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梅 王媛媛 曹煥男
(河北體育學院 河北 石家莊 050000)
冀西北,即河北西北部,指的就是張家口地區。在確定2022年冬奧會舉辦地的2015年之前,張家口13個縣中有12個國定和省定貧困縣、1723個貧困村和43.89萬貧困人口。貧困和擺脫貧困是冀西北發展面臨的重要難題。自確定將與北京攜手舉辦2022年冬奧會之后,張家口作為協辦城市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能否抓住奧運契機,把握后奧運時代的發展成為冀西北地區脫貧振興實現超速發展的關鍵環節。
體育扶貧是指依靠體育行政部門、體育企事業單位、各類社會體育組織,充分利用各種與體育相關的手段和方法,發揮體育產業的帶動作用,以實現貧困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為目標,幫扶貧困地區居民脫貧致富的一種扶貧方式。體育扶貧有效發揮了體育的多重作用,既促進體育的深層次發展,提升貧困地區的體育教育水平、拓展體育產業規模,又使貧困地區經濟上脫貧。
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中明確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基本方略,并指出發展特色產業是實現精準扶貧的重要途徑。為充分發揮體育行業在脫貧攻堅戰中的特有優勢,將體育扶貧納入脫貧攻堅總體部署和工作體系,實施體育扶貧工程,推動體育工作與扶貧工作深度融合,加快貧困地區脫貧攻堅進程,2018年7月30日,國家體育總局、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聯合印發《關于體育扶貧工程的實施意見》。該《意見》以習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旨在2020年實現貧困地區體育基礎設施和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完善。一系列政策和文件明確了體育在脫貧攻堅中的獨特作用,也為冀西北地區體育扶貧工作指明了方向。
目前我國體育扶貧呈現多元化模式,扶貧主體多元化、扶貧手段多元化。體育扶貧過程中,無論是政府、企事業單位,還是社會組織或個人,都應積極參與,全面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增加資金投入、修建體育場地設施、豐富體育用品供給、傳播體育知識、發展體育經濟,以滿足貧困地區居民的體育需求,保障其基本體育權利,并帶動貧困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
體育精準扶貧注重幫扶的長期性和針對性,不僅能有效提升冀西北地區體育治理效果,提升居民的健康水平和體育人口素質,加速體育設施建設,還能從根本上強化體育認知和體育參與,助力培養地方特色體育項目及產業,推動產業融合發展,不斷促進體育文化的塑造、再造及傳播,對鄉村振興及打造美麗鄉村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十八大以后,國家高度重視扶貧工作,隨著2013年“精準扶貧”思想的提出,張家口貫徹精準扶貧要求,在籌備冬奧會的“十三五”期間,累計投入資金171.24億元,帶動14.25萬貧困人口穩定增收,多渠道實現貧困人口就業23.61萬人,到2020年3月張家口貧困縣全部“摘帽”,脫貧攻堅任務在建黨百年之際圓滿完成。自十九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2021年,張家口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累計識別易致貧返貧對象2.2萬人,全部落實針對性幫扶救助措施,深入開展精準扶貧,未發生返貧致貧現象,至此冀西北地區全面脫貧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新時代,體育精準扶貧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進一步實現冀西北地區的城鎮化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實現鄉村振興。鄉村振興包含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五個目標,其實質是要實現農村全面發展。體育精準扶貧對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的作用是非常直接的。體育在促進第三產業發展的同時,能有效助力冀西北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生態環境的保護,促進農村地區改革,推動城鄉居民休閑、旅游、購物、娛樂一體式發展,帶動當地的農產品開發,實現鄉村面貌、鄉村教育、居民體質的進一步改善。
體育發展,尤其是冰雪體育是張家口承辦冬奧會過程中獲得的巨大優勢,利用冰雪體育產業的落地生根和奧運帶來的紅利,是冀西北地區實現鄉村振興的有效手段。以冰雪產業為核心的體育精準扶貧可以有效地促進鄉村城鎮化建設、生態環境保護、休閑旅游開發、文化融合發展和人才引進培養,完成冬奧會這一重要使命的同時,實現后奧運時代的長遠發展。
