黏膜損傷,是LPR的主要致病原因之一[9]。由此可見,減少蛋白酶和胃酸的分泌,增強胃腸動力,減輕黏膜炎癥反應,是治療LPR的原則。
本研究采用西吡氯銨含片聯合質子泵抑制劑治療LPR,結果顯示,研究組總有效率(95.35%)高于對照組(74.4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后兩組RSI、RFS評分均顯著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西吡氯銨含片聯合質子泵抑制劑治療LPR療效確切,可有效緩解癥狀。分析原因為:西吡氯銨含片聯合質子泵抑制劑具有協同作用,可以從不同途徑、不同機制有效治療LPR。質子泵抑制劑是目前臨床上治療LPR的首選藥物,埃索美拉唑作為一種奧美拉唑的S-異構體,可特異性抑制細胞膜中質子泵相關酶活性,減少胃酸的合成,進而降低胃蛋白酶活性,緩解咽喉部異物感、聲嘶等癥狀[10~12]。但是質子泵抑制劑修復受損黏膜的效果一般,通常需要聯合其他藥物治療[13]。西吡氯銨是一種陽離子季銨化合物,具有強大的抗菌作用,雖然不屬于抗生素,但對于口咽致病菌等具有較強抑制和殺滅作用[14]。同時,西吡氯銨還可以抑制炎癥前列腺素E2的釋放及降低細胞表面張力,在殺菌的同時發揮抗炎作用。
作為一種炎癥性疾病,PCT、CRP、TNF-α等多種致炎因子參與了LPR的發生發展進程。PCT是一種蛋白質,可作為機體感染程度的評估指標,在外源性病原體入侵機體出現黏膜損傷、細菌感染時,其水平明顯上升。CRP是一種急性時相反應蛋白,具有免疫調節作用,可有效反映機體炎癥反應程度。TNF-α是一種由單核巨噬細胞分泌的促炎因子,可增加中性粒細胞活性,誘發脂質過氧化,加重咽喉黏膜炎癥反應。相關研究發現,胃腸激素水平與LPR的發生發展關系密切,影響著消化道內分泌功能及運動功能[15~16]。MTL是一種多肽物質,可促進胰液、膽汁及胃酸等分泌,促進胃腸道運動,與潰瘍等胃部炎癥關系密切。GAS是一種胃腸激素類多肽,可通過刺激膽汁鹽和鹽酸的分泌,發揮促進胃腸道蠕動的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4周后兩組血清PCT、CRP、TNF-α水平均顯著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治療4周后兩組血清MTL、GAS水平均顯著升高,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西吡氯銨含片聯合質子泵抑制劑治療LPR的作用機制可能與調節血清MTL、GAS等胃腸激素水平,抑制炎癥反應有關。本研究結果還發現,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1.63%,與對照組的6.98%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西吡氯銨含片聯合質子泵抑制劑治療方案并不會顯著增加不良反應,不會降低患者用藥依從性,有利于臨床療效的提升。但本研究存在樣本量少、觀察時間短等局限性,未對西吡氯銨含片聯合質子泵抑制劑對LPR遠期復發及預后情況的影響進行研究,今后臨床可擴大規模、延長觀察時間進行深入研究。
綜上所述,西吡氯銨含片聯合質子泵抑制劑治療LPR療效確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清MTL、GAS等胃腸激素水平,緩解癥狀,減輕炎癥反應,且安全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