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云辰
(上海體育學院休閑學院 上海 200438)
2020年9月,習總書記主持召開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時提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不斷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蔽幕菄野l展的生命力,是城市建設的根本遵循。體育文化與其他文化相伴而生,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也是展示城市風貌的重要窗口。21世紀以來,體育在我國城市現代化轉型中發揮著愈加重要的作用,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均出臺了體育城市發展規劃,作為體育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城市體育文化發展已成為推動城市體育發展與城市整體建設的的必要需求,加強城市體育文化的相關研究,對推進我國城市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對21世紀以來我國城市體育文化的相關研究進行檢索、梳理,分析城市體育文化的研究熱點、總結研究不足以及展望未來研究趨勢,以期對準確把握我國城市體育文化研究走向及尋找新的突破點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參考。
城市體育文化是文化的下位概念,學界對城市體育文化概念的探討大都基于文化概念的框架。目前關于城市體育文化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兩種觀點:一種傾向于“產物”的觀點,孫偉和鐘振新將城市體育文化視為城市社會不斷發展的產物,不同的是前者認為城市體育文化是城市文化與體育文化的一種結合,而后者認為是人類城市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所吸收的與體育相關的特定文化行為現象;另一種則傾向于“總和”的觀點,陳青認為城市體育文化是指各種體育元素融合與升華的人體動態肢體符號體系以及物態符號的總和。
盡管學界對城市體育文化的內涵沒有統一的定義,但多數學者皆是從精神、物質和組織的層面來闡述。樊炳有等人通過揭示城市內涵的本質較為全面地定義城市體育文化的基本內涵:“人類在城市生活過程中為維持有序的生存和持續的發展所創造出來富有文化內容的體育建筑、設施、文物古跡,以及具有文化藝術價值的歷史事件、人物、體育價值觀念、人文精神和生活方式,通過象征符號或技能傳授方式獲得和傳遞的有型無形的成果。”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學者們對城市體育文化的概念定義越來越準確化和科學化。但不論從何角度去解讀城市體育文化,都脫離不了其隸屬于城市文化的事實。雖然被廣泛接受的城市體育文化是城市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但并不表明城市文化孕育了城市體育文化,城市體育文化本身就積累著深厚底蘊,當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城市體育文化才有更多的空間顯露出來。
城市體育文化功能價值是城市體育文化研究的重點。多數學者聚焦于我國城市現代化轉型,對城市體育文化豐富城市內涵、改善生活方式和促進經濟發展的價值進行探討。也有學者聚焦于城市體育文化在文化方面的功能,指出城市體育文化在突出城市文化特色、推動文化產業及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也有學者立足城市整體發展,從公共服務功能、整合與傳播功能和建構與營銷功能等方面對城市體育文化的功能進行了詳盡的研究。
城市體育文化的定位是否準確決定了其功能價值能否發揮至最大化。多數學者認為城市體育文化是城市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之一。林寧等人則從城市體育文化與城市文化相容的角度提出,體育文化充實和豐富了城市文化內涵的同時,城市文化也在裹挾著體育文化不斷前進。陳曉峰立足于我國社會總體發展,指出體育文化對我國培養現代公民、建設體育強國以及進一步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從現有研究來看,學者們因不同的關注視角對城市體育文化功能與定位也存在著差異,這些角度也為我們呈現出城市體育文化的不同側面。在進一步推進城市化建設的過程中,學者們對城市體育文化的定位愈加準確,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城市體育文化的功能與價值,為推動城市體育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更加全面的思路指引,但其往往停留在理論階段,就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研究還存有較大提升空間。
