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別了梁溝小學天真可愛的小朋友們,倏忽便是一年,但和孩子們一起學習、共享快樂的往事仍歷歷在目。孩子們說謝謝我們給他們帶去了知識、快樂和溫暖。其實我們也要謝謝他們給我們留下了幸福、美好和感動。這些幸福、美好和感動從和他們相遇的那一刻起便種在心底,不斷潛滋暗長,讓我們懷念。所以,當2021年“快樂少年”的線上支教項目啟動時,我毫不猶豫地選擇再出發。
平安的支教選拔向來嚴格,提交材料、審核、培訓學習,層層環節依舊那么嚴謹而熟悉。有了2020年的支教經驗,我最初覺得此次支教應該游刃有余,卻在最終塵埃落定的那一刻感到莫名緊張。我這次支教的對象是河六平安仁愛希望小學的學生。這些孩子會像以前的孩子一樣帶給我感動嗎?他們對知識同樣心懷渴望嗎?或者他們想知道的我能提供嗎?
第二次上“戰場”的我,沒料到自己竟然無比惶恐,腦海里蹦出各種各樣的問號。
后來,我發現心懷忐忑的不只我一個,小組的每個成員都在擔心自己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于是,我們坐到一起,交流自己的困惑。圍繞“我們能夠為孩子們做些什么”,共同探討應對方案,調整身心狀態,為即將到來的支教活動做好準備。
正式和孩子們見面的前一天,我們小組成員4人進行了一次視頻會議,互相打氣、互相勉勵,我們對自己大聲說:我們準備好了!
事實確實如此,最緊張最困惑的時刻總是在事情開始前,一旦躬身入局,所有的困惑、迷茫都煙消云散。我們進入熟悉的課堂,找到熟悉的感覺,我們發現這里的孩子們同樣滿臉童真,對知識無限渴望,也同樣帶給我們滿滿的感動。
不知不覺間,課程推進到17課時,這是我此次支教記憶最深刻的一次課程:邀請1?3年級的小朋友共同參與“情緒管理主題班會”。
上課前,我帶領孩子們做簡短的拍手操,通過小小的活動設計調動課堂氛圍。然后,我宣布主題班會正式開始,并向孩子們介紹情緒中常見的四種類型——喜、怒、哀、懼,通過設計游戲場景,讓小朋友參與課程,進行四種情緒的表演。
在這一環節中,小朋友們化身“演員”,用他們豐富的肢體動作和夸張的表情配合老師,共同完成了對情緒概念的理解及演繹,課堂氣氛熱烈而有趣。
在這堂課上,他們不僅了解了情緒對人的影響、如何擺脫不良情緒等知識、技巧,也讓自己的情緒得到了釋放。支教前輩白龍老師說:“支教,不止于‘教。”用這句話來形容這次課堂再合適不過了。
由于條件所限,我們的支教活動僅限于線上,這既是束縛也是挑戰。因為不能現場調動孩子們的情緒,我們必須投入更多時間去揣摩如何將自己的教學課件制作得吸引人,考慮如何讓教學內容通俗易懂,如何音視頻相結合完美呈現課程的完整性,更重要的是如何帶給孩子們歡樂與知識,使孩子們在學習中獲得愉悅的身心體驗。
雖然每堂課只有短短40分鐘,我和我的隊友卻常常因為課程安排而商討很久,因為我們想盡我們所能去做一些于孩子們而言有意義的事情,無論那事情是大或是小。
(文/筑夢支教隊趙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