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琰
(上海大學 上海 200444)
乒乓球是一項令中國人引以為傲的運動項目,并因其傳承性、普及性和民族性等諸多原因而被譽為中國的“國球”。近年來,中國乒乓球隊在世界各類大賽中取得了輝煌而驕人的成績,媒體也頻繁使用“囊括”、“包攬”等詞語來評價其戰績,中國乒乓球隊因而被冠以“夢之隊”的美譽。中國乒乓球隊在世界上取得的輝煌成就不僅為國家爭取了榮譽,也為我國在世界上樹立良好國際形象、增強國際競爭力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推動我國乒乓球運動的持續發展就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
關于這一問題,目前已有不少專家學者從乒乓球運動的技術打法、規則改革、職業聯賽、社會學因素及文化滲透等層面上為乒乓球運動的發展出謀劃策。吳廣通過問卷調查發現,競技乒乓球后備人才雖然訓練時間相對適中,但對文化學習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文化學習時間也相對較少。何川等人的文章指出,欲實現乒乓球運動的社會文化價值,要以學校為主陣地,以社區為基礎,并依托乒乓球賽事,才能推動乒乓球運動的持續健康發展。胡建秋的研究表明,要想提升乒乓球跨文化傳播的實際效果,促進可持續發展,首先應該不斷加強體育競技強國的建設,抓住乒乓球競技、乒乓球健身,乒乓球制度3個主要方面,并關注乒乓球產業開發和傳播。著眼于當前乒乓球的發展情況,當務之急是要將我國長久以來固有的“為國爭光”的發展理念轉化為“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在運動員培養方面,“摒棄純粹的‘金牌至上’理念,樹立‘奪標育人’理念,促進運動員的全面發展”深入發掘競技乒乓球運動的文化價值和社會功能,以期推動我國競技乒乓球運動的持續健康發展。同時,憑借中國乒乓球運動在國際上的地位,主動承擔起推動世界乒乓球運動和諧發展的重任。
中國乒乓球隊1953年建立,在歷史的長河中經歷了由弱小到強大、從失敗到勝利的過程。一路走來,中國乒乓球隊在世乒賽、亞運會、世界杯、奧運會上都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在20世紀60年代之后,乒乓球更被稱為中國的“國球”。至此,乒乓球運動已從單純的競技運動走向了大眾運動,“國球”精神作為一種先進文化就顯得更加寶貴。“國球”精神不但展現了中華文化的民族特征,也具有鮮明的時代性特征。乒乓球運動員身上努力奮斗的拼搏精神和為國奪金的愛國情懷,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愛國心,并把這種熱情轉化成為了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
我國的“國球”文化要實現發展并逐漸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目標還要借助其自身的魅力。從乒乓球這項運動本身出發,深度發掘其文化精髓,可以進而構成乒乓球運動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來源。
第一,中國的“國球”文化和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高度相關。中國“國球”文化是體育文化和中華文化的有機結合,進而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而且是人類現代社會的精神和物質文明的象征。它為我國經濟建設、上層建筑、社會進步、人民健康水平的提升提供幫助,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時代性、歷史性的特點。回顧中華幾千年的變遷,其文化內涵長期以來受到儒釋道思想的影響,中國傳統哲學對乒乓球發展也產生了諸多影響,乒乓球運動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陰陽觀念影響,具體體現在乒乓球中的五行相生相克之說。中國的“國球”文化不以外來文化的傳播、碰撞而輕易變更。因此,中國乒乓球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國球”文化帶著深刻的傳統特征,并反映在乒乓球運動和運動員的運動生涯中;
第二,中國的“國球”文化有些豐富的“中國特色”。雖然乒乓球最早在英國被發明,是一項外來運動項目,但它在中國的傳播和互動過程中卻發展為中國的“國球”。顯然,當前中國的經濟發展、社會風貌等要素都深刻影響了乒乓球運動的發展,也正是因為這種影響,乒乓球才能在中國得以迅猛發展;
第三,中國的“國球”文化具有鮮明的過程性。我們不應把“國球”文化界定為一系列獎項的簡單加和,或者大量運動員、教練員的實踐本身,而是要將這些要素置于文化的發展和互動的過程中進行考察。在一個具體的文化領域當中,人們也不僅僅是接受先前遺留的文化成果,而是在參與、在創造。
當然,我國的乒乓球運動發展也存在著一些弊端。比如,以往的乒乓球運動不重視理論研究,對其中的傳統文化脈絡也不甚了了。我們堅持提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戰略,就為發掘乒乓球運動中的傳統文化因子提供了條件,將有力推動乒乓球運動的可持續發展,也將為中華文化走出去做出積極的貢獻。
