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鐘曉霞,吳耀華,姜 坤,朱岸章
(廣東環境工程職業學院,廣東 佛山 528200)
2020年8月,教育部辦公廳聯合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在《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的中指出,要培養適應和引領現代產業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要在特色鮮明、與產業緊密聯系的高校建設若干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等多主體共建共管共享的現代產業學院。2021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強調加速完善產教融合辦學體制、創新校企合作辦學機制,再次明確推動校企共建特色產業學院。
產業學院是政府、學校、行業、企業等多元主體的全面融合,是將教育與產業二者有機契合為一個整體。作為一種新型的辦學模式,產業學院集人才培養、研發、培訓和社會服務等功能為一體,深度踐行校企聯通、產教一體,為職業教育與市場生產需求搭建起一座對接的橋梁,彌合教育與生產之間的鴻溝,最終培養出契合社會主體需求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1]。
而長期以來,高校人才培養與用人單位在人才知識結構、質量、水平等方面存在需求不對等、滯后,即人才培養與人才使用存在不對等的問題。一些職業院校在教學標準和課程內容設置上與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產業的布局、市場的需求嚴重脫節,學生在校所學的內容在市場上并不適用,或者是技術手段落后、所用設備落后老舊,學生就業時發現所學無用,需要重新學習,畢業即遭遇就業難的現象。與此同時,企業卻長期受“招工難”所困。烹飪類專業畢業生如何面對社會需求和社會問題,學校如何主動調動各方資源,破解社會、企業、學科面臨的難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也成為各個職業院校烹飪類專業發展的重大議題。
2012年9月,杭州飲食服務集團與浙江旅游職業學院共同成立了杭幫菜學院,2017年,有“國民宵夜”之稱的小龍蝦產業發展迅猛,湖北省江漢市藝術職業學院潛江小龍蝦學院成立。隨后,中國白酒學院、五糧液學院、螺螄粉產業學院相繼揭牌。成立各類產業學院是深入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方案》的具體舉措,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對職業教育的成見,對于教育改革而言是一個良好的示范。2021年12月,廣東環境保護工程職業學院和順德漁村集團成立順德漁村產業學院,屬于校企訂單型的特色產業學院。
在《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等文件精神的指引下,高職院校特色產業學院的建設是響應支持國家政策,有效推動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構建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舉措。再者,產業學院的建設大多都與當地經濟建設密切相關,隨著產業發展的升級轉型和信息技術革命的融入,產業鏈發展對科學技術含量要求更高,現代產業技術呈現交叉融合的特點,企業對高水平復合型技能人才需求量遞增,需要建立特色產業學院,探索產教融合、校企協同育人模式,實施現代人才培養路徑。產業實業在當地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和影響力,在經過校企雙方的聯合培養后,一批批懂理論,善操作、能管理的人才進入社會,必將成為該行業領域的專家,這有利于帶動當地經濟結構的調整,促進當地旅游經濟和餐飲經濟的繁榮發展。
職業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在傳統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中,在校企合作中企業參與的積極性普遍不高,實踐教學過程和質量難以保證,學校對企業和行業的服務貢獻也較低。通過烹飪特色產業學院的建設,集中了學校和企業各自的優勢,建立了產教結合的“雙主體”聯合育人關系。烹飪類專業要培養的是生產、管理、服務和研發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這類人才具有鮮明的職業性、技能性、實用性等特征,產業學院中“產教融合,校企一體”的培養思路正是這種需求的集中體現。多元主體有效協同開展人才培養工作,強調企業深度嵌入產業學院建設全過程,企業與高校發揮各自優勢,企業方將資金、設備、專家、技術等資源引入學院,提升校方的整體軟硬件教學環境;學校方提供師資、學生、場地、實驗設備等資源;地方政府提供優惠政策等[2]。打破學校內部傳統的專業和組織架構等壁壘,合作各方共同精準把握產業、行業、企業需求,釋放各自在人才、資源、技術等方面的要素活力,打造集人才培養、技術創新、社會服務于一體的實體產業學院。
目前,高職院校部分專業畢業生職業認同感較差,盲目擇業,跳槽率和離職率較高。例如,高職院校酒店管理專業就業對口率普遍較低,這主要是因為酒店管理專業傳統的崗位實習缺乏對大學生職業發展能力的規劃和設計,實習期間,學生個人職業發展規劃意識薄弱。高職院校特色產業學院堅持立德樹人、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學理念[3]。產業學院人才培養需要面向崗位群進行典型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分析,實現課程內容對標行業技術發展、教學過程對標企業生產過程,推動人才培養供給鏈和產業發展需求鏈緊密互動,切實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在產業學院的辦學模式下,學生有機會提前了解行業目前發展現狀,深入了解企業崗位和業務流程,從而明確自己的就業選擇。通常特色產業學院選擇的酒店都是優秀的企業,這可以讓學生更早地接受企業文化的影響,增強他們的職業認同感。此外,學生在企業實習接受職業培訓時,可以促進其創新創業意識的培養,也可以增加其未來的創業機會。因此,烹飪產業學院的育人模式可以有效地將專業建設與行業前景聯系起來,并通過實崗教育與虛擬教學環境的互動,為高職學生專業素質的提高創造有利條件,達到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目的。
高職特色產業學院作為產教融合的一種新模式,為職業學院的發展帶來了良好的機遇,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內涵建設過程中,管理和持續發展的矛盾也不斷被激化,制約產業學院的可持續發展。
當下,國家并沒有針對產業學院建設的政策性補助與獎勵,許多院校在改革中缺乏經濟支持和動力。部分高職院校不斷提高重視程度,大力推動產業學院建設,充分發揮積極作用。但政府資金的支持力度不足,政策配套不完善,缺乏對產業學院建設目標和方向的明確規定機制,缺乏系統的管理,這使整體的發展存在一定限制。對于企業而言,企業經營是為了獲取利潤,餐飲企業在合作階段需要為高職院校提供人力、物力等各種資源與實踐機會,在這一過程中企業的利益并不能得到完全保障,可能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成本投入大、回報少的情況,這也必將影響企業參與的積極性,許多企業在合作中顧慮較多,在需要投入設備和長期的技術支持時往往持觀望狀態。
餐飲企業和高職院校的合作實際是一種跨界融合,是一個實體組織,合作的狀態是“利益共同體”,有科學的管理結構和系統的管理制度,能明確各方權利與義務,在遇到風險和突發事件時會選擇合理的處理方式等,但目前產業學院建設制度等軟實力建設尚不到位。校企雙主體也存在著資產認定、產權分配、利益協調等眾多問題[4]。再者,目前大多高職院校把權力下放到二級學院,對產業學院建設也未能給予充分重視,指導監督力度不夠,導致整個治理結構松散,管理制度不健全,二級學院運行時又會受到高職院校條條框框的限制,各方合作多浮于表面,遠沒有達到產業學院各方綜合治理的程度。
在國家對于產教融合提出了相關的指示后,各地的職業院校產業紛紛加強對餐飲企業的聯系并提出了更深層次的合作,期望能夠實現合作各方共贏的結果。高職院校的利益訴求是通過校企共享資源、共培師資、共育人才、共擔就業等實現更優的人才培養;合作企業的利益訴求是通過校企共搭平臺、共享資源、技術創新、共同人才等實現資本的保值增值,獲得利潤。而實踐中,很多院校缺乏明確的方向和目標,過度追求形式,存在急于求成的心理。在產品開發過程中,教師缺乏創新理念和市場運作經驗,產品開發能力差,后續開發動力不足;部分企業盲目追求利潤,在選擇合作院校時往往更加看重對方在短期內可以創造的價值,缺乏長遠的眼光[5]。產業學院建設是一項長期系統工程,合作各方想在短期內取得成效或獲得利潤、即時實現互利互惠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致使合作動力不足。