城市體育文化的內容主要依托于載體呈現,依據體育元素的載體可以將城市體育物質文化分為:“人”、“事”、“物”。“人”的要素包括體育學家、世界冠軍與傳承人,有學者針對廬陵民俗體育8個頗具代表性項目的傳承人進行分析探尋發展路徑?!笆隆钡囊刂饕譃槲幕瘧c典及會展、體育賽事等。其中,學者們大都將目光聚焦于大型體育賽事,對大型體育賽事所形成的體育文化促進舉辦城市文化、經濟、城建和全民健身等方面發展,以及體育賽事與城市體育文化建設的作用機制及耦合機理進行了系統研究?!拔铩钡囊丶匆磺谐鞘畜w育文化物質實體。多數學者依托于體育建筑等空間載體分析其所表現的社會特征展開對城市體育文化的研究,如,珠三角體育公園及近代上海典型的體育文化空間。
總體而言,目前學界對城市體育文化的物質層面的研究較多,但在制度、精神、行為層次的研究較少;而在物質層面中又著重與“事”與“物”的要素,“人”的要素研究較為匱乏?!叭恕薄ⅰ笆隆?、“物”這些形式不僅僅是城市體育文化的物質載體,更是城市體育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加強對城市中“人”的研究,如普通群眾、代表性體育人物、特殊人群等,均衡物質文化研究,挖掘文化核心層次,加強制度、行為與精神研究,實現對城市體育文化全面了解,推進體育強市、體育強國建設。
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長期的歷史傳承中形成了 “千里不同俗”的特征,中原體育文化、齊魯體育文化、巴蜀體育文化等各具地域特色,這是城市體育文化發展的重要資源,也是現代城市體育文化發展進程中割舍不掉的根基。然而,在中國近代的現代化過程中把西方體育作為民族體育現代化的標準,導致許多民族傳統體育活動被邊緣化甚至逐漸走向消亡。李延超認為:“如果沒有對鄉土傳統的集體記憶、歸屬感和身份認同,這樣的城市就缺乏文化底蘊和文化魄力”。如今早已本土城市化的一些民俗體育運動仍保存著一定的生存空間,部分民俗氣息濃厚的地區中文化傳承依舊存在,如在北京抖空竹、打太極拳仍是居民體育活動的一個重要內容。
城市體育文化的評價體系是考察并衡量其發展質量的重要標準之一。諸多學者對國際體育城市評價指標體系進行深入研究。薛南等人在4大國際體育城市案例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歐美評價體系的特征和異同點并結合城市營銷理論提出我國體育城市營銷的可行建議。
就現有研究而言,目前學者針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地域限制性、文化氛圍等特點提出社會推廣與高校普及等可行性建議,對促進城市體育文化的本土傳承具有重要意義。然而本土文化脫離了生存環境,能否被社會廣泛接受達到文化認同,這一方面的問題還有很多探討空間。歐美國家針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不同特色制定了不同的評價標準,中國城市體育文化需要有屬于中國特色的針對性評價標準,因此完善我國具有本土特色的評價體系迫在眉睫。
提及城市體育文化發展路徑學者們都會涉及到 “文化創新”,學者們針對城市體育文化的政策、人口、城市競爭力及生態等問題進行病理性分析,認為必須要以創新來促進發展才能保證體育文化的先進性,并指出創新是城市快速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強城市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李建國等人指出應從觀念、內容、形式、體制和主體五個方面創新,提出應樹立城市體育的大文化觀念,破除對其功能上的認識偏頗。
構建全球著名體育城市是實現中國體育精神文化的輸出與傳播、提升中國體育在世界舞臺的影響力的有力途徑。大多數學者都會將目光聚焦在上海這座城市上:絕佳的地理優勢,匯聚各派文化相融共生。有學者進行SWOT-PEST分析提出優化上海市構建全球著名體育城市的建議,或深入探究上海海派文化的演變路徑,解析海派文化的融合機制。這些研究為構建全球著名體育城市實現中國體育精神文化的輸出與傳播提供了明確的發展思路。
目前,學界關于城市體育文化創新等研究為我們宏觀把握城市體育文化創新提供了豐富的理論指導,但同時也存在著不夠深化、細化的問題。上海之所以吸引大多數學者進行探究,除卻獨特的地理環境與文化因素外,與上海市政府頒布《上海全球著名體育城市建設綱要》這一舉措是分不開的。由此可見,城市體育文化的創新與傳播方面的研究雖在理論與實踐上有所提升,但在地域局限、政策支持以及相關對策建議等問題上有待進一步提升。
