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鶴,董晨陽
(1.河北科技大學,河北 石家莊 050018;2.承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河北 承德 067000)
我國居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帶動了食品冷鏈物流需求的快速增加。《中國冷鏈物流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指出,食品冷鏈需求是我國冷鏈物流需求的大頭,占比行業總需求達90%。2019年我國食品冷鏈物流需求總量約為2.33億t,比2018年增長4 439萬t,同比增長23.52%,呈現出持續增長的態勢[1]。在冷鏈食品物流市場擴大的同時,食品冷鏈供應鏈成為企業的新熱點發展迅猛,將有效激發食品冷鏈行業市場的發展潛力。
自疫情以來,食品冷鏈行業迎來新的風口期,國內頻繁出現冷鏈食品受病毒污染問題,在整個流通過程中由于管理操作不規范以及質量監管不到位,導致冷鏈食品易感染。為有效防范疫情通過冷鏈食品鏈式傳播,《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重要產品追溯體系建設的意見》指出,推動追溯鏈條向食品原料供應環節延伸,實行全供應鏈可追溯管理[2]。基于此,本文結合區塊鏈和物聯網理論思想,提出“區塊鏈+物聯網”融合技術的食品冷鏈供應鏈追溯體系,實現“事前把關、事中控制、事后追溯”,為我國食品冷鏈行業探索出新思路。
國外研究學者重點研究了冷鏈技術、追溯系統以及安全風險等方面。CARO等[3]基于以太坊和Hyperledger Sawtooth兩種區塊鏈技術,運用IoT傳感器設備,實現了“從農場到餐桌”農業食品溯源系統,保證了系統的透明性和審核產品的可追溯性。YANG等[4]采用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和風險優先數方法(Risk Priority Number,RPN)評估生鮮食品冷鏈物流的安全風險,識別生鮮食品冷鏈中的關鍵風險因素和最薄弱環節,進而提高冷鏈系統的績效。PERDANA[5]認為,農產品物流需要信息技術作為支撐,以印尼的賈卡納市農產品物流為研究對象,建立了有針對性的農產品物流信息系統,結果表明該系統具有重要作用。
在國內食品冷鏈供應鏈的研究上,國內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深入研究。李莎[6]從內部風險方面對冷鏈供應鏈作出剖析,闡述了冷鏈供應鏈內部存在風險的問題,進而提出了審計治理策略以化解內部風險和提升運行效能。沈玉燕等[7]從風險管理方面入手,對生鮮冷鏈供應鏈進行風險識別和分類,基于德爾菲評估方法和OWA算子賦值權重方法構建生鮮冷鏈供應鏈風險Logistic擴散收斂模型。李學工等[8]從供應鏈協同入手,基于層次分析法和序參量法構建應急冷鏈供應鏈協同化評價模型,有效規避冷鏈供應鏈重大突發事件帶來的不利影響,實現其安全、高效運轉。倪衛紅等[9]從傳統的醫藥冷鏈供應鏈入手,闡述了傳統的醫藥冷鏈供應鏈存在的供應鏈運作風險高、基礎設施薄弱、專業人才短缺、信息化水平低等主要問題。基于此,結合區塊鏈理論思想,構建醫用防疫應急物資冷鏈供應鏈體系,并提出了供應鏈協同運作機制,最大限度地滿足重大突發情況下的防控救治,不斷完善醫藥冷鏈供應鏈體系建設。陳艷等[10]通過對我國水產品冷鏈的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痛點分析,總結出了流通環節中存在的問題。基于此,從三大主體的功能需求著手,充分利用物聯網技術,提出了水產品冷鏈供應鏈集成體系,對其體系的運行機制進行分析。朱仕兄[11]通過對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現狀分析,總結出了流通環節中存在的問題。基于此,研究構建生鮮農產品冷鏈供應鏈系統,并提出了生鮮農產品冷鏈供應鏈一體化模式。岳悅[12]從供應鏈節點角度入手,通過運用SCOR模型對生產企業各流程進行定義,結合層次分析方法,識別出風險來源與因素以及各流程的風險評估,提出風險控制對策。