目前冀西北地區已建成國際頂級冬奧場館和相關配套基礎設施,同時建成滑雪場9家、滑冰館19座,創建冰雪運動特色學校80所、培訓基地59家,建成兩個冰雪運動裝備產業園,參與冰雪運動人次突破500萬。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成功舉辦和 “3億人上冰雪”的大背景下,當地的冰雪產業已經頗具規模,未來將繼續發揮核心帶動作用,促進冀西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等全方位發展。
體育精準扶貧的手段多樣,通常是通過體育場館設施的援建、各類體育賽事開展、體育旅游開發、體育培訓服務、體育小鎮與體育產業園區的建設、體育與醫療養老的結合,體育與互聯網的融合發展等方式來實現,各貧困或落后地區可根據實際情況和資源特點進行選擇和組合。冀西北地區因獨特的冰雪資源、地形地理優勢和賽事經驗,可采用多元化的扶貧方式和綜合手段,發展冰雪經濟,深度挖掘冬奧遺產,實現冰雪體育的可持續發展。
體育扶貧的核心模式是體育+賽事+旅游+教育,這是經過時間考驗和實踐檢驗的有效模式。新時代冀西北地區體育精準扶貧模式是在“體育+”模式的基礎上提出的以冰雪體育為核心的多元協同模式。此模式以冀西北地區的區位優勢和自然資源為依托,突出冬季冰雪體育特色,實現森林、草原、溫泉、沙漠等生態資源的協同開發。在駐村幫扶的基礎上,利用互聯網平臺實現從線下到線上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幫扶方式,利用互聯網技術和融媒體平臺進行全媒體營銷宣傳。冀西北地區的地(市)、縣(市、區)、鄉(鎮)、村四級的鄉村振興局、鄉村振興辦、鄉村振興站(中心)等各級鄉村振興部門與相關企事業單位、高校和社會組織共同成立振興聯盟,與農業、旅游、交通、體育、教育等部門協同合作,建立合作機制,依托產學研一體化,以成果為導向,橫向打通地域阻隔實現資源共享,樹立振興標桿。
我國傳統的體育扶貧方式主要以提供免費的體育資源為主。通過政府撥款、體育彩票公益金、社會捐贈等形式滿足場地、器材等方面的需求。扶貧初期,這種方式能快速提升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水平,為后續工作的開展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然而,長期依靠“外來”投入很難從根本上斬斷“窮根”。鄉村振興靠的是人,只有人才振興了,才能形成發展的內動力。體育是培養人才的重要手段,不僅能直接滿足體育產業發展的人才需求,而且能整體提升居民的人力資源素質,培養人的規則意識、競爭意識和團結協作、積極進取、永不言棄的精神。冀西北地區體育精準扶貧要把民族振興、鄉村振興同體育精神、奧運精神融合傳遞,將外助力轉化為內動力,從根本上調動居民的發展意愿、樹立發展信心,才能打開冀西北地區鄉村振興的新局面。
在體育扶貧初期,冀西北地區修建了大量體育場地與設施,包括冬奧場館、配套設施、訓練基地、健身場地等類型,大大促進了當地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與完善,基本實現了全面健身場地設施全覆蓋。2021年后,冀西北地區已全面脫貧,體育“硬件”建設目標已基本完成,扶貧工作重點應盡快從建設轉移到經營上來,提升現有體育器材、體育場館的使用效率和運營水平,尤其要做好冬奧場館的保值增值工作,加強場館維護保養,打造場館品牌,發揮標志性場館的地標作用,深度開發場館的無形資產,提升“軟件”水平。同時,轉變觀念,增強經營管理者的市場意識、效益意識、創新意識、品牌意識、風險意識、生態意識,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把握時機,統籌人、財、物等要素,盡量以較少的成本,提供更多符合社會需求的產品。
體育精準扶貧為貧困地區建設了體育場地場館、開發了旅游帶來了客流,發展了企業提供了就業崗位,可謂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體育扶貧的一個重要方式是體育旅游開發,主要是體育賽事旅游和體育休閑旅游,這在冀西北地區的旅游開發中可以明顯看出來。2019年張家口市出臺《支持旅游扶貧的扶貧措施(試行)》,不僅對冀西北地區旅游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對扶貧有較強帶動作用的景區、飯店、旅行社等經營主體進行資金獎勵。這一措施在短期內能有效地刺激貧困地區的旅游發展,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旅游的長遠發展問題。旅游的核心不僅是產品,還有服務。冀西北地區體育旅游資源豐富,但目前開發程度仍然難以滿足大眾的深層次需求。首先,新時代體育精準扶貧要繼續豐富體育旅游產品類型,深度開發紅色文化、歷史遺跡、非遺傳承、民俗風情、冬奧遺產等旅游資源,完善吃、住、行、娛、購等配套設施;其次,提升服務人員綜合素質,在服務態度、服務技能、服務效率等方面打造優質服務團隊,在潔凈、舒適、安全的環境基礎上注重提升游客體驗感,增加旅程的便利性,提升整體服務品質。