諸多學者著眼于從頂層設計的角度提出全方位的整體發展路徑,而在更為具體的實施路徑方面研究不足。從研究對象的選擇來看,目前大多數研究都是將城市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對城市中不同群體之間差異的研究相對較少,對活動主體的真正需求關注度較低,應加強對不同層次、不同地區及不同人群之間的關注以尋求更為切實可行的實施路徑。目前大部分研究依舊存在著一概而論,以偏概全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微觀層面的問題,但這些問題恰恰對我們思考大問題具有重要的學術和現實價值。
近年來對城市體育文化的研究不斷深入,但依舊局限于從文化視角對其分析與研究。城市體育文化既不能偏頗地從體育來研究,更不能片面地從文化來探討,這些都不足以對城市體育文化進行全面的認知。城市概念的產生本就由多方面元素推動發展的,文化研究也存在一種跨越學科界限的研究趨勢,一種文化系統以類似于波的形式時刻向外界傳遞著本系統的影響,并與其他學科以波的形式互相交叉影響,因此,體現出跨學科、跨領域的特性才能深刻地體現城市體育文化的研究內涵,學界亟待以新的視角分析我國城市體育文化議題,明確其發展表象下諸多問題存在的內在根源和解決路徑。
從研究方法來看,目前的研究過多地集中于理論探討,而具體操作層面的研究較少,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學術觀點的說服力。盡管這些研究為城市體育文化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和參考價值,但落實在具體城市上總是出現“不適配”的現象,“千里不同俗”的城市難以遵循普遍的“一般規律”,具有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地區需要深入實地考察,理論應嘗試與實際結合才能判斷可行性。除卻宏觀的理論研究,更應該對各個層次各種類型進行典型的個案分析,這才符合我國各個區域與群體之間文化差異巨大的客觀現實。
從研究內容來看,城市體育文化的研究多集中于大型體育賽事所產生的效益對城市發展的影響。目前存在著過于片面地追求城市體育文化工具性功能,忽視了其蘊含的內在精神引領和文化價值,反而阻礙了城市體育文化的全面健康發展。城市體育文化的內在精神價值是需要挖掘的核心層次,因此,有必要加強精神層面、制度層面、政策層面等價值性功能研究,深入挖掘核心價值,增強中華傳統文化影響力,發揮城市體育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
推進城市體育文化的進一步發展不僅契合打造國際體育城市的需求,也是對我國體育事業深入人心全面改革的重要舉措。當前城市體育文化發展存在缺乏因地制宜規劃、缺乏體育文化發展長效機制、缺乏監管問責機制等問題。因此,應將加強對城市體育文化發展梗阻問題的系統化研究,就如何打造城市特色體育文化、建立多元主體共治的城市體育文化發展暢銷機制、設立嚴格公平監管問責機制促進依法行政,推進體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進行系統研究,更好地發揮城市體育文化在助力城市發展,推進體育強國建設目標實現方面的重要作用。
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泵褡鍌鹘y特色體育文化作為國家軟實力已經得到認可與重視,然而社會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變遷必然對我國民族傳統特色體育文化的傳承產生影響,當前城市體育文化存在著特色文化傳承的認知不夠清晰、行為規則不夠明確等問題。因此,城市體育文化應將民族傳統特色體育文化建設作為重要組成部分,注重本土特色文化的定位、闡釋與表達,拓展城市特色體育文化教育途徑,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開發利用豐厚資源,時刻保持本土特色文化的時代性與先進性。
城市體育品牌的塑造是促進城市體育文化發展的重要抓手,更是建設特色體育城市的關鍵措施之一。目前城市體育文化存在“千城一面”、品牌效應較低和利益唯上等問題,在這種背景條件下有必要探尋城市體育品牌塑造的可行性路徑,著力推動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體育文化建設,提升城市體育文化的復合價值,同時加強科技手段對城市體育品牌塑造、傳播的實踐路徑探究。因此,促進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和全球影響力,實現與城市體育文化雙向互動應是學者們研究城市體育文化構建的重點之一。
文化的研究是一種跨越學科界限的研究,而不應局限于文化學科本身。我國城市體育文化的變遷過程實際上也是中國城市變遷的縮影與折射,城市是一個融合的空間,城市體育文化跨學科研究走向必然涉及到歷史學、經濟學及人文社會學等學科領域的融合運用。因此,應將其他學科領域的相關理論引入城市體育文化的研究之中,提升城市體育文化跨學科研究態勢,進一步拓展研究思路,寬闊研究視域,從而通過不同理論與學科的協同配合構建更加全面立體的城市體育文化理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