綜上所述,對于冷鏈供應鏈的研究,國內外專家學者從風險防控、冷鏈技術、物流策略、協同評價等方面進行探討,極少研究食品冷鏈供應鏈,而利用區塊鏈和物聯網二者結合技術,促進食品冷鏈供應鏈追溯體系發展的系統研究更是鳳毛麟角。基于上述研究,本文立足于食品冷鏈供應鏈,運用區塊鏈和物聯網理論技術,設計食品冷鏈供應鏈追溯體系架構,打破整個供應鏈節點的數據壁壘,真正做到“事前把關、事中控制、事后追溯”,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生命周期食品冷鏈安全保障,對食品冷鏈行業的應用方面作出有益探索。
食品冷鏈供應鏈從原料供應地到終端消費者要經過很多環節,其各環節復雜且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一旦出現食品安全隱患,政府監管部門難以追溯到責任主體。此外,供應鏈上下游的參與主體各自記賬,各節點的數據獨立存儲,在某個關鍵環節極易出現篡改、漏填等現象,致使產品流向不明,使得數據安全性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參與主體缺乏有效的溝通協調,各省市對于追溯體系的數據規范、描述內容等都不盡相同,存在數據重合、數據冗雜、數據不統一等問題,從而導致各系統之間不兼容,難以實現數據資源公開透明。
相關部門未建立統一的食品冷鏈供應鏈追溯管理交互平臺,沒有統一的標準和追蹤系統,極易引發信息不對稱,導致“斷鏈”現象,使得冷鏈食品的在途質量無法得到有效追蹤。
(1)數據采集層面,充分發揮物聯網技術優勢。物聯網技術的運用,能夠有效采集食品冷鏈供應鏈整個過程的實時數據。同時,采用物聯網技術,實時上傳整個食品冷鏈供應鏈中產生的流動數據。所有采集的數據直接匯入區塊鏈數據庫,保障數據真實可靠,避免人為操作的可能性。
(2)數據傳輸層面,區塊鏈彌補物聯網技術的弊端。區塊鏈具有分布式分類賬,接收鏈上的實時信息,提高了鏈條上產生數據的透明度,實現了信息共享,保障數據安全,在數據交易、傳輸等各環節信息不可篡改,增加了信用背書。
(3)數據應用層面,物聯網接入區塊鏈數據。消費者通過安全掃碼等技術接入系統,即可查詢所有存儲在區塊鏈上的企業和商品的溯源信息。
食品冷鏈供應鏈是食品冷鏈運作過程中的一種組織形態,涉及食品冷鏈縱向產業鏈的上游與下游,涉及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為此,充分利用物聯網技術手段,結合區塊鏈技術理論,建立溯源管理、數據接入服務、身份鑒定、外接管理服務等功能模塊,實現整個供應鏈覆蓋。其架構體系分為5層,劃分為物理層、數據層、服務層、應用層和用戶層,如圖1所示。
(1)物理層是信息采集的底層基礎,充分利用物聯網技術(冷鏈監控設備、溫控設備、定位設備),對冷鏈食品的相關數據上鏈,確保原始數據的準確與完整。
(2)數據層是信息處理的核心部分,冷鏈食品從源頭供應信息、出入庫信息、檢測信息等全過程數據上鏈,數據經過多渠道采集后進行機構簽名驗證,形成加密秘鑰分布式存儲在區塊鏈,按照時間順序生成唯一的數字簽名。此外,區塊鏈技術憑借其獨特的加密技術特點(非對稱加密、哈希算法),保障數據真實準確。
(3)服務層是封裝業務邏輯的管理部分,系統根據功能及用戶角色劃分多個子系統,供不同人員使用。同時預留多種接口,可與各種外部接口進行對接及數據交換。
(4)應用層主要負責用戶與應用程序或應用程序與應用程序之間的通信。冷鏈供應鏈各節點支持基于一物一碼的多種營銷互動活動方式,根據不同的商業場景定制,將溯源系統與傳統營銷渠道、現代網絡精準營銷相結合,上傳和維護冷鏈食品數據,實現鏈上的歷史溯源數據實時查詢、監測、發布。
(5)用戶層集成多種應用場景,支持App、小程序、大屏和PC等設備的接入,為供應鏈端到端提供操作和可視化界面,實現從普通消費品到高端商品各個層次的產品溯源保障。
本文結合物聯網和區塊鏈理論思想,提出了基于“區塊鏈+物聯網”技術的食品冷鏈供應鏈追溯體系,對其結構進行闡述,有效實現食品冷鏈供應鏈整個流程的信息流通,實現供應鏈一體化管理,提高食品冷鏈供應鏈運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