乒乓精神曾一度帶領中國球隊走出外交封鎖,并引導中國球隊多次摘得佳績,從而提高了中國體育的國際地位,甚至刷新了世界對中國體育乃至國家形象的看法。就中國乒乓球隊的發展而言,從最初的無緣獎項,直至當下在世界乒壇上“一枝獨秀”,在這一發展歷程中,仍然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縱觀全球,亞洲是當代乒壇的中心,而中國則是重心。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隊就以領頭羊的身份屹立于世界乒壇。之前成績優異的大多數歐洲國家,由于一批頂尖選手的陸續退役,開始出現了嚴重的乒乓球人才輸送青黃不接的情況。中國對乒乓球比賽的壟斷導致了世界其他國家的參與度日漸下降。由于得不到國家的重視,運動員很難取得好成績,所以參與世界大賽的外國運動員也逐漸減少。更重要的是,從歷屆各大比賽的半決賽和決賽來看,很難見到除了中國以外的其他國家運動員,前4名大都被中國隊收入囊中。這樣沒有懸念的競賽結果,其必然的結局就是會減少其他國家乒乓協會參與乒乓球運動的熱情。
自乒乓球運動被視為我國的“國球”,一直以來在我國的各種運動項目中都被重點關注。但是在比賽結果毫無懸念的情況下,乒乓球比賽便缺少了一定程度的觀賞性和刺激性。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自從上任后就大力推光奧運會的“瘦身計劃”,在他的影響下,國際奧委會出臺規定:一種運動項目若在許多國家不普及,就有可能面臨被取消的風險。而由于中國隊長期在世界乒壇稱霸的現狀導致了很的國家放棄了對獎牌的爭奪,乒乓球項目也就面臨著被“驅逐出奧運會”的危險。所以,國際乒乓球比賽面臨著只剩中國隊上演獨角戲的嚴峻挑戰。
近些年來,中國的一些乒乓球運動員因酒駕、酒后鬧事、比賽中罵裁判,或在接受采訪時缺少誠意和耐心等事件,時常在媒體報道之余被指存在著“素質偏低”問題,國際乒聯主席沙拉拉也曾就此表達不滿。我國的乒乓球在競技的技術上處于優勢,但在運動員的綜合素質培養上有待提高。例如,很多比賽都會邀請中國球員作賽后采訪,而中國乒乓球運動員不合作的態度使他們處處受挫。一方面,主辦方找不到運動員;另一方面,運動員在接受采訪時態度不積極、冷淡、敷衍。在網絡時代,運動員的素質和教養會不斷地被媒體披露,甚至放大,這極大地影響了公眾對乒乓球的信任,因而形成了諸多否定的社會意見和消極的社會影響。不僅如此,在公眾面前的表現也和“國球”文化走出去直接相關,后者更加需要運動員在公眾面前保持有禮和有魅力的形象。相關研究表明,當今國際乒壇出現了嚴重的兩級分化問題,一方面是中國乒乓球發展的強大,一方面是曾經歐洲強隊的衰落。運動員在培養上的體制不健全以及文化內涵和人文精神的缺失,成為了乒乓球運動持續發展的最大障礙之一,這對乒乓球運動的未來發展、對“國球”文化走出去都將帶來持久的負面影響。
近年來,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這一現狀有利于中華文化的全球化傳播,也有利于乒乓球文化在國際范圍內的推廣。我國近年來在經濟上的崛起和騰飛為中國文化的輸出奠定了基礎。同時,政府重視和支持也為中國文化輸出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中國熱”、“漢語熱”等在國際上的流行現象也為文化傳播提供了絕佳的機遇。這些條件都應得到充分的重視和分析,并進一步成為“國球”文化走出去戰略的重要參考。
政府對我國的文化輸出也進行了多方改革,并實施了多方舉措。首先,國家鼓勵國有文化單位改革,建立現代化的企業制度。同時,國家大力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的發展,擴大對其產品和服務的出口,形成公有制與非公有制合力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局面。在世界范圍內,國家還鼓勵企業通過并購等方式,在國外設立廣播電視網、出版社等,在世界范圍內加強國際營銷網絡建設。這些政策在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中起到引領促進、保駕護航的作用,為“國球”文化走出去、中國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充分的政策支持。
“十二五、十三五”時期是實行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促進對外文化工作發展的重要機遇期。自加入WTO以來,中國的經濟迅猛發展。201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強大的經濟實力是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堅實的物質基礎。一方面,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夯實了國家經濟基礎,為文化走出去創造了物質支撐條件;另一方面,經濟條件的改善和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賦予了中華傳統文化更多的現代化氣息,從而實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的完美結合。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文化,對世界各國人民產生了強烈的吸引力。在國內推動力和國外牽引力的共同作用下,中華文化走出去已經成為一種勢不可擋的客觀趨勢。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日益具備強大的經濟實力和重要的國際影響力,加上在快速發展中展現出的文化內涵和產業模式,使越來越多的人把目光轉向中國,“中國熱”、“漢語熱”在世界范圍內悄然興起。趙曉霞在人民日報海外版《海外孔子學院已達511所》中提及,中國已在14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511所孔子學院和1073個中小學孔子課堂,現有注冊學員210萬人,中外專兼職教師4.6萬人。此外,中國政府還開展了中國國家年、中國文化年、中國語言年等活動,將此作為中華文化推廣的紐帶,讓世界各地人民得以零距離領略中華文化之美。在這樣的背景下,“國球”文化的傳播完全可以以孔子學院等平臺為依托,在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宏偉規劃中邁出堅實的一步。