產業學院內的課程內容主要由高職院校二級學院主導制定,產業和企業并未被賦予決策權。在產業學院建設過程中,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和基本素養可能與實際崗位不太貼近,崗位勝任能力相對較弱。另外,餐飲行業由于三班倒、體力強度較大、上班時間長等行業性質,社會認同感低、實際收入低、發展情景不友好和缺乏吃苦耐勞精神等是學生離職率高的主要原因[6]。部分企業一味追求減少成本,將高職學生當作廉價勞動力,不尊重學生的職業發展意愿,不注重對學生進行全面培養[7]。學生缺乏企業認同感,將實訓和實習視作短期課程任務,違反契約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產業學院是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型載體,有效整合了校內教育資源和行企業的專業資源。要實現產業學院的高質量發展,一方面要完善和落實政府的配套政策,如對參與產教融合項目的餐飲企業減免稅費、專項補貼等,鼓勵大型餐飲企業投資建設產業學院,積極參與到產業學院的建設與運作管理中。根據以往經驗,政府干預的深度與產業學院的運營效率呈正相關。區域政府應積極承擔起對產業學院的統籌、指導和協調作用,將產業學院的發展納入區域發展規劃。另一方面給產業學院建設提供充足的經費保障。建立新型的體制機制,及時整合校企雙方的優勢資源,增強產業學院的競爭優勢,實現多方共贏。
從政府、院校、行業、企業等多方面建設共管共治機制,實現資源共享和互補,推動深度產教融合,構建校企合作的新型辦學模式,實現共管共治。與此同時,產業學院管理人員需要由多方人員組成,負責不同的部門,從決策、執行到最后的監督,始終保持科學、合理、公平、公正。
根據利益相關者的共同目標,產業學院改進并完善校企聯合治理模式,降低產業學院的運營成本。利益相關者對產業學院的投入形式和訴求各不相同,在產業學院運作管理過程中容易出現分工不清、溝通協作不暢通等情況。要改變這種局面,就要賦予產業學院獨立決策權,在日常管理過程中,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實現校企聯合決策、聯合治理,建立健全治理體系和治理結構。要明確利益相關各方在產業學院運行管理中的分工,提升高職院校產業學院的辦學效率和效能。
好的實驗室是提升學校教學整體水平的前提和基礎。專業實訓基地不僅對促進學生的培養和成長具有重要意義,也是提升學校核心競爭力和服務企業行業能力的重要窗口。高職院校應在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基礎上與企業共建先進的實訓基地,成立技術研發中心、技能大師工作室、技術培訓中心等社會服務平臺。實訓室是集理論、實踐、研發以及成果轉化為一體的平臺,是踐行辦學理念的載體。對于學校來說,其不僅用于教學,而且用于培訓教師和提高技術水平。對于企業來說,學校應該具備孵化創新的能力,為整個產業鏈提供工程實踐環境[8]。將實訓基地打造成學校的練兵場、學生的習武場、產教融合的試驗場,以此為平臺,與企業開展多渠道、多方式、多維度的產學研合作,打造集教學、科研、服務于一體的綜合基地。
高職院校產業學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人才培養中,產業學院應立足服務區域產業與經濟發展,以學生能力培養為主線,關注學生職業生涯發展全周期,通過開展工學交替、跟崗頂崗等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人才培養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緊密對接,培養符合區域經濟社會和產業高質量發展及創新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高職院校與合作企業、行業組織等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按照產業需求和企業的用人標準開設專業課程,開展教學實踐,校企共同承擔人才培養任務。教學利用學校、企業雙場所,通過工學交替,讓學生熟悉企業的生產過程,了解崗位的實際需求,適應產業的人才需求。
產業學院的建設是高職院校教育與產業發展需求相適應的人才培養必經之路。為了更好地推動產教融合,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要立足于實際需求,解放思想,開拓創新,促進資源共享互補,充分發揮企業、行業、學校優勢,助推產業學院建設,構建校企共贏,學校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