新時代對我國體育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提出了新要求,河北省政府及張家口市政府的“十四五”規劃中都明確了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目標,這也是后奧運會時代冀西北地區發展的根本目的。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充分發揮冬奧遺產作用,以冰雪場館為基石,大力發展冰雪賽事、冰雪旅游、冰雪文化、冰雪制造、冰雪培訓等行業實現冀西北地區的鄉村振興和體育振興。
首先,要打造冰雪賽事品牌。冬奧會的籌備和舉辦,促進了冀西北地區城市建設、經濟發展,提升了國際形象,同時也是當地冰雪體育發展的直接動力。在冬奧遺產可持續發展計劃下,通過在冬奧之城的奧運村、頒獎廣場、競賽場館和其他非競賽場館等一些列場館,特別是“雪如意”跳臺等得到國際體育組織和社會各界高度評價的標志性競賽場館,舉辦一系列冰雪賽事來打造崇禮冬奧核心區成為國內國際冰雪賽事舉辦基地。無論競技體育還是大眾體育方面,冀西北都能擁有眾多高知名度、高參與度、高水平的冰雪賽事品牌。高質量場館與優美環境在舉辦各級各類賽事的同時,也便于進一步開發冰雪旅游、冰雪培訓等相關產業,實現全產業鏈同步發展。另外,要注重發揮北京冬奧會中國知名運動員谷愛凌、蘇翊鳴、武大靖等體育明星的影響力,利用融媒體平臺加大宣傳效果,提升賽事影響力和號召力,引領大眾冰雪消費,加大賽事市場營銷與市場開發,實現冰雪賽事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其次,發展休閑體育賽事。利用冀西北地區的森林、草原、沙漠等資源,大力開發汽車拉力、山地馬拉松、馬術、戶外徒步、定向越野、荒野求生、山地自行車、射箭等體育項目。各類體育賽事的乘數效應不僅能有效帶動當地經濟發展,還能快速提升冀西北地區的政治形象和影響力。
冰雪賽事與冰雪場館能有效拉動冀西北地區的冰雪旅游。同時,高鐵、高速貫通使京張具備了同城化發展的基礎條件。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國家戰略下,依托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冀西北地區的冰雪、森林、草原、溫泉等優勢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可進一步開發,市場前景廣闊。體育精準扶貧中將旅游線路與美麗鄉村線路融合,沿場館、沿交通、沿景區、打造多處觀光停駐點,打造太子城冰雪小鎮、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壩上草原生態旅游區、汽車拉力公園、官廳濕地公園等一批運動休閑基地,提升住宿、餐飲、購物、交通、醫療、商務等服務品質。同時,基于冀西北地區冬季冰雪與夏季草原,以民俗節慶為亮點,充分開發四季旅游線路,凸顯冀西北民族、民俗、民情,建設更多富有特色的村鎮吸引游客,帶動農產品加工銷售,增加鄉村就業和居民收入,打造更多的美麗鄉村。
冰雪文化就是指在冰雪自然環境中從事日常生活的人們,以冰雪生態環境為基礎所采取的或所創造的,具有冰雪符號的生活方式。冰雪文化既包括冰雪場館、冰雪器材、冰雪裝備等有形的物質文化,也包括冰雪歷史、冰雪賽事、冰雪藝術、冰雪表演、冰雪規則等無形的精神文化。2022年冬奧會的籌備為冰雪文化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新時代體育精準扶貧需要繼續做好冰雪知識普及和冰雪文化傳播,在濃厚的奧運氛圍中,籌劃組織好后續宣傳推廣和文化活動。如,張家口將著力打造的《老倌車》、《雪如意》等一批歷史文化、冬奧冰雪題材重點劇目,持續推進冰雪大篷車、冰雪宣講團等活動,進一步打造冬奧冠軍行、冰雪直播間等線上線下推廣活動,推動鄉風文明建設,加快推進融媒體發展,借助融媒體平臺,實現冰雪文化繁榮發展。
“十三五”期間,冀西北地區的高新技術開發區和宣化經濟開發區引進項目82個、投產運營32個,已初步形成冰雪產業集群,基本實現了冰雪產業全鏈條貫通。同時,大量引進國外優質項目,拉動本地冰雪裝備制造實現了質的飛躍。未來,冀西北地區應持續放大后奧運效應,加強冰雪產業供應鏈管理,打造具有本土特色、國際水平、面向全球的知名雪具品牌,增加冰雪產業鏈上游供給,拉動體育用品消費,拓展產品國際市場,增加產品出口。同時,冰雪裝備制造行業還能夠提供更多就業崗位,轉化鄉村勞動力,提高鄉村居民收入,推進冰雪產業全鏈條高水平發展。
冰雪產業快速發展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人才供給可以通過人才引進和本土培訓兩種方式得到滿足。冀西北地區正大力實施的“111N”計劃,即打造一批冰雪運動特色學校,開設一批冰雪運動相關行業學歷教育,建設一批冰雪運動培訓基地,培育N個國際一流的冰雪運動綜合培訓中心,不斷擴大群眾參與冰雪運動人數。該計劃將建成100所冰雪運動特色學校,并著力提升7家冰雪運動綜合培訓中心水平,支持職業資格培訓和國際認證培訓,高標準推進崇禮國家體育產業示范基地建設。體育精準扶貧將中,應以就業為導向將培訓機會向貧困鄉村傾斜,指定部分名額給予貧困戶家庭,將冰雪培訓與職業技能培訓相結合,鼓勵體育企業和院校招收貧困家庭子女,解決貧困家庭的教育問題和就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