在2016年5月17日召開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曾指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可以說,無論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鋪展,還是“一帶一路”、亞洲命運共同體建設的推進,中國內政外交中的文化底色越來越凸顯,也越來越重要。我國的“國球”發展應該響應時代召喚,與時俱進,在新的歷史契機下再次為國爭光。當下,中華文化走出去戰略方案的提出與實施就為我國乒乓球運動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本文認為,“國球”運動與中華文化走出去可從以下路徑落實。
在人類歷史上,文化輸出并不罕見。文化輸出的方向總是由強國至弱國。這里的強,包含經濟、政治、軍事實力的強盛,其中,經濟實力是根本因素。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漢、唐、宋、元時期的文化對外溝通交流之所以能夠取得光輝的成就,與當時龐大的經濟基礎、穩定的社會狀態,以及強大的軍事力量是密不可分的。正是由于這些時期中國綜合實力的強盛,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和傳播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和外部環境,才使得古代中華文明長期領先于其他國家。然而到了清朝末年,清政府在經濟、軍事方面都遜于西方,加之政治上的腐敗又愈演愈烈,與此同時,西方國家經過工業革命,迅速發展壯大起來。當時的中國也就只得在西方國家的堅船利炮面前打開了國門,并接受西方文化的肆意輸出。當然,西方文化的確存在其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舊社會的落后讓我們吸取了深刻的教訓——實力就是權力。理解這一點,將有助于我們完善實現“國球”文化走出去的戰略。我國早已成為乒乓球大國,在競賽成績方面可謂獨占鰲頭,但我們同時應當注意到,乒乓球文化自身的豐富和強大才是走出去的根本。沒有真正底蘊和吸引力的文化就算有再強大的經濟實力護航,也只能是自說自話。
一個民族的文化要實現復興并憑借其特色走出國門,必須依賴于本民族的自信和文化覺醒。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費孝通曾提出“文化自覺”概念,正是在強調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創建。我們應該保持高度的文化自尊和自信,重視文化資源在國家競爭戰略上的價值,培養向國際層面推廣、傳播和擴張的意識,善于借助文化軟實力擴大自己的全球經濟、政治利益。在國球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我們應當注重戰略的綜合運用,充分利用國家在意識形態的教育、輿論、制度和設施所發揮的綜合作用,利用國家力量為乒乓球文化走出去創造更多契機。
目前,中國文化走出去已經建立了一些有效平臺,“國球”文化走出去應充分借鑒這些平臺的經驗,充分利用其在國外的資源,結合自身實際,形成于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合力。比如,乒乓球協會應當加大“國球”文化精神的外譯工程建設,借助國外媒體為“國球”文化發聲,在一些重要的地區建立文化交流中心等。此外,還可以借助孔子學院推廣和傳播乒乓球,讓中華文化與“國球”文化的傳播相得益彰,讓全世界人民領會中國文化與“國球”文化的內容與價值。在國內,“國球”文化也應充分利用多種途徑來推動“國球”文化的傳播,如,傳媒、動漫、網絡等形式,利用其影響力從而達到宣傳“國球”核心文化的目的。
縱觀西方的文化輸出歷史,我們不難發現,文化走出去策略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除了做好戰略部署和計劃外,“國球”文化走出去還應當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首先,不能因為一時見不到成效就輕言放棄;其次,應當明確階段性的成效是這一階段努力的結果。我們應該不斷創新,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戰略,逐步推進,形成系統工程;最后,“國球”文化走出去能否成功,還要依托其持續性。只有持續地進行文化創新,“國球”文化才能不斷完善自己,成為富有生命力的文化樣態。
目前,世界已經開始重視中國,正視中國的國際地位,承認中國的價值存在,我們應該主動把握時機,展現和傳播我們的民族文化,讓世界看到真實的中國形象。總體來看,在當下乒乓球運動遭遇向世界推廣的困境下,中華文化走出去戰略為乒乓球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機。我們是否能夠抓住這次機遇,實現乒乓球運動的可持續發展,要看乒乓球運動是否能夠積極借鑒文化輸出的成功經驗,完善乒乓球走出去的思路;要看乒乓球自身能否發掘出優秀的、有生命力的文化樣式,來增強其走出去的核心競爭力;要看乒乓球是否能夠在中華文化走出去戰略的旗幟下,進行戰略統籌,形成“國球”文化走出去的合力;要看乒乓球能否結合自身實際,充分利用中華文化走出去的資源和平臺,拓展其走出去的空間;還要看乒乓球的不斷創新能力,能否打好持久戰,形成走出去的